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科学杂志社
分享到:
《心理科学》杂志在全国影响力巨大,创刊于1964年,公开发行的双月刊杂志。创刊以来,办刊质量和水平不断提高,主要栏目设置有:研究报告与论文、综述、研究方法、应用心理、学术动态与问题讨论、中短篇论文等。
  • 主管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学会
  • 主办单位:中国心理学会
  • 国际刊号:1671-6981
  • 国内刊号:31-1582/B
  • 出版地方:上海
  • 邮发代号:4-317
  • 创刊时间:1964
  • 发行周期:双月刊
  • 期刊开本:A4
  • 复合影响因子:0.97
  • 综合影响因子:0.765
相关期刊
服务介绍

心理科学 2015年第06期杂志 文档列表

心理科学杂志基础、实验与工效

高强迫倾向个体注意脱困的电生理证据

摘要:对威胁信息的注意偏向可能是导致和维持强迫症症状的重要因素之一。本研究采用情绪Stroop范式,同时结合ERP技术,对强迫倾向个体注意偏向的时间进程进行研究,以期探究强迫倾向个体注意偏向的神经机制特点。结果发现,高强迫倾向个体对强迫症相关消极词比一般消极词和中性词表现出了更大的P2和LPPs振幅。实验结果表明,高强迫倾向个体对强迫症相关消极词表现出注意偏向,其成分为注意脱困,既表现在早期自动加工阶段的P2成分上也表现在晚期策略加工阶段的LPPs成分上。
1282-1289

不同背景音对中文篇章阅读影响的眼动研究

摘要:采用眼动记录技术,考察不同背景音对中文篇章阅读和词汇加工的影响。结果发现:(1)与安静和白噪音背景相比,无关言语背景下的总阅读时间更长、阅读速度更慢、注视次数更多、平均眼跳幅度更小。(2)不同背景音下的首次注视时间和凝视时间无显著差异,而无关言语背景下的回视路径时间和总注视时间较白噪音条件下的更长。结果表明,无关言语干扰了读者的阅读过程,其语义成分和声学特征变化是干扰产生的重要原因;这种干扰体现在词汇加工中的语义整合阶段。
1290-1295

重复启动对时序知觉和时距知觉的影响

摘要:采用时序判断和时距估计任务,探讨重复启动对时序知觉和时距知觉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时序判断中,当未启动的靶刺激先出现时出现了显著的启动效应,启动的靶刺激被知觉为早出现;在启动的靶刺激先出现时产生了启动效应的反转,启动的靶刺激被知觉为后出现。在时距估计中,启动条件下的两个靶刺激之间的时距长度被知觉为显著长于未启动条件下的时距长度。因此,在同一时间历程中,重复启动对时序知觉和时距估计都存在显著影响,启动刺激所引发的表征激活和反应抑制双加工过程在时序知觉中是按照表征匹配机制、在时距知觉中是基于唤醒机制起作用,这为时间认知分段综合模型的理论构想提供了支持证据。
1296-1302

口语产生中词频效应、音节频率效应和语音促进效应的认知年老化

摘要:采用图画-词汇干扰实验范式,考察了汉语口语产生过程中词频与音节频率效应、语音促进效应的认知年老化现象及其认知机制。结果发现,老年组的图画命名时间长于青年组,且老年组的词频效应和音节频率效应高于青年组,而语音相关效应低于青年组。老年组中词频和音节频率存在两因素交互作用,青年组则没有,这表明随着年龄增加,老年人的心理词典中不仅语义水平和音韵水平之间的联结强度变弱,而且信息之间的作用模式发生了变化。研究结果为激活不充分假设或传输不足假设提供了证据。
1303-1310

视空工作记忆负载对场景主旨加工的影响

摘要:本研究采用工作记忆任务和场景辨别任务相结合的双任务范式探究客体工作记忆负载 (实验1)和空间工作记忆负载 (实验2) 对场景主旨辨别的影响。结果发现: (1) 与无负载条件相比, 客体负载条件下的非参辨别力指数(A’)明显下降, 而空间负载条件下A’无明显变化; (2) 随着场景图片呈现时间的延长, 场景辨别任务的A’逐渐提高; (3) 对自然场景和人工场景匹配情况下的A’ 明显高于对自然与自然或者人工与人工匹配情况下的A’。由此可见, 场景主旨识别, 特别是基本水平的场景主旨辨别, 与客体工作记忆共享部分认知资源, 而不与/很少与空间工作记忆共享认知资源; 在识别过程中, 上级水平范畴识别优先于基本水平范畴识别, 进一步支持了上级水平范畴优先的主旨层级加工观点。
1311-1318

内隐序列学习中转移组块的数量和位置效应

摘要:表征质量理论对意识增长持渐进观点,忽视新异刺激对意识的突变式影响;新异刺激理论强调意识突变,忽视新异刺激本身的表征质量增长。本研究采用经典确定性内隐序列学习范式,将转移组块作为新异刺激,操控其数量和位置,探究新异刺激如何通过表征质量来影响内隐学习和意识。结果表明:(1)数量效应显著,即两个转移组块更能促进内隐学习量,说明新异刺激本身需要足够的表征质量才能发挥“意外事件”的作用。(2)在位置效应上,两个转移组块且靠前的设置更能提高受控意识,表明第一个新异刺激必须出现在原序列初级表征质量阶段,才能使被试对新异刺激和原序列进行对比,加之第二个新异刺激的与之呼应,促进原序列意识增加。
1326-1333

抑郁症的脑功能整合异常-来自有效连接的证据

摘要:抑郁症是一种常见的精神障碍。从疾病负担看,目前抑郁症已经成为世界第四大疾病,患病人数呈逐年上升的态势,给家庭和社会带来了沉重的负担。以往大多数对抑郁症的研究关注的是单个脑区结构或功能的损伤,而抑郁症通常伴随多脑区、多系统的异常,而不是单一脑区的损伤。近年来研究者开始关注抑郁症多个脑区之间的功能整合。利用功能整合的方法,动态监测抑郁症多个脑区间的相互作用,能进一步揭示抑郁症的脑网络机制。功能整合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功能连接和有效连接。有效连接刻画的是两个(或多个)脑区之间相互作用的因果关系,主要包括结构方程模型、动态因果模型、Granger 因果分析、生理心理交互作用等方法。通过对新近研究的梳理,总体而言,抑郁症的认知控制系统(如背外侧前额叶)和边缘系统(如杏仁核)的之间的有效连接减弱,即背外侧前额叶对杏仁核的抑制作用减弱,使得杏仁核对负性刺激的反应增强,出现了情绪加工偏差和认知偏差。认知控制系统和边缘系统之间有效连接的减弱能够解释抑郁症执行认知控制任务和情绪任务中的异常表现。
1334-1339

车辆追随条件下驾驶员知觉行人危险的经验优势

摘要:采用反应时和眼动结合的方法,考察单一呈现行人危险和同时呈现行人一追随车辆双重危险条件下,驾驶经验对驾驶员知觉行人危险及危险搜索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1)在单一危险条件下,不同经验驾驶员对行人危险反应一样快;(2)在双重危险条件下,经验驾驶员对行人危险反应更快;(3)驾驶经验有助于提高驾驶员对危险信息的加工效率。未来的驾驶培训需要加强新手驾驶员搜索模式灵活性的训练,才能切实降低他们发生行人事故的风险。
1340-1346

感知运动信息在概念表征中的作用

摘要:研究概念的表征问题对理解概念的本质非常重要,传统认知和具身认知视角下的概念表征理论争议的焦点在于感觉运动信息在表征中的作用。传统认知视角下的离身认知认为感知觉运动信息会转化成抽象的符号,概念表征不包含感知觉运动信息。概念表征的具身观点认为感知觉运动信息是概念表征的基础。对感知运动信息在概念表征中起作用这一命题已经达成共识。未来研究应该关注感知运动信息起作用的机制,以及抽象概念表征等问题,进一步完善发展概念表征理论。
1347-1352
心理科学杂志发展与教育

样例关键特征变异数量对学习解方程的影响

摘要:186名初一年级学生通过对比三种不同变异类型的样例学习解一元一次方程,他们对比方程问题类型和解法这两个关键特征的变异、只对比问题类型的变异、或者只对比解法的变异。结果显示样例关键特征不同变异类型的学习效果受到学生先前知识的影响:对于在前测中没有使用简便方法的学生,变异类型和解法两个关键特征比只变异类型或解法其中一个关键特征更有利于他们学习变通性知识和概念性知识;而对于在前测中有使用简便方法的学生,不同变异类型的效果没有显著差别。多重样例变异性的设计需要提供机会让学生充分对比学习每个关键特征。
1359-1367

青少年自我伤害行为的潜在转变分析:一项纵向研究

摘要:研究采用潜在转变分析探究了青少年自我伤害行为的发展。对3600名青少年进行为期18个月的追踪,对其自我伤害行为进行了三次测量。通过纵向数据分析识别出过渡组这一以往研究未发现的群体,该组被试仅出现程度较轻的自我伤害行为,且占总体的比例随时间快速下降。通过转变矩阵解释了过渡组和高发组的不稳定性是自我伤害行为发生率降低的原因,并发现冲动性、负向情绪等个体易感因素比家庭等人际因素对自我伤害行为存在更为显著的预测作用。在性别差异上,女生比男生更容易产生自我伤害行为,也更容易受到各方面因素的影响。最后,文章针对青少年自我伤害行为的预防和控制工作提出了建议。
1368-1376

不同情境中情绪预期对青少年道德决策的影响

摘要:为考察道德情绪对道德决策的影响,研究以123名13岁和16岁的青少年为被试,采用2(年龄:13岁、16岁)×2(情境类型:亲社会、反社会)×2(情绪预期:道德定向、自利定向)的混合实验设计,考察了在不同的情境中和不同定向的情绪预期下青少年的道德决策情况。结果表明,年龄和情境类型的交互效应显著,反社会情境中16岁青少年比13岁青少年更倾向于判断自己会做出道德行为,亲社会情境中两个年龄组的道德决策判断无显著差异。情境类型和情绪预期的交互作用也显著。反社会情境中,青少年在自利定向情绪预期下判断自己会做出道德行为的可能性显著大于道德定向情绪预期;亲社会情境中,两种预期下青少年的道德决策判断不存在显著差异。结果说明,道德情绪会影响青少年的道德决策,在不同的情境中对道德决策的影响不同。
1377-1383

9—26个月婴儿上位、基本和下位水平类别学习的发展顺序

摘要:该研究探索了9-26个月婴儿在上位水平类别、基本水平类别和下位水平类别的发展顺序。采用触摸屏式的序列触摸任务,36名婴儿参加实验,分9-14月、15-20月、21-26月三个年龄组。以平均序列长度作为组分析的因变量指标,以Dixon等(1998;2007)开发的Touchstat V3.0软件统计的归类者概率作为个别分析的因变量指标,结果表明,9-14个月、15-20个月和21-26个月三个年龄组的婴儿,都能显著地区分基本水平的类别;15-20个月和21-26个月婴儿,能够显著区分上位水平的类别;21-26个月的婴儿,能够区分下位水平的类别,说明了婴儿不同类别水平概念的学习,是按照基本水平(L2),然后上位水平(L1),最后才是下位水平(L3)的顺序发展的,即L2→L1→L3。
1384-1390

家庭压力源影响青少年抑郁体验:冗思的中介机制

摘要:采用方便抽样法从山东某初中和某高中抽取570名学生做问卷调查, 考察家庭压力源对青少年抑郁体验的影响,特别是冗思作为应对方式的中介作用。路径分析的结果显示:(1)家庭冲突和父母期望均显著正向预测抑郁体验,且家庭冲突的预测作用更强;家庭规范对抑郁体验的预测作用不显著;(2)家庭冲突和父母期望均显著正向预测青少年冗思,家庭规范对冗思的预测作用不显著;(3)冗思显著正向预测抑郁体验;(4)冗思在家庭冲突与抑郁体验之间以及父母期望与抑郁体验之间均起中介作用。总体来看,冗思是家庭压力影响青少年抑郁体验的内部机制之一。
1398-1403

心理健康双因素模型指标的再探讨及稳定性研究

摘要:采用整群抽样以1293名中学生为被试,并对其中531名进行纵向追踪,探讨以生活满意度和内化问题构建的心理健康双因素模型(DFM)的可行性、稳定性及其影响因素。结果:(1)以生活满意度和内化问题为指标的DFM在中国中学生中适用;(2)完全心理健康组的学业和社会功能最好,疾患组最差;(3)完全心理健康组的稳定性最高,有症状但满足组最低;(4)管理消极情绪效能感和学业情绪显著预测生活满意度和内化问题。结论:以生活满意度和内化问题为指标的DFM为复合指标DFM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管理消极情绪效能感和学业情绪是中学生心理健康的核心影响因素。
1404-1410

回族儿童族群偏爱态度的形成与发展

摘要:以回族儿童为被试,从发展心理学的视角,两个研究分别考察了回族儿童族群偏爱态度的形成及其发展特点。研究1借鉴经典的学前儿童种族族态度测验法,发现儿童在4岁时开始具有民族类别意识,并产生内群(回族)偏爱态度;研究2运用内隐联想测验范式以及自我报告法,发现无论内隐态度还是外显态度,儿童均表现出强劲的内群(外群体为汉族)偏爱态度,并且内隐偏爱态度随年龄增长而增强,外显态度随年龄增长趋于稳定。最后讨论了本研究与国外研究结果差异的原因,并展望了未来研究的方向。
1411-1418
心理科学杂志社会、人格与管理

诱导效应的影响机制——产品感知风险的调节作用

摘要:为了探究以往消费者受情境诱导的影响程度不同的原因,本研究从产品感知风险的角度阐述诱导效应的作用机制。用2×2的因子设计,检验产品感知风险和诱导情形对目标产品选择概率的交互作用。188名被试的实验结果显示高感知风险产品类型下诱导效应显著,而低感知风险产品类型下诱导效应不显著。进一步分析得出目标产品相对吸引力是诱导情形与目标产品选择概率的关系链中的中介变量,而产品的感知风险是有中介的调节变量的研究结论。
1425-1431

大学毕业生就业能力、求职认知评价、就业不安全感对心理健康预测作用的追踪研究

摘要:旨在探究大学毕业生就业能力对求职过程中心理健康的预测作用,以及求职认知评价和就业不安全感在其中的中介作用。采用结构方程模型等对343个样本的三轮追踪问卷调查数据进行分析后发现:就业能力显著正向预测心理健康;挑战认知评价和就业不安全感依次中介就业能力对心理健康的预测作用。研究结果表明,可以通过提高大学毕业生就业能力来积极促进其对求职的正确认知评价,从而纾解就业不安全感,保持和改善求职过程中的心理健康状况。
1432-14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