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诊断与治疗杂志社
分享到:

现代诊断与治疗杂志

《现代诊断与治疗》创刊于1990年,CN刊号:36-1160/R,由南昌市医学会;南昌市医学科学研究所主办,南昌市卫生健康委员会主管的医学类学术期刊,创刊以来,办刊质量和水平不断提高,主要栏目设置有:论著、华夏医学掠影、综述、药物与临床、经验体会、基层医生园地、护理园地。
  • 主管单位:南昌市卫生健康委员会
  • 主办单位:南昌市医学会;南昌市医学科学研究所
  • 国际刊号:1001-8174
  • 国内刊号:36-1160/R
  • 出版地方:江西
  • 邮发代号:44-60
  • 创刊时间:1990
  • 发行周期:半月刊
  • 期刊开本:A4
  • 复合影响因子:0.73
  • 综合影响因子:0.155
期刊级别: 省级期刊
相关期刊
服务介绍

现代诊断与治疗 2012年第05期杂志 文档列表

地塞米松对重症急性胰腺炎大鼠胰腺腺泡细胞凋亡的影响

摘要:目的 研究地塞米松对重症急性胰腺炎大鼠胰腺腺泡凋亡的作用.方法 通过胆胰管注入脱氧胆酸钠制备重症急性胰腺炎大鼠模型,设立对照组、模型组和地塞米松治疗组.显微镜观察并进行胰腺组织病理学评分;TUNEL方法测定胰腺腺泡细胞凋亡指数;RT-PCR技术检测胰腺组织Bax与Caspase-8 mRNA水平表达;免疫组织化学检测Bax与Caspase-8蛋白水平的表达.结果 同模型组比较,地塞米松组大鼠胰腺组织病理损伤明显减轻;腺泡细胞凋亡指数显著升高[(11.10±2.42) vs (6.50±1.58),P<0.05]; Bax mRNA与Bax蛋白水平显著升高分别为[(1.370±0.297) vs (1.046±0.337),P<0.05; (457.20±36.56)vs (339.40±26.73),P<0.05].结论 地塞米松可上调促凋亡基因Bax表达而诱导腺泡细胞凋亡,使胰腺组织病理学改变减轻,改善了病情.
-

肌肽对高糖环境下肾小球系膜细胞增殖的机制及影响

摘要:目的 探讨和研究肌肽对高糖环境下肾小球系膜细胞(RMCs)增殖的影响及相关机制.方法 以大鼠的RMCs作为研究对象,分别采用MTT法和BrdU-ELISA法进行肌肽在高糖环境下对RMCs增殖影响的观察.利用酶生化法进行丙二醇(MDA)、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含量以及细胞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的测定.结果 肌肽能够显著抑制高糖诱导下的RMCs增殖,在肌肽浓度5~30mmol/L呈现出一定程度的浓度依赖性,而且与其抗氧化作用密切相关.结论 肌肽通过抗氧化作用来抑制高糖诱导的RMCs增殖,而且在一定范围内表现出浓度依赖的特性.
-

小切口阑尾切除术在临床中的应用研究

摘要:目的 对患者进行小切口阑尾切除术,研究它的治疗效果.方法 我院2006年3月至2011年6月住院的阑尾炎患者共105例,对照组46例采用开腹阑尾切除术,观察组59例采用小切口阑尾切除术.对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肛门恢复排气时间、住院时间和手术并发症进行记录并分析.结果 对照组与观察组在平均手术时间、平均出血量、肛门恢复排气时间及平均住院时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与观察组切口感染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小切口阑尾切除术,能够减少平均手术时间、平均出血量、肛门恢复排气时间及平均住院时间,且不增加并发症风险,值得临床应用.
-

骨髓单个核细胞Coomb's试验在淋巴瘤合并贫血患者诊断中的意义

摘要:目的 探讨ML(淋巴瘤)合并贫血(外周血红细胞悬液Coomb's试验阴性)患者对骨髓的单个核细胞进行Coomb's试验的临床价值.方法 抽取我院自2008年11月至2011年11月以来,于我科治疗的血液病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A组AIHA(自身免疫性的溶血性贫血)患者10例(阳性对照组),均系外周血红细胞悬液Coomb's试验呈阳性者;B组4名正常人与46例各类型(再障,PNH,IDA等)贫血患者共50例(阴性对照组),均已明确诊断;C组ML合并贫血患者100例(实验组)均系外周血红细胞悬液Coomb's试验呈阴性者;对3组患者骨髓的单个核细胞进行Coomb's试验,并予以对比分析.结果 对A组骨髓的单个核细胞进行Coomb's试验,10例均提示为阳性,而B组中50例均提示为阴性,C组23例结果呈阳性,而67例结果呈阴性,A组患者骨髓单个核细胞Coomb's试验阳性率为100.0% (10/10),C组患者阳性率为23.0% (23/100),两组差异呈显著性(P<0.05).结论 ML合并贫血(外周血红细胞悬液Coomb's试验阴性)患者对骨髓的单个核细胞进行Coomb's试验检查,能够对其诊断以及鉴别诊断均提供有效的实验依据,从而避免误诊情况的发生,同时也能够对患者进行有效并且及时的治疗,应予推广.
-

Glypican-3和AFP联合检测对原发性肝细胞癌的诊断意义

摘要:目的 通过检测磷脂酰肌醇蛋白聚糖-3(Glypican-3,GPC3)和甲胎蛋白(AFP)在原发性肝细胞癌(HCC)患者中的表达情况,探讨其联合检测对于HCC的诊断意义.方法 采用ELISA和免疫组化的方法检测了89例肝细胞癌患者和30例健康人群血清和组织中的GPC3和AFP蛋白的表达情况,并进一步分析了GPC3的表达与HCC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结果 GPC3和AFP联合检测对HCC的诊断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91.0%和93.3%,显著高于GPC3或AFP单独检测的敏感性和特异性(P<0.05);且对AFP阴性的HCC患者,GPC3表达的阳性率亦较高.GPC3蛋白的表达与HBsAg以及是否转移无关,而与Edmondson病例分级及肿瘤大小相关.结论 联合检测GPC3和AFP可有效提高临床对于HCC的诊断水平.
-

子宫内膜间质肉瘤诊治及预后的相关因素

摘要:子宫内膜间质肉瘤是一种罕见的女性生殖道恶性肿瘤.缺乏特异性临床表现,诊断性刮宫、宫颈活检、宫腔镜下活检、术中快速病理诊断可提高确诊率.治疗以手术为主,综合运用放疗、化疗、激素治疗等多种手段,以减少复发,提高生存率.预后与临床分期、病理类型、年龄、治疗方法密切相关.
-

多层螺旋CT对细支气管肺泡癌的诊断价值

摘要: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检查在细支气管肺泡癌的特征表现,为细支气管肺泡癌进行临床诊断和早期治疗提供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年3月至2012年1月入我院治疗的细支气管肺泡癌25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其行多层螺旋CT检查并进行图像处理后对病灶的分布、部位、边缘特征及内部结构进行观察和分析.结果 细支气管肺泡癌分炎症型、结节型和弥漫型.炎症型表现为双侧或单侧多个密度稍高、边缘不清晰、肺叶或肺段有实变;结节型病灶部位分布在胸膜下区和肺门区,病灶形态表现为中心低密度区、磨玻璃晕征、毛刺征尾征、血管集束等;弥漫型病灶呈双肺弥漫性分布,以肺中叶和下叶分布居多.病灶密度高,病灶边缘清晰或模糊,有部分细角状或棘状突起,部分结节病灶形状不规则或伴有尾征、晕征、部分融合成小片状、局限性小叶间隔增厚、条索网状改变、伴有小空洞征或空泡等.结论 细支气管肺泡癌患者的多层螺旋CT表现具有一定的临床特征,在早期诊断治疗中,多层螺旋CT检查至关重要,是诊治该病必要的检查手段.
-

微侵袭手术方式的选择在高血压脑出血治疗中的价值

摘要:目的 探讨和研究微侵袭手术方式的选择在高血压脑出血治疗中的价值.方法 摘取我院近年来收治的74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资料,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7例,观察组采用显微镜下锁孔手术血肿清除术进行治疗;对照组则采用微创颅内血肿穿刺清除术进行治疗,统计并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 对于出血量在50mL以内的患者而言,两种治疗方法并无明显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于出血量在50mL以上的患者,观察组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此两种手术方式对于出血量<50mL的患者可以根据情况选择其中一种,但是出血量≥50mL的患者建议采用锁孔手术治疗.
-

D2-40在喉癌中的应用及临床意义研究

摘要:目的 研究喉鳞状细胞癌中(简称喉癌),淋巴管特异标记物D2-40的表达和微淋巴管计数,探讨其临床意义及相互关系.方法 应用单克隆抗体D2-40检测57例喉鳞状细胞癌周围组织中微淋巴管密度(MLVD)的情况,分析其和临床病理参数之间及淋巴结转移之间的关系.结果 D2-40选择性的表达于喉的淋巴管内皮细胞,淋巴结转移阳性组淋巴管密度明显高于淋巴结转移阴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D2-40抗体的应用在预测淋巴结微转移方面具有更高的可靠性,因此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

疼痛教育对腹部手术患者疼痛控制的影响

摘要:目的 观察对患者开展疼痛知识必要的术前教育后,其术后疼痛的控制效果.方法 对我院自2008年11月至2011年11月以来,于我科治疗的168例实施腹部手术的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将其依据住院病区分为A(术前教育88例)、B(非术前教育80例)两组,对A组患者予以疼痛知识的宣讲,并于术后对两组患者进行疼痛评估.结果 A组患者术后2h的VAS评分是(4.4±2.4)分,B组患者术后2h的VAS评分是(4.6±2.2)分,不具差异(P>0.05).A组患者术后12h的MPQ总分是(17.2±12.3)分,B组患者术后12h的MPQ总分是(21.4±11.7)分,差异显著(P<0.05).A组患者术后12h应用的镇痛药剂量是(25.5±9.1) mL,B组患者术后12h应用的镇痛药剂量是(36.4±10.5) mL,差异显著(P<0.05).A组患者中,共22人次进行了镇痛剂的肌注,B组患者中,共46人次进行了额外镇痛剂的肌注,差异显著(P<0.05).结论 心理因素对患者疼痛反应至关重要,开展术前教育,能够提高患者的认知水平,并且缓解患者的紧张情绪,还能够帮助患者对术后的疼痛予以控制,对提高临床护理质量意义重大.
-

25例合并糖尿病的肛周脓肿患者临床特征及脓液微生物学分析

摘要:目标 研究合并糖尿病的肛周脓肿患者临床特征以及主要致病菌的感染特点.方法 2009年2月至2011年8月收治于我院肛肠外科的肛周脓肿患者,分为糖尿病组(研究组)及非糖尿病组(对照组),回顾性分析临床信息及脓液细菌培养结果,统计学分析其差异性.结果 研究组年龄大于对照组(P<0.05),合并内科疾病以及合并肛瘘者高于对照组(P<0.05);对疼痛感知度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脓肿培养克雷白杆菌属检出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合并糖尿病的肛周脓肿患者有不同的临床特征,克雷白杆菌检出率高.
-

一次法与多次法根管治疗术治疗牙髓炎、慢性根尖周炎的对比研究

摘要:目的 比较一次法与多次法根管治疗术治疗牙髓炎、慢性根尖周炎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随机选择牙髓炎、慢性根尖周炎患者400例,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各200例,实验组采用一次法根管治疗术治疗,对照组采用多次法根管治疗术治疗,观察两组治疗后1周内并发症和术后3年效果.结果 一次法与多次法根管治疗术后72 h总的疼痛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疼痛分级Ⅱ级、Ⅲ级两者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一次法要高于多次法,术后1周疼痛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一次法根管治疗术后使用止痛药或抗生素的病人明显较多次法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影像学,一次法根管治疗术与多次根管治疗术相比有一些优势,但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一次法与多次根管治疗术后3年成功率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一次法与多次法根管治疗术,从总体分析两者并发症及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一次法根管治疗术治疗牙髓炎、慢性根尖周炎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

一种改良式子宫输卵管造影的临床观察

摘要:目的 探讨采用微量注射泵行碘海醇子宫输卵管造影(HSG)的临床意义.方法 在本院2009年1月至2011年12月185例行子宫输卵管造影患者中选取45例行改良式子宫输卵管造影检查,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45例中有44例患者均取得满意的实时图像,1例出现通水管脱出而导致造影检查失败,44例中双侧输卵管通畅9例,双侧输卵管梗阻9例,双侧通而不畅1例,一侧通畅,一侧梗阻17例,一侧通畅,一侧通而不畅5例,一侧梗阻,一侧通而不畅3例.其中有3例患者出现静脉、淋巴逆流.结论 采用微量注射泵行碘海醇子宫输卵管造影方法与传统方法相比较具有取材方便,安全系数高,并可提高梗阻输卵管的复通率,减少X线电离辐射的优点,值得推广使用.
-

右腋下小切口修补室间隔缺损手术58例

摘要:目的 探讨右腋下小切口直视下行修补室间隔缺损手术的可行性及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08年3月到2012年3月收治的58例室间隔缺损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采用右腋下外侧第4肋间处进胸,体外循环下采取室间隔缺损修补手术.结果 本组患者均痊愈出院,体外循环时间20~ 45 min,主动脉阻断时间0~30 min,术后心功能恢复较好,其中1例患者术后第2天出现一过性房室传导阻滞,1例患者发生Ⅲ度房室传导阻滞,2例发生活动性出血,3例右胸腔中等量积液,经治疗后均痊愈.其他患者未并发严重心律失常,无主动脉瓣和房室瓣返流,住院时间6 ~ 10d.结论 经右腋下小切口直视下行修补室间隔缺损手术,具有操作简单、相对安全,有效减少室间隔缺损术后早期严重并发症的发生,恢复快、疼痛轻、近期临床疗好等特点.
-

单侧弹性钉棒加Cage治疗腰椎间盘突出合并腰椎不稳症

摘要:目的 探讨单侧弹性钉棒单侧椎间融合器治疗腰椎间盘突出合并腰椎不稳症的综合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5月-2011年10月于本院采用单侧弹性钉棒单侧椎间融合器进行治疗的29例腰椎间盘突出合并腰椎不稳症患者的临床资料,将其设为观察组,同期采用双侧钉棒双椎间融合器进行治疗的52例患者为对照组,然后将两组患者的治疗优良率、并发症发生率、治疗前后的VAS,ODI评分进行评估及比较.结果 观察组的优良率高于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而治疗后的VAS评分及ODI评分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均<0.05,有显著性差异.结论 单侧弹性钉棒单侧椎间融合器治疗腰椎间盘突出合并腰椎不稳症的综合疗效较好,且安全性也较高,故认为其综合价值较高.
-

血清同型半胱氨酸在脑卒中的意义及评价

摘要:目的 探讨血清同型半胱氨酸在脑卒中的意义和作用.方法 选取符合条件的126例脑卒中者和30例健康体检者,同时对不同人群血清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及其与脑卒中的关系进行观察与相关数据的统计分析.结果 不同人群血清同型半胱氨酸水平相比中度神经功能缺损与轻度神经功能缺损相比P<0.05、重度神经功能缺损与中度神经功能缺损相比P<0.05,脑梗死和脑出血分别与健康体检者相比P<0.05;同时血清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升高是脑卒中发生的独立性危险因素,而叶酸和维生素B12则是脑卒中发生的保护性因素.结论 血清同型半胱氨酸在脑卒中的发生、进展中占有重要地位,该指标能为判断病情、指导治疗、评估预后提供重要参考依据.
-

高频rTMS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神经和运动功能恢复的影响

摘要:目的 探讨5Hz高频重复经颅磁刺激(repetitive 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rTMS)作用大脑M1区对急性脑梗死神经及运动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研究3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并随机分为对照治疗组、健侧治疗组和患侧治疗组,3组均给予药物治疗(各10例),但健侧和患侧治疗组分别于健侧和患侧给予rTMS刺激.于治疗不同时间分析患侧脑M1区的MEP潜伏期、中枢运动传导时间(CMCT)、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评分)和日常生活能力评分(Barthel指数).结果 ①除对照治疗组治疗1周后的CMCT外,3组治疗后的各指标均优于治疗前;除对照治疗组的CMCT外,3组治疗1月后的各指标均优于治疗1周后;②对照治疗组和健侧治疗组在治疗前、治疗1周后和1月后各指标没有差异,患侧治疗组治疗1周后和1月后NIHSS评分、MEP潜伏期、CMCT低于其余两组,仅治疗1月后的Barthel指数高于其余两组.结论 高频rTMS刺激作用于脑梗死患者患侧M1区对神经和运动功能均有较好的恢复作用,可在临床上进行推广.
-

中西医结合治疗COPD急性加重期患者的疗效分析

摘要:目的 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急性加重期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 将76例COPD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38例,两组患者均采取常规吸氧、解痉平喘、化痰、抗炎等;实验组患者并给予中医宣肺化痰平喘治疗,对比分析两组患者治疗效果.结果 实验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且实验组患者血气分析及肺功能指标改善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中西医结合治疗COPD急性加重期的患者,它可以缓解患者的临床症状,并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