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生物医学进展杂志

发表咨询:400-808-1731

订阅咨询:400-808-1751

现代生物医学进展杂志 统计源期刊

Progress in Modern Biomedicine

  • 23-1544/R 国内刊号
  • 1673-6273 国际刊号
  • 0.76 影响因子
  • 1-3个月下单 审稿周期
现代生物医学进展是黑龙江省红十字医院;黑龙江省森林工总医院主办的一本学术期刊,主要刊载该领域内的原创性研究论文、综述和评论等。杂志于2011年创刊,目前已被剑桥科学文摘、Pж(AJ) 文摘杂志(俄)等知名数据库收录,是黑龙江省卫生厅主管的国家重点学术期刊之一。现代生物医学进展在学术界享有很高的声誉和影响力,该期刊发表的文章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实践价值,为读者提供更多的实践案例和行业信息,得到了广大读者的广泛关注和引用。
栏目设置:述评、研究快报、基础研究、临床研究、专论与综述、技术与方法、研究简报、生物磁学

现代生物医学进展 2017年第36期杂志 文档列表

现代生物医学进展杂志论著
小檗碱通过抑制Traf2-MEKK1-MEK-ERK通路改善TNF-α诱导的胰岛素抵抗7001-7007

摘要:目的:探讨小檗碱对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所致人肝癌细胞株HepG2胰岛素抵抗的缓解作用及分子机制。方法:采用10ng/m L TNF-α诱导HepG2细胞产生胰岛素抵抗,同时以1μmol/L小檗碱处理细胞,通过Western blotting检测胰岛素通路信号分子(IRS1、AKT)和TNF-α通路信号分子(Traf2、MEKK1、MEK1/2、ERK1/2)的蛋白表达。此外,通过过表达或抑制TNF-α通路的信号分子(MEK1、ERK2)进一步探讨小檗碱靶点。结果:TNF-α抑制HepG2细胞AKT(Thr308、Ser473位点)和IRS1(酪氨酸位点)的磷酸化(P〈0.05),促进IRS1(Ser307位点)和ERK1/2的磷酸化(P〈0.05),而这一作用能够被小檗碱所逆转(P〈0.05)。同时,TNF-α对AKT活性的抑制作用能够被ERK1/2或MEK1/2的抑制剂拮抗(P〈0.05)。此外,小檗碱并不能改善持续激活型ERK2(CA)或MEK1(CA)对胰岛素通路的抑制作用(P〉0.05),但是能阻碍Traf2与MEKK1的相互作用(P〈0.05)。结论:小檗碱通过抑制Traf2-MEKK1-MEK-ERK通路改善TNF-α诱导的胰岛素抵抗。

汉黄芩素抗骨肉瘤143B细胞的实验研究7008-7012

摘要:目的:观察汉黄芩素对人骨肉瘤细胞系143B增殖和凋亡的影响,并探讨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采用体外培养人成骨肉瘤细胞系143B,CCK-8实验检测不同浓度汉黄芩素对骨肉瘤143B细胞增殖抑制作用;流式细胞术分析汉黄芩素对癌细胞周期分布及凋亡的影响;Western Blot检测凋亡相关蛋白Bax、Bcl-2、cleaved caspase-9和cleaved caspase-3的表达水平。结果:CCK-8结果显示汉黄芩素以时间、浓度依耐性的方式抑制骨肉瘤143B细胞的增殖;流式细胞术结果表明汉黄芩素可导致骨肉瘤细胞周期阻滞于G0/G1期并以浓度依赖的方式诱导骨肉瘤细胞凋亡;Western Blot检测结果证明,汉黄芩素可上调骨肉瘤细胞中促凋亡蛋白Bax、cleaved caspase-9、cleaved caspase-3的表达,而下调抑制凋亡蛋白Bcl-2。结论:汉黄芩素抑制骨肉瘤细胞增殖、导致细胞周期阻滞,促进其凋亡,并呈现时间和浓度依赖性,汉黄芩素激活Caspase凋亡途径及诱导细胞周期阻滞可能是其抗骨肉瘤的作用机制。

血管性痴呆大鼠海马区域GABA_AR α5表达的时空变化7013-7016

摘要:目的:探究大鼠双侧颈总动脉永久性结扎(BCCAO)后,γ氨基丁酸A型受体α5亚单位(GABAAR α5)在海马区域表达的时空变化。方法:将成年雄性SD大鼠50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n=20)、模型组(n=30)。采用双侧颈总动脉结扎建立血管性痴呆大鼠模型,在手术后3、7、28天采用免疫印迹检测整体海马中GABAAR α5蛋白的表达,用间接免疫荧光法分析大鼠海马CA1、CA3和DG区域空间表达变化。结果:术后3天,模型组相比GABAAR α5表达水平假手术组下调(P〈0.05),而术后28天GABAAR α5表达水平相术后3天明显回升(P〈0.05)。模型组术后3天CA1区域GABAAR α5表达水平相比假手术组有所下调,术后28天以上指标较术后3天显著上调(P〈0.05),但两组CA3和DG区域GABAAR α5表达水平比较差异并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BCCAO可引起海马区域GABAAR α5表达的下调,并在术后各个时间点呈现时空变化。

脂多糖对多发性骨髓瘤细胞增殖的影响及其机制7017-7021

摘要:目的:探讨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LPS)对多发性骨髓瘤细胞增殖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方法:采用LPS作用于多发性骨髓瘤细胞RPMI 8226后,通过MTT法检测细胞的增殖情况,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周期的变化,Western blot检测NF-κB信号通路中相关蛋白p65和IκB-α的表达情况。结果:随着LPS作用浓度(0-8μg/mL)的增加,RPMI 8226细胞增殖活力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在2μg/m L LPS作用下,RPMI8226细胞的增殖活力最显著(P〈0.05)。相同浓度的LPS诱导RPMI8226细胞不同时间,其细胞增殖呈时间依赖性。流式细胞术检测结果显示:不同浓度LPS(0.5、1、2μg/mL)作用RPMI 8226细胞后,G0/G1期细胞的比例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S期和G2/M期细胞比例明显增加(P〈0.05);Western blot检测结果显示:2μg/mL的LPS处理的RPMI8226细胞p65和IΚB-α蛋白的表达明显高于对照(P〈0.05)。结论:低浓度LPS能够诱导多发性骨髓瘤细胞RPMI 8226的增殖,其作用机制可能与上调信号通路NF-κB中相关蛋白p65和IκB-α有关。

芦荟对感染根管内厌氧菌抑菌作用的体外研究7022-7025

摘要:目的:研究中药芦荟对根管内感染的5种厌氧菌的体外抑菌作用。方法:取感染根管内的常见优势菌:牙髓卟啉单胞菌(Porphyromonas endodontalis,P.e)、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E.coli)、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S.a)、链球菌(Streptococcus)及中间普雷沃菌(Pseudomonas,P.i)的菌株,采用试管二倍稀释法,检测不同浓度芦荟制剂对上述菌株的抑菌效果。设空白对照组,阳性对照组为常规使用的根管治疗的封闭材料—氢氧化钙。采用纸片扩散法检测芦荟制剂的抑菌环大小。结果:不同浓度芦荟制剂均能明显抑制5种实验菌株生长,5种菌株的最小抑菌浓度(MIC)与最低杀菌浓度(MBC)不同,芦荟制剂对上述5种细菌在实验浓度范围内与氢氧化钙抑菌效果无显著差异;甲基红染色发现,不同MIC浓度的芦荟制剂使大肠杆菌变为淡红色,而使其他4种菌株均呈黄色;不同MIC浓度的芦荟制剂使5种菌株均产生抑菌环。结论:芦荟制剂抑菌效果较明显,可能作为根管内封药物的候选药物。

纳米探针BaGdF_5-PEG作为MR淋巴显像剂的实验研究7026-7029

摘要:目的:CT或MR淋巴显像技术(CT/MR-LG)对前哨淋巴结(SLN)性质的评估还存在不足之处,而如果将这两种技术结合起来则有可能提高评估的准确性。在前期研究中我们已经验证纳米探针BaGdF_5-PEG可以作为CT-LG造影剂。在本研究中,我们将继续探讨纳米探针BaGdF_5-PEG作为MR-LG新型造影剂显像兔乳腺SLN的可行性。方法:采用水热法制备具有良好水溶性及生物相容性的纳米探针BaGdF_5-PEG。采用6只健康雌性新西兰白兔作为实验对象,于每只兔右侧第2乳晕皮下注射0.1 mL BaGdF_5-PEG,所有实验兔均行两次T1加权成像,分别为造影剂注射前以及注射后20 min;将从注射点至腋窝方向上的淋巴引流通路中最先增强的淋巴结定义为SLN,记录MR-LG图像显示的所有SLN,并将MR-LG结果与前哨淋巴结活检(SLNB)对照。结果:皮下注射BaGdF_5-PEG后20 min对实验兔行MR-LG,所获图像显示从注射点至腋窝方向上的淋巴引流通路中均可见明显增强的SLN,每只实验兔各显像一枚SLN,且MR-LG结果与SLNB结果一致。结论:纳米探针BaGdF_5-PEG作为兔乳腺SLN的MR淋巴显像剂是可行的。

CRY2分子对肝癌细胞生长和转移的影响7030-7035

摘要:目的:探讨节律分子CRY2(cryptochrome circadian clock 2)在肝细胞肝癌(HCC)中的表达和对肝癌细胞生长、转移的影响。方法:利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分析65例HCC组织中CRY2分子的表达;利用233例HCC公共数据验证CRY2分子在HCC组织中的表达变化;实时定量PCR和Western blot检测肝癌细胞中CRY2的表达。MTS法和Transwell法,分别检测CRY2对肝癌细胞生长和转移的影响。结果:对照组CRY2阳性率为87.7%(57/65),而在肝癌组织中49.2%(32/65)CRY2阳性,CRY2在HCC组织中的表达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0.61,P〈0.0001)。233例HCC公共数据(GSE14520)中,癌组织CRY2表达显著下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6.663 vs 6.160,P〈0.0001)。4株肝癌细胞株中CRY2表达与正常肝细胞株相比,CRY2表达同样显著下调。在肝癌SMMC-7721和Hep 3B细胞中,与对照组比,过表达CRY2组细胞生长能力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SMMC-7721:0.899 vs 0.473,P〈0.0001;Hep 3B:0.785 vs 0.435,P〈0.0001)。在肝癌SMMC-7721和Hep 3B细胞中,过表达CRY2组细胞侵袭能力显著降低(SMMC-7721:侵袭细胞数216.33 vs 62.33,P=0.001;Hep 3B:侵袭细胞数169.67 vs 52.33,P=0.015);结论:CRY2分子在HCC中表达下调,同时高表达CRY2会抑制肝癌细胞生长和转移。

蒙药沙参四味汤抑制人肺癌H460细胞生长作用的研究7036-7040

摘要:目的:探讨蒙药沙参四味汤对人肺癌NCI-H460细胞的体外增殖抑制作用。方法:实验分为空白对照组及用药组。将人肺癌NCI-H460细胞与不同浓度的沙参四味汤(5μg/mL、10μg/mL、15μg/mL、20μg/mL、25μg/mL、30μg/mL)进行联合体外培养,采用四甲基偶氮唑蓝法(MTT法)测定不同浓度的沙参四味汤对肺癌NCI-H460细胞增殖的影响。结果:沙参四味汤对人肺癌NCI-H460细胞具有潜在的体外增殖抑制作用:不同浓度的沙参四味汤均能抑制人肺癌NCI-H460细胞的生长,分别作用24 h、48h、72 h后其最高细胞抑制率(IR)分表达到60.36%、69.31%和86.87%,24 h、48 h、72 h后其半数致死量(IC50)分别为30.60μg/mL、19.36μg/mL和14.93μg/mL。结论:沙参四味汤对人肺癌H460细胞具有体外增殖抑制作用,呈现浓度依赖性。

维生素C对高脂饲养小鼠肝脏Hsp70mRNA表达的影响7041-7045

摘要:目的:探讨高脂喂养时小鼠肝脏组织的HSP70 mRNA表达量及维生素C对应激反应过程中HSP70 mRNA表达的影响,探索维生素C在高脂喂养条件下对肝脏生理性应激反应的保护作用。方法:将30只雄性C57BL/6小鼠随机分为三组,A组普通喂养组、B组高脂喂养组、C组高脂喂养+维生素C,观察三组小鼠的肝脏组织形态学差异,实时定量检测小鼠肝脏HSP70m RNA的表达量。结果:小鼠体重及肝脏指数在高脂喂养组显著增高,由的4.42%上升至8.76%,而维生素C的加入可以明显削弱这一影响,肝脏指数为5.5%,同时高脂喂养小鼠肝脏的HSP70mRNA的相对表达量为正常小鼠的3倍左右,而维生素C的加入可将这一比例降至2倍,组间两两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维生素C可以有效降低高脂喂养小鼠肝脏HSP70mRNA表达,并可降低高脂喂养对肝脏造成的应激损伤,提示我们维生素C减缓高脂饮食对小鼠肝脏的损伤与机体本身的应激反应有关,但其作用机制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脓毒症诱导建立小鼠凝血指标与炎症细胞因子的变化及临床意义7046-7049

摘要:目的:探讨脓毒症诱导建立的免疫缺陷型脓毒症小鼠的凝血指标与炎症细胞因子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以40只SPF级雄性SCID小鼠(BALB/c背景)为研究对象,按实验要求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观察组建立脓毒症小鼠模型(腹腔注射脂多糖1.5 mg/kg),对照组腹腔注射等体积的生理盐水,8小时后收集小鼠血清并分离肝组织,检测凝血指标(血清凝血酶原时间、活化的部分凝血酶时间)与血清炎症细胞因子(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Interleukin-10,IL-10;interferon-γ,INF-γ)水平,并进行肝组织病理学评分,并分析观察组小鼠的凝血指标、炎症细胞因子与肺组织病理评分的相关性。结果:腹腔注射后8小时,观察组小鼠的肝组织病理评分为6.44±0.87分,对照组小鼠为0.46±0.09分,显著低于观察组,两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小鼠的血清TNF-α、IL-10、INF-γ水平都明显高于对照组小鼠(P〈0.05),其APTT、TT值分别为27.56±4.45s和18.69±1.62s,都明显少于对照组小鼠(30.45±2.14s和19.99±1.55s),差异都有统计学意义(P〈0.05)。直线相关分析显示观察组小鼠的肺组织病理评分与血清TNF-α、IL-10、INF-γ水平呈现明显正相关性(P〈0.05),与APTT、TT呈现明显负相关性(P〈0.05)。结论:脓毒症诱导建立的免疫缺陷型小鼠固有免疫细胞活性增强,可出现失控的炎症反应与凝血功能异常,使得小鼠肺组织损伤加重。

老年肺炎患者血浆超氧化物歧化酶水平与严重程度及脓毒症的相关性7050-7052

摘要:目的:探讨老年肺炎患者血浆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水平与病情严重程度及发生脓毒症的相关性。方法:将我院呼吸内科收治的60例老年肺炎患者(肺炎组)根据入院时肺炎严重指数(PSI)分为低危组(n=25)、中危组(n=24)、高危组(n=11),并选择同期非肺炎患者50例作为对照组,同时根据患者是否并发脓毒症分为脓毒症组(n=21)、非脓毒症组(n=39)。比较各组患者APACHE III评分、血浆PCT及SOD水平,并分析上述指标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肺炎组患者APACHE III评分、血浆PCT均较对照组显著升高,而血浆SOD显著降低,且随着病情的加重,APACHE III评分、血浆PCT依次增加,血浆SOD依次降低(P〈0.05)。与非脓毒症组比较,脓毒症组APACHE III评分、血浆PCT均显著升高,血浆SOD显著降低(P〈0.05)。老年肺炎患者血浆SOD水平与APACHE III评分、血浆PCT均呈线性负相关(P〈0.05)。结论:老年肺炎患者的血浆SOD水平明显降低,且随着病情的加重及合并脓毒症,SOD水平下降程度更为显著。血浆SOD可用于辅助评估老年肺炎患者的病情及脓毒症的发生风险。

产前超声诊断胎儿单脐动脉及其与胎儿异常的应用价值研究7053-7056

摘要:目的:探究产前超声诊断在胎儿单脐动脉与胎儿异常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4年12月~2016年8月于我院行超声检查且确诊为单脐动脉的胎儿58例,观察并记录其超声表现,并对其合并其它异常病症、脐动脉缺失的侧别进行分析。结果:所有入组孕妇中于20周前发现单脐动脉胎儿7例,于孕21~24周检测发现单脐动脉胎儿32例,于孕25~28周检测出单脐动脉胎儿13例,于孕28周发现单脐动脉胎儿6例。左侧脐动脉缺失36例,右侧脐动脉缺失22例,孤立型脐动脉缺失27例,合并其它组织器官畸形31例。27例孤立型脐动脉缺失胎儿仅存1例S/D值明显升高,其余均处于正常状态。胎儿染色体检测结果为27例孤立型单脐动脉中5例染色体表现为多态性,其他染色体结果均显示正常;31例合并其它组织结构异常的单脐动脉中8例染色体结果显示异常。58例单脐动脉胎儿中活产23例,引产30例,死于宫内5例。结论:单脐动脉与胎儿畸形异常密切相关,且经产前超声检查可有助于明确胎儿单脐动脉的发生发展,对改善孕妇妊娠结局具有重要意义。

减量依托泊苷联合顺铂治疗高龄小细胞肺癌的临床观察7057-7060

摘要:目的:观察减量依托泊苷联合顺铂(EP)方案治疗高龄(≥70岁)小细胞肺癌(small-cell lung cancer,SCLC)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收集2010年1月至2014年12月江苏省徐州市中心医院肿瘤内科初治的高龄SCLC患者30例,采用减量的EP方案化疗,观察其客观缓解率(objective response rate,ORR)、毒副反应的发生情况、无进展生存期(progression-free survival,PFS)、总生存期(overall survival,OS)及1年、2年、3年生存率。结果:高龄组一线减量EP方案化疗ORR为66.7%。局限期与广泛期中位PFS分别为10.0个月和9.0个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局限期与广泛期中位OS分别为19.0个月和17.0个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局限期与广泛期1年生存率分别为71.4%和68.8%,2年生存率分别为50.0%和25.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局限期与广泛期3年生存率分别为35.7%和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龄组一线减量EP方案化疗III~IV级血液学毒性、恶心呕吐及乏力的发生率均≤20%。结论:减量EP方案治疗高龄小细胞肺癌疗效确切,毒副反应可耐受。

Twin-block矫治器治疗下颌后缩患者牙颌面硬组织及颞下颌关节变化的临床研究7061-7064

摘要:目的:研究Twin-block矫治器对青少年安氏Ⅱ类错牙合下颌后缩患者牙合面及颞下颌关节的改建能力,从而评估该矫治器的矫治效果。方法:选取20例替牙期及恒牙列早期安氏II类错牙合下颌后缩患者,采用Twin-block矫治器进行治疗,治疗前后均拍摄X线头颅侧位定位片及颞下颌关节核磁共振片,进行牙合面硬组织及髁状突的测量,包括下颌骨长(Co-Gn)、下颌升支长(Co-Go)、下颌体长(Go-Gn)、髁状突宽度、髁状突高度以及关节间隙的测量。结果:与治疗前相比,下颌骨长(Co-Gn)、下颌升支长(Co-Go)、下颌体长(Go-Gn)均显著增加(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髁状突高度显著增加(P〈0.05),髁状突宽度及关节前、上、后间隙无明显变化(P〉0.05)。结论:Twin-block矫治器对生长发育高峰期患者具有明显的骨矫形作用,髁状突的适应性改建是其主要机制。

194例吉兰巴雷综合征患者的临床特点分析7065-7071

摘要:目的:研究吉兰-巴雷综合征(Guillain-Barre Syndrome,GBS)患者的的临床特点,分析GBS病情严重程度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西京医院2011年9月至2016年1月收治的194例GBS患者的病历资料,分析GBS患者的人口学特征及临床特点及与病情轻重、是否需要机械通气相关的因素。结果:194例GBS患者中,男性多于女性,青中年发病比例最高,平均年龄为42.91±17.72岁,秋夏季为高发季节,前驱事件以呼吸道感染最多见,首发症状以运动障碍最多见,需要机械通气者占12.37%(24/194)。发病高峰期重型患者占58.76%(114/194)。临床分型中最多见分型为纯运动型77.84%(151/194)。通过对GBS患者起病急性期病情轻型与重型两种分型临床资料的比较发现,有无运动障碍、有无颅神经损伤、是否需要机械通气、高峰期MRC、高峰期Hughes评分5种因素在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GBS患者机械通气及非机械通气两组之间,运动障碍、病情轻重、高峰期MRC评分、高峰期Hughes评分4种因素在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GBS患者男性多于女性,秋夏季为高发季节,轴索型为主要电生理分型。急性期有无运动障碍、高峰期MRC、高峰期Hughes评分3种因素为影响病情轻重及是否需要机械通气的共同影响因素。

玻璃酸钠联合臭氧关节腔内注射对创伤性踝关节炎患者血清hs-CRP、IL-1β、IL-6和TNF-α水平的影响7072-7075

摘要:目的:探讨玻璃酸钠联合臭氧关节腔内注射对创伤性踝关节炎患者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白介素(IL)-1β、IL-6和肿瘤坏死因子(TNF)-α水平的影响。方法:选择2013年1月至2016年8月我院接诊的92例创伤性踝关节炎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通过随机数表法分为观察组(n=46)和对照组(n=46)。对照组在关节腔给注射玻璃酸钠治疗,观察组联合臭氧治疗,均1次/周,连续治疗5次。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视觉模拟评分法(VAS)、Mc Guire踝关节评分以及血清hs-CRP、IL-1β、IL-6和TNF-α的变化及治疗后临床疗效优良率。结果:治疗前,两组VAS评分、Mc Guire踝关节评分、血清hs-CRP、IL-1β、IL-6和TNF-α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VAS评分、Mc Guire踝关节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改善(P〈0.05),且观察组VA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Mc Guire踝关节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血清hs-CRP、IL-1β、IL-6和TNF-α水平较治疗前均显著降低(P〈0.05),且观察组血清hs-CRP、IL-1β、IL-6和TNF-α比较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临床疗效优良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关节腔内注射玻璃酸钠联合臭氧治疗创伤性踝关节炎患者的临床效果优于单用关节腔注射玻璃酸钠,可有效缓解疼痛,改善关节功能,可能与其有效降低血清hs-CRP、IL-1β、IL-6和TNF-α水平有关。

L4-5单节段TLIF单侧或者双侧小关节突切除术后临床疗效及影像学参数的分析7076-7080

摘要:目的:分析L4-5单节段TLIF单侧或者双侧小关节突切除术后患者临床疗效和影像学参数的改变。方法:收集2009年1月份到2012年12月份于我院行L4-5单节段TLIF融合手术且随访时间大于24个月的患者。根据小关节切除的情况分为单侧切除组(单侧组)和双侧切除组(双侧组),分别有42例和34例患者。两组患者分别在术前和随访时测量如下影像学参数:骨盆入射角(PI)、骨盆倾斜角(PT)、骶骨倾斜角(SS)、腰椎前凸角(LL)和节段前凸角(SL),比较术前和随访时的变化。通过术前和随访时视觉模拟评分(VAS)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估两组患者临床疗效。结果:患者平均随访时间为36.5±13.5个月。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没有统计学差异(P=0.110),双侧组术中出血量(311±89.3 mL)大于单侧组(263±69.7 mL)(P〈0.05),术中并发症没有统计学差异(P=0.685)。两组患者随访时LL和SL均大于术前,PT小于术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I均没有明显变化。双侧组术后PT小于单侧组(P〈0.001)。两组患者随访时△LL、△SL、△PI和△SS均没有差异(P〉0.05),但是双侧组△PT大于单侧组(P〈0.001)。两组患者随访时VAS和ODI均较术前明显减小(P〈0.05)。双侧组随访时VAS和ODI均小于单侧组(P〈0.05)。结论:双侧小关节切除并不能比单侧切除提高更多LL和SL,但是比单侧小关节切除临床疗效好。

血清hs-CRP、TNF-α和IL-6水平与妊娠高血压的关系7081-7084

摘要:目的:探讨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high-sensitivity c-reactive protein,hs-CRP)、肿瘤坏死因子-α(tumour necrosis factor-α,TNF-α)及白介素-6(interleukin-6,IL-6)水平与妊娠高血压的关系。方法:选择2014年1月至2016年12月于我院接受产检并于妊娠期诊断为妊娠期高血压的孕妇129例作为观察组,其中孕早期、孕中期和孕晚期诊断为高血压的孕妇各43例;选择同期在我院接受产检的健康孕妇129例作为对照组,其中孕早期、孕中期和孕晚期的健康孕妇各43例。比较两组血清hs-CRP、TNF-α和IL-6水平。结果:观察组不同孕期的孕妇血清hs-CRP、TNF-α和IL-6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不同时期的血清hs-CRP和TNF-α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孕中期和孕后期的血清IL-6水平高于孕前期(P〈0.05)。血清hs-CRP和TNF-α水平与孕周并无明显的相关性(r=0.339,P=0.307;r=0.448,P=0.167);血清IL-6水平与孕周呈显著正相关(r=0.827,P=0.002)。结论:血清hs-CRP、TNF-α和IL-6水平升高可能与妊娠高血压的发生有关,可为妊娠高血压的诊断提供一定参考依据,为防止妊娠高血压的发生需严格监控孕前期之后孕妇的IL-6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