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远程教育研究杂志

发表咨询:400-808-1731

订阅咨询:400-808-1751

现代远程教育研究杂志 CSSCI南大期刊

Modern Distance Education Research

  • 51-1580/G4 国内刊号
  • 1009-5195 国际刊号
  • 5.46 影响因子
  • 1-3个月下单 审稿周期
现代远程教育研究是四川广播电视大学主办的一本学术期刊,主要刊载该领域内的原创性研究论文、综述和评论等。杂志于1988年创刊,目前已被CSSCI 南大期刊(含扩展版)、知网收录(中)等知名数据库收录,是四川省教育厅主管的国家重点学术期刊之一。现代远程教育研究在学术界享有很高的声誉和影响力,该期刊发表的文章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实践价值,为读者提供更多的实践案例和行业信息,得到了广大读者的广泛关注和引用。
栏目设置:本刊特稿、理论经纬、学术时空、国际交流、实践研究、终身教育、技术应用

现代远程教育研究 2017年第03期杂志 文档列表

现代远程教育研究杂志本刊特稿
问“乔布斯之问”:以什么衡量教育信息化作用3-10

摘要:2011年5月,乔布斯与比尔·盖茨会面讨论关于教育和未来学校问题时曾经说过一句著名的话:“为什么IT改变了几乎所有领域,却唯独对教育的影响小得令人吃惊?”这便是“乔布斯之问”。这句话背后所蕴涵的教育技术问题,直接涉及到教育信息化发展的衡量准则。信息技术对教育的影响度,实质上不能以信息技术使用的数量为准则,而应以使用的效果为最高标准。这是“乔布斯之问”存在的问题。“乔布斯之问”大概很能够代表教育技术专业人员的想法,从专业的角度总希望使用信息技术改变以往的学习形态。这便有了“MOOC颠覆传统教育”之类的期待。这种“滥用”信息技术的现象,恰恰破坏了学习规律的学习生态,人类将沦为工具的奴隶。从这个意义上说,目前的“互联网+”的概念,也存在着严重的方向性问题。由此表明,“乔布斯之问”对信息技术用于教育教学的认识还停留在“技术感性”的层面,违背了教育是人类活动的公理,忽略了教育技术“合目的性”的特征。至今,还没有哪所学校仅凭信息技术就可以实现学校的“脱胎换骨”或跨越发展。所以教育教学需要反省的是“拜工具主义”。

教育大数据的深度认知、实践案例与趋势展望——2017年“教育大数据应用技术”国际学术研讨会评述11-17

摘要:由华东师范大学-北德克萨斯大学教育技术联合实验室主办的“教育大数据应用技术”国际学术研讨会于2017年3月20-21日在华东师范大学举行。与会嘉宾围绕教育大数据的深度认知、实践案例和应用趋势展开深入探讨。在深度认知方面:大数据的本质是数据的汇聚和关联,互联网为大数据的汇聚、变现和研究提供了良好的平台,“互联网+教育”的真正意义在于促进教育的转型升级。教育大数据将重构教育生态系统,宏观层面为教育决策提供科学依据,中观层面推进教学管理和评价的创新实践,微观层面为个性化教学提供精准支持。在实践案例方面:教育大数据应用离不开新技术的广泛支持,多模态学习分析技术、大数据驱动的教育研究范式转移和跨学科研究成为教育大数据深入应用的重要支撑手段和研究领域。在趋势展望方面:大数据模型驱动的科学研究将成为一种新的研究范式,教育神经科学将为现代教育学尤其是学习科学研究提供新的方法论指导,跨学科研究将为拓展数据来源、丰富研究方法、提炼新的研究问题和实现理论创新提供重要途径。研究者需谨记,教育本身充满了复杂性,对大数据技术应用应持一种更加谨慎的态度,不宜过分夸大新技术对教育的影响。

实证研究怎么做:让研究者困惑的地方——来自华东师大第二届全国教育实证研究论坛的启示18-25

摘要:“第二届全国教育实证研究论坛”于2016年10月在华东师范大学举行,本届论坛重点围绕“怎么做实证研究”进行对话,展现了多样性的“怎么做”的实证研究成果。华东师大袁振国教授认为,我的信念,就是没有不能用实证方法研究的东西,关键在于能不能够有好的设计,能不能够找到好的方法。实证研究怎么做,是让研究者困惑的地方。这届论坛给我们呈现以下启示:一是实证研究议题以解决问题为要旨。这就要求研究的议题必须蕴含理论的、实践的和逻辑的价值,即“值得研究”,而不是充满矛盾、无需证明的伪问题。二是实证方法实践内化为一种学术自觉。实证首先是一种实证思想,然后才是方法。实证研究必须从专业化的角度来提升实证方法的实质规范,这需要研究者在研究实践中不断反思、沉淀和提升。三是数据分析体现研究者的学术底蕴和智慧。实证研究就是要揭示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科学的数据分析才能有一个确定的结论,这还需要研究者自身的经验与智慧不断在原始资料与已有理论之间进行假设、验证和建构。四是有价值的研究议题必须有经得起考验的诠释。这样的诠释才能避免研究结果解释方面存在的解释牵强和阐释肤浅的问题,甚至存在的数据分析过程复杂但研究结果无需证明的矛盾与尴尬。

现代远程教育研究杂志理论经纬
智慧学习环境评估:评估什么和如何评估26-33

摘要:智慧教育作为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新境界,正在引领教育的创新发展和深刻变革。纵览当前智慧学习环境的相关研究,主要聚焦在模型构建、教学模式应用、学习空间重构、教育教学变革等方面,对智慧学习环境中“智慧”的探讨主要停留在技术的层面,而将蕴含于人内在的“智慧”摒弃在研究之外。智慧学习环境中的“智慧”应该包括两个层面的涵义:“物的智慧”和“人的智慧”,只有凸显这两者的智慧性,才是智慧学习环境高级于以往学习环境的关键和核心所在。因此对智慧学习环境进行评估时,既要评估硬件系统和软件系统等物的智慧,也要评估教师、学生、共同体等人的智慧。其中物的要素的智慧性主要体现在软件系统的性能指标上,而人的要素的智慧性则不仅体现在德行上,还体现在才能上。在对人的智慧进行评估时,还应该充分考虑技术和社会发展等因素对教师和学生发展产生的深远影响,借鉴国际最新的研究成果,如借鉴“技术-教学-学科知识”(TPACK)框架测量教师的智慧,借鉴智慧发展量表、《21世纪学习框架》等来测量学生的智慧体现。总之,在对智慧学习环境进行真实评估时,既要遵循评估的参照维度,也要结合具体学科的特殊性进行灵活地调整。

核心素养视角下的智慧教育体系构建34-43

摘要:智慧教育是支撑智慧城市体系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但发展过程中遭遇演绎逻辑、使用形式和发展阶段的质疑,并经历了形态上的不断演变、充实、丰富和完善。当前智慧教育的发展更加集中地指向了育人的问题,即在教育变革发生的过程中培养什么样人的问题。从目前研究的实际和未来发展趋势来看,核心素养正在尝试对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进行回答,也是对构建什么样育人形态的一种积极反思和探索。因此,将核心素养作为智慧教育体系的基点和核心是合适的,是具有适度前瞻性的。从核心素养的视角来看,智慧教育是指发展学生核心素养过程中形成的教育形态。核心素养贯穿于智慧教育的三层内核体系,即课程走活、教师走网和学生走学;大数据与厚数据、云计算与非云计算、物联网与智联网等技术融通塑造了智慧教育的支撑体系。只有将内核体系和支撑体系相互融合起来,才能发挥智慧教育体系的最佳效力。

现代远程教育研究杂志学术时空
基于技术的教学:如何重新定位教师角色44-49

摘要:新技术融入教学并促进教学方式的转变,已经成为必然趋势。一方面,数字土著已经成为学校学习的主体;另一方面,学校信息技术的应用与推广还不理想。这给教师的专业性和角色带来前所未有的挑战。教师需要重新定位自己的专业角色,转变对技术介入的态度和观念,在充分理解信息技术对于教学变革实际意义的基础上,创设技术融入的情境,让新技术的运用渗透到个体学习的整个过程中,使“基于技术的教学”成为教师教学新的内涵特征与表现方式。当新技术在与教学的融合之中形成转变教学方式的重要组成部分,基于技术的教学必将成为教师教学的核心能力之一。由此,教师需要更新教学观念以促进个性化学习,重构教学空间以改变学习方式,改进教学方法以提升教学效果,使新技术有机地融入教师的培养和培训中,转变教师专业发展的理念。

美国慕课评优原则分析50-57

摘要:自2012年以来,全球引发了慕课建设热潮。为了表彰投身慕课运动、引领教育变革的优秀教师,美国两大慕课平台Coursera和edX设立了杰出教师奖和杰出贡献奖,并于2016年全球伙伴会议上宣布了首批获奖教师名单。对两大平台年度奖项设置、评奖标准和候选人相关资料的分析,可以归纳出六条评优原则:获奖教师需要认同慕课价值观;获奖教师需提供高质量的教学体验;获奖教师应该对慕课教学非常投入;获奖教师对慕课教学发展做出突出贡献;获奖教师的慕课具有较大的影响面;获奖教师应为慕课发展的引领者,推动慕课的普及和发展。这些原则涉及教学理念、教学设计、教学投入、教学创新、教学影响面和教学领导力。这两大平台评优思路有三个角度,一是强调所设立的奖项与平台使命或愿景的一致性;二是要把慕课平台的有关学生数据作为评优的一个参考;三是获奖者要对慕课社区做出贡献。分析美国两大国际慕课平台的评优思路和原则,对于研究和开发中国的慕课评优标准具有借鉴意义。

MOOC学习结果预测指标探索与学习群体特征分析58-66

摘要:高辍学率与低参与度是MOOC面临的一个主要问题。根据学习结果预测,及时开展有效的教学干预是改善此问题的途径之一。当前基于MOOC学习行为数据进行结果预测主要以次数分析为主,较少探索其他行为指标;在预测算法上以回归分析为主,缺少不同预测算法效果的比较分析。以edX平台上一门MOOC课程的学习行为数据为研究对象进行的探索研究发现:学习结果预测的主要参照行为指标组合为视频学习次数、文本学习次数、评价参与时长、评价参与次数和论坛主题发起数;学习次数的预测效果要好于学习时长,并与学习时长和学习次数结合后的预测效果接近;BP神经网络预测准确率要优于决策树和朴素贝叶斯网络,且预测准确率与样本数量呈正相关;而在课程学习模块的预测比较上,评价模块和文本模块的学习行为数据预测率较高,互动模块预测率最低。研究还发现,MOOC学习群体包含三类,分别是以视频学习和学习评价为主、以互动交流为辅的学习群体;以视频学习和文本学习为主、以评价参与为辅的学习群体,以及以文本学习和学习评价为主、以互动交流为辅的学习群体。

“互联网+”背景下创客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的路径探索67-75

摘要:随着“互联网+”教育的兴起和国家对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视,新时代下创客教育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创客教育秉持开放创新的理念,而专业教育注重学科知识的传播,两者相互融合、相互补充,为高校的教育教学与人才培养各环节注入了新的内容。通过运用互联网思维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模式,利用“互联网+”技术构建共享的线上线下互动交流平台,搭建虚实融合的智慧活动空间,开发具有创新意义的创客课程,构建提升创新思维的智慧课堂,创客教育将创新、创造的理念逐渐渗透到专业教育全过程,高校创客教育与专业教育实现了在教育思维、交流平台、教学空间、课程内容、教学过程等五方面的全面融合。两者的融合实现了知识传播、知识创新、知识应用的无缝连接,形成了知识链的“传播、创新、应用”无限循环与价值创造的良性互动过程,从而能够大力提升人才培养质量,解决传统专业教育与人才市场需求严重脱节的问题。

现代远程教育研究杂志实践研究
课程论视域下的创客课程设计:构成要素与实践案例76-85

摘要:创客教育是实施创新教育、培养创造型人才的重要途径。创客课程作为创客教育系统工程的核心组成部分,是学校实施创客教育的载体,规约着创客教学活动的组织、内容体系以及评价方式。已有的创客课程研究多从教学的视角切入,注重流程和模式设计,强调学科思维和知识的系统有序,这实质上是对创客课程本质的忽视,不利于创客课程研究和实践的深入发展。依据课程论原理,创客课程设计应包括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学习活动和学习评价四个设计要素。其设计要点包括:创客课程的目标应聚焦于我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实践创新”、“科学精神”、“学会学习”三个方面,旨在跨学科知识应用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协作能力和创新能力;课程内容应以主题为组织形式,主题来源于对学生、学科和社会的研究,一般以微型课程的形态呈现;学习活动设计应以项目式学习和设计型学习为理念,包括开始、项目设计、原型设计与实现、整合反馈四个阶段;学习评价设计应体现在评价内容的多维化、评价主体的多元化、评价方法及工具的多样化等方面。四川成都七中初中学校实施的“3D打印与创意制作”课程较好地体现了课程论视角下创客课程设计的理念及其要点。

新生代农民工继续教育需求与虚拟学习社区构建86-93

摘要:新生代农民工作为城市化进程中涌现的特殊群体,是城市经济建设的主力军,为城市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但实证调查发现,他们存在受教育年限短、专业技能水平偏低以及教育供需矛盾等问题,在教育等社会资源的获取上处于弱势地位。因此利用网络信息技术构建一个面向新生代农民工的开放、共享的虚拟学习社区,为其提供适宜的教育资源,帮助他们实现职业层级和经济等级的“上升流动”,已成为理论与实践发展的共同需求。而在构建面向新生代农民工的虚拟学习社区时,应注意在实践上从外部获取有利的社会支持;运行上建立技术硬环境和文化软环境的支撑;参与上构建教师与学生的学习共同体,强调交互性学习;创新上实现新生代农民工网络虚拟教育的认可与衔接。

现代远程教育研究杂志技术应用
基于ESEM的高阶思维结构测量模型研究94-104

摘要:新技术、新媒体的发展使人类前所未有地减轻了低阶知识与能力的负荷,对于21世纪的公民而言,更需要具备完成复杂任务、解决劣构问题的高级综合能力,即高阶思维(Higher-Order Thinking)。高阶思维结构具有整体性、发展性、社会性、复杂性和难以测评性。当前已有的各种与高阶思维能力相关的测量量表,虽然能对高阶思维某一方面的倾向性或行为过程做出一定的评价,但缺乏对课堂教学情境中高阶思维发展过程及其能力的整体性评价和操作性指导,更忽略了对同伴情感支持、自我效能感和自我调节等非智力因素在高阶思维发展中的观测。因此有必要从课堂情境出发,探究高阶思维结构的测量模型。通过探索性结构方程建模(ESEM)形成的高阶思维结构模型,包括创造性策略、问题解决过程以及批判性调节学习3个二阶因素,以及创新性思维、决策能力、元认知与反思性评价、问题解决能力、同伴情感支持、自我效能感、批判性思维、自我调节学习等8个一阶因素。该模型不仅关注思维技能与问题解决能力的行为特征,还考虑了情感与动机的作用。这对于全面认识高阶思维发展过程与活动的整体性具有一定的价值。

AR移动科学游戏沉浸感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105-112

摘要:随着增强现实技术(AR)在教育领域的逐步应用,AR支持下的移动游戏因能支持学习者进行自主协作的情境式学习,得到学习者的青睐。此类游戏设计以沉浸理论为基础,充分考虑科学学习兴趣、游戏态度、性别等影响因素,以叙事为驱动,采用二维码技术营造移动学习环境,激励学习者不断挑战任务。为提升参与游戏学习者的学习成效,游戏中学习者的沉浸感是其关键。综合观察法和访谈法所搜集的相关数据发现,学习者对游戏的瞬时关注度、探索意识以及期望获得更高的游戏学习成绩是沉浸感的三个显著经验性特征。通过分层回归分析发现,沉浸感受学习者科学学习兴趣及游戏态度的影响较大,学习者的性别并不影响其沉浸感。在以故事驱动的科学探究游戏中,学习者的科学学习兴趣有所增加,愿意阅读各类游戏相关的信息,乐于挑战,由此获得强烈的沉浸感。在此自主探究的学习空间中,学习者在扮演好自身角色的同时,通过小组协作解决问题,齐心协力完成任务,从而在探究过程中发展思维,提升自身的知识和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