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远程教育研究杂志

发表咨询:400-808-1731

订阅咨询:400-808-1751

现代远程教育研究杂志 CSSCI南大期刊

Modern Distance Education Research

  • 51-1580/G4 国内刊号
  • 1009-5195 国际刊号
  • 5.46 影响因子
  • 1-3个月下单 审稿周期
现代远程教育研究是四川广播电视大学主办的一本学术期刊,主要刊载该领域内的原创性研究论文、综述和评论等。杂志于1988年创刊,目前已被CSSCI 南大期刊(含扩展版)、知网收录(中)等知名数据库收录,是四川省教育厅主管的国家重点学术期刊之一。现代远程教育研究在学术界享有很高的声誉和影响力,该期刊发表的文章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实践价值,为读者提供更多的实践案例和行业信息,得到了广大读者的广泛关注和引用。
栏目设置:本刊特稿、理论经纬、学术时空、国际交流、实践研究、终身教育、技术应用

现代远程教育研究 2019年第02期杂志 文档列表

第18届教育技术国际论坛征稿通知2-2

摘要:教育技术国际论坛(International Forum on Educational Technology)是教育部高等学校教育技术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主办的品牌性国际性学术会议。第18届教育技术国际论坛(IFET2019)将于2019年11月1日-3日在中国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召开,欢迎全球教育信息化领域专家与学习者参会。

具身设计:在感知运动循环动态平衡中发展思维——访美国具身认知领域著名专家多尔·亚伯拉罕森教授3-10

摘要:上世纪80年代,在现象学、认知心理学等领域对身体及其经验与认知关系探索的基础上,以具身认知为代表的第二代认知科学范式逐渐走进人们的视野。近10年来,国际上掀起了具身认知研究热潮,学习科学领域的学者开始重视具身认知对教学的作用。国际学习科学领域著名学者多尔·亚伯拉罕森教授指出,具身认知理论受到认知发展心理学和社会文化理论的影响,不仅是一种重新看待教与学的方法论,还是一种能够发展独特学习理论的认知论。他在学习科学领域中引入具身设计——一种系统性、过程性的设计方法,为特定教学情境设计人工制品、为具身认知理论应用到教学设计中提供了设计框架,并将其分为基于感知的设计和基于动作的设计两种类型。多尔·亚伯拉罕森教授还提出,具身设计作为分析感知运动图式和思维意义的参考性框架,应从实际设计问题出发,分析认知过程数据,理解学生思维过程,区别人工制品供给性,逐渐确立研究问题,不断迭代循环修改设计,进而发展学习理论。他还指出,具身认知在学习科学领域中将会进一步推动计算机支持的协作学习、教与学评估等研究主题的发展,扩展了学习科学的研究视野。

新中国成立70年乡村教育研究回顾与思考11-22

摘要:中国乡村教育70年风雨兼程,研究成果丰硕,回顾这一历程旨在为中国乡村教育未来研究提供必要的知识图谱。新中国成立70年来,乡村教育研究经历了慢步摸索时期、稳步积淀时期和阔步发展时期三个发展阶段。中国乡村教育的研究主题涉及民国乡村教育经验、乡村教育变迁逻辑、乡村教育的根本问题、乡村教育的价值取向、乡村教育的文化使命、乡村教育的发展策略、乡村教育的经费投入、乡村学校课程与教学改革、乡村教师专业发展、乡村教育与乡村社会发展等10个方面。70年探索明晰了中国乡村教育的理论内核,触碰到了实践问题,有效促进了乡村社会发展。然而中国乡村教育研究也凸显出'呐喊'富于'实践','回顾'多于'创造','离农'僭于'为农','教育研究'长于'乡村研究'等暂时性问题。新时代中国乡村教育研究要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战略,积极开展自然与人文共生的乡村教育价值选择研究,推进互联网+乡村教育振兴的发展策略研究,推行新时代乡村教育振兴实验,深入城乡教育一体化的未来发展模式研究等。以此,推动新时代乡村教育振兴,进一步促进乡村教育均衡、充分发展。

网络环境下教学学术表征范式嬗变:基于知识表征视角23-30

摘要:教学学术旨在探讨科研与教学之间的整合关系。长期以来,教学学术研究主要集中在概念内涵、评价制度、教师专业发展等方面,而忽略了对其发展与传播问题的探索。知识表征为分析教学学术的这一核心问题提供了新的视角。教学学术的表征涉及三个问题:谁来表征(知识主体)、表征什么(知识性质)、如何表征(传播技术与理念)。经系统考察教学学术的发展与传播和知识表征的关系发现,网络环境下教学学术的表征范式呈现从'单向式表征'到'交互式表征'再到'网络式表征'的嬗变趋势。具体而言,单向式表征强调优秀教师个体作为知识主体,将知识'物品'化后进行线性传递;交互式表征强调知识主体为教学学术共同体,通过'对话'与'个体参与'来实现传播;网络式表征则将知识主体发展为赛博体,体现出教学学术的网络化特质,并通过'文化渗透'来予以传播。这三大表征范式体现了信息技术与教学学术愈加密切的联系,它们在网络环境中共存,共同促进教学学术的发展与传播。

现代教育技术工具与生活世界的关联及其伦理旨趣——基于芬伯格工具化理论的视角31-39

摘要:自胡塞尔把'科学世界'从'生活世界'中分置出来并将两者对立,技术工具作为科学的构造物便被当作异化生活世界的力量,这使得教育技术工具的应用被认为会剔除教育世界原本丰富的意义和多元的价值。芬伯格的工具化理论却提出,技术工具并非纯粹的科学构造物而是生活世界塑造的结果,技术合理性和社会合理性共同决定着技术工具实践的最终样态,由此可见,教育技术工具对教育世界的不利影响并非必然。以工具化理论的视角看来,可以通过对生活世界中教育问题的分析,讨论教育技术工具实践所面临的社会文化困境,进而为教育技术工具的合理运用构建相应的伦理原则:就伦理起点层面而言,教育技术工具是'因变量'而非'自变量',因而成就了教育技术工具的乐观主义;就伦理中介层面而言,价值中介在教育技术工具实践的过程中具有调节作用,因而要充分认识到教育技术应用主体的创造性空间;就伦理实现层面而言,教育技术工具作用的发挥需接受生活世界意义结构的筛选,因而也不应对技术变革教学抱过高期望。

创造性思维与创新思维:内涵辨析、联动与展望40-49

摘要:创造性思维与创新思维在概念上一直存在混用的情况。虽然创造与创新的内涵的确存在一定程度的重叠,但二者在核心范畴中的差别不应被忽视。创造性思维是建立在想象力、遗传与天赋、智商、思维联结的基础上,进而发展为强调独创性、发散性和适切性的一种原生性思维;而创新思维则是建立在新技术和新发明的产品应用与推广上,强调其社会和经济效益的一种再生性思维。两类思维在想法新颖性、想法可行性、环境激发性、主观能动性和产品承载性上存在共同点;但在价值目标、思考方式、时间阶段、主体规模和务实程度上存在差异。过去的创客教育通常强调创造性思维的培养而没有延续至创新思维的激发。在当前创新型社会的背景下,对创新人才的培养更应该同时考虑创造性思维与创新思维的联动式发展。产品是创造性思维向创新思维转化的一个载体,产品创作是创造性思维与创新思维联动的关键阶段。在课程设计的微观视角下,可通过创意激发、产品创作、展示推广三个阶段实现创造性思维与创新思维的联动培养;在教育系统的宏观视角下,倡导建立从基础教育到高等教育的渐进式思维培养机制和'学校-企业-社会'三方联动的创新教育生态系统,以支持学生创造性思维成果向创新思维成果转化,促进政产学研四螺旋循环上升。

澳门远程高等教育的起源与变迁:从利益权衡到跨文化整合50-58

摘要:1983年建立的东亚大学公开学院作为澳门远程高等教育的开端,不仅开创了世界第三代远程高等院校的模式,而且也起到平衡大学学术价值与利益的作用。在东亚大学转型期间以及澳门大学成立以后,东亚公开学院的境遇一波三折,与学生利益保障产生冲突。1992年,东亚公开学院与葡萄牙公开大学合作创立了亚洲(澳门)国际公开大学,采取对应中、葡、英三种不同'规则'的学制,以及在场、自主、网络三种混合的教育模式,将大学内部三种不同的文化、教育制度有效整合。亚洲(澳门)国际公开大学的创立是中葡文化交流的一大突破,也是跨文化整合的特色成果。回归前,亚洲(澳门)国际公开大学主要采取'遥距教学方式',回归后又率先与内地合作开发网上课程。2011年亚洲(澳门)国际公开大学更名改制为澳门城市大学,高教范围内开始专注于'泛在'远程学习,与学堂在线合作开发MOOCs。澳门地域狭小,边际效用变化率高,因此十分重视跨地域培养人才、跨地区交流合作。当前,澳门的大学吸纳互联网+,实施互联网教育。远程高等教育在澳门未来发展将超越地域空间限制,带来高等教育教学方式的转型和变革,真正实现跨时空的教育和文化整合。

教育质量“含金量”:开放大学走向文化自信59-66

摘要:从电大到开放大学,实现了从扩大成人高等教育到普及终身教育的价值选择;实现了学历继续教育学位授予权的升级和服务社区教育、社会教育的历史转型。国家开放大学的建设进程,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文化自觉的程度。电大曾经有过的教育质量'含金量'问题,是开放大学面临的最大挑战,因为这直接关系到人才培养质量,关系到开放大学的核心价值。开放大学的办学理念是'开放、责任、质量、多样化、国际化',办一所有社会责任的、有质量的大学,是开放大学的文化自觉。开放大学深化了电大的文化特征:开放大学以现代教育技术为媒介的课程文化意义,更重要的是带给中国高等继续教育的历史性变革;开放大学系统中的合作共享文化更趋向于共建、共治、共管的平等开放的办学体系模式;开放大学开展'教育扶贫',实施'长征带'教育精准扶贫工程,辐射高校网络教育盲区,更凸显了普惠的社会价值文化。开放大学提升'含金量'的文化建设,重在突出'载道''育人'教育本质,立德树人,倡导'工匠精神'品质追求;打造'宽进严出'文化品牌,严格教育质量底线,建立'以公信力求生存'的生态文化发展观;坚持'四个面向'的办学思想,推进终身教育和学习型社会的文明发展。

近20年我国高校继续教育治理研究的热点与发展67-75

摘要:高校继续教育治理问题一直为众多学者所关注,不同时期呈现出不同的研究特点。系统深入地分析近20年来我国高校继续教育治理研究的特点,审视与反思高校继续教育治理研究中的问题,对新时代探索高校继续教育治理方案,具有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基于CiteSpace可视化分析工具,对1997-2017年我国'高校继续教育治理'文献的分析发现:我国高校继续教育治理的相关研究,在数量上表现出逐年增长的态势,但理念的创新与质量的提升还需进行持久不断的研究和实践;高校继续教育治理的研究机构基本遍布全国,出现了不少在该领域研究成果颇丰的学者,但机构和学者之间相对独立,没有形成具有整体影响力的研究团队和成果;当前高校继续教育治理研究呈现出发展模式、资源整合、体制机制、法制化建设和治理结构五大热点主题,体现出了市场和政策导向性较强的研究特点,但高质量学术研究成果不多。未来高校继续教育治理要加强政府、高校、社会合作,推动政府实现治理手段的多中心化,鼓励社会第三方专业评价机构介入,形成市场化思维和机制,优化教育资源配置。

协作编程中的计算思维发展轨迹研究——基于量化民族志的分析方法76-84

摘要:伴随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计算思维能力成为当前社会各行业人才都应具备的重要技能。计算机教育领域的研究发现,协作编程能够更好地帮助学生进行编程学习,但是在协作过程中,学生计算思维的动态发展情况却难以测评。'量化民族志'(Quantitative Ethnography)既是一种对质性数据进行量化分析的方法,也是一种对专业能力进行网络化建模的技术,为协作学习过程的分析和评价提供了新的思路。将该方法应用于分析协作编程活动过程中小组成员之间的会话交流内容,有利于构建学生计算思维能力不同维度之间关联的认知网络模型,并揭示不同能力水平的小组在计算思维能力水平上的差异和发展轨迹。以本科一年级的'C/C++程序设计基础'课作为研究情境开展的实证研究发现,高水平组和低水平组学生的计算思维网络结构在初期虽有显著不同,但是随着协作任务的不断深入,两组学生的思维模式趋于相似。该研究结果表明协作编程能够促进初学者计算思维能力的提升,且量化民族志方法能为计算思维的能力评估提供一种基于质性数据的大规模测评方法。

远程学习者在线学习情绪状态及特征差异85-94

摘要:情绪是主体对客观事物态度的反映,影响着活动的质量和效率。在线学习中师生时空分离的特征,使得情绪研究的价值更为凸显。当前国内外有关成人学习者在线学习情绪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情绪管理的方法和策略等方面。深入了解远程学习者的情绪状态及其变化轨迹,对于远程教育机构多角度掌握学习者学习情况,进而有针对性地提供更人性化的学习支持服务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基于在线学习不同阶段学习者的情绪状态、变化轨迹、特征等的调查发现:(1)在线学习不同阶段,学习者均以积极情绪为主;但随着学习进行,学习者情绪状态发生细微变化,表现为积极情绪程度逐渐降低,消极情绪程度逐渐增强,但这种变化未达到显著性水平。(2)不同学习阶段,男性和女性学习者在积极情绪和消极情绪上存在显著差异,而且随着学习进行,男性和女性学习者的情绪状态呈现相反的变化轨迹。(3)不同学历层次学习者的情绪状态存在显著性差异。(4)不同在线学习经历学习者的情绪状态差异不显著。

基于自评与互评的网络协作学习贡献度评价95-102

摘要:评价是加强学习互赖关系,提升协作绩效的重要方法,但是传统的网络协作学习评价,存在过程不透明、缺乏差异化、易出现'搭便车'等现象。以学习者为评价主体,将自我评价与同伴互评相结合的评价方法,有利于判断个体投入并给出更合理的评价结果。然而目前基于自评与互评的网络协作学习个体贡献度评价尚缺乏具体评价指导原则与策略,研究者对评价操作的方法也缺乏足够的理解。基于此,课题组采用基于设计的研究方法,通过原则与策略生成、实施与调整、评价与反思三个阶段,设计了自主评价与同伴互评相结合的协作学习个体贡献度评价。通过收集的质性和量化数据,研究发现:基于自评与互评的网络协作学习个体贡献度评价应遵守三条基本设计原则,即个体贡献度评价应该同时考察协作学习过程与最终成果中的贡献程度;学习者应当参与评价过程并对其负责;自评和同伴互评应尽可能公平合理。在具体设计时,应着重关注协作学习投入、定性反馈以及保障自我评价的公平性等环节。

契合度:生态视角的网络学习环境质量评价新观103-112

摘要:当前关于网络学习的质量评价标准大多关注课程本身,忽视环境和学习者的交互作用,缺乏适应性和弹性。从生态学的视角看,环境的给养与学习者的契合才是影响学习效果的关键所在。'契合度'的概念正是从学习者与学习环境互动的整体角度描绘了网络学习环境质量评价的目标,突破了以往评价标准更多关注课程本身的局限,可以作为衡量网络学习环境设计质量的准绳。契合度是一个动态值,随着学习者与学习环境的动态耦合过程而不断发生变化。高质量的、生态化的设计旨在创设一种学习环境与学习者相契合的状态。为了将契合度的概念具体化,可以从教育给养、社会给养、技术给养三个维度搭建契合度的结构,并进一步细化倾向于高契合度的环境给养的典型设计特征,从而为网络学习环境的给养设计和质量评价提供参考。

洞见未来·2019智慧学习高端研讨会113-113

摘要:2019.4.20~21中国·成都大咖云集·思维激荡·精彩不容错过主办单位:中国教育技术协会承办单位:高等教育出版社华为技术有限公司依能智慧学习研究所支持单位:四川省电化教育馆四川省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学会西南交通大学远程与继续教育学院四川教育电视台成都依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在线学习》杂志《现代远程教育研究》期刊部分拟邀请领导及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