心理科学杂志

发表咨询:400-808-1731

订阅咨询:400-808-1751

心理科学杂志 CSSCI南大期刊 北大期刊 统计源期刊

Psychological Science

  • 31-1582/B 国内刊号
  • 1671-6981 国际刊号
  • 0.97 影响因子
  • 1-3个月下单 审稿周期
心理科学是中国心理学会主办的一本学术期刊,主要刊载该领域内的原创性研究论文、综述和评论等。杂志于1964年创刊,目前已被CSSCI 南大期刊(含扩展版)、北大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等知名数据库收录,是中国科学技术学会主管的国家重点学术期刊之一。心理科学在学术界享有很高的声誉和影响力,该期刊发表的文章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实践价值,为读者提供更多的实践案例和行业信息,得到了广大读者的广泛关注和引用。
栏目设置:研究报告与论文、综述、研究方法、应用心理、学术动态与问题讨论、中短篇论文

心理科学 2018年第02期杂志 文档列表

心理科学杂志基础、实验与工效
奖赏与自我加工对记忆的影响258-263

摘要:目的:从外显和内隐层面探讨奖赏与自我加工对记忆的影响。方法:以大学生为被试,以人格形容词为实验材料,采用R/K范式,测量被试对识记词语的记忆效果。结果:(1)外显记忆层面,奖赏与自我加工均促进了记忆效果;(2)在内隐记忆层面,自我存在记忆的加工优势,但是没有发现奖赏加工对记忆的影响。结论:自我相关刺激促进了内隐和外显记忆的加工,奖赏刺激只对外显记忆有影响,实验结果支持独立平行模型,即在不同记忆层面,奖赏加工与自我参照加工存在不同加—r机制。

三领域厌恶情绪的时程加工模式:攻击性个体差异的视角264-271

摘要:本研究利用事件相关电位技术结合内隐任务范式探究了三领域厌恶情绪的加工过程,同时测量了个体的攻击水平,以期找到加工厌恶情绪的个体差异。在加工早期,生理厌恶刺激和道德厌恶刺激均可得到识跳在加工中期,三种厌恶情绪之间得到了区允在加工晚期,个体则对性厌恶刺激最为敏感;不同攻击水平个体在加工厌恶刺激的过程中并未表现出显著的个体差异。结果表明,在神经层面上,三维结构下的厌恶情绪确实能够得到识别与区分。

真实记忆与虚假记忆中的生命性效应研究272-277

摘要:本研究采用DRM范式,探讨了生命性对真实和虚假记忆的影响。实验1使用类别呈现词语强化类别加工,实验2伪随机呈现词语崩化类别加工并进行即时及延时探测。结果发现:(1)当强化类别加工时,生命性和类别对击中率有相类似的促进效廊;(2)当弱化类别加工并进行即时探测时,生命性对击中率的促进作用最强;(3)类别效应促进真实记忆和虚假记忆,但生命性效应仅促进了真文记忆,而不影响虚假记忆的产生;(4)在即时与延时探测中均发现类别效应和生命性效应。本研究证明了:(1)生命性效应的作用机制不同于类别效应;(2)生命性效应对真实和虚假记忆的作用机制不同;(3)类别效应和生命性效应的存在时效长达24小时,但是生命性效应的衰退速度较快。

疼痛表情对秒下及秒上时距知觉的影响278-284

摘要:时距知觉和疼痛表情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都具有重要的适应意义,却少有研究探讨疼痛表情怎样影响时距知觉。本研究采用二分法和泛化法范式,探究疼痛表情对秒下和秒上时距知觉的影响。结果发现,二分法任务中,疼痛表情在秒上秒下都显著延长了个体的主观时距;泛化法任务中,疼痛表情仅在秒上条件延长了主观时距。根据泛化法会降低唤醒对时距知觉的影响以及时间分段综合模型的观点,该实验结果提示疼痛表情影响秒下和秒上时距知觉的机制可能是不同的:在秒下疼痛表情主要是通过唤醒影响时距知觉,在秒上疼痛表隋则可能是通过唤醒和注意共同调节时距知觉的。

从固定到可变:情感对认知影响的再认识285-291

摘要:情感-认知领域的最新研究发现,已有研究通常认为的积极和消极情感对认知加工的固定影响,会在某些条件下发生反转。这致使情感-认知联系的固定观受到挑战,而情感一认知反馈假说(AACF)的出现则从联系可变的视角上为上述冲突提供了有效的解释。该假说认为,情感对认知之所以存在可变影响,其关键在于个体具备认知加工的预先准备状态,即可通达策略的存在。后续研究围绕众多认知现象,验证并支持了AACF的观点。针对这一理论构想,未来研究还应结合对概念本质的哲学反思以及不同视角的实证研究,对情感与认知的内在关系进行更为深入的探索。

SPT效应的编码机制:项目特异性与项目关联性信息292-297

摘要:SPT是增强了项目特异性信息还是增强了项目关联性信息一直是SPT效应研究的主题。研究从项目特异性信息和项目关联性信息两个层面综述了SPT效应编码机制的相关研究。在项目特异性信息方面,研究剖析了SPT增强项目特异性信息加T的具体内容、所采取的研究方式以及SPT增强项目特异性加工的原因。在项目关联信息方面,研究分类梳理了情景关联、项目与环境的关联、学习项目之间的顺序关联以及类别关联在SPT效应中的作用。未来研究应着手从项目特异性信息方面探讨SPT效应的加工机制。

负性情绪对注意促进效应的调节298-304

摘要:近期研究发现,目标探测性质的注意分散并不会削弱,甚至会提高与之同时进行的记忆任务成绩,表现出注意促进效应(ABE),但该效应可能会受到记忆材料独特性的调节。为了验证该假设,本文采用负性刺激为记忆材料,以目标探测任务为干扰任务,探讨负性情绪对ABE的调节。结果发现,与中性材料相比,负性材料的ABE有所减弱;而高唤醒的负性材料则没有表现出任何的ABE。可见目标探测所产生的促进作用会受到背景材料是否具有独特性的限制。

功能性近红外光谱技术在社会互动脑机制研究中的应用305-311

摘要:功能性近红外光谱技术是一种以大脑组织中的血容和血氧为信息载体,通过测量大脑皮层中血容和血氧的分布和变化情况来了解局部脑活动的技术手段。近年来该技术在双脑研究非言语互动、言语互动、混合互动等社会互动脑机制领域做出了重要贡献。为了更清晰地揭示自然情境中社会互动的神经机制,未来尚需进一步改进近红外光谱技术本身,开发有效的数据分析方法,细化互动任务类型,丰富完善实验范式,促进多种脑成像技术的融合。

汉字刺激质量和频率在N400上的交互312-317

摘要:采用事件相关电位,运用无启动的同一字判断延迟范式,以大学生为被试探讨汉字刺激质量和频率是否具有交互作用。行为结果显示,刺激质量和频率在反应时上存在交互作用。脑电结果显示,重度模糊诱发了更大的N250和N400,且刺激质量和频率在N400上存在交互作用。结论是,汉字刺激质量和频率在反应时和N400上存在交互作用,表明在汉字识别中存在高低层次间的交互加工,支持交互激活模型。

情绪性记忆的定向遗忘效应318-323

摘要:刺激的情绪性具有增强记忆的效果,那么,带有情绪信息的刺激对遗忘又会产生怎样的影响?已有研究从行为及认知神经机制层面探讨了情绪性刺激对定向遗忘效应的影响,但结果并不一致。总结已有文献发现,以情绪性刺激的材料类型、情绪效价、唤醒度和熟悉度为主的客观因素和以被试的情绪状态为主的主观因素均为影响定向遗忘效应产生及其稳定性的重要原因。这类研究是对有意遗忘研究领域的重要补充,也加深了人们对有意遗忘机制的理解。

心理科学杂志发展与教育
6~8岁儿童表现公平行为的发展:社会信号的作用324-329

摘要:采用现场情境实验探究社会信号作用下,6~8岁儿童表现公平行为的发展,实验l选取270名6~8岁儿童,采用资源分配任务考察儿童在结果公平情境下表现公平行为的发展,实验2选取300名6~8岁儿童,采用抛硬币任务考察儿童在结果不公平情境下表现公平行为的发展。结果显示:儿童表现公平行为存在显著的年龄差异,有无社会信号条件对儿童公平行为存在显著影响。结论:社会信号作用下儿童会更多地做出表现公平行为而非本质公平。

父母受教育水平与青少年学业适应的关系:父母教养与亲子沟通的中介作用330-336

摘要:选取716名高一和高三青少年为被试,考察父母受教育水平与青少年学业适应之间的关系,揭示父母教养行为与亲子沟通存其中的中介作用。结果发现,(1)父母受教育水平、亲子沟通、教养行为以及学业适应之间均存在显著相关。(2)父母教养行为的接纳/参与、严厉/监督维度以及亲子沟通在父母受教育水平与青少年学业适应之间起中介作用。(3)直接效应模型和中介模型具有跨性别、城乡和年级等同性。因此,既应关注父母受教育水平与青少年学业适应的直接关系,也应重视亲子互动在其中的重要作用。

发展性计算障碍儿童的数量转换缺陷337-343

摘要:本研究拟考察发展性计算障碍儿童的认知缺陷成因。实验1要求被试在三种形式(点/点,数/数,点/数)下进行数量比较,实验2仅将点集替换为汉字数字词。结果表明障碍组和正常组在数/数、点/数和汉字/汉字比较任务上的成绩存在显著差异,而在点/点和汉字/汉字比较上没有差异。据此推论,计算障碍儿童符号加工能力受到损伤,符号与非符号数量转换能力存在缺陷,但非符号加丁能力和不同符号间数量转换没有缺陷,支持语义提取缺陷假设。

小学生近似数量系统敏锐度的发展趋势及其与数学能力的关系:抑制控制的中介作用344-350

摘要:采用测量法和问卷法考察了172名小学生近似数量系统敏锐度的发展,以及抑制控制在近似数量系统敏锐度与数学能力关系中的中介效应。结果表明:(1)随着年龄增长,小学生的近似数量系统敏锐度逐渐提高;(2)近似数量系统敏锐度(负相关序列中的韦伯系数)和抑制控制均能显著正向预测小学生的数学能力;(3)抑制控制在小学生近似数量系统敏锐度(负相父序列中的韦伯系数)与数学能力的关系中起部分中介作用。

国外儿童词汇识别发展眼动研究的新进展351-356

摘要:近年来,国外儿童阅读发展的眼动研究已逐渐成为阅读研究热点领域。本文聚焦国外儿童词汇识别的眼动研究,系统梳理了儿童词汇识别的一般眼动特征、儿童提取词汇视觉信息的时间和空间特征以及影响儿童词汇加工的有关因素,揭示了儿童在词汇识别的基本规律。最后,文章从眼动研究范式、统计方法等方面对儿童阅读词汇识别的方法论问题进行展望,以期为中文儿童词汇识别的眼动研究提供借鉴。

小学儿童程序公平认知及其归因取向的发展357-363

摘要:为了探讨小学儿童的程序公平认知以及不同程序信息下程序公平认知归因取向的发展特点,研究采用自编的程序公平认知情境故事材料,对150名小学1、3、5年级儿童进行测查。结果表明:小学儿童的程序公平认知能力随年级增长而提高,在有投票权且同等和有投票权但不等下的程序公平认知得分显著高于在无投票权下,在消极结果信息下的程序公平认知得分显著高于在积极结果信息下,且年级、程序信息、结果信息两两之间和三者之间均存在显著交互作用。随年级增长,小学儿童的程序公平认知归因在结果取向和权威取向上不断减少,在过程取向上不断增多,在能力取向上则是上升到3年级之后又逐渐减少。研究说明小学儿童的程序公平认知能力随年龄增长而发展,并受程序信息和结果信息的影响;小学儿童的程序公平认知归因随年龄增长越来越倾向于过程取向。

短时接触双人电子游戏对幼儿同伴交往与亲社会行为的影响364-370

摘要:以实验法考查了短时接触双人合作/竞技电子游戏对60名4-6岁幼儿的同伴交往与亲社会行为的影响,发现:1)幼儿接触游戏后变得更喜欢玩伴,将其视为好友并更希望与其交往;2)合作比竞技游戏更能促使幼儿喜爱同伴,竞技游戏的获胜者比失败者更喜欢其搭档;3)年长比年少幼儿更喜欢与同伴交往;4)与其他非好友同伴相比,幼儿对搭档的帮助更多。这表明短时接触内容适宜的双人电子游戏对幼儿的同伴交往和亲社会行为发展较为有益。

心理科学杂志社会、人格与管理
明知故犯?故意不道德行为的影响因素和心理过程371-377

摘要:故意不道德行为是指个体在明知行为违背了道德规范、但仍采取的不道德行为。研究表明,故意不道德行为存在众多诱发因素,其中道德自我概念具有重要的自我调节作用,在行为发生前后都产生重要影响。本文对故意不道德行为的影响因素进行了梳理,探索其行为前后的心理过程,并对既有的研究框架进行了整合,构建了从诱发因素、动机、心理冲突、调节、决策行为及行为后体验和调节机制的一系列过程。并在回顾的基础上,提出了四点未来可能的研究方向,包括强化不道德行为的作用机制探索、从心理动机视角理解和抑制不道德行为、对诱发不道德行为的无意识偏向的关注和拓展目前的研究方法和研究情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