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科学杂志社
分享到:
《心理科学》杂志在全国影响力巨大,创刊于1964年,公开发行的双月刊杂志。创刊以来,办刊质量和水平不断提高,主要栏目设置有:研究报告与论文、综述、研究方法、应用心理、学术动态与问题讨论、中短篇论文等。
  • 主管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学会
  • 主办单位:中国心理学会
  • 国际刊号:1671-6981
  • 国内刊号:31-1582/B
  • 出版地方:上海
  • 邮发代号:4-317
  • 创刊时间:1964
  • 发行周期:双月刊
  • 期刊开本:A4
  • 复合影响因子:0.97
  • 综合影响因子:0.765
相关期刊
服务介绍

心理科学 2011年第06期杂志 文档列表

心理科学杂志基础、实验与工效

人名相关自我加工的时间过程——事件相关电位研究提供的电生理证据

摘要:本研究采用事件相关电位技术(ERP)探讨了自我名字加工的神经机制。实验中向被试随机呈现大圆、小圆及名字,被试的任务是辨别大圆和小圆,名字是任务无关刺激。实验结果表明,被试自己的名字引发的P2及P3波幅都显著高于名人的名字及陌生人的名字。与以往研究结果不同,本研究发现了P2波幅上的"自我名字效应",即,人名相关的自我加工不仅表现在晚期成分P3上,同时还表现在早期成分P2上。所以,人名相关的自我加工过程分为早期和晚期两个加工阶段,前一个阶段可能是自动化加工,不需要意识参与,后一个阶段是意识加工。
1289-1294

目标与非目标数量变化对多目标追踪的选择性抑制效应

摘要:采用多目标追踪和点探测刺激觉察任务相结合的实验范式,考察目标和非目标数量变化对多目标追踪的选择性抑制效应。实验一设置非目标恒定而变化目标数量,结果发现:随着目标数量的增加,目标与非目标间的抑制差异量不随目标数量变化而变化。实验二设置目标恒定而变化非目标数量,结果发现:在非目标数量变化的三种水平下,目标与非目标间的抑制差异量也无显著差异。综合实验结果表明:在多目标追踪的追踪容量或抑制容量范围内,抑制差异量对目标数量或非目标数量变化是不敏感的;注意资源分配方式在一定范围内保持相对稳定。
1295-1301

平面性诉求广告记忆效果的加工分离研究

摘要:运用PDP(过程分离程序),以122名大学生为被试,以自编性诉求广告及自编包含与排除问卷为实验材料,采用3×2×2多因素设计,探讨不同裸露类型(含蓄、一般、直露)和代言人类型(名人、一般人)的性诉求广告在不同阶段(控制化加工、自动化加工)认知信息加工的模式差异。结果发现:1)外显的控制化加工,含蓄型性诉求广告记忆效果最好;2)直露型性诉求广告内隐的自动化加工最高;3)未发现性诉求广告中存在名人效应。
1308-1312

回避性依恋和注意偏向:刺激普遍性与刺激特定性

摘要:采用工作记忆算式-词对广度任务,通过87名大学生探索回避性依恋与注意的关系。研究发现,依恋回避与三类词的工作记忆成绩呈负相关;工作记忆广度类型、词类型主效应显著;工作记忆广度类型与词类型交互作用显著。结果表明,回避性依恋者具有回避性注意偏向;回避性注意偏向既有刺激普遍性,又有刺激特定性,依恋性刺激比中性刺激更容易在信息加工早期被防御性地排除;回避性注意偏向具有调节情绪的功能性价值。为去激活策略情绪调节观提供了跨文化研究证据。
1313-1319

书面韵律边界与语境对歧义句歧义消解的影响

摘要:本研究采用眼动记录的方法,考察了被试在理解层次分隔歧义句时,作为书面韵律边界的逗号所起到的作用,以及逗号与语境信息间的交互作用。实验通过操纵逗号的位置,变化歧义句的句义;通过操纵语境内容,变化语境偏向与逗号解歧方向的一致性。结果发现,逗号做为书面的韵律信息促进了句子的加工。当有书面韵律边界为句子解歧时,被试更依赖于韵律边界。语境信息与书面韵律边界的交互作用发生于句子加工晚期。
1320-1324

情绪调节脑机制的研究现状与展望

摘要:随着脑成像等新技术的运用,关于情绪调节脑机制的研究有了很大进展。近期国外情绪调节脑机制的研究在理论模型上有了新发展;研究关注的情绪调节从有意情绪调节扩展到自动情绪调节;研究针对的情绪、情绪调节策略以及目标群体都有了进一步的扩展和深化;情绪调节脑机制的个体差异研究也有了新进展。本文试图对近期国外情绪调节脑机制研究的发展状况进行梳理,并展望未来研究方向,以期为国内研究提供参考。
1325-1331

颜色偏好研究进展

摘要:颜色偏好是人在心理上所喜爱或偏好的颜色。人们对抽象颜色、具体物色都会表现出偏好;性格、性别、年龄、文化等因素会影响颜色偏好。以往研究者在研究内容、研究材料、研究条件尚存不足,这正是今后研究的方向。
1332-1337
心理科学杂志发展与教育

情绪调节的发展及其与情绪体验、情绪能力、情绪调节态度的关系

摘要:本研究使用追踪法考察情绪调节的发展及与其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并对不同情绪调节策略在个体发展过程中的适应性进行探讨。对569位来自于上海地区的初中预备班和八年级学生进行测查,并于10个月之后进行第二次测查。研究发现,随着个体的发展,其正性情绪体验逐渐减少,各种情绪调节态度的强烈程度均下降,情绪增强调节的使用呈递减趋势;情绪体验、情绪能力、情绪调节态度三者的变化在一定程度上能够预测情绪调节发展;在测试阶段一较多使用情绪减弱调节的青少年,在日后的发展过程中情绪能力提高的幅度较大且体验到更多正性情绪,说明该策略在个体发展过程中具有更高的适应价值。
1345-1352

情绪智力和父母社会支持对犯罪青少年社会适应的影响:直接效应还是缓冲效应?

摘要:以上海和昆明的499名犯罪青少年和504名普通青少年为被试,采用问卷法对犯罪和普通青少年的情绪智力、父母社会支持和社会适应状况进行考察,发现(1)普通青少年的情绪智力、父母社会支持和社会适应状况显著好于犯罪青少年;(2)情绪智力显著预测犯罪和普通青少年的积极和消极社会适应状况;(3)父母社会支持能够直接预测犯罪青少年的社会适应状况,也能够调节情绪智力对犯罪青少年的社会适应状况的预测作用,父母社会支持对社会适应的直接效应和缓冲效应假说均得到了支持。
1353-1359

大学生生命认知和生命价值取向的发展特点

摘要:在生命教育的社会背景下,以上海四所高校的一年级和三年级的812名在校本科生为研究对象,运用造句和模拟遗书等投射方式,并结合小组访谈等形式,旨在测查大学生对生命过程与死亡现象的认知特征,及对生命意义的价值取向,以此探究当代大学生的生命认知和生命价值取向的发展特点。结果发现:(1)当代大学生对生命的认知以表达态度为主,具有积极向上、珍爱生命的特点;对死亡的认知侧重概括其本质特点;(2)总体来看,女生比男生对生命过程和死亡现象的认知更为积极,体悟更深;(3)在生命价值取向方面,当代大学生更多地表现出关顾他人的价值取向,并伴有强烈的家庭责任意识。
1360-1366

流畅体验、内/外动机、数学焦虑及数学成绩的路径分析

摘要:研究旨在考察数学学习中的流畅体验,探讨流畅体验、内/外动机、数学焦虑及数学成绩的关系。招募296名高中生,在数学月考后完成自编考试流畅体验量表、学习动机量表、数学焦虑量表。路径分析报告,存在四条显著路径,即内部动机→流畅状态→数学成绩;数学焦虑→流畅状态→数学成绩;外部动机→流畅状态→数学成绩;外部动机→数学成绩。研究结果表明,只有通过考试过程中的流畅体验,内部动机和数学焦虑才能影响考试成绩。
1372-1378

真实线和想象线的朝向辨别学习及其相互迁移

摘要:以往的朝向辨别学习普遍采用真实刺激作为材料,其特异性与迁移性是研究争论的焦点之一。该研究以实线和想象线为刺激,采用朝向辨别任务训练被试,系统考察两者朝向辨别学习的特点和相互关系。结果发现,训练实线和想象线任务的两组被试行为都有显著提高,并且这两种学习效果能部分地彼此迁移,且都能迁移到不同位置。该研究结果提示,不论是想象线的学习还是实线的学习都涉及高级脑区的参与,并且两者的学习有部分共同的脑机制。
1379-1384

家庭文化资本对幼儿数学学习的影响

摘要:本研究对来自上海市的590个中、大班幼儿家庭进行问卷调查,旨在了解家庭文化资本对幼儿数学学习的影响。结果表明:作为家庭客体化文化资本的家庭文化环境和作为家庭身体化文化资本的幼儿家长数学教导信念对幼儿的家庭数学学习经验有直接的影响作用;作为家庭制度化文化资本的家庭教育背景则通过家庭文化环境和幼儿家长的数学教导信念对幼儿家庭数学学习经验有间接的影响作用。
1385-1389

父母教养方式对子女焦虑的影响:认知情绪调节策略与男性化特质的中介作用

摘要:本研究通过对269名在校大学生进行父母教养方式、情绪调节策略的使用、男性化特质和焦虑水平的测查,探讨了父母教养方式对子女焦虑产生影响的可能机制。结果发现,研究建构的模型对焦虑的整体解释率为26%。父母教养方式主要通过三种途径影响子女焦虑:(1)直接对子女焦虑产生影响;(2)以灾难化和积极重评这两种情绪调节策略为中介,间接影响子女焦虑;(3)促成子女男性化特质的形成,该特质通过积极重评策略的完全中介作用,间接影响子女焦虑。
1390-1396

青少年的父子关系、母子关系及其对抑郁的影响

摘要:以438名青少年为被试,考察青少年的亲子关系及其对抑郁的影响。结果发现:(1)青少年母亲支持高于父亲支持,母子冲突高于父子冲突,随年级升高,父母支持减少,亲子冲突增多;(2)7年级仅亲子冲突显著预测抑郁,5、10年级父母支持和亲子冲突均显著预测抑郁,但5年级母亲支持和父子冲突仅预测女孩的抑郁;(3)对于10年级女孩,父女冲突较低时,母亲支持越高其抑郁越少,但父女冲突较高时,母亲支持并不能减缓其抑郁情绪。
1403-1408
心理科学杂志社会、人格与管理

震后青少年创伤后应激障碍与社会支持、人格的关系

摘要:采用问卷调查法对地震地区933名中学生进行调查,考察青少年创伤后应激障碍的状况,并探讨社会支持在人格与创伤后应激障碍之间的调节作用。结果表明:(1)震后六个月,约67.6%的青少年患有PTSD或部分PTSD。(2)大五人格特质中的神经质对事件影响量表总分以及唤醒、侵扰、逃避均有预测作用;宜人性对事件影响量表总分、侵扰、唤醒有预测作用。验证了社会支持在大五人格与逃避、人格与唤醒、人格与事件影响量表总分间调节效应显著的结论。
1409-1413

当代农民工感知社会支持、自尊和主观幸福感的关系

摘要:本研究以600名农民工为被试,采用问卷法探讨农民工感知社会支持、自尊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并考查农民工自尊在其感知社会支持与主观幸福感之间的中介作用。结果表明:(1)高自尊水平农民工的主观幸福感及其各维度、感知社会支持都极其显著地高于低自尊农民工;(2)感知社会支持、自尊与主观幸福感显著两两正相关;(3)自尊在感知社会支持基础上对主观幸福感及两个维度回归效应显著,为二者之间重要的中介变量。
1414-1421

自我差异对消费者产品属性选择偏好的影响

摘要:自我是一个人所持有的关于自我特征的信念,不同的理想和现实自我差异可能带来不同的消费选择。本研究以在校大学生作为被试,通过阅读不同的理想与现实自我材料,启动被试的理想与现实的自我差异,考察其对消费者产品实用和享乐属性选择偏好的影响。结果发现:现实与理想自我差异小的被试,更偏好享乐属性强的产品;现实与理想自我差异大的被试,更偏好功能属性强的产品。
1422-14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