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科学杂志社
分享到:
《心理科学》杂志在全国影响力巨大,创刊于1964年,公开发行的双月刊杂志。创刊以来,办刊质量和水平不断提高,主要栏目设置有:研究报告与论文、综述、研究方法、应用心理、学术动态与问题讨论、中短篇论文等。
  • 主管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学会
  • 主办单位:中国心理学会
  • 国际刊号:1671-6981
  • 国内刊号:31-1582/B
  • 出版地方:上海
  • 邮发代号:4-317
  • 创刊时间:1964
  • 发行周期:双月刊
  • 期刊开本:A4
  • 复合影响因子:0.97
  • 综合影响因子:0.765
相关期刊
服务介绍

心理科学 2015年第04期杂志 文档列表

心理科学杂志基础、实验与工效

词边界信息对读者阅读歧义短语时眼跳策略的影响

摘要:采用EyeLink 2000眼动仪,选取60个歧义短语,要求大学生被试阅读包含有歧义短语的句子。句子的呈现设置了四种条件:正常无阴影、词间阴影、歧义阴影和字间阴影,以探讨词边界信息是否影响读者阅读歧义短语时的注视位置效应。结果发现:读者对歧义短语的首次注视位置在四种条件下基本一致;词边界信息影响读者对歧义短语的再注视概率。结果表明,词边界信息对歧义短语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歧义短语加工的晚期阶段。
770-776

情绪确定性对学习判断的影响

摘要:为了揭示情绪的确定性维度对学习判断的影响,本研究通过使用即时学习判断范式的两个实验分别探讨了高确定性情绪(愤怒、快乐)和低确定性情绪(恐惧、惊喜)的被试在学习判断中的表现。结果显示:(1)愤怒组和快乐组花费在项目学习上的时间显著少于恐惧组和惊喜组;(2)愤怒组和快乐组的学习判断值高于恐惧组和惊喜组;(3)愤怒组和快乐组的学习判断准确性低于恐惧组和惊喜组。从而证明了情绪的确定性维度与学习判断之间的相关关系。
786-791

三维空间中视觉空间返回抑制对Simon效应的影响

摘要:通过虚拟现实技术构建虚拟三维场景,采用视觉空间返回抑制范式与Simon任务的变式相结合,操纵了目标深度、线索有效性以及空间一致性三个变量,考察三维空间深度位置上视觉空间返回抑制如何影响与任务无关的反应表征(Simon效应)。结果发现,(1) 三维空间深度位置上存在基于空间的返回抑制效应,且空间返回抑制效应会削减Simon效应;(2) 目标出现在远处空间时,线索化条件下的Simon效应显著大于非线索化条件下的Simon效应;(3)目标出现在近处空间时,线索化条件与非线索化条件下的Simon效应之间无显著差异。结果表明,三维空间中空间返回抑制仅会在目标出现在远处空间时对Simon产生影响。
792-800

信息加工阶段与情绪刺激加工

摘要:关于情绪刺激的加工存在自动化和非自动化两种观点。相关研究通过定义体现“自动化”概念的特征变量,并考察这些变量如何受情绪刺激加工的影响,依此判断情绪刺激的加工是否为自动化的。本文分析了两种观点矛盾的原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情绪刺激的加工不能通过自动化加工或非自动化加工简单划分,而是一个早期自动化加工与晚期控制加工整合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情绪刺激加工因为注意效应的存在而受到情绪显著性、认知因素的调控,从而影响了情绪刺激加工的自动化程度。
801-806

心理学实验的可重复性

摘要:严格意义的实验可重复性指的是实验控制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其结果的可重复性,置信区间是表示这种可重复性的恰当方法,可重复性的提高可通过在实验设计和数据分析中将影响因变量的随机额外变量作为协变量引入来实现;另一种意义的可重复性指的是实验结果的可迁移性,它涉及当控制条件变化时因控制变量和自变量的交互作用而导致的实验结果的变化。在这两种意义下,心理学实验较低的可重复性都源于它的额外变量的庞杂。
807-812

返回抑制的空间、视网膜和客体参照系

摘要:返回抑制是指当刺激出现在先前注意过的位置(或客体)时,人们的加工效率降低的一种抑制性注意机制。该注意机制对个体有适应性价值,它能够降低注意返回先前注意过的位置(或客体)的概率(Posner & Cohen, 1984),从而提高视觉采样(搜索)的效率(Klein, 1988)。返回抑制的参照系是返回抑制领域的重要理论问题。先前研究发现返回抑制的参照系可以是视网膜、空间和客体。本文介绍了返回抑制参照系研究的实验范式以及相关的行为、脑损伤及神经影像发现。此外,本文还就未来研究的方向和应该注意的问题进行了探讨。
813-821

追随力认知图式:概念解析与整合模型

摘要:追随力认知图式是一种历经社会化,以抽象表征形式储存于个体记忆中的关于追随力的认知结构,亦称为追随原型。领导者的追随原型通常在领导—追随互动中被激活,并与部属实际追随力进行匹配。匹配失败的追随原型将被重新归类或定义,匹配成功的追随原型将通过领导者的态度和行为影响追随者的职业幸福感、角色内绩效和角色外行为。情绪、人格、市场行情、组织结构和文化能预测追随原型。未来可加强多水平效应、匹配效应和生物基础的探讨。
822-827

主观时间流逝速度调节情绪效价的特异性

摘要:本研究在中国情绪图片系统中随机选取200张情绪图片,并在不同的主观时间流逝速度下,对其进行效价和唤醒度评分,探讨主观时间流逝速度对不同的情绪维度(效价和唤醒度)以及情绪的不同水平的调节效应是否一致。研究结果表明,主观时间流逝速度增加时,人们对中性和正性情绪图片的评价更加积极,但主观时间流逝速度不能调节人们对负性情绪图片的评价,也不能调节人们的唤醒水平。结果提示“时间飞逝时,我更快乐”效应具有效价特异性。
834-838
心理科学杂志发展与教育

高中生感恩与心理一致感的关系:积极情感与积极应对的中介效应

摘要:采用整群抽样法对449名高中生进行了感恩,积极情感,积极应对以及心理一致感的测量,通过结构方程模型分析了积极情感与积极应对在感恩与心理一致感之间的中介作用,结果如下:(1) 感恩既对心理一致感有直接预测作用,占总效应的46%,又可以通过积极情感与积极应对间接作用于心理一致感,占总效应的54%,总中介效应要大于直接效应;(2) 感恩到积极应对作用路径的差异值临界比(CRD)存在性别差异,男生的路径系数(γ = 0.43, p 〈 0.01)显著高于女生(γ = -0.01, p 〉 0.05)。
846-852

3-8年级学生羞怯与心理适应之关系:一个有中介的调节模型检验

摘要:以1485名3-8年级学生为研究对象,借助同伴评价和自我报告,考察性别对羞怯和心理适应关系的调节效应以及同伴关系不良在上述调节效应中的中介作用。研究结果表明:(1)羞怯、同伴关系不良、孤独、抑郁和自尊的性别差异显著。女孩的羞怯水平显著高于男孩,而同伴关系不良、孤独、抑郁水平则显著低于男孩;(2)羞怯与同伴关系不良、孤独、抑郁呈较弱的正相关,而与自尊呈较弱的负相关;(3)羞怯与孤独、抑郁、自尊的关系受性别因素的调节,羞怯男孩面临的心理适应风险高于羞怯女孩;(4)性别对羞怯和孤独、抑郁、自尊关系的调节通过同伴关系不良这一中介因素而实现,间接效应占总效应的比例在25%至47%之间。这一结果表明,羞怯的适应价值存在性别差异,而同伴关系在其中扮演着重要的中介角色。
861-869

共情倾向与受害者可识别性对大学生捐款意愿的影响:共情反应的中介作用

摘要:以83名大学生为研究对象,探讨共情倾向和受害者可识别性对大学生亲社会行为的交互效应及内在机制。结果表明:(1)我国文化背景下依然存在可识别受害者效应,即受害者可识别性影响大学生亲社会行为;(2)对于低共情倾向大学生,受害者可识别性对其捐款行为不存在显著影响,对高共情倾向的大学生,受害者可识别条件下的捐款意愿显著高于不可识别条件;(3)受害者可识别性通过增加高共情倾向大学生的共情反应,进而增加其捐款意愿。
870-875

不同目击者对儿童道德情绪判断与归因的影响

摘要:本研究考察不同权威目击者对儿童道德情绪判断与归因的影响。实验以90个7~8岁儿童为被试,采用3(行为情境)×3(目击权威类型)的组间设计,考察了不同权威目击者条件下儿童对不同行为者的道德情绪判断和归因。结果发现,目击权威的类型对儿童道德情绪判断与归因的影响在不同的行为情境条件下是不同的。成人权威目击条件下,儿童对亲社会行为者的道德情绪判断分数最高,即更多判断他们会感到高兴,对损人者的道德情绪判断分数最低,即更多判断他们会感到不高兴。而同龄权威和非权威目击条件下儿童对不同行为者的情绪判断分数不存在显著差异。不同权威目击条件下儿童对行为者的情绪归因存在显著差异,奖惩定向更多出现在成人权威目击条件。研究显示,成人权威对儿童道德情绪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能够显著影响儿童的道德情绪判断与归因。
876-882

大学生正念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情绪调节及心理弹性的中介作用

摘要:采用五因素正念量表(FFMQ)、情绪调节量表(ERS)、心理弹性量表(CD-RISC)、幸福感指数量表(IWB)对448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以探讨正念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机制。结果表明:(1)正念、重新评价、心理弹性、主观幸福感呈显著正相关;(2)重新评价和心理弹性的链式多重中介效应在正念与主观幸福感间起部分中介效应,一方面,正念可以通过促进心理弹性提升主观幸福感,另一方面,正念不能直接通过重新评价策略的使用提升主观幸福感,存在“正念→重新评价→心理弹性→主观幸福感”的路径。
889-895

校园氛围与青少年问题行为的关系:同伴侵害的中介作用

摘要:许多研究表明,青少年感知的校园氛围对其问题行为有重要影响。但是,校园氛围起作用的中介机制仍有待进一步探讨。本研究旨在考察青少年感知的校园氛围与其问题行为(行为不良、抑郁)的关系,以及同伴侵害在其中的中介作用。采用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选取广东省10所学校2758名初中生作为被试,匿名填写社会经济地位问卷、家庭功能问卷、校园氛围感知问卷、青少年同伴侵害问卷、儿童抑郁调查表、青少年行为不良指数问卷。结果表明:(1)在控制了性别、年龄、社会经济地位和家庭功能后,积极的校园氛围显著负向预测青少年的行为不良和抑郁。(2)同伴侵害在校园氛围与青少年行为不良和抑郁之间具有中介作用。
896-904
心理科学杂志社会、人格与管理

时间距离提高伦理判断

摘要:本文从识解水平理论角度研究问题表征对伦理判断的影响。本文推断,事件的时间距离使得人们更容易形成高识解表征,能更好地辨别决策困境中的伦理原则;未来结果考虑特征高的管理者更关注决策的长期后果,也倾向于维护伦理原则。研究用两个实验递进验证了假设。139位大学生被试参加了实验一,结果支持了假设;实验二采用92位MBA学生的样本重复检验结论,并进一步验证了未来结果考虑如何调节影响时间距离与伦理判断之间的关系。
905-910

员工工作倦怠的发展模型:来自纵向研究的证据

摘要:采用Maslach工作倦怠量表(MBI-GS)对263名企业员工一年内的三个等距时间点(T1,T2,T3)的工作倦怠进行测量,纵向研究中国文化背景下工作倦怠的发展规律,并比较工作倦怠发展的六种因果模型。研究结果表明,去人性化影响成就感降低,且这种影响具有跨时间一致性;但是情绪衰竭和去人性化相互影响的跨时间一致性较低,T1情绪衰竭影响T2去人性化,但是T2情绪衰竭对T3去人性化的影响不显著;T1去人性化对T2情绪衰竭的影响不显著,但是T2去人性化影响T3情绪衰竭。研究结果表明,去人性化在工作倦怠的发展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911-915

信念与结果对道德、法律责任判断的影响

摘要:在“执行者”和“旁观者”两个情境中,通过操纵当事人的信念和事件结果,考察了被试的道德与法律责任判断。结果显示:进行道德责任判断时,被试对当事人的信念信息更敏感;进行法律责任判断时,则对事件结果的信息更敏感。“执行者”情境中的道德和法律责任评分均高于“旁观者”情境中的责任评分。这说明道德、法律责任判断的内部机制有所不同,并且当事人的不同角色导致第三方对其的责任判断出现差异。
916-922

群际威胁与社会认知基本维度自我肯定对自我评价的影响

摘要:两个实验探索群际威胁情境下表达性和能动性自我肯定对个体自我评价的影响。结果发现,在群际威胁情境下个体的自我评价降低,通过表达性自我肯定或能动性自我肯定,自我评价显著提高,并与无威胁无自我肯定组无显著差异。研究表明,群际威胁虽然是群体水平的感知,但会对个体的自我评价产生消极影响,对社会认知基本维度的自我肯定能有效缓解群际威胁对自我评价的消极影响。
928-9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