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生物医学进展杂志

发表咨询:400-808-1731

订阅咨询:400-808-1751

现代生物医学进展杂志 统计源期刊

Progress in Modern Biomedicine

  • 23-1544/R 国内刊号
  • 1673-6273 国际刊号
  • 0.76 影响因子
  • 1-3个月下单 审稿周期
现代生物医学进展是黑龙江省红十字医院;黑龙江省森林工总医院主办的一本学术期刊,主要刊载该领域内的原创性研究论文、综述和评论等。杂志于2011年创刊,目前已被剑桥科学文摘、Pж(AJ) 文摘杂志(俄)等知名数据库收录,是黑龙江省卫生厅主管的国家重点学术期刊之一。现代生物医学进展在学术界享有很高的声誉和影响力,该期刊发表的文章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实践价值,为读者提供更多的实践案例和行业信息,得到了广大读者的广泛关注和引用。
栏目设置:述评、研究快报、基础研究、临床研究、专论与综述、技术与方法、研究简报、生物磁学

现代生物医学进展 2018年第17期杂志 文档列表

现代生物医学进展杂志基础研究
miR-203下调TLR4-Myd88-NF-κB信号通路诱导M2型巨噬细胞极化3201-3208

摘要:目的:验证miR-203通过与TLR4 mRNA的3'-UTR特异性结合下调TLR4-Myd88-NF-κB信号通路诱导M2型巨噬细胞极化。方法:通过miRanda软件预测TLR4 mRNA 3'-UTR存在mi R-203结合位点。根据TLR4 mRNA 3'-UTR序列设计目的基因片段以及突变型目的基因片段,以pmirGLO为载体构建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野生型载体(pmirGLO-TLR4 3'-UTR)及其突变型载体(pmirGLO-mut-TLR4 3'-UTR)。将293T细胞共转染pmirGLO-TLR4 3'-UTR质粒或pmirGLO-mut-TLR4 3'-UTR质粒及mmu-mi R-203-3p mimics或mimic NC,通过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系统验证mi R-203可以与TLR4 m RNA的3'-UTR特异性结合,通过Real-time PCR及Western blot验证小鼠巨噬细胞RAW264.7转染了mmu-miR-203-3p mimics、mimic NC后,M1型巨噬细胞markers (i NOS, TNF-α, CCL-3, IL-23),M2型巨噬细胞markers (Arg-1, CX3CR1, IL-4, MRC, IL-10, Ym-1)及TLR4-Myd88-NF-κB信号通路的表达。使用TLR4抑制剂TAK-242抑制小鼠巨噬细胞TLR4-Myd88-NF-κB信号通路后,转染mmu-miR-203-3p mimics、mimic NC,再次检测M1,M2型巨噬细胞markers及TLR4-Myd88-NF-κB信号通路的表达。结果: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系统显示293T细胞转染了pmirGLO-TLR4 3'-UTR质粒及mmu-miR-203-3p mimics后,其相对荧光素酶活性△CT较转染了pmirGLO-mut-TLR4 3'-UTR质粒或者mimic NC均有显著降低,其差异达到统计学意义(P〈0.05)。Real-time PCR及Western blot显示转染了mmu-miR-203-3p mimics的小鼠巨噬细胞M1型巨噬细胞markers (i NOS, TNF-α, CCL-3, IL-23)表达减少,M2型巨噬细胞markers (Arg-1, CX3CR1, IL-4, MRC, IL-10, Ym-1)表达增加,同时伴有TLR4-Myd88-NF-κB信号通路表达下调,而通过给予TAK-242抑制了mmu-miR-203-3p mimics下调TLR4-Myd88-NF-κB信号通路及诱导M2型巨噬细胞极化的作用。结论:mi R-203与TLR4 m RNA的3'-UTR特异性结合下调TLR4-Myd88-NF-κB信号通路诱导M2型巨噬细胞极化。

缺氧复氧对滑膜细胞IGF-IGFBP-3以及线粒体的影响3209-3213

摘要:目的:探讨氧波动环境对原代成纤维样滑膜细胞(fibroblast-like synoviocyte, FLS)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nsulin growth factor-1,IGF-1)、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结合蛋白-3(insulin-like growth factor binding protein-3, IGFBP-3)及线粒体的影响。方法:分离并鉴定正常人滑膜细胞,再对滑膜细胞进行分组:对照组、缺氧/再充氧(hypoxia/reoxygenation,H/R)干预组。采用实时定量PCR检测滑膜细胞中IGF-1、IGFBP-3的m RNA水平;Western blot检测滑膜细胞中IGF-1、IGFBP-3的蛋白水平;流式细胞仪检测线粒体膜电位(Mitochondrial membrane potential, MMP)以及线粒体通透性转换孔(Mitochondrial Permeability Transition Pore, MPTP)的变化。结果:与对照组比较,H/R干预组的相对IGF-1和IGFBP-3的m RNA水平和蛋白表达水平显著升高(P<0.05),膜电位水平降低(P<0.05),线粒体通透性转换孔开放。结论:氧波动环境可促进IGF-1和IGFBP-3的表达及细胞线粒体损伤,其可能是骨关节炎(OA)发病的重要机制之一。

不同氧浓度对骨髓源内皮祖细胞分泌促血管新生相关生长因子的影响3214-3217

摘要:目的:观察培养环境不同氧浓度对骨髓源内皮祖细胞分泌促血管新生相关生长因子的影响。方法:利用密度梯度离心技术分离SD大鼠骨髓单个核细胞,向内皮祖细胞进行诱导分化、扩增、培养和鉴定。然后在不同氧浓度(1%,5%,21%)的环境中培养,于第3天,7天,10天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内皮祖细胞分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α(Stromal-derived factor-1α, SDF-1α)、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Insulin-like growth factor-I, IGF-I)等生长因子的水平。结果:第3天,不同氧浓度下各组EPC分泌VEGF、SDF-1α、IGF-I无明显差异(P均〉0.05)。第7天和第10天,各组EPC分泌IGF-I无明显差异(P均〉0.05);但是和21%氧浓度相比,相对低氧浓度(1%和5%)能够明显增强EPC分泌VEGF和SDF-1α(P均〈0.001)。结论:适当时间的低氧环境培养能够显著刺激内皮祖细胞分泌VEGF和SDF-1α,进而增强其促血管新生能力。

应用1号染色体替换系小鼠优选血脂QTLs内功能基因3218-3223

摘要:目的:利用野生小鼠来源1号染色体替换系B6-Chr1SJ和受体品系C57BL/6J (B6)筛选已知相关数量性状基因座(quantitative trait loci, QTL)内表达差异蛋白编码基因和功能突变基因,再结合人类全基因组关联分析(genome wide association study,GWAS)数据和相关文献优选出候选基因。方法:采用表达谱芯片技术对B6-Chr1SJ和B6进行肝脏基因表达谱检测;运用Transcriptome Analysis Console软件从基因水平进行表达差异分析,鉴定出表达差异蛋白编码基因;运用Ensembl Variant Effect Predictor软件对B6-Chr1SJ小鼠1号染色体上的遗传变异进行功能注释,鉴定功能突变基因;利用小鼠系统遗传学资源数据库,筛选出已鉴定的血脂相关QTLs;利用bedtools中的intersectbed将鉴定的表达差异蛋白编码基因及功能突变基因与已鉴定的QTLs区段进行比较,并结合人类GWAS数据和相关文献优选出血脂相关候选基因。结果:在血脂相关QTLs内,共筛选出34个差异表达蛋白编码基因,分别有32、11和20个位于胆固醇(cholesterol, CHOL)、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igh-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 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ow-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 LDL-C)相关的QTLs内;共筛选出47个功能突变基因,分别有21、41和14个位于CHOL、HDL-C、LDL-C相关的QTLs内。在上述基因中,共优选出两个候选基因。其中,Marc1在人类GWAS研究中为阳性位点,Soat1已有报道与小鼠血脂代谢有关。结论:Marc1和Soat1可能是引起B6-Chr1SJ血脂异常的功能基因,其中Marc1未明确报道与血脂代谢相关,可作为候选基因进行进一步的功能验证。

竹节参皂苷Ⅳa通过Akt/mTOR通路保护胰岛β细胞损伤3224-3229

摘要:目的:研究竹节参皂苷Ⅳa(CHS)对高糖诱导的胰岛β细胞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作用机制。方法:采用高糖建立胰岛β细胞损伤模型,分为正常组、模型组、CHS给药低、中和高剂量组(25、50和100μM)。MTT法检测CHS对胰岛细胞存活率的影响,胰岛素释放实验检测CHS对胰岛β细胞功能的影响,试剂盒检测Caspase 3和细胞色素c的水平,蛋白印迹法检测Bax、Bcl-2、Akt、m TORC1、S6K蛋白表达和磷酸化水平变化。结果:与正常组比较,高糖使INS-1细胞存活率降低,胰岛素释放减少,同时Caspase-3,细胞色素c,Bax蛋白表达增加,Bcl-2蛋白表达减少;与模型组比较,CHS可以明显逆转这一趋势(P <0.05)。此外,CHS可剂量依赖性的促进Akt,m TORC1和S6K磷酸化水平,进一步研究发现,CHS保护胰岛INS-1细胞的作用及对m TORC1和S6K磷酸化的作用被si Akt抵消。结论:CHS可以对抗胰岛β细胞的糖毒性,降低胰岛INS-1细胞凋亡,增加胰岛素释放水平,其作用机制可能与激活Akt/mTOR信号通路有关。

藏红花酸对TGF-β1刺激的人肝星状细胞LX-2信号转导通路的影响3230-3234

摘要:目的:研究藏红花酸(crocetin)对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刺激的人肝星状细胞LX-2信号转导通路的影响。方法:体外培养LX-2细胞,随机设立空白对照组,模型组,藏红花酸低剂量组,藏红花酸中剂量组,藏红花酸高剂量组,用含10%血清的1640培养液培养48 h,MTT法测各组细胞增殖,蛋白免疫印迹测定各组细胞α-SMA蛋白的表达,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测各组细胞Smad2、Smad3、Smad7mRNA的表达。结果:与对照组比较,TGF-β1刺激后人肝星状细胞LX-2增殖作用明显,且上调α-SMA蛋白、Smad2mRNA、Smad3mRNA表达,下调Smad7mRNA表达(P〈0.01)与模型组比较,藏红花酸组均能抑制LX-2细胞增殖,并呈剂量依赖性,高、中剂量组作用明显,能够明显下调α-SMA蛋白、Smad2mRNA、Smad3mRNA表达,上调Smad7mRNA表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藏红花酸对TGF-β1刺激的LX-2细胞中Smad7mRNA具有上调作用,对Smad2、Smad3mRNA具有下调作用,其抗肝纤维化作用可能与抑制TGF-β1/Smads信号转导通路有关。

miR-21在疤痕形成中的作用及其机制研究3235-3239

摘要:目的:探究mi R-21在疤痕形成中的作用及其相关机制。方法:选取2016年3月-2017年8月在本院就诊的20例皮肤有疤痕患者,采集患者的正常皮肤组织(正常组)、疤痕组织(疤痕组),进行成纤维细胞的分离培养,比较正常组、疤痕组mi R-21与Smad-7的m RNA表达水平,并在疤痕组织加入mi R-21抑制剂(抑制组),比较三组成纤维细胞增殖情况、蛋白表达及磷酸化水平。结果:正常组中Smad-7的m RNA表达水平显著高于疤痕组,而mi R-21的m RNA水平显著低于疤痕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细胞培养48 h和72 h时,疤痕组成纤维细胞增殖水平明显高于正常组和抑制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抑制组和正常组成纤维细胞增殖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疤痕组成纤维细胞Smad-7蛋白表达低于正常组和抑制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疤痕组成纤维细胞Smad-2、Smad-3蛋白表达及磷酸化水平均高于正常组和抑制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疤痕组织中mi R-21通过负调控Smad-7的表达,从而引起Smad-2与Smad-3蛋白表达发生变化,使得疤痕成纤维细胞的增殖水平明显增高,最终促成疤痕的形成。

过表达CDX1蛋白对直肠癌细胞增殖及能量代谢的影响及机制研究3240-3244

摘要:目的:探讨过表达尾侧同源盒转录因子1(CDX1)蛋白对直肠癌细胞增殖及能量代谢的影响。方法:以直肠癌细胞SW117为研究对象,细胞转染pIRES(空载体组)、pIRES-CDX1(过表达组),同时设置对照组(只加入转染试剂)。培养48 h后,Western blot检测细胞中CDX1、活化的含半胱氨酸的天冬氨酸蛋白水解酶3(Cleaved Caspase-3)、蛋白激酶B(Akt)、磷酸化蛋白激酶B(p-Akt)表达水平,噻唑蓝(MTT)检测细胞增殖,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试剂盒检测细胞中三磷酸腺苷(ATP)含量、丙酮酸激酶活性、己糖激酶活性及培养液上清中乳酸含量。结果:空载体组细胞中CDX1、Cleaved Caspase-3、Akt、p-Akt表达水平及细胞存活率、凋亡率、ATP含量、丙酮酸激酶活性、己糖激酶活性及培养液上清中乳酸含量与对照组相比均没有明显差异。过表达组细胞存活率、p-Akt水平、ATP含量、丙酮酸激酶活性、己糖激酶活性及培养液上清中乳酸含量与对组相比均明显下降,凋亡率及细胞中Cleaved Caspase-3表达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过表达CDX1蛋白能够促进直肠癌细胞凋亡,抑制直肠癌细胞增殖,影响直肠癌细胞能量代谢,作用机制可能与p-Akt水平有关。

腺苷受体激动剂对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内质网应激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研究3245-3249

摘要:目的:探讨腺苷受体激动剂对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MIRI)大鼠内质网应激(ERS)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方法:选取雄性成年Wistar大鼠56只,利用Langendorff装置制成大鼠离体心脏MIRI模型。随机分为四组(n=14):假手术组(Sham组)、心肌缺血再灌注组(MIRI组)、腺苷受体激动剂组(NECA组)和内质网应激抑制剂组(TUDCA组)。利用透射电镜观察四组心肌超微结构的变化;免疫组化观察心肌肌醇依赖酶1α(IRE1α)的表达情况;Western blot方法检测心肌ERS中IRE1-XBP1信号通路标志蛋白IRE1α、X盒结合蛋白1s(XBP1s)的表达水平;TUNEL检测心肌细胞凋亡情况。结果:透射电镜结果显示,Sham组肌丝排列规则致密,嵴排列整齐,外膜和肌节形态完整;MIRI组大部分肌丝断裂,肌节挛缩变形,嵴排列稀疏结构破坏,间隙增宽,可见线粒体空泡变性;NECA组及TUDCA组较MIRI组损伤减轻,内质网轻度扩张或者正常,肌丝排列较整齐。免疫组化结果发现,Sham组心肌纤维呈细长圆柱形,形态正常,少量结缔组织存在,基本无IRE1α阳性染色;MIRI组细胞排列紊乱,有许多断裂的细胞出现,IRE1α阳性染色区域显著增加,而NECA和TUDCA组细胞病理的变化较轻,相对于MIRI组,IRE1α阳性染色部位明显减少。Western blot结果显示,与Sham组相比,MIRI组的IRE1α和XBP1s蛋白的表达水平明显上升(P〈0.05);而与MIRI组相比,TUDCA组及NECA组IRE1α和XBP1s的蛋白表达水平显著降低(P〈0.05)。TUNEL结果显示,MIRI组细胞凋亡明显,Sham组基本没有发生心肌细胞凋亡,MIRI组较NECA组及TUDCA组的凋亡细胞数更多。结论:NECA可通过抑制IRE1-XBP1信号通路来减轻ERS反应,达到保护心肌组织细胞的目的。

现代生物医学进展杂志临床研究
血清降钙素原检测对早期诊断肝衰竭合并感染的临床意义3250-3254

摘要:目的:探讨血清降钙素原(PCT)检测在肝衰竭合并感染早期诊断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选择2014年3月至2017年3月我院收治的由病毒性肝炎导致的肝衰竭患者102例为研究对象,根据有无感染分为感染组(75例)和非感染组(27例),采用干式免疫荧光法检测其血清PCT水平,并检测两组患者白细胞(WBC)水平、C反应蛋白(CRP)水平、中性粒细胞百分比(N%),进行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评分,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PCT、WBC、CRP、N%水平和SIRS评分对肝衰竭合并感染的预测价值大小,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评价PCT、WBC、CRP、N%水平和SIRS评分对肝衰竭合并感染的诊断价值。结果:感染组PCT、WBC、N%、CRP水平和SIRS评分均高于非感染组(P〈0.05);不同感染部位患者WBC、N%、CRP水平和SIRS评分比较差异不明显(P〉0.05);多部位感染患者血清PCT水平均高于其他单部位感染患者(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PCT和N%水平是肝衰竭合并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PCT、N%、CRP、WBC水平和SIRS评分诊断肝衰竭合并感染的ROC曲线下面积(AUC)值依次为0.916、0.763、0.752、0.746、0.682,PCT诊断肝衰竭合并感染的AUC值分别与N%、CRP、WBC和SIRS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3.518、3.672、4.103、5.106,P〈0.05)。结论:肝衰竭合并感染患者血清PCT水平明显升高,PCT对肝衰竭合并感染的诊断价值优于WBC、CRP、N%和SIRS评分等传统实验室指标。

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自动推片致淋巴细胞变异的探讨3255-3259

摘要:目的:探讨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自动推片系统致乙二胺四乙酸(EDTA)-K2抗凝血淋巴细胞形态变异的机制。方法:采用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自动推片系统对选择西京医院门诊228例受试者,其中儿童80例、成人100例、经临床及骨髓穿刺细胞学确诊的淋巴细胞性白血病(CLL)21例、粒细胞性白血病15例和单核细胞性白血病12例,均用EDTA-K2(2.0 mg/m L)专用管采血2m L,在1 h内完成仪器推片及手工推片、瑞-姬染色,经2位经验丰富的主管检验师显微镜检查分类比较。结果:228例受试者EDTA-K2抗凝血,仪器自动推片细胞分类Ⅱ型淋巴细胞(18.65±2.35)%明显高于手工推片(4.67±2.45)%,统计学处理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正常组与粒细胞性白血病和单核细胞性白血病患者抗凝血,仪器自动推片,淋巴细胞形态没有明显改变(4.36±2.17)%与手工推片(4.21±2.14)%比较没有差异(P〉0.05),淋巴细胞性白血病(CLL)患者的淋巴细胞形态有明显的改变仪器为(85.25±5.26)%与手工推片(4.25±2.19)%有显著性差异(P〈0.01),淋巴细胞体积增大,外形不规则,着色不均,边缘蓝色较深,胞核不规则,细致膨胀,淡紫红色,主要拟为Ⅱ型(不规则型/单核细胞型)异型淋巴细胞。结论: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自动推片系统对EDTA-K2活化膨胀的淋巴细胞失控而致淋巴细胞形态拟Ⅱ型异型淋巴细胞,手工推片已控制所以细胞形态不易改变,确切机制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2型糖尿病患者尿微量白蛋白水平与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性研究3260-3263

摘要:目的:研究2型糖尿病患者尿微量白蛋白(MAU)水平与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性。方法:抽样选取2015年2月至2017年2月我体检中心检测的2型糖尿病患者500例,根据临床数据中MAU水平的不同分为异常组188例和正常组312例。分别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以及生化指标水平,并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法分析患者MAU异常的危险因素。结果:异常组患者的病程、BMI、空腹血糖、甘油三酯、腰臀比均高于正常组,而高密度脂蛋白水平低于正常组(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影响2型糖尿病患者MAU异常的危险因素包括病程(较长)、BMI(较大)、收缩压(较高)、糖化血红蛋白(较高)、高密度脂蛋白(较低)(P〈0.05)。结论:2型糖尿病患者的病程、BMI、收缩压、糖化血红蛋白、高密度脂蛋白均与MAU的发生密切相关,临床上可通过检查以上指标预测评估患者的病情变化以及预后情况。

七氟烷与丙泊酚对腹腔镜直肠癌根治术患者认知功能、T淋巴细胞及肝功能的影响3264-3268

摘要:目的:探讨七氟烷与丙泊酚对腹腔镜直肠癌根治术患者认知功能、T淋巴细胞水平及肝功能指标的影响。方法:选择2015年6月-2017年8月期间于我院进行腹腔镜直肠癌根治术的11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患者55例。观察组采用丙泊酚静脉全麻方式进行术前麻醉,对照组采用七氟烷吸入全麻方式进行术前麻醉。观察两组患者不同时间点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情况,比较两组患者手术前后认知功能、T淋巴细胞水平、肝功能各项指标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患者不同时间点MAP、HR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 h、12 h观察组简易精神状态量表(MMSE)评分低于术前,术后6 h、12 h、24 h对照组MMSE评分低于术前和观察组(P〈0.05)。术后3d两组患者CD3+、CD4+、CD4+/CD8+水平均降低,CD8+水平均升高,且观察组CD3+、CD4+、CD4+/CD8+水平高于对照组,CD8+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3 d两组患者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总胆红素(TBILI)、直接胆红素(DBILI)水平均升高,但观察组患者各项指标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2.73%,与对照组的7.27%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七氟烷与丙泊酚在腹腔镜直肠癌根治术中的麻醉效果相当,无严重不良反应发生,但应用丙泊酚进行麻醉对患者术后的认知功能、T淋巴细胞、肝功能指标的影响较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HFpEF、HFmrEF和HFrEF的临床特征及左心室重塑对比分析3269-3273

摘要:目的:探讨射血分数保留的心衰(HFpEF)、射血分数中间范围的心衰(HFmr EF)和射血分数下降的心衰(HFr EF)患者临床特征及左心室重塑的差别。方法:选取2013年2月1日至2016年12月31日在我院心内住院的308名心力衰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入院后首次心脏彩超结果,按左室射血分数(LVEF)将入选的心力衰竭患者分为HFr EF组、HFmr EF组和HFpEF组,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的临床一般资料、化验结果、超声数据和用药情况,对比分析3组患者的临床特征及左心室重塑的差别。结果:HFpEF组为123例(39.9%),HFmr EF组为98例(31.5%),HFr EF组为88例(28.6%);其中HFpEF组女性比例高于HFr EF组(59.4%vs.38.6%,P〈0.05),高血压和房颤患病率HFpEF组高于HFr EF组(P〈0.05);HFpEF组左心室重构类型以向心性重塑为主,HFr EF组则以离心性重塑为主;HFmr EF组女性比例及高血压、房颤患病率等临床特征及左心室重塑类型分布则介于HFpEF组与HFr EF之间。结论:HFpEF,HFmr EF与HFr EF组患者临床特点及左心室重塑类型分布显著不同,应对不同左室射血分数的心力衰竭患者采取更有针对性的治疗措施。

应用环介导等温扩增技术检测铜绿假单胞菌OprD2基因的临床研究3274-3279

摘要:目的:评价检测铜绿假单胞菌外膜孔蛋白OprD2基因缺失的环介导等温扩增技术(LAMP)的应用价值,从而为临床早期诊断耐亚胺培南铜绿假单胞菌(IRPA)以及治疗方案的制定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收集2016年1月至2016年12月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七人民医院临床分离的IRPA,MicroScan WalkAway-96 plus全自动鉴定及药敏系统检测最低抑菌浓度(MIC),应用LAMP法检测OprD2基因的缺失,并与实时荧光定量PCR(Real-time PCR)法进行比较。结果:50株样本中,DNA A260/280均≧1.72,而DNA浓度均〉370 ng/μL,6号和49号样本甚至〉2000 ng/μL。LAMP法检测50株IRPA的OprD2基因,结果显示26株阳性,其余24株为阴性,缺失率为48.0%;Real-time PCR法检测结果显示,50株IRPA的OprD2基因阳性和阴性分别为26株、24株,LAMP法检测结果与Real-time PCR法具有一致性。结论:针对靶点OprD2基因设计引物的LAMP法是一种快速、简便且便于临床实验室应用的方法,其检测结果与Real-time PCR法具有高度一致性。

风湿性心脏病瓣膜置换术患者围术期血浆脑钠肽水平的表达及临床意义3280-3283

摘要:目的:探讨风湿性心脏病瓣膜置换术患者围手术期血浆脑钠肽(BNP)水平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5年1月至2016年12月在我院接受心脏瓣膜置换术的风湿性心脏病患者98例为研究对象,分别于术前、术后12 h、24 h、48 h、术后1周进行血浆BNP、磷酸肌酸同工酶(CK-MB)、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检测,观察纽约心脏病协会(NYHA)不同心功能分级、不同时间点患者血浆BNP、CK-MB、hs-CRP水平变化,同时观察并比较术后发生严重心律失常与否的患者在不同时间点血浆BNP、CK-MB、hs-CRP水平变化。结果:随NYHA心功能分级升高,患者血浆BNP、CK-MB、hs-CRP水平升高,不同NYHA心功能分级患者血浆BNP、hs-CRP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K-MB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NYHA心功能分级患者血浆BNP、hs-CRP两两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K-MB两两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术后12 h、24 h、48 h血浆BNP、hs-CRP水平均显著高于术前,术后24 h、48 h血浆CK-MB水平均显著高于术前,而术后1周血浆BNP、CK-MB、hs-CRP显著低于术前(P〈0.05)。术后发生严重心律失常(严重心律失常组)患者16例,未发生严重心律失常(无严重心律失常组)患者82例,两组患者术后12 h、24 h、48 h血浆BNP、CK-MB、hs-CRP水平均显著高于术前(P〈0.05);两组患者术后1周BNP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CK-MB、hs-CRP水平均显著低于术前(P〈0.05),但严重心律失常组术后12 h、24h、48 h、1周血浆BNP、CK-MB、hs-CRP水平均显著高于无严重心律失常组(P〈0.05)。结论:风湿性心脏病瓣膜置换术患者术前血浆BNP可以反映患者心功能情况,术后患者血浆BNP、CK-MB、hs-CRP异常升高,发生严重心律失常患者升高更为明显。

IL-1β基因多态性与新疆维吾尔族原发性膝骨关节炎发病的关系研究3284-3288

摘要:目的:研究白细胞介素-1β(IL-1β)基因多态性与新疆维吾尔族原发性膝骨关节炎(PKOA)发病的关系。方法:选择从2015年9月到2017年8月在我院就诊的新疆维吾尔族PKOA患者50例作为研究对象,记为观察组。另选同期在我院体检的新疆维吾尔族正常健康志愿者30例记为对照组,检测并对比两组血清IL-1β水平、IL-1β基因型频率的分布以及单体型的相关频率分布。结果:观察组的血清IL-1β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患者中,以IL-1β+3954CT的血清IL-1β水平最高,为(173.28±65.19)pg/mL,其次为IL-1β-511CT,水平为(172.17±54.98)pg/mL,二者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IL-1β-511C/T的CT、IL-1β+3954C/T的CT、等位基因T的基因型频率均分别明显高于对照组,IL-1β+3954C/T的CC、等位基因C的基因型频率均分别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根据SNPstats法分析单体型后发现,IL-1β共有6类单体型,其中以TCC最为常见,但TCT及CCC型同PKOA的发病率具有明显相关性(OR=3.214、6.074,均P 〈0.05)。结论:IL-1β的基因多态性与新疆维吾尔族PKOA有关,临床主要表现为IL-1β-511C/T和IL-1β+3954C/T的CT基因型,且TCT及CCC单体型同PKOA的发病率联系紧密,通过监测IL-1β基因型,有助于更好地指导PKOA患者的治疗。

高脂血症患者血管内皮微颗粒水平的表达及临床意义3289-3292

摘要:目的:探讨高脂血症患者血管内皮微颗粒(EMPs)水平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6年5月到2017年8月期间我院收治的高脂血症患者64例,将其作为研究组。另选取同期在我院体检的健康志愿者50例作为对照组。检测两组研究对象的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EMPs、压力-应变弹性系数(Ep)、顺应性(AC)、硬度指数(β)、脉搏波传导速度(PWV)水平,并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研究组患者EMPs水平与TC、TG、LDL-C、Ep、AC、β、PWV的相关性。结果:研究组血清中TC、TG、LDL-C、EMPs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的Ep、β、PWV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AC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研究组患者的EMPs水平与TC、TG、LDL-C、Ep、β、PWV均呈正相关(r=0.567,0.645,0.763,0.426,0.398,0.364,P均〈0.05)。结论:高脂血症患者的EMPs水平明显高于健康人群,且其水平与TC、TG、LDL-C、Ep、β、PWV均呈正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