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社
分享到: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在全国影响力巨大,创刊于1992年,公开发行的旬刊杂志。创刊以来,办刊质量和水平不断提高,主要栏目设置有:临床研究、论著、护理研究、综述、经验交流、麻醉、临床护理、物理诊断、实验研究、临床检验、病例报告、药物研究等。
  • 主管单位:河北省科学技术协会
  • 主办单位:河北中西医结合学会河北分会;中华中医药学会
  • 国际刊号:1008-8849
  • 国内刊号:13-1283/R
  • 出版地方:河北
  • 邮发代号:18-167
  • 创刊时间:1992
  • 发行周期:旬刊
  • 期刊开本:A4
  • 复合影响因子:1.77
  • 综合影响因子:0.836
期刊级别: 统计源期刊
相关期刊
服务介绍

现代中西医结合 2011年第13期杂志 文档列表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论著

肌电介导生物反馈治疗功能性排便障碍的疗效研究

摘要:目的评价肌电介导生物反馈治疗功能性排便障碍的临床疗效并探讨其影响因素。方法对64例功能性排便障碍患者进行肌电介导生物反馈治疗,6周的治疗由独立的生物反馈治疗师实施。治疗前和随访期间由患者详细记录每天的问卷调查表。治疗前后进行肛管直肠测压检查,了解肛肠动力学变化情况。治疗前行胃肠道症状评分。结果 64例完成治疗并获随访6个月,没有不良事件发生。治疗后6周和6个月的有效率分别是77%和72%。排便弛缓反射异常48例,治疗6周后,37例(77%)排便弛缓反射异常患者恢复正常。与治疗前比较,肛管静息压、初次排便感的直肠容量、有效肛管长度、肛管直肠抑制反射阈值均有明显降低。治疗15次以上的患者其治疗效果持续6个月,患者的年龄、性别、病程、既往使用缓泻剂或灌肠、既往肛肠手术史、胃肠症状评分以及肛肠动力学相关参数对疗效无显著影响。结论生物反馈疗法应推荐作为治疗功能性排便障碍的一线疗法,治疗次数和患者的意志力是影响治疗效果的关键因素。
1561-1563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CRP、TNF-α的变化及辛伐他汀抗炎作用研究

摘要:目的探讨急性脑卒中与炎症反应的关系及辛伐他汀对脑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将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42例随机分为2组:A组17例,B组25例。另选择3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C组。A组给予常规治疗,B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辛伐他汀治疗。检测3组入院时及A组、B组治疗2周后CRP、TNF-α水平,并比较轻、中、重型患者CRP和TNF-α水平。结果 A组、B组治疗前CRP、TNF-α水平明显高于C组。治疗2周后,A组CRP、TNF-α亦明显高于C组;B组CRP水平低于A组,与C组相比无显著性差异;B组TNF-α水平与C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轻型脑卒中组CRP和TNF-α水平均明显高于C组;中型脑卒中组CRP水平明显高于轻型脑卒中组,TNF-α2组无显著性差异;轻型脑卒中组、中型脑卒中组与重型脑卒中组CRP和TNF-α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结论炎症与急性脑卒中的发生具有明确的相关性,炎症反应是急性脑卒中发病的一个重要危险因素。辛伐他汀除有调节血脂作用外,还具有抗炎作用。
1564-1565

紫杉醇微孔载药支架在非ST段抬高急性冠脉综合征介入治疗中的应用研究

摘要:目的评价垠艺TM紫杉醇微孔载药支架在非ST段抬高急性冠脉综合征介入治疗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将97例非ST段抬高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47例和对照组50例,分别置入垠艺TM紫杉醇药物涂层支架60枚和Partner支架72枚。随访术后6个月2组不良心脏事件(MACE)发生率,术后30 d MACE及术后6个月再狭窄率。结果 2组随访6个月,均无心源性死亡、非致死性心肌梗死。实验组8例、对照组3例冠脉造影复查时发现支架内再狭窄,予行支架内球囊扩张术治疗,手术成功。结论置入垠艺TM紫杉醇药物涂层支架术后6个月,冠脉再狭窄率和MACE发生率与置入Partner者相似,这一结论仍有待大规模、多中心的随机对照试验进一步证实。
1566-1568

针刺配合穴位按摩治疗弹响指的临床观察

摘要:目的观察针刺配合穴位按摩治疗弹响指的临床疗效。方法 27例弹响指患者均接受针刺配合穴位按摩治疗,隔天治疗1次,5次为1个疗程,1个疗程后统计疗效。结果 27例患者治愈9例,总有效率为100%;27例患者治疗后的疼痛分级指数感觉分、情绪分和总分及VAS评分和PPI评分均明显改善。结论穴位按摩配合针刺能够明显缓解弹响指患者患指的疼痛症状,能帮助手指肌腱功能的恢复。
1569-1570

年龄和性别因素对健康人体单次口服500mg左氧氟沙星影响的研究

摘要:目的研究年龄和性别因素对健康人体单次口服500 mg左氧氟沙星药代动力学的影响。方法选择6名青年(18~40岁)男性、6名老年(65岁以上)男性、6名青年(18~40岁)女性和6名老年(65岁以上)女性参与本试验,均给予500 mg左氧氟沙星单次口服,观察不同年龄组和不同性别组药代动力学参数。结果年龄和性别对左氧氟沙星的生物利用度都没有影响。各组血浆中的药物浓度在服药大约1.5 h时达到峰值。肾清除率大约占人体总清除率的77%,在36 h采集的尿中,给药的76%以原形存在。不同年龄和性别组的左氧氟沙星的药代动力学参数因为受试者个体肾功能的差别而显著不同。结论对于所有青年、老年,男性、女性受试者,单次口服500 mg左氧氟沙星是安全的,并且耐受性良好。由于在所有青年、老年,男性、女性受试者中,左氧氟沙星的药动学差别有限并且主要由于受试者肾功能差别引起,所以基于年龄和性别的差异来调整给药量是没有必要的。
1571-1573

降脂消积饮对颈动脉粥样硬化的临床干预研究

摘要:目的研究降脂消积饮对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影响。方法将经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确诊为颈动脉粥样硬化的95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50例和对照组45例。治疗组给予降脂消积饮150 mL口服,早晚各1次;对照组给予舒降之20 mg口服,每晚1次。2组均用药6个月后观察疗效。结果治疗组颈动脉斑块Crouse积分、中医证候积分、三酰甘油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改善情况均优于对照组(P〈0.01或0.05);中医证候疗效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降脂消积饮具有良好的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
1574-1576

手法治疗腰椎术后骶髂关节源性下腰痛的疗效观察

摘要:目的探讨腰椎术后骶髂关节源性下腰痛的临床特点和手法治疗的要点。方法对64例腰椎术后骶髂关节源性下腰痛患者,根据骶髂关节错位的分型予不同手法调整,并予封闭术治疗,通过VAS、活动能力及改良M acnab标准来评定治疗疗效。结果随访8~42个月(平均22.7个月),患者治疗后的VAS评分、活动能力评分均较治疗前改善明显。结论根据骶髂关节错位分型予手法调整,辅以封闭术治疗腰椎术后骶髂关节源性下腰痛是一种简单、安全、目的性强的方法。
1577-1578

睾丸微小结石症不育患者精液中NO浓度及NAG活性的相关性分析

摘要:目的探讨睾丸微小结石症(TM)不育患者精液中NO浓度及α-糖苷酶(NAG)活性的相关性。方法应用高频超声共检出59例TM不育患者,同时检测患者精液中NO浓度及NAG活性。结果 59例患者中,经典型25例(42%),局限型34例(58%);43例发生于双侧,16例发生于单侧;伴精索静脉曲张(Ⅰ~Ⅲ度)43例,隐睾6例,睾丸鞘膜积液4例,睾丸囊肿6例。经典型、局限型患者双侧睾丸体积、双侧睾丸动脉阻力指数均无显著性差异,经典型患者精液中NO浓度、NAG活性及双侧睾丸动脉的峰值流速均明显不同于局限型,局限型与正常者相比无明显变化。结论 TM与精液中NO浓度及NAG活性存在着一定的相关性,但是73%TM患者伴精索静脉曲张,其机制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1579-1580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实验研究

头针对脑缺血大鼠唾液酸-神经细胞黏附分子表达的影响

摘要:目的研究头针对脑缺血再灌注大鼠唾液酸-神经细胞黏附分子(PSA-NCAM)表达的影响,探讨头针治疗脑缺血病的作用机制。方法采用线栓法制作成大脑中动脉闭阻(MCAO)模型,各组大鼠又按照缺血时间(7 d、14 d、28 d)分为3个亚组,每个时相点10只。头针组动物于栓塞再灌注成功后即行头针治疗,每日1次,直至处死前。各组大鼠处死前1d腹腔注射5-溴脱氧尿核苷(B rdU)液。对各亚组大鼠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SS),免疫荧光法计数各组大鼠海马区(DG)B rdU/PSA-NCAM阳性双标细胞。结果第28天头针组的NSS显著低于模型组(P〈0.05)。大鼠在缺血再灌注后PSA-NCAM阳性细胞有明显表达,而头针组在不同时相的阳性细胞数量较同时相模型组有明显增加。结论头针能促进B rdU/PSA-NCAM的表达,从而可能诱导神经干细胞(NSCs)的迁移,并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神经功能缺损,实现保护脑组织的目的。
1581-1582

虎杖苷抑制麻醉大鼠颈动脉窦压力感受器反射的研究

摘要:目的观察虎杖苷(PD)对颈动脉窦压力感受器反射的影响,并探讨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将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PD 50μmol/L组、PD 100μmol/L组和PD 200μmol/L组。应用隔离灌流麻醉大鼠颈动脉窦区的技术,观察不同浓度的PD(50,100,200μmol/L)对颈动脉窦压力感受器反射(CSB)的影响。结果与正常组大鼠相比,PD组大鼠压力感受器曲线明显向右上方移位,且具有剂量依赖性。压力感受器反射曲线最大斜率(PS)和MAP反射性下降的最大值下降。Bay K8644(500 nmol/L)预处理后,PD抑制CSB的效应被完全阻断。结论 PD可抑制CSB,并且此效应与阻断钙通道有关。
1583-1585

程氏分清饮对大鼠肾病综合征治疗作用的实验研究

摘要:目的探讨程氏分清饮对实验性大鼠肾病综合征的治疗作用。方法采用大鼠尾静脉一次性注射盐酸多柔比星(5.5 mg/kg)的方法造成大鼠肾病综合征模型,将实验动物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A组)、模型对照组(B组)、程氏分清饮治疗组(C组)、激素治疗组(D组)、程氏分清饮加激素治疗组(E组)。观察该方对肾病大鼠24 h尿蛋白、血清白蛋白、尿素氮、血清肌酐、三酰甘油的影响。结果 B、C、D、E组与A组比较,24 h尿蛋白明显增高,模型制作成功。C、D、E组与B组比较,24 h尿蛋白明显降低,血清生化指标明显改善。结论程氏分清饮具有激素相似的治疗效果。
1586-1587

不同时间针刺对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大鼠GDNF和bFGF蛋白表达的影响

摘要:目的观察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大鼠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GDNF)和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蛋白表达的情况及不同时间针刺对二者的影响。方法采用线栓法复制大鼠大脑中动脉缺血再灌注模型,并分别在造模后6,12,24 h开始针刺,运用免疫组化法观察不同时间段治疗组与模型组缺血半暗带的GDNF和bFGF蛋白表达情况。结果在半暗带,bFGF和GDNF在缺血再灌注6 h都开始表达,随着时间延长,bFGF表达逐渐增加,而GDNF表达逐渐减弱;不同时间开始针刺的各组与相应时段的模型组相比,GDNF和bFGF蛋白表达均明显升高(P均〈0.05);不同时间进行针刺的各组之间,12 h组、24 h组与6 h组比较二者均有显著性差异。结论针刺可通过促进神经营养因子的表达而对缺血半暗区的神经细胞具有保护作用,针刺介入的最佳时机应在脑缺血的早期。
1588-1589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临床研究

高血压性脑出血急性期继续出血的临床分析

摘要:目的探讨高血压性脑出血急性期继续出血的发生情况及相关因素。方法分析38例高血压性脑出血急性期继续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并与非继续出血患者资料进行比较。结果高血压性脑出血急性期继续出血发生率为32%,继续出血与入院时平均动脉压、出血部位、血小板降低、长期饮酒、血肿形态不规则明显相关。结论高血压性脑出血急性期继续出血是病情加重的主要原因,可明显增加病死率,应及时发现,尽早治疗。
1590-1591

引起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相关因素的多元回归分析

摘要:目的探讨引起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的相关因素及预防对策。方法回顾性分析实施机械通气时间在48 h以上的10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以发生VAP者作为观察组,无VAP者作为对照组,比较2组患者在相关变量上的差异,进行单因素2检验、t检验及多元逐步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108例患者中发生VAP 40例,相关变量的单因素检验13个变量是影响VAP的危险因素,与性别构成无关;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出独立危险因素:APACHEⅡ评分高、机械通气时间延长、头部仰卧位置、年龄大。结论 VAP发生率较高,与多种因素相关,应针对上述因素实施相应的对策以减少VAP的发生。
1591-1592

益气活血法对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血液流变学影响的研究

摘要:目的观察益气活血法对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干预作用。方法将63例行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34例采用低分子肝素治疗,治疗组29例采用中药汤剂补阳还五汤治疗。观察2组DVT发生率和凝血酶原时间(PT)、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含量变化。结果 2组术后均无DVT形成;2组的APTT、FIB及对照组的D-二聚体治疗前后检测结果无显著性差异(P均〉0.05);而2组PT术后均延长(P均〈0.05),且治疗组术后D-二聚体检测结果下降(P〈0.05)。结论肝素抗凝法与益气活血法均能有效预防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DVT,均能对部分血液流变学指标产生影响,且益气活血法对血液流变学指标的影响更为显著,提示益气活血法能有效改善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血液高黏、高凝状态。
1593-1594

颅骶疗法治疗不同证型偏头痛疗效观察

摘要:目的观察颅骶疗法治疗不同中医辨证分型偏头痛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64例不同中医证型偏头痛患者接受颅骶疗法,每周2次,4周为一观察周期。观察临床疗效与不同证型的关系。结果 64例患者总有效率为84%。不同中医证型患者疗效比较有显著性差异,肝阳上亢型和痰阻脑络型偏头痛患者疗效较好。结论颅骶疗法能够有效治疗偏头痛,尤适用于肝阳上亢型和痰阻脑络型。
1594-1595

强肝消脂胶囊治疗瘀血湿热内阻型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疗效观察

摘要:随着人们饮食结构和生活习惯的改变,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的患病率有日渐增高的趋势,已经成为最常见的慢性肝病之一。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ASH)是NAFLD疾病谱中的阶段或类型之一,占NAFLD的5%-6%,可发展成肝硬化,对人体健康危害已逐渐显现。脂肪肝在中医古代文献中并没有记载,根据其症状及临床特点,可把其归属于“胁痛”、“肝着”、“瘀血”、“积聚”等范畴。
1595-1596

中药预适应防治心脑血管病的疗效观察

摘要:目的探讨中药预防心脑血管病的机制和长期服药的毒副作用。方法采取自愿、随机原则,按照院级拟定固定处方预防用药,观察心脑血管病一、二、三级预防人群服药期间的发病率、心脏性猝死(SCD)发病率及中药毒副作用。结果服药期间无新发病例,也未见临床不良反应。结论中药具有提升心、脑血管病预适应的作用;长年口服中药安全、无毒副作用,可有效地控制心脑血管病和SCD的发病。
1597-15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