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远程教育研究杂志

发表咨询:400-808-1731

订阅咨询:400-808-1751

现代远程教育研究杂志 CSSCI南大期刊

Modern Distance Education Research

  • 51-1580/G4 国内刊号
  • 1009-5195 国际刊号
  • 5.46 影响因子
  • 1-3个月下单 审稿周期
现代远程教育研究是四川广播电视大学主办的一本学术期刊,主要刊载该领域内的原创性研究论文、综述和评论等。杂志于1988年创刊,目前已被CSSCI 南大期刊(含扩展版)、知网收录(中)等知名数据库收录,是四川省教育厅主管的国家重点学术期刊之一。现代远程教育研究在学术界享有很高的声誉和影响力,该期刊发表的文章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实践价值,为读者提供更多的实践案例和行业信息,得到了广大读者的广泛关注和引用。
栏目设置:本刊特稿、理论经纬、学术时空、国际交流、实践研究、终身教育、技术应用

现代远程教育研究 2016年第04期杂志 文档列表

“互联网+”时代的学习科学研究:进展与前瞻——2016年第四届学习科学国际会议综述3-10

摘要:第四届学习科学国际研讨会于2016年6月7-8日在广州华南师范大学召开,来自世界各地的180多名参会代表汇聚于此,围绕学习科学的进展与前瞻问题展开了深入的对话与交流。大会收集的24个主题报告以及25份摘要基本反映了当前学习科学研究的发展现状,也彰显出其发展趋势。在研究主题上,学习科学研究者致力于围绕"人为什么要学习"、"人是如何学习的"以及"人应该如何学习才更有效"等三大核心问题展开研究,以期协同各学科领域力量来共同促进与学习相关的人类发展。在研究方法上,学习科学研究体现出三个方面的跨界融合特征,分别是研究对象的跨文化融合、研究方法的跨范式融合、研究技术的跨学科融合。在研究应用上,学习科学研究既体现出政策在研究与实践中的高层次导向作用,也体现出贯通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全员育人功能,还体现出广泛的实践创新应用及策略与方法。面向"互联网+"时代,学习科学的研究主题将不断开放生态,走向网络化;研究方法将不断跨界融合,走向综合化;研究应用将不断沟通连接,走向系统化。

2016中国在线教育百强名单10-10

摘要:2016中国在线教育十强:全通教育、正保远程教育、ATA、立思辰、学堂在线、基础教育教师培训网、尚睿通教育、能龙教育、清睿教育(口语100)、文都集团。2016中国在线教育二十强:分豆教育、中国大学MOOC、北京星立方科技发展股份有限公司、知金教育咨询有限公司、广州华腾教育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兜行、Da Da ABC、通铭教育、鑫考教育、北京网梯科技发展有限公司。2016中国在线教育百强:爱易课、百年英才(北京)教育科技有限公司、帮考网、

论教育学眼中的教育实践11-20

摘要:实践与理论处于协同进化的关系之中。教育学理论是教育实践的言说语境,离开了教育学理论,我们对教育实践所言不多。旧教育学只是职业规范,不是理论,因此以旧教育学为背景,我们无法言说教育实践。要细致地理解教育实践,必须以新教育学为语境。新教育学关注的是教育实践中的设计与反思性分析环节,创生的是教育技术知识和教育科学知识。新教育学在课程开发、教学设计等教育实践中创建和检验教育技术知识,有技术人造物分析法可用;在教育系统分析实践中创建和检验教育科学知识,有IIS图分析法可用。这种新教育学所解释和指导的教育实践是课程开发、教学设计、教育系统分析,这类教育实践必是由数据驱动以及专业软件工具支撑的专业性教育实践。如此,理论研究者与一线行动者便可以构成良性的互动关系。一方创生并检验知识,另一方学习并运用这些知识,同时为理论研究者提供更多更新的教育学事实。二者没有谁指导谁的问题,因为是教育学在观照教育实践而非教育学者在观照教育实践。

混合学习:走向技术强化的教学结构设计21-31

摘要:混合学习已经成为一种可预见的教育变革趋势,但是仅从面对面学习和在线学习结合的角度去考虑混合,对技术成分过于强调,可能会模糊人们对混合学习真正作用机制的认识。根据系统科学理论,事物的结构对功能有着决定性的意义。教学结构是不同的教学系统要素(如教师、学生、教学内容和教学媒体)进行时空组合和互动的方式或序列,它是各层级教学系统共有的属性,由要素的种类、数量、比例及联结方式等因子所决定。目前对教育改革的研究已经关注到要素种类、要素数量、要素比例以及要素间联结方式等影响教学结构的因子,但对结构层次的序列性,即不同结构层次间的联结方式还缺乏深入探讨,而这正是决定混合学习是否有效的机制所在。通过对雅各布森等人的教学结构序列(Sequencing Pedagogical Structure,SPS)框架进行修订,新增地位特征和时序特征两个因子,可进一步归纳出11种混合学习系统的结构序列,这有助于解决混合学习"如何混合"以及"混合到何种程度"等核心议题。事实上,围绕建构主义理论的辩论以及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相关研究成果,尤其是其对不同结构序列适用范围以及功能发挥的厘定和阐述,也为混合学习模式的设计与分析提供了更具可操作性的指导原则。

大数据时代教育治理转型的前瞻性分析:机遇、挑战及演进逻辑32-41

摘要:教育治理作为一种新兴的理论范式,旨在通过多主体共同参与对教育事务的管理来解决传统治理模式的弊病与不足。传统治理由于教育观念和管理机制所触发的"路径依赖"显示出较强的惯性制约作用,表现为制度供给不足、"三元"教育治理结构孱弱与失衡、隐形制度与显性制度之间不断角力、政府角色转换迟滞等问题,这对我国教育治理现代化转型提出了诸多挑战。在教育治理现代化转型的演进逻辑中,适切的治理技术是推进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媒介。大数据作为一种积极的技术型治理资源,能够为优化教育治理过程的生态环境、拓展教育制度框架设计的弹性空间、诱发教育制度变迁和治理转型提供良好的契机和技术支撑。在大数据时代,教育治理转型建设应打破原有制度惯性,构建现代教育治理体系的制度基础;转变政府职能与角色,推动政府角色由"管理"向"治理"转型;激发市场与社会组织的内在活力,构建多中心、多主体的治理模式。

互联网时代高等在线教育传播体系重构:基于间接网络效应理论42-48

摘要:在互联网时代,高等教育与网络媒介的融合已是大势所趋,但高等在线教育的发展现状却不容乐观,存在诸如平台服务单一化、互补产品稀缺等制约高等在线教育被广泛用户持续使用的不足。经济学领域的间接网络效应理论,由于其核心要旨在于强调互补产品与服务种类及数量的增加会导致原产品基本价值的递增,因而为促进高等在线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以间接网络效应理论为指导,现有的高等在线教育传播体系将需要重构:在传播内容上,在保留视频课程、数字化资源和社区化热点三个固有版块的基础上,应增加游戏化进度与痛点营销卖场两个版块,以弥补原有学习内容在趣味性和盈利模式上的匮乏。在传播平台上,应充分考虑高校知识支持、企业技术支持、社会资金支持三个层面的优势互补,构建一套完备成熟、可复制、可持续的运营模式。在传播定位上,应借鉴长尾理论,对高等教育市场进行细分,关注教育资源短缺的学生群体,鼓励地方高校教师进行本土化资源建设。在传播载体上,应充分发挥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的技术互补优势,通过跨媒、融媒、聚媒的方式,凝聚和增加用户数量。在传播内容、平台、定位和媒体革新的基础上,传播效果也将在信息、情感、态度和行为四个层面协同显现。

国内外混合式学习研究热点及趋势分析——基于2005~2015年SSCI和CSSCI期刊论文比较49-57

摘要:目前混合式学习不仅被广泛应用于学校教育和E-Learning培训领域中,而且是未来几年促进高等教育变革的重要趋势之一,因此受到国际研究机构的重视。从国际视角系统梳理混合式学习研究的基本脉络、研究热点和发展趋势,有助于发现新的研究问题,推进重要主题的深入研究,以及比较和借鉴国际同行研究的差异和经验。通过对2005~2015年间刊发于SSCI和CSSCI期刊中关于混合式学习研究的论文进行多维分析发现:在研究主题上,国内外混合式学习研究均与在线学习、远程学习及高等教育领域联系紧密,但对于混合式学习教学设计研究的切入点有所不同:国内研究倾向于先从理论上构建混合式学习模式,然后再进行实证研究;国外研究更倾向于针对具体的教学情境,从微观角度提出并验证混合式教学的策略与方法。在研究方法上,国内外研究在实证与理论构建研究的比例、混合式研究方法运用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国内研究倾向于采用实证与非实证混合的方法,国外研究则倾向于采用多种实证分析法的混合。在理论框架的构建上,国内外的理论模型构建研究都较多关注设计性研究,而较少关注探索性研究和解释性研究。未来混合式学习研究的重要趋势可能是混合式学习与翻转课堂相结合的研究。

工作场所学习领域国际研究热点透视——基于西方7本学术期刊文献(2005~2015)58-69

摘要:近年来工作场所学习领域已然成为教育科学研究的新疆域,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借助Scopus数据库,以西方工作场所学习领域7本学术期刊2005~2015年度收录的文献为研究样本,采用文献计量、聚类分析、知识图谱等多种方法进行统计分析。数据分析结果显示:工作场所学习领域期刊的影响力指标SJR值整体较低,学术影响力有待加强;国内外学者的学术水平与研究成果数量有一定差距,美国、英联邦、北欧三个区域已经成为国际工作场所学习研究领域的学术中心;人力资源开发与工作场所学习已经成为该领域两大主流的研究阵营,二者交汇融合的趋势加强;工作场所学习领域学科互涉特点明显,教育学、管理学、组织学、心理学、社会学等多学科交叉研究有利于学术创新。透视工作场所学习领域的国际热点与发展趋势,可以预见在非正式学习、社会性别、组织学习、行动学习与领导力开发等方面的研究具有潜在的重要学术价值和探索空间,值得学者关注。

无缝学习模式及其支撑环境技术架构的应用70-79

摘要:随着移动通讯、智能终端、云计算和物联网等技术的快速发展,"人人、事事、时时、处处"的学习理念正在兴起,基于不同学习终端和学习场景灵活切换的无缝学习模式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在无缝学习模式中,多种学习终端设备之间的无缝切换与融合是实现真正意义上无缝学习的基础和关键。清华大学教育技术研究所在理论分析和实践探索基础上,提出了无缝学习模式支撑环境概念框架与软件系统架构,并通过"清华教育在线"(THEOL)教学应用验证了该系统的有效性。结果表明:(1)无缝学习模式涉及支持固定场景学习的终端设备和支持移动场景学习的终端设备之间的无缝切换;(2)基于PC的网络教学平台和基于手机的移动学习平台分别支持固定和移动两种场景的学习任务,构建无缝学习模式的支撑环境需要将两者进行有机整合,同时与第三方主流移动应用(如微信公众号等)进行无缝集成;(3)无缝整合实现了学习者在PC平台与移动平台之间无缝切换、学习资源共享以及学习过程与行为数据同步。(4)初步教学应用证明,无缝学习模式支撑环境的概念框架及其软件架构具有有效性和可行性。

基于网络化学习的教师知识转移实证研究80-90

摘要:在网络信息时代,教育教学实践要求教师不断优化自身知识结构,以适应创新时代的发展,这也成为教师学习研究的重要课题。知识转移能够实现教师知识结构的优化、更新与增值,从而"活化"知识。教师知识转移不仅仅是一个传递与交换的过程,更是知识选择、同化、整合和应用的过程。研究以个体知识自转化和群体知识互转化为分析视角,提出了一种基于网络化学习的教师知识转移过程模型,该模型体现了知识转移的创造性、关系性、连续性。通过跟踪记录两组校际网络研修教师的学习活动,运用统计分析法和社会网络分析法对教师知识转移的效果进行分析发现:教师在知识转移过程中呈现一种星状结构模式,"中介人"与"结构洞"成为知识转移的重要方式;教师互惠性意愿成为知识转移的一个重要因素;相对其他知识类型,教师学科知识类型转移量最少;在网络研修活动中,存在一些孤立者被动消费知识的现象。研究结果表明,知识转移是知识消费和知识创新的统一。教师在知识转移过程中获取知识、积累知识、内化知识形成知识消费,在组合知识、共享知识、应用知识过程中形成知识创新。教师知识转移通过知识消费而获得创新,教师则在知识创新中获得发展,这便是教师知识转移的应然价值所在。

基于社会性知识网络的学习模型构建91-102

摘要:在各种新的学习理论和学习技术的支持下,社会化学习尤其是社会性知识网络作为一种新的在线学习理念,有助于解决当前在线教育面临的诸多问题,逐渐引起研究者的重视。社会性知识网络是知识网络和社会网络的聚合体,承载了社会化学习的特点,是一种基于知识的社会性分享、社会性协作、社会性贡献和社会性创造而形成的社会网络。社会性知识网络研究的首要核心问题是如何构建学习模型,以揭示社会化学习发生和发展的机制并指导实践。以社会性知识网络的知识观和学习观以及社会化学习的一般模型为依据,基于社会性知识网络的学习模型可概括为一条设计主线、两类学习隐喻、三条基本原则和四个核心要素。其中,一条设计主线是指以学习者为中心构建个人学习网络以促进社会化学习;两类学习隐喻是指学习的网络联通隐喻和创造隐喻;三条基本原则是指基于交互活动的社会化参与原则,基于学习者中心的知识贡献和创造原则,基于知识网络与社会网络双重视角的学习联结原则。四个核心要素是指学习者角色、内容单元、交互行为和社会性知识网络环境。

远程汉语微课程教学专家系统设计研究103-112

摘要:可汗学院的成功及其他各类形式微课程教育的普及,适时地满足了学习者碎片化的学习需求,有效推动了个别化教学的进程。当前,全球范围的汉语热对个别化汉语学习提出了新需求,以课件或者实时授课方式开展的教学难以满足这一需求。全球范围内学习者的元认知、学习特质、认知状态、学习历程、学习兴趣等各具差异,其个别化的学习需求通过千篇一律的课件形式难以满足,虽然采用一对一的实时授课能满足这一需求,但在全球范围内实施成本较高,难以普及。因此,通过开发个别化的汉语微课程教学专家系统,能够克服实施成本和学习内容单一等问题,从而有效地实现个别化的远程汉语学习。个别化的远程汉语微课程教学专家系统,以建构主义和第二语言习得理论为指导,将汉语课程内容"片断化"为微课程,以结构化的微课程知识树为基础,通过建立和维护一个动态增长的学生模型,跟踪和记录学员的汉语认知状态,调用相应个别化教学策略,实现了动态的个别化汉语学习,适应了学习者碎片化学习的需求,提供了汉语及其相关学科的微课程远程教学实践的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