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科学杂志社
分享到:
《心理科学》杂志在全国影响力巨大,创刊于1964年,公开发行的双月刊杂志。创刊以来,办刊质量和水平不断提高,主要栏目设置有:研究报告与论文、综述、研究方法、应用心理、学术动态与问题讨论、中短篇论文等。
  • 主管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学会
  • 主办单位:中国心理学会
  • 国际刊号:1671-6981
  • 国内刊号:31-1582/B
  • 出版地方:上海
  • 邮发代号:4-317
  • 创刊时间:1964
  • 发行周期:双月刊
  • 期刊开本:A4
  • 复合影响因子:0.97
  • 综合影响因子:0.765
相关期刊
服务介绍

心理科学 2014年第05期杂志 文档列表

心理科学杂志庆祝《心理科学》创刊50周年专栏

嘉年岁和迎机遇,再创学科新辉煌——祝贺《心理科学》创刊50周年

摘要:《心理科学》自上世纪60年代诞生至今,已历半个世纪。回眺往昔,期间虽有坎坷,但进步与成绩乃是主流;它与中国心理科学同步发展的轨迹清晰可辨,与时代兴衰共命运的历程足可启示后人。 古人云,"五十知天命"。对中国心理学工作者而言,天命者,中国心理科学事业开拓、进取之大任也。我们欣喜看到,《心理科学》自创刊伊始,它即在中国心理学会历任领导的关怀与支持下,在全国心理学同仁的鞭策与鼓励中,坚持以展示中国心理科学研究的优秀成果为己任,以提升其整体研究水平、培养后继研究人才为办刊宗旨,经过几代《心理科学》一线工作同志的努力与奉献,取得了令人可喜的进步。如今,它在明确自身定位,努力做好学术刊物的本份工作上更自觉、使命感更提高了。
1026-1026

《心理科学》50年大事记(1964~2014)

摘要:1964年8月,《心理科学》前身《心理科学通讯》创刊号由中国心理学会编辑、科学出版社出版(小16开72页);丁瓒任主编,编辑部设在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编译室。创刊号"发刊词"指出:《心理科学通讯》将“及时地介绍国内外心理学以及有关学科的研究动态、新成果、新方法和新技术;交流全国各地心理学教学经验,并展开有关心理学问题的讨论;评介有关心理学书刊和报导国际、国内心理学学术会议以及学术活动。”
1027-1029

心理科学研究50题

摘要:光阴荏苒,《心理科学》转瞬已留下50个春秋的成长足迹。正当编委会同仁思量该以何种有意义的方式来纪念它的生日之际,有学者建言:不妨也以"50"为数,推出本学科具有前瞻性的"50个问题",供大家探索与研究之参考。此议一出,众口称好,并在今年三月底在广州召开的"《心理科学》第五次主编扩大会议暨新一届编委会首次会议"上得到与会者的一致赞同。大家认为,这种纪念形式既不脱《心理科学》作为一份学术刊物之本色,更完全契合它应履行的学术担当和责任。
1030-1038
心理科学杂志基础、实验与工效

视觉表象眼动的变化:知识还是技能的差异?

摘要:通过2个实验探讨了视觉表象的知识学习表征差异和技能训练表征差异对眼动的影响。实验1以没有三级跳远运动专业技能知识且对该运动的认知水平也较低的大学生为被试,结果表明,在完成高信息通达水平的表象任务时,注视点需要较短的持续时间,但眼跳距离会增大,眼跳频率会变低;实验2对表象任务的知识学习表征水平和技能训练表征水平进行操纵,分别以对实验任务进行过知识学习和专业技能训练的人为被试,结果表明,随着被试知识习得水平和技能水平表征能力的提高,不同表象任务信息通达水平间的眼动差异将消失,但技能训练型的被试其平均眼跳时间要短于知识学习型被试,注视点平均持续时间和平均眼跳距离则没有差异。实验结果说明源于视觉表象内在表征的差异会引起眼动的变化,表征的技能水平越高,眼动就越流畅,佐证了眼动对视觉表象功能性促进的观点。
1039-1046

编码任务对来源记忆的影响:一项事件相关电位研究

摘要:本研究采用ERPs技术,探讨编码任务对来源记忆的影响及其神经机制。在学习阶段,让被试进行两种编码操作:匹配判断任务和大小判断任务;在测验阶段,让被试进行来源判断任务。行为结果发现:在编码阶段,匹配判断任务比大小判断任务需要更长的时间;在测验阶段,匹配判断任务在"项目旧/背景旧"和"部分旧"条件的正确率显著高于大小判断任务,匹配判断任务在"项目旧/背景旧"条件的反应时显著短于大小判断任务。测验阶段ERPs结果发现:两种编码任务的新旧效应在200~700ms均有较广泛的头皮分布,而在700~1100ms呈前额皮层最大化分布;匹配判断任务的新旧效应比大小判断任务更大,表现在600~700ms的FPz电极以及700~800ms的Pz、P4电极。由此可见,在来源记忆中,编码任务影响来源记忆,主要表现在后部顶区位置;晚期前额皮层新旧效应不受任务难度因素的影响。
1047-1054

锚定效应的产生前提及作用机制

摘要:为了探讨锚定效应的产生前提及基础锚定效应的理论解释,实验一选取高、低、无三种锚值,设置了15ms、45ms、75ms、1000ms四种呈现时间,结果发现只有15ms条件下未出现锚定效应,呈现时间越长,锚定效应越大。实验二设置了语意相同但表述形式不同的两种锚值,结果发现,大数字锚值使估计值偏高,小数字锚值使估计值偏低。该发现说明锚定效应的产生前提是注意,数字启动假说可以更好地解释基础锚定效应。
1060-1063

一种混合型前瞻记忆的干扰效应的神经机制

摘要:采用3(任务类型)×2(时段)被试内实验设计,对比一种混合型前瞻记忆(MPM)和事件性前瞻记忆(EBPM)在不同时段对进行中任务的干扰效应的神经机制。结果表明,在目标出现的时段,MPM对进行中任务有干扰效应,额区电极最活跃且电压最高;在非目标时段MPM无干扰效应,但刺激出现后200~300ms额区电极较活跃。说明前瞻记忆任务在大脑中可能处于较高的激活状态,额叶灵活地调配意识的不同状态在MPM中参与的程度和时段。
1073-1078

错误记忆的自我参照效应:易化的作用

摘要:采用DRM范式,设置三种参照对象条件,考察错误记忆是否存在自我参照效应。结果发现:(1)错误记忆中存在自我参照效应;(2)无论是正确记忆还是错误记忆,自我参照条件下的回忆成分均显著多于他人和中性参照,但熟悉性成分在三种条件下没有差异;(3)词表中学习项目由分组呈现变为随机呈现时,错误记忆的自我参照效应仍稳定存在。结果揭示,自我参照效在促进正确记忆的同时,亦可易化错误记忆效应。
1079-1083

基于Stroop效应和SNARC效应的大数量自动加工研究

摘要:在数字自动加工研究中,已有研究的实验对象一般局限在小数量数字上,大数量数字加工中是否也存在自动激活现象尚未获得实验证据。本研究以大数量为研究对象,以Stroop效应和SNARC效应为自动加工的指标,实验1发现,无论是数字语义比较还是数字个数比较,都出现了典型的数字Stroop效应;实验2的结果表明,在大数量个数的比较任务中存在SNARC效应和顺序效应。由实验结果初步推断,在大数量加工中也存在无关维度数量信息的自动激活。
1084-1091

高确定性情绪(开心、愤怒)与低确定性情绪(悲伤)对信任的影响

摘要:本研究通过信任游戏的实验范式探讨了在与"受信任者"高/低可信赖性有关的信任线索时,具体情绪的确定性维度对信任行为的影响。实验1发现,当被试被告知"受信任者"在可信赖量表上的得分(高/低)时,个体在高确定性情绪(开心和愤怒)下的信任判断比低确定性情绪(悲伤)下的信任判断上更容易被受信任者的"可信赖性"水平的高低所影响;实验2发现,当告知被试"受信任者"的群体身份(内/外群)时,个体在高确定性情绪(开心和愤怒)下的信任判断比低确定性情绪(悲伤)下的信任判断更容易被受信任者的"内外群"身份所影响。上述结果表明,高确定性的情绪比低确定性的情绪更容易使被试的信任判断受到与"受信任者"是否值得信赖有关的线索所影响。
1092-1099

祈使句和反问句中双重否定的早期加工机制

摘要:采用句-图匹配范式考察汉语双重否定的加工方式以及句子形式与语义对句子加工的影响,实验1和实验2分别以祈使句和反问句为对象进行探讨。结果发现:(1)双重否定是整体加工的;(2)在理解初期(250ms),否定反问句、双重否定祈使句与肯定祈使句的加工模式一致,都直接表征事件的实际状态;(3)当句子形式与语义不一致时,读者更多地受到句子语义影响。研究表明,在双重否定加工机制的理论解释中,命题表征理论和经验模拟理论都有一定的合理性,也都存在一定片面性。
1100-1104

父母在自我概念中的神经表征

摘要:在自我概念的构成中,他人尤其是亲密他人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个体对父母相关信息的表征影响着个体自我概念的形成。对父母面孔的加工,涉及信息在个体知觉领域的表征;对父母人格特质的加工,涉及信息在个体心智领域的表征。个体对父母信息的神经表征存在性别和文化背景的差异。未来研究应整合表征父母信息的主要脑区及其作用,在研究思路上应考察家庭结构和依恋类型等因素。
1111-1116
心理科学杂志发展与教育

母亲抑郁情绪对婴儿内化问题的影响:有调节的中介模型

摘要:采用问卷法对298名6个月婴儿的母亲进行为期8个月的追踪,探究母亲的抑郁情绪与教养压力的相互预测关系,母亲抑郁情绪与婴儿内化问题间母亲教养压力的中介作用,以及受教育程度对中介路径的调节作用。结果表明:(1)母亲抑郁情绪可显著正向预测母亲的教养压力。(2)母亲抑郁情绪与婴儿内化问题间存在有调节的中介作用。在低受教育程度的母亲群体中,母亲抑郁情绪既可直接也可通过教养压力间接作用于婴儿的内化问题。而在受教育程度高的母亲群体中,这两种作用均不存在。
1117-1124

家庭创新环境的特征及其与中学生日常创造性行为的关系:创造性人格的中介作用

摘要:以1117名中学生为被试,采用问卷法考察家庭创新环境的特征及其对日常创造性行为的影响机制。结果发现:(1)家庭创新环境主要体现在家庭情感氛围、父母创造性行为、父母教育理念和自主准予四个方面,可分为抑制型(17.3%)、一般型(41.9%)和创新型(40.8%),创新型在日常创造性行为上得分显著高于抑制型;(2)家庭创新环境与创造性人格、日常创造性行为以及同伴提名得分相关显著;(3)创造性人格在家庭创新环境和同伴提名之间起完全中介作用,在家庭创新环境和日常创造性行为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
1125-1131

项目强度与测试顺序对提取诱发遗忘的影响

摘要:提取诱发遗忘(RIF)是指对先前学过的部分材料进行提取练习会使与练习材料相关的其它材料发生遗忘。目前RIF存在抑制与非抑制理论之争,前者认为RIF是由于Rp-项目的记忆表征在提取练习阶段受到抑制所致;后者则强调因提取练习而获得增强的Rp-项目在测试阶段对Rp+项目的干扰作用,以强度依赖竞争理论为代表。本研究以64名大学生为被试,通过考察项目强度和测试顺序对提取诱发遗忘的影响,对上述争论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1)只有高强度项目才会引发提取诱发遗忘;(2)当控制由测试顺序所产生的输出干扰效应后,高强度项目仍然会引发提取诱发遗忘。本研究结果支持了提取诱发遗忘的抑制理论。
1140-1147

青少年的感恩对创伤后成长的影响:社会支持与主动反刍的中介作用

摘要:采用问卷法,对汶川地震四年半后的354名中学生进行测试,探究社会支持和主动反刍在感恩与创伤后成长(PTG)关系中的作用。结果发现,感恩不仅对PTG具有直接的正向预测作用,而且可以通过社会支持和主动反刍正向预测PTG,也可以通过社会支持经主动反刍的多重中介来正向预测PTG。这说明社会支持与主动反刍在感恩与PTG之间起着部分中介作用,其中主动反刍在社会支持与PTG之间也有部分中介效应。
1148-1153

初中生自我调节学习发展模式研究

摘要:研究基于自我调节学习理论,以初中生为被试,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构建了自我调节学习的发展模式,并以此为基础探讨了元认知、认知策略、自我效能感、动机情绪策略和资源管理策略等因素随年级发展变化的规律及作用。结果表明,年级不同其自我调节学习发展模式不同;低年级自我效能感、学习策略对成绩有直接作用,高年级自我效能感对成绩的作用必须以元认知和认知策略为中介,随年级增长元认知的直接作用越明显。
1160-1166

攻击性初中生的类别转变:潜在转变分析

摘要:研究采用潜在转变分析探讨了攻击性初中生的类别转变。276名初中参加了为期一年的短期纵向追踪研究,在一年中分两次报告了自己的攻击行为。用潜在类别模型分析了初二到初三时青少年的攻击类别,结果表明初中生有三种攻击模式。研究以潜在转变分析进一步探究了这三种攻击模式的变化,结果发现两种模式具有很强的稳定性,不同模式之间也有一定程度的转变。最后,研究探讨了攻击类别转变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性别与友谊质量可以起到显著作用。针对实际意义,文章最后进行了讨论和总结。
1167-11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