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远程教育研究杂志社
分享到:

现代远程教育研究杂志

《现代远程教育研究》杂志在全国影响力巨大,创刊于1988年,公开发行的双月刊杂志。创刊以来,办刊质量和水平不断提高,主要栏目设置有:本刊特稿、理论经纬、学术时空、国际交流、实践研究、终身教育、技术应用等。
  • 主管单位:四川省教育厅
  • 主办单位:四川广播电视大学
  • 国际刊号:1009-5195
  • 国内刊号:51-1580/G4
  • 出版地方:四川
  • 邮发代号:62-181
  • 创刊时间:1988
  • 发行周期:双月刊
  • 期刊开本:A4
  • 复合影响因子:5.46
  • 综合影响因子:2.121
期刊级别: CSSCI南大期刊
相关期刊
服务介绍

现代远程教育研究 2015年第03期杂志 文档列表

教育中的创客行动

摘要:在大众印象中,创客行动近来获得了诸多关注.创客文化已经变成一种表达创新和共同发展的方式,这一热潮导致全美(全世界)大量创客空间的出现.广义上,创客行动指越来越多的人在日常生活中参与到人工制品的创造性制作中,并通过实体或数字的讨论空间与他人分享创造过程和创造性产品.进步主义教育者和研究者关于创造在学习中的角色已经讨论了数十年.建构主义是一种支持将创客行动聚焦于问题解决以及数字化和实物制造的学习理论.在正式和非正式学习空间中使用具体工具和程序是派珀特建构主义的实例化.在教育的大背景下,创客行动的影响得到空间和地域的极大拓展.创客行动跨越了正式学习和非正式学习的鸿沟,创建了一个在研究和实践上理解学习和学校教育两个相关却独立概念的机会.但是,高等教育中对于学习空间和非正式学习情境的重构面临着一些不可回避的问题.创客行动必将遭遇一系列结构化的挑战,包括访问、规模和人员配备的问题.对于那些深深投入创客行动的人来说,最大恐慌是将创造制度化一这将阻止创新、发明及企业精神的出现.只有不把创造的定义局限于一系列帮助提升正规学校教育知识的活动,创造的民主化才能实现.
3-8

“技术-教学-学科知识”(TPACK)研究:最新进展与趋向

摘要:随着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理念在教育领域不断渗入,教师如何在教学中有效使用信息技术成为教育研究者关注的热门话题之一.近十年来,不少学者致力于“技术-教学-学科知识”(TPACK)这一理论框架的发展及其在教学实践中的应用研究,包括对TPACK概念探讨研究、七因子的结构测量与模型研究、TPACK个案研究、增强TPACK的策略研究以及TPACK的通适性与专属性研究等.目前关于TPACK的理论观点主要包括三种:另类PCK观、融合促进性观和单一发展性观.三种观点各有偏重,均有可取之处.不少实证研究表明,七个TPACK因子在识别上具有一定困难和挑战性;一些其他因素,如教师是否接受培训,教师教学“情感-信念”等可能会影响TPACK七因子模型.未来的TPACK研究,应该考虑其高度情境性以及在技术、教学及学科方面的专属性,在不同国家地区、不同学科领域(尤其是语言与艺术)、不同教学模式及不同技术载体的背景下测查教师的TPACK结构及其发展机理;同时也需要从“知识创建”与“设计能力”的角度,以及学生的角度来诠释与发展教师的TPACK.
9-18

教育中的生活世界:从“回归”到“超越”

摘要:“教育回归生活世界”是当前我国教育界一个非常时髦的概念.“回归生活世界”这一哲学上的主张源自胡塞尔,胡塞尔将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与“主观性成就”联系起来,强调主观的意义和价值,因而任何从“客观”的、外在的角度为教育拟定的“回归”路径,其实与胡塞尔的“生活世界”理论相违背.杜威提出的“教育即生活”的思想,并不是主张在日常生活当中进行教育,日常生活世界并不能取代制度化的教育生活世界.因此,教育活动不能扔掉知识纯讲“回归”,也不能抛弃制度化的学校教育并用生活来代替课堂,而应该在肯定知识的基础性、客观性价值的同时,吸取胡塞尔和杜威“生活世界”理论的精华,将客观知识和学生的主观感受联系起来,将抽象的知识和现实生活世界之间的关系联系起来,共同予以关注和考虑,从而实现对生活世界的“超越”.
19-26

学习方式何以变革:标准与路径

摘要:转变和变革学习方式是当前教育研究和实践领域的热点话题.所谓学习方式变革,是指学习活动中的手段、措施或策略的根本性转变.学习方式变革遵循“适者生存”法则、变革具有相对性、变革周期越来越短、价值属性因人而异等规律.判断学习方式变革的标准是学习活动中的学习理念、环境、工具、媒体、材料等是否发生了根本性的变革.这些标准的变革程度决定了学习方式变革的广度和深度.学习方式变革具有路径依赖性,不同的学习方式变革依赖不同的变革路径.驱动学习方式变革的路径既有学习者自身发展变化的需求,也有新理念与新理论、新媒体与新技术、政策等外在动因,还有学习方式自我进化等自组织系统的影响.对学习者个体而言,不存在最好的学习方式,而应根据学习内容、环境、自身情况选择最适合的学习方式.学习方式变革的最终目的是促进学习者学习,提高学习绩效,推进人类知识的传播与传承.
27-35

翻转学习: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新方式

摘要:近年来,国际上新兴的“翻转学习”正以其显著的优势,成为各国高校与中小学学习方式改革的一种主要方向.将这一新型学习方式引入教师教育领域,建构和实践“教师翻转学习”,具有“凸显学以致用,消解教师学习倦怠感”、“促进知识创造,提升教师学习成就感”和“开发碎片时间,赋予教师学习自由感”等独特价值.教师翻转学习在理念上力求彰显学习的个体性、参与性、实用性和生产性,在操作上遵循“自主学习一专题培训一实践研究”的“学训研”三位一体模式.由此,教师可以在培训前有充分的时间学习,培训过程集中解决学习上遇到的问题,而且使学训的效果在实践研究中得以体现和巩固.在推进教师翻转学习的实践过程中,可以依托项目学习、学习资源开发、专家角色改变、学习方式整合和学本评估等五大组织策略进一步提升学习效果,并促进教师的有效专业发展.
36-42

MOOC有效教学的实施路径选择-基于国外MOOC教师的视角

摘要:虽然当前关于MOOC的讨论众说纷纭,但是MOOC教学的有效性问题却是决定MOOC能否长远发展与深入应用的关键问题.MOOC本身所具有的诸多不同于传统课堂教学的本质特征,决定了教育者和教育机构不能完全照搬传统课堂教学情境下有效教学的标准来评价MOOC教学的有效性.国外MOOC教师实施MOOC教学的具体举措与经验为探讨MOOC有效教学的实施路径提供了新视角.MOOC有效教学的实施路径体现出四个关键特征:以精心的教学设计为根本前提、以提升MOOC学习者的学习投入度为重要导向、以精致得当的MOOC内容为基本依托、以加强MOOC论坛建设促进社会性互动为有力抓手,为MOOC有效教学的理论研究、实践行动和基于大数据的量化评价提供了参考.
43-52

MOOC学习成果认证及对高等教育变革路径的影响

摘要:MOOC是网络开放教育创新发展的产物,也是备受人们欢迎的网络学习途径.当前制约MOOC能否可持续深入发展的问题聚焦于MOOC学习成果能否得到合理的认证.MOOC学习成果认证分为非学分认证和学分认证.MOOC非学分认证包括课程证书认证、项目证书认证和学习者自我认证,由于其未触及大学教学制度的内核-学分,因而遭致不少非议;而MOOC学分认证由于受到教学测评、学习者身份识别、大学文化传统和学分管理制度等多种因素的限制,运作起来也并不顺畅.MOOC的发展使大学具有越来越鲜明的虚拟结构特性,但不会出现将教学职能全部外包的纯粹型虚拟组织.MOOC对学历教育将产生重大影响,基于MOOC开展混合式教学和创建基于MOOC平台的学分银行是MOOC影响高等学历教育的两条主要路径.前者具有较大的可行性,将会变革大学的传统教学模式,但还有许多问题需通过实践解决;后者将会变革大学的整体运作方式,使学习者享有最大程度的学习自由.
53-64

MOOC运营模式创新成功之道:以Coursera为例

摘要:在教育信息化、全球化和产业化迅速推进的背景下,MOOC成为继开放教育资源运动之后新一轮全球优质教育资源的典型代表.它在继承“开放共享”理念的基础上,引入商业运作的理念,以此构筑了一种新的在线教育运营模式.这成为MOOC快速成功崛起的重要原因.以MOOC最具影响力的Coursera为例,其创新的运营模式集中体现在风险投资、协同创新、发展战略及免费分享与增值服务四个方面.具体而言,Coursera以其显著的市场价值和快速的用户增长速度获得来自风险投资的宽裕运转资金,为其稳步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经济基础;以多方参与、协同创新的理念构建包括投资者、世界名校和服务提供商在内的强大协同创新体系,为其创建高效的运转机制提供了有效途径;以深化合作办学、提升用户体验和加强团队建设为发展战略,为其应对未来挑战提供了行动指南;以免费分享与增值服务相结合的方式探索盈利之门,为其可持续发展铺平了道路.
65-71

成人终身学习能力建构的实证研究

摘要:终身学习能力是成人群体终身学习的复合型能力.国际上对成人终身学习能力的研究盛行于21世纪初,美国、英国、澳大利亚、加拿大等国相继出台了本国终身学习能力的核心指标.我国传统心理学研究把学习能力理解为认知能力,甚至于智力,这种研究实质上窄化了其应有的内涵.从多学科的角度来探究终身学习能力的本质,成人个体学习活动受认知机制、调节机制和互动机制影响,由此推衍出24项终身学习能力基本构成要素.根据调查数据分析,基本明确了成人终身学习能力所辖的核心项为学习适应能力、思维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合作能力、自我监控能力和语言运用能力.成人学习能力项之间存在着相互交错和相互支持的关系,构成学习能力的内在结构.自主学习能力在终身学习能力体系中居于核心地位.这项实证研究力求为成人终身学习能力测评和培养提供可借鉴依据.
72-81

学习空间:概念内涵、研究现状与实践进展

摘要:学习空间是指用于学习的场所,它蕴含着学习可以发生在任意场所、学习空间包括物理空间和虚拟空间、以建构主义等主流学习理论以及学习科学为关照理论、需要借助信息技术的增强、其最终目标是为了促进学习者的学习等丰富隐喻.实践方面,目前国际上主要有五个典型的学习空间项目,分别是SCALE-UP 项目、TEAL 项目、TILE项目、改造大学学习空间项目、未来课堂项目.这些实践项目主要聚焦于对家具的设计,注重发挥信息技术的作用,强调学习空间应包括灵活的布局、圆形课桌、多屏空间、信息共享等功能特征.研究方面,当前学习空间的研究尚处于初期阶段,相关学术研究文献的数量较少、质量较低,一些学习空间设计的理论依据缺乏科学性,严谨的实证研究也比较匮乏.未来高校和研究机构应组建跨学科的研究团队,进一步拓展研究领域,加强领域内外的交流和合作,共同推进学习空间的基础理论研究和实践.
82-94

教学设计与实施一致性分析的个案研究

摘要:以设计为中心的研究主张分析教育实践中的各种一致性.教学设计与实施的一致性是指教学方案中所设定的行为和内容与教学实施过程中行为和内容的吻合程度.与有效性的归因困难相比,一致性归因模型清晰可操作,但需要特定的分析和编码方法.由于教学系统在性质上属于信息系统,因此采用基于信息流的分析方法较为合适.IIS图分析法是一种基于信息流的教学分析方法,已经成功应用于教学方案、课堂教学和面对面协作学习活动分析.通过对两个案例教学方案与教学实施过程中的信息流序列、激活目标知识点的范围和激活量进行细致分析,初步证明了一致性分析的可行性;同时也发现:在激活的知识点范围及激活量方面,教学方案与教学实施过程呈现中度或高度一致,但是在信息流序列方面不太一致.经过反思性分析发现,教学过程中新增加信息流,有助于学生理解课程基本概念并掌握基本知识;而教学过程中漏掉信息流以及信息流顺序的倒置,将可能不利于实现教学目标,也不利于学生系统掌握所学内容.
95-103

关注可视化文本分析中的技术优势-基于全国教育科学规划教育技术类课题的命题分析

摘要:可视化文本分析表达了一种对文本数据运用交互式图形呈现方式,实现知识发现的信息分析技术和过程,其应用过程一般分为文本处理、可视化呈现和交互理解三个阶段.进行文本可视化分析操作时,需根据研究对象的特征,选择恰当的工具,从原始材料中抽取文本的特征属性或元数据,在合适的视觉编码描绘和概括文本内容、结构、关系等基础上,与用户互动,揭示文本信息的特征和规律.已有研究表明,借助技术在计算和可视化上的能力,可视化文本分析技术可以弥补人工分析时存在的耗时长、主观性强等问题,提升文本信息处理与理解的效率,深入探察数据中隐藏的特征、关系和模式.基于全国教育科学规划教育技术类课题的案例研究验证了这些优势,且这一做法正逐渐引发业内的研究关注,成为一大发展趋势.案例研究还发现:受中文自然语言处理技术还不够成熟的影响,可视化文本分析在中文文本应用中还比较有限,在分词、工具选用以及分析深度等方面还存在不足.
104-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