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科学杂志

发表咨询:400-808-1731

订阅咨询:400-808-1751

心理科学杂志 CSSCI南大期刊 北大期刊 统计源期刊

Psychological Science

  • 31-1582/B 国内刊号
  • 1671-6981 国际刊号
  • 0.97 影响因子
  • 1-3个月下单 审稿周期
心理科学是中国心理学会主办的一本学术期刊,主要刊载该领域内的原创性研究论文、综述和评论等。杂志于1964年创刊,目前已被CSSCI 南大期刊(含扩展版)、北大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等知名数据库收录,是中国科学技术学会主管的国家重点学术期刊之一。心理科学在学术界享有很高的声誉和影响力,该期刊发表的文章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实践价值,为读者提供更多的实践案例和行业信息,得到了广大读者的广泛关注和引用。
栏目设置:研究报告与论文、综述、研究方法、应用心理、学术动态与问题讨论、中短篇论文

心理科学 2017年第02期杂志 文档列表

心理科学杂志工程心理学专栏
线索有效性对动作游戏玩家返回抑制的影响258-262

摘要:本研究探讨不同线索有效性条件下,动作游戏玩家和非游戏玩家在返回抑制这一注意效应上的差异。线索的有效性共有三个水平:75%、50%、25%。实验结果发现:(1)线索有效性为75%时,动作游戏玩家在所有SOA上均无返回抑制效应,而非玩家在SOA为700ms时有返回抑制效应;(2)在线索有效性为25%和50%的条件下,动作游戏玩家和非游戏玩家都在所有SOA上均有返回抑制效应,但是动作游戏玩家的返回抑制效应量小于非游戏玩家。这些发现表明,动作游戏会导致抑制性注意功能衰退。

从航空驾驶到工业设计:情境意识研究的拓展263-268

摘要:情境意识日渐成为工程心理学领域的热点研究问题,其自身的研究理论、研究技术以及研究方法也变得越来越丰富和成熟。文章通过对比工程心理学观点中分布式情境意识理论和经典情境意识信息加工三水平理论之间的差异,通过介绍经典情境意识测量技术和新兴情境意识测量技术以及最后通过对于当前情境意识研究的应用及展望进行讨论,从而对工程心理学领域情境意识研究的现状和发展趋势进行了评述。

基于视线追踪交互式突显技术对视觉搜索的影响研究269-276

摘要:本研究通过将视线追踪技术与突显技术相结合,在传统突显技术基础上增加动态交互特性,并通过实验考察这种基于视线追踪交互式突显系统对提高海量信息下的视觉目标定位绩效的有效性。首先通过结合低通滤波算法和眼动事件自适应技术,实现基于视线追踪的交互式突显技术,然后让24名大学生分别在有和没有采用基于视线追踪的交互式突显方式下,完成从数字及图标材料的海量刺激中搜索并定位目标刺激的任务,并记录任务完成时间、错误数以及被试的主观疲劳评分。结果发现,自适应低通滤波算法能有效过滤漂移、震颤和微小的不随意眼跳,实现交互式突显系统;无论是在数字材料还是图标材料下,使用交互式突显技术的任务完成时间显著快于未采用该技术,完成错误数上两者无显著差异。在数字材料下,采用交互式突显技术的疲劳度主观评分显著低于没有采用该技术,而在图标材料下,这种差异并不显著。本研究表明基于视线追踪的交互式突显系统能够有效提高海量信息下的目标定位绩效,这种交互式突显技术具有一定的应用前景。

基于心电指标的心理压力检测研究277-282

摘要:本研究探讨了如何通过心电数据进行心理压力检测。通过放松、Stroop彩色单词测试任务、心算任务,制造不同的心理压力水平,采集了15名被试的心电数据,计算HRV时域、频域指标与NASA-TLX得分的相关系数,发现时域指标与NASA-TLX得分的相关性略高于频域指标;通过单个时域、频域指标分别进行心理压力水平分类,其中RMSSD、SDNN在三种不同水平同时对比条件下,平均正确率达到80%以上,在“放松”与“有压力”两种状态比较条件下的平均分类正确率达到90%以上。本文的研究结果说明:HRV时域指标对心理压力是敏感的,可以通过单个的HRV时域指标对心理压力进行评估。这一结果也启发我们通过HRV时域指标深入探索心理压力的内在生理机制。

目视着陆过程中的注视行为特征研究283-289

摘要:研究旨在对着陆过程中的注视行为特征进行实验研究。基于模拟飞行环境,应用眼动仪实时记录并分析目视着陆中的注视百分比、注视转移次数、注视时间等特征。结果表明:目视着陆绩效优组对舱外景区的注视百分比显著高于绩效差组、总的注视转移次数显著多于绩效差组、对舱内仪表的平均注视时间显著短于绩效差组,注视模式与着陆绩效之间存在较强相关性。研究结论认为目视着陆中应建立更多外景注视参考点,同时提高舱内仪表信息搜索效率。

心理科学杂志基础、实验与工效
绕口令效应对汉语阅读影响的眼动研究290-295

摘要:绕口令效应指无论朗读还是默读,绕口令的阅读时间都长于正常句子的阅读时间。本研究采用Eyelink 2000型眼动仪,通过两个实验考察汉语阅读中的绕口令效应及其对知觉广度的影响。实验1结果表明:与阅读非绕口令相比,绕口令的阅读时间和注视次数均显著增加而阅读速度和平均眼跳幅度均显著下降。实验2结果表明:绕口令的知觉广度为注视点右侧1~2个汉字,控制句的知觉广度为注视点右侧2~3个汉字。结果说明汉语中存在绕口令效应,使读者知觉广度变小,阅读效率下降。。

自我威胁刺激对返回抑制的影响296-302

摘要:使用线索-靶子范式,分别将面孔刺激作为线索(实验1)和靶子(实验2)呈现,考察自我扭曲面孔对返回抑制的影响。结果发现:自我扭曲面孔为线索时,与他人扭曲、他人中性面孔产生了实验性分离,自我扭曲面孔的返回抑制效应量最小;自我扭曲面孔为靶子时,返回抑制消失。研究结果揭示:以自我扭曲面孔为代表的自我威胁刺激激活了威胁性自我概念,缩小了注意搜索范围,可能是导致人际紧张的潜在自我认知机制。

数字表征的表象赋义效应:来自数字线估计任务的证据303-309

摘要:已有研究中数字线估计任务几乎都使用纯数字。本研究以二到六年级儿童为被试,采用纯数字任务和赋义数字任务来探索赋义表象对数字表征形式的影响。结果表明,对0~1000的数字赋义后,对数模型的解释力上升,而线性模型的解释力下降;表象大小对于赋义数字的估计影响显著,大表象赋义提高了对数模型解释力而降低了数字估计的准确性,小表象的影响比较微弱。

高焦虑个体对负性情绪信息的注意移除发生困难310-314

摘要:本研究目的是探讨高焦虑个体对负性情绪信息注意偏向的特点。采用了焦虑组-对照组设计和情绪stroop范式分离快效应和慢效应的方法。实验1发现,焦虑组有负性情绪信息干扰的快、慢效应,对照组只有快效应。实验2发现,词语负性情绪信息干扰的慢效应从该词之后第一个词开始,持续到第二个。焦虑组对负性情绪信息的注意移除发生困难,可能是焦虑情绪延续的原因,同时为焦虑情绪的干预提供依据。。

Stroop范式中不同语言条件下的双语优势效应315-320

摘要:目的:采用Stroop范式探讨不同语言条件下的双语优势效应。方法:两个实验均为2(被试类型)x 3(色词一致性)的混合实验设计,被试为熟练双语者和非熟练双语者。结果:(1)L1条件下熟练双语者的Stroop效应量小于非熟练双语者,L2条件下无显著差异。(2)熟练双语者在两个实验条件下的平均反应时均小于非熟练双语者,L2条件下的易化效应量显著大于非熟练双语者。结论:(1)熟练双语者在L1条件下的抑制控制能力好于非熟练双语者,体现了“双语优势效应”;(2)熟练双语者在Stroop干扰任务中可能比非熟练双语者具有更好的信息监控能力。

1s范围视听时距认知的分段性研究321-328

摘要:时距认知分段性指不同长度时距加工机制和表征方式不同。以往研究对1s范围时距认知分段性仍存在分歧,为此在规避以往研究局限基础上设计实验1和实验2。实验1和实验2分别采用双任务范式探讨心算任务对100ms和1000ms听、视时距比较的选择性干扰,结果表明,心算任务影响了1000ms听、视时距比较的75%差别阈限,心算加工负荷越大,75%差别阈限越大,但对100ms听、视时距比较的75%差别阈限没有影响。两项实验支持了1s范围视、听时距认知均具有分段性。

运动决策中的无意识思维研究329-334

摘要:本研究以81名篮球专业的大学生为被试,通过决策篮球视频,考察运动决策中的无意识思维效应。实验1探讨了不同运动决策信息下的无意识思维决策差异,发现呈现直觉性决策信息时,无意识思维组的决策效果好于意识思维组。实验2在无意识思维阶段通过启动被试的加工方式,考察直觉性决策信息下,启动不同的加工方式对运动决策的无意识思维效应的影响,发现整体加工组的无意识思维决策效果最佳。研究结果表明,直觉性决策信息下,启动被试的整体加工方式,其无意识思维的决策效果会有所提升。

初级视觉皮层在表象表征方式研究中的作用335-340

摘要:表象的信息表征方式一直是心理学研究的热点问题,脑成像技术在该问题的研究中发挥了巨大作用。本文以初级视觉皮层(V1)在表象表征方式研究中的作用为主线,系统梳理了基于脑成像技术开展的表象实质争论的核心问题,归纳分析了相关争论问题演绎发展的内在逻辑脉络,在此基础上指出了表象研究中需要进一步解决的关键问题,以期能够促进相关研究问题的进一步开展。

心理对照策略的内涵、功能及其相关研究341-346

摘要:心理对照是指人们在思维过程中首先想象目标实现后的收获,然后思考现实中阻碍实现目标的因素,通过对比目标实现后的收获和现实中的障碍,使未来和现实同时通达,在未来和现实之间建立起心理联结,激活个体达成目标(成功)的期望。心理对照策略不仅能够改变人们的认知和动机,还能够改变个体对于消极反馈的反应。文章系统梳理了心理对照策略的内涵、功能及其应用研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4点未来的研究展望。

顿悟体验的特性、结构和功能基础347-352

摘要:顿悟体验是伴随顿悟问题解决过程的心理和现象学体验,主要包含伴随题解闪现的啊哈体验和因思维定势自动激活而催生的僵局阶段体验。现有研究显示,顿悟体验可能是多类认知与情绪要素构成,兼具认知和情绪加工特性的多维复合体。加工流畅性可部分解释顿悟体验的产生机制,杏仁核、眶额区和脑岛等情绪和奖赏加工的脑区则可能是其脑功能基础。未来须用多元方法从新旧交替视角深化两阶段顿悟体验的研究。

心理科学杂志发展与教育
大一新生羞怯与适应的交叉滞后分析353-359

摘要:以大学生羞怯量表、大学生适应量表为工具,对359名大一新生进行2个月的追踪,以考察大一新生羞怯和适应的发展变化。结果发现:(1)大一新生的羞怯和适应一段时间内保持稳定。(2)羞怯与适应呈显著负相关。(3)T1的羞怯负向预测T2的适应,T1的适应负向预测T2的羞怯。结论:新生入学之初羞怯与适应之间互为因果关系,因而可以在此阶段从羞怯和适应两方面着手进行干预,从而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

母亲拒绝惩罚与6~9年级学生受欺负、社会能力的关系:性别角色类型的调节作用360-366

摘要:选取858名6~9年级上海学生为被试,采用自评和他评问卷探讨被试性别角色类型、受欺负和社会能力与母亲拒绝惩罚的关系。结果显示:(1)未分化型学生人数最多,其社会能力低于另两种类型;(2)性别角色类型在母亲拒绝惩罚预测学生受欺负和社会能力中起调节作用:母亲拒绝惩罚正向预测未分化型学生受欺负,负向预测其社会能力;母亲拒绝惩罚无法预测双性化和单性化型学生受欺负和社会能力。未分化型个体受到母亲拒绝惩罚是其学校适应问题的风险因素。

学步儿童的不顺从行为与亲子互动的关系367-372

摘要:通过对138名学步儿童及其母亲的观察研究,分析儿童的不顺从行为与亲子互动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1)在亲子互动中,母亲的言语策略多于身体策略。(2)母亲的模糊言语显著地正向预测儿童的反抗,母亲的远处身体指导显著地正向预测消极不顺从。(3)母亲的反应性与明晰言语、模糊言语、积极身体指导和远处身体指导正相关,与严厉言语和消极身体指导负相关。(4)儿童反应性负向预测消极不顺从和拒绝/协商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