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远程教育研究杂志

发表咨询:400-808-1731

订阅咨询:400-808-1751

现代远程教育研究杂志 CSSCI南大期刊

Modern Distance Education Research

  • 51-1580/G4 国内刊号
  • 1009-5195 国际刊号
  • 5.46 影响因子
  • 1-3个月下单 审稿周期
现代远程教育研究是四川广播电视大学主办的一本学术期刊,主要刊载该领域内的原创性研究论文、综述和评论等。杂志于1988年创刊,目前已被CSSCI 南大期刊(含扩展版)、知网收录(中)等知名数据库收录,是四川省教育厅主管的国家重点学术期刊之一。现代远程教育研究在学术界享有很高的声誉和影响力,该期刊发表的文章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实践价值,为读者提供更多的实践案例和行业信息,得到了广大读者的广泛关注和引用。
栏目设置:本刊特稿、理论经纬、学术时空、国际交流、实践研究、终身教育、技术应用

现代远程教育研究 2018年第03期杂志 文档列表

中美学者高峰对话:智能时代的教育、产业、资本——智能时代企业战略发展高峰论坛汇整3-8

摘要:科技发展日新月异,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区块链等现代信息技术深刻改变着人类的思维、生产、生活、学习方式.随着全球由工业社会转型为智能社会,技术已经成为教育变革的内生动力.然而技术的发展速度已经远远超越了教育的发展速度,教育变革面临学习内容创新、学与教方式创新,以及学习环境创新等诸多挑战.大学要改变传统的研究策略与研究思路,审慎辨别引入教育中的技术,从内容教育转向方法教育、从注重知识结构的教育转向以实践为导向的教育.教师和学生同时要做好迎接新技术、转变教与学方式的准备.这个颠覆性的变革趋势也重新定义了未来教育产业的发展使命和国际资本的流向与走势.行业、政府、学界需要携手合作,构建新的商业发展模式,打造包含投资生态、技术生态和教育生态的生态系统,使教育与技术、产业与资本良性发展.

以深度学习培养21世纪技能——美国《为了生活和工作的学习:在21世纪发展可迁移的知识与技能》的启示9-18

摘要:美国国家研究院2012年报告《为了生活和工作的学习:在21世纪发展可迁移的知识与技能》,探讨深度学习与21世纪技能的融合,代表了美国教育变革与发展的新取向.报告将21世纪技能分为认知、自我、人际三大领域能力,并指出深度学习是其形成必不可少的过程.深度学习的本质是形成可迁移的知识,其过程包括建立事实、概念、程序、策略、信念五类知识的相关网络,可从使用合理的教学手段,重塑课堂设计以及以评促学、转变评估方式三个维度促进.其中,重塑课堂设计针对认知领域能力的培养,可采用问题化学习、联系真实世界的教学与校外实习相结合的设计方式;人际领域能力的培养可通过小组式学习与实习中发展学生的交流及协作能力来实现;自我领域能力的发展可通过学生参与教学决策的个性化学习来完成.美国深度学习发展策略对我国教育实践有如下启示:重塑教学目标;发挥实验校引领作用;转变教师角色;改革评价方式;发挥信息化技术的使能作用.

中国语境下的生存、批判、创造——质变学习的生态整合流派19-29

摘要:质变学习理论是最具发展前景的成人学习理论之一,新生的生态整合流派在社会、教育和个体三个层面规定了质变学习成果的终极生态价值,表现出与麦基罗个体认知流派的根本差异.生态整合流派以托马斯·柏励的生态纪”思想为立论基础,提出从自我到宇宙的涡流状“生态世界”结构动力模型,凸显了人与他人、人与非人、人与共同体的系统性联系.作为生态整合流派的基本理论模式,“生存、批判、创造”主张将地球、人类和个体的生存作为研究教育问题的出发点,把当前严峻的生存危机归咎于现代性、父权主义和单一的全球化市场叙事,提出生态纪的教育新视野应当聚焦星球意识、共同发展、生活质量和精神教育,突出“艺术中介学习”的课程实践特色.中国语境下的生存、批判和创造:(1)在消费和贫困的博弈中确定成人生态教育的侧重点;(2)审视成人教育的生态性;(3)创设重文化、高浸染、深反思的成人生态教育课程.

教育人工智能的发展难题与突破路径30-38

摘要:教育正迈向智能化时代,人工智能与教育的融合创新已成为未来教育变革的重要趋势.当前教育人工智能在面向特殊人群的补偿性教育、针对常规业务的替代式教育和服务个性发展的适应性教育方面已经形成典型的应用模式.但从整体上看,教育人工智能仍处于起步发展阶段,面临四大发展难题:一是教育数据的数量与质量存在“短板”,人工智能技术的价值难以发挥;二是教育业务复杂多样,通用人工智能技术“嫁接”教育的难度增大;三是教育用户对人工智能技术存在应用价值与角色关系的双重困惑,人机信任危机难以消除;四是缺乏人工智能专业教师队伍与课程体系,人工智能融入教育进程缓慢.未来教育人工智能应在以下方面实现突破:技术研发层面,加大教育人工智能产品研发力度,提升技术服务品质;教育创新层面,拓宽人工智能教育应用空间,构建和谐共生“人机结合”新生态;合作机制方面,建立“政企学研”多方合作机制,推进多学科交叉协同融合发展;实践模式层面,建立教育人工智能示范点,以点带面,逐步推广教育人工智能应用模式.

网络探究学习社区理论与实证研究发展脉络39-48

摘要:网络探究学习社区理论与实践是国际高等网络教育领域的重要研究议题,受到全球研究者的持续关注.然而由于我国学者对其理论背景及核心的概念理解存在偏差,导致该研究议题在我国并未受到应有重视,因而对国际上该领域的主要理论和实证研究成果进行本土化阐释就成为必要.从网络探究学习社区主题的研究脉络可知,探究学习社区的理论框架植根于杜威的实践探究哲学思想和批判学习社区实践,涵盖教学、社会及认知三种临场感,它们彼此之间具有相互作用机制,元认知和学习临场感是该理论框架的重要拓展.依据该理论框架,探究学习社区实证研究主要聚焦在量表开发与检验、不同临场感感知关系研究、感知影响因素研究等方面.探究学习社区理论与实证研究体现出双向融通、相互促进的关系.探究学习社区理论的创建历程启示我们:经典理论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需要研究者通过最大化理论解释力、寻求理论与可观察数据的连接以及汇报理论不确定性等方式来不断修正和完善.

心理资本对农民工城市融入的作用机制及教育规导路径49-58

摘要:农民工的城市融入是指农民工在流入地适应城市经济生活水平、接纳城市文化精神、与城市生活融为一体,在城市中找到接纳感与归属感的过程.其在这一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心理资本是面对城市生存感、境遇、适应城市生活时的积极心理状态.心理资本作为积极的心理要素,影响农民工对待日常工作与生活的情感态度,并进一步影响其心理感受与行为状态.问卷调查对在城市工作的农民工心理资本与城市融入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发现:心理资本对农民工城市融入水平具有直接性决定作用;心理资本各子维度对农民工社会融入与心理融入维度具有极显著的回归效应;效能感与希望子维度直接影响农民工的城市生活感受;乐观与韧性子维度直接影响农民工的挫折复原力.高心理资本水平带来的是正向的城市融入结果,因此通过引导组织学习、指导生涯规划、加强心理疏导、开展挫折教育等路径,可培育农民工的心理资本特质,最终提升农民工的城市融入水平.

国内高校在线课程建设理念演化——兼论“互联网+教育”生态体系构建59-65

摘要:国内高校在线课程建设理念历经从“重建轻用”到“建用一体”再到“建以致用”的演化过程,其本质既反映出信息技术与课程由简单整合转向深度融合,也反映出在线课程的生本化回归.在“互联网+”时代,“互联网+”推动教育整体变革和重构教育生态体系的作用日益凸显,这为我国教育综合改革和在线课程建设提供了创新路径.只有当信息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并真正成为教育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信息技术与人、教育”才能形成一个稳定的生态系统.“互联网+”作为数字化教育生态体系重构的基础和创新要素,为构建教育新生态体系提供了理论给养和外部支撑.因此,借势“互联网+”,国内高校在线课程建设理念应从“资源共享”逐步转向“智慧共生”,具体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创新教学模式以实现“教师与学习者共融、知识与创新共生”的教育生态体系,二是创新服务模式以实现“多层次和多元化的公共服务”教育生态体系,三是创新管理模式以实现“教师、学习者、学习资源三位一体”的教育生态体系.

配对学习模式在机器人教育中的有效性66-74

摘要:机器人教育具有丰富的教育价值,但如何实现其丰富的教育价值还需要深入探索.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关注合作学习模式在机器人教育中的应用.在与机器人教育密切相关的程序设计教育领域,两人配对学习编程(配对编程)已经有比较广泛和成熟的应用.将配对编程模式迁移于机器人教育是否具有可行性?课题组在无锡市某学校学生中开展了为期一个学期的教学实验.实验随机选择3个班级,分别以驾驶员一导航员模式(驾导配对模式),软件一硬件分配模式(软硬配对模式)以及独立学习三种不同的学习模式进行机器人课程的学习.实验结果表明,配对学习尤其是软硬配对学习模式在机器人教育中具有重要意义,可以促进学生制作更优秀的作品;但与独立学习相比,其在学习态度和学习沉浸度方面并没有显著差异.而直接从程序设计领域迁移而来的驾导配对学习模式并未产生预期的成绩,学习效果略差.机器人教育还需进一步研究影响配对学习效果的因素和改进办法.

面向创造力培养的设计思维模型与案例75-82

摘要:推进教育创新,培养具有创造力的学习者是当前教育领域关注的焦点.设计思维作为一种新的理念、方法和策略框架,契合了当前世界对创新型人才的培养需求.美国、澳大利亚和日本均对设计思维教学应用开展了深入探索.从当前国际上典型的设计思维模型如“斯坦福设计思维模型”和“IDEO设计思维模型”的实施过程来看,设计思维过程可以概括为三大核心环节:观察设计挑战、将想法和解决方案建立联系、反思并改进设计.这是一个不断迭代的过程.设计思维所具有的问题导向、作品导向、反复迭代、合作分享、技术支持、促进高级思维能力发展等特征,决定了其在课堂教学、课程设计和学校教育中的应用潜力和路径.案例分析也发现:设计思维应用有助于促进学生高级思维能力发展,提升在线/面对面课程质量,推动学校系统变革与创新.在实践中,应用设计思维培养创新型人才应努力做到:推动设计思维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重视学生设计思维发展,加强教师设计思维能力培训,探索有效技术与方法促进设计思维高效应用.

慕课促进教育公平:事实还是假象?83-93

摘要:慕课的开放性和大规模优势,使其在诞生之初就被人们赋予促进高等教育民主化的期望.人们相信随着规模和覆盖范围的扩大,慕课将服务于更多的人,从而缩小不同群体之间的教育差距,促进教育公平.然而基于HarvardX-MITx 2013年度13门慕课课程数据集的探索性分析发现,慕课虽然通过开放性和大规模的优势使弱势群体获得了更多接触优质教育资源的机会,但是却更多地使那些优势群体获益,包括高学历人群、发达国家中年龄偏大的人群,以及英语非母语国家中语言能力好的人群.这表明,“第二道数字鸿沟”在慕课中同样存在,即使社会优势群体和弱势群体在技术接入方面不存在差异,但优势群体依然会凭借其拥有的社会和文化资源在慕课学习表现方面占得先机.从这个意义上讲,慕课不仅没有缩小教育差距,反而更可能扩大教育差距.利用慕课来促进高等教育公平还需要政府、社会、教育工作者付出更多努力,一方面,高等教育机构在利用慕课开展教学时,应该加大对学历层次相对较低人群的监管和考核力度;另一方面,发展中国家应该更加重视慕课在终身学习中可能发挥的作用,创设条件为那些年龄较大、学历较低的人群提供慕课学习机会.

面向大规模在线学习的社会化推荐模型与方法94-103

摘要:大规模在线学习中,学习者面对数量众多、种类繁杂的学习资源容易产生“信息迷航”“信息过载”等问题.因此,为学习者提供个性化的学习推荐服务是大规模在线学习的重要任务.但目前的推荐系统大多只考虑了学习者与学习资源特征,对其内在社会联系考虑不足,推荐效果有较大的提升空间.许多研究表明,引入社会化因素,对于提升推荐系统效果有显著的帮助.社会化推荐系统需要根据应用情境,深入地理解用户、推荐对象以及影响他们之间相似关系和社会关系的要素.大规模在线学习中的社会化推荐系统要素模型包括学习者特征、推荐对象特征、社会关系和应用情境四个方面.相较于传统的推荐方法,在这一要素模型基础上设计的基于兴趣主题的社会化推荐方法更好地结合了大规模在线教育场景,以及学习者和资源服务要素,并进一步研究了用户间的内在社会关联,挖掘了用户、学习资源间的隐性联系.实验结果也说明,该推荐方法在教育场景中可以实现更好的推荐效果.

开放话语课堂环境构建及实效验证104-112

摘要:在传统大班教学中,教学互动环节是学生获得话语权的主要途径,但是由于传统的问答式互动往往受限于课程形式、班级规模和授课时间等要素,因而教师仍旧是课堂话语的组织者和支配者.利用移动互联技术和社交网络应用构建一种开放话语课堂环境可以成为解决这一难题的途径.移动课堂实时屏幕反馈系统是一种基于微信公共平台、符合学习者社交和使用习惯、能够确保师生实时互动、延伸课堂话语空间的开放话语课堂环境.为了验证该环境的应用价值,利用UTAUT2模型进行使用效果分析,结果表明:(1)在大班教学中该开放话语课堂环境可以很好地活跃课堂气氛,提高课堂关注度,为师生提供表达需求的畅通途径.(2)享乐动机和行为习惯与行为意图间有较高的关联度,便利条件和性价比则由于移动网络和智能终端设备的普及而不再成为决定性因素.(3)学生发送的实时反馈消息具有明显的时间和内容聚集性,因此需要教师更好地理解社交网络环境中的交流技巧,才能更好地把握开放话语课堂环境的教学节奏并提高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