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生物医学进展杂志

发表咨询:400-808-1731

订阅咨询:400-808-1751

现代生物医学进展杂志 统计源期刊

Progress in Modern Biomedicine

  • 23-1544/R 国内刊号
  • 1673-6273 国际刊号
  • 0.76 影响因子
  • 1-3个月下单 审稿周期
现代生物医学进展是黑龙江省红十字医院;黑龙江省森林工总医院主办的一本学术期刊,主要刊载该领域内的原创性研究论文、综述和评论等。杂志于2011年创刊,目前已被剑桥科学文摘、Pж(AJ) 文摘杂志(俄)等知名数据库收录,是黑龙江省卫生厅主管的国家重点学术期刊之一。现代生物医学进展在学术界享有很高的声誉和影响力,该期刊发表的文章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实践价值,为读者提供更多的实践案例和行业信息,得到了广大读者的广泛关注和引用。
栏目设置:述评、研究快报、基础研究、临床研究、专论与综述、技术与方法、研究简报、生物磁学

现代生物医学进展 2017年第21期杂志 文档列表

现代生物医学进展杂志基础研究
n-6/n-3多不饱和脂肪酸营养失衡对小鼠精子发生的影响4001-4006

摘要:目的:探讨n-6/n-3多不饱和脂肪酸营养失衡对小鼠精子发生的影响.方法:健康的30只C57/B6雄鼠随机分为对照组(CON)、高脂组(HF)、花生四烯酸组(HF+AA).喂食16周,做合笼实验并记录致孕率,通过精子动力分析仪检测小鼠精子活力和数量的变化,用Elisa试剂盒测血清中睾酮和甘油三酯水平.通过病理组织染色观察小鼠睾丸组织的形态学变化.利用Realtime-PCR的方法检测小鼠睾丸中Dazl基因表达水平的变化.结果:高脂组、花生四烯酸组与对照组相比精子活力[(16± 0.01;12.33± 2.83 vs72.2± 12.73)%,P<0.001],精子数量[(7.5±1.13;6± 0.14 vs 13.87± 0.35)million/mL,P<0.001],致孕率[(28.57;14.29 vs 78.57)%,P<0.001]及血清睾酮含量[(0.35± 0.14;0.27± 0.07vs 3.51± 0.7)ng/mL,P<0.001]均显著性降低.高脂组、花生四烯酸组与对照组相比,血清中甘油三酯的含量显著增高[(0.74± 0.04;0.74±0.04 vs0.45± 0.04)mmol/L,P<0.001].病理组织染色观察到花生四烯酸组小鼠睾丸组织出现了明显异形,曲细精管内部的初级精母细胞明显缺失,管腔中从初级精母细胞到精子的发生过程出现了变异,精子的数量也显著性下降.参与精子生成过程中的减数分裂前的有丝分裂增殖期、精原细胞的发育等过程的Dazl基因在高脂组和花生四烯酸组小鼠睾丸中的表达量与对照组相比显著降低(0.87± 0.05;0.65± 0.03 vs 1.07士0.04,P<0.05).结论:膳食中n-3/n-6多不饱和脂肪酸失衡会导致雄鼠精子发生发育的障碍。

用于筛选shRNA的新型双萤光素酶报告基因载体的构建及应用4007-4011

摘要:目的:构建一个新型双萤光素酶报告基因载体用于准确高效地筛选有效抑制靶基因表达的shRNA.方法:采用PCR、定向克隆、基因重组等分子生物学方法,将双萤光素酶报告基因系统中需要的报告基因载体、shRNA真核表达载体和内参载体三个功能,整合于一个新型的双萤光素酶报告基因载体pFLuc-C-TK-RLuc-shRNA之中.应用该载体对靶向人PD1基因以及Furin基因的shRNA进行干涉效果比较.结果:应用pFLuc-C-TK-RLuc-shRNA载体进行单质粒转染方法与传统的三质粒转染方法均提示shRNA#1对靶基因PD1的抑制效果最优;但是使用新型双萤光素酶报告基因载体检测结果的标准差数值显著低于传统方法.以pFLuc-C-TK-RLuc-shRNA单质粒转染方法得到的各组样品结果的均一性显著提高,能够准确地反映出shRNA#3较shRNA#2具有更强的Furin基因抑制作用;而传统方法未能有效判断二者的差异.结论:新型双萤光素酶报告基因载体简化了操作步骤,降低了传统三质粒共转染方法所引起的检测结果大幅波动,进一步增强了双萤光素酶报告基因系统的信噪比,提高了筛选抑制靶基因表达shRNA的准确性.

转录因子E2F1蛋白纯化及甲基化鉴定4012-4015

摘要:目的:构建人E2F1基因原核表达质粒pGEX-KG-E2F1,并在大肠杆菌中诱导表达.随后验证纯化得到的E2F1蛋白可作为底物被甲基化转移酶修饰.方法:构建原核表达质粒pGEX-KG-E2F1,在大肠杆菌BL-21中经异丙基硫代半乳糖苷(IPTG)诱导表达,利用GST亲和层析法纯化表达的E2F1蛋白.随后将纯化的E2F1蛋白作为底物,组蛋白甲基化转移酶SET7/9作为酶进行体外同位素标记放射自显影实验,检测纯化的E2F1蛋白能否被甲基化.结果:酶切鉴定和测序结果证明成功构建了原核表达载体pGEX-KG-E2F1,SDS-PAGE检测结果证明实现了人E2F1基因在大肠杆菌中的可溶性表达,放射自显影证明纯化得到的E2F1蛋白可作为底物被甲基化转移酶SET7/9甲基化.结论:成功构建了转录因子E2F1体外甲基化体系,为筛选新的能甲基化E2F1的酶奠定基础.

流式细胞仪分选人外周血T淋巴细胞的方法建立与评价4016-4018

摘要:目的:利用流式细胞仪同时分离外人周血单个核细胞中T淋巴细胞并检测其分离纯度及存活率.方法:本文采用流式细胞仪同时分选人外周血CD4+、CD8+T淋巴细胞为例,推而广之,采用人外周血淋巴细胞分离液梯度离心法制备外周血单个核细胞,采用流式细胞仪同时分选CD4+、CD8+T淋巴细胞,分离细胞再通过流式细胞仪回测其分离纯度并通过台盼蓝染色检测分离细胞的存活率.结果:采用此方法能有效人外周血细胞CD4+、CD8+T淋巴细胞,分选前CD4+淋巴细胞纯度为(50.5±11.5)%、CD8+T淋巴细胞纯度为纯度为(15.4± 7.1)%;分选后CD4+T淋巴细胞纯度为(94.3± 1.3)%、CD8+T淋巴细胞纯度为(93.6±1.6)%;分选后CD4+T淋巴细胞存活率为(95.3± 1.8)%,CD8+T淋巴细胞存活率为(94.8±1.5)%,细胞的形态完整.结论:采用人外周血淋巴细胞分离液梯度离心法制备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后利用流式细胞仪分选的方法能够高效、快速的分离人外周血CD4+、CD84T淋巴细胞,且存活率高,为进一步研究其功能提供了保证.采用不同的荧光抗体标记其他淋巴细胞亚群,也能高效、快速的分离出细胞.

YAP蛋白核过表达与卵巢癌腹膜及淋巴结转移的相关性分析4019-4023

摘要:目的:探讨Yes相关蛋白(YAP)与卵巢癌腹膜及淋巴结转移的相关性.方法:选择148例原发性卵巢癌和30例正常卵巢石蜡切片标本,采用Western blot、免疫组化分析YAP蛋白在正常卵巢组织、非转移性卵巢癌组织及转移性卵巢癌组织中的表达,分析YAP蛋白在卵巢癌组织中的表达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并应用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s分析卵巢癌腹膜和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YAP蛋白在正常卵巢组织、非转移性卵巢癌组织及转移性卵巢癌组织中的表达量依次增高,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YAP蛋白核过表达与组织学分化、残余病灶、复发、腹膜转移以及淋巴结转移均显著相关(P<0.05).YAP蛋白核过表达是独立的影响卵巢癌腹膜(OR:5.443;95% CI:2.287-12.950;P<0.001)和淋巴结转移(OR:4.477;95% CI:2.059-9.735;P<0.001)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YAP基因核过表达与卵巢癌腹膜转移及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有可能作为临床上预测卵巢癌腹膜及淋巴结转移的新的分子标记物.

K14、K19在寻常型银屑病发病中的作用机制研究4024-4027

摘要:目的:研究细胞角蛋白K14、K19在寻常型银屑病(PV)发病中的作用机制.方法:选择从2012年1月到2016年12月在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皮肤科就诊的PV患者60例纳入本次研究.将PV患者在皮损区及未受累皮肤区分别取1份皮肤,制成存档蜡块,分别记为PV皮损组和PV未受累皮肤组各60例.另选同期在我院接受外伤手术治疗的健康皮肤60例作为对照组,分析K14、K19在PV中的阳性表达率以及表达水平,分析K14及K19在PV皮损区阳性表达的相关性.结果:各组的K14及K19阳性表达率以及表达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V皮损组和PV未受累皮肤组的K14阳性表达率及表达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K19阳性表达率及表达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V皮损组的K14阳性表达率及表达水平明显高于PV未受累皮肤组,K19阳性表达率及表达水平明显低于PV未受累皮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根据Spearman法分析相关性发现,K14及K19在PV皮损区阳性表达中呈负相关(r=-0.871,P=0.000).结论:K14及K19均在PV发病过程中出现异常表达,其中K14阳性表达较强,而K19阳性表达较弱,二者在PV皮损区阳性表达中呈负相关.临床上可考虑监测K14及K19的阳性表达水平,从而更好地辅助临床诊断及病情的预估,值得临床医师关注与重视.

补阳还五汤对脊髓损伤后大鼠大脑皮层运动神经元IL-17表达的影响4028-4031

摘要:目的:通过观察补阳还五汤大鼠急性脊髓损伤后大脑神经元细胞凋亡及IL-17的表达的影响,探讨其神经保护机制.方法:SD大鼠24只,分成正常组、假手术组、SCI组、BYHWD组,通过在T3-T4横突间横断右侧半脊髓制备SCI模型,分别于手术前1d及术后1d、1w、4w、8w运动BBB评分评定大鼠后肢运动功能;术后8w用Tunnel法检测神经细胞凋亡、免疫组化法检测大鼠神经细胞IL-17的表达.结果:BBB评分比较:SCI组、BYHWD组BBB评分明显低于正常组与假手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BYHWD组在术后4w、8w两个时间点均高于SCI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细胞凋亡率比较:SCI组与BYHWD组细胞凋亡率均高于正常组与假手术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o.01).BYHWD组凋亡率低于SCI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IL-17阳性细胞率比较:SCI组、BYHWD组IL-17阳性细胞率均显著高于正常组与假手术组(P<0.01).BYHWD组IL-17阳性细胞率显著低于SCI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SCI后大脑皮层神经元的凋亡可能与IL-17的表达增加有关,补阳还五汤可能通过下调IL-17的表达从而减少细胞凋亡.

随机扩增多态性技术联合荧光定量高敏检测三种疱疹病毒方法的建立4032-4037

摘要:目的:建立一种随机扩增多态性技术(RAPD)联合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qPCR)高敏定量检测单纯疱疹病毒(HSV)、人类巨细胞病毒(HCMV)、水痘带状疱疹病毒(VZV)的新方法.方法:根据文献筛选出数十条随机引物,分别对三种疱疹病毒进行随机扩增,产物经2%琼脂糖凝胶电泳,选取稳定清晰条带进行分离、纯化及克隆测序,应用blast-nr比对genebank现有病毒序列,选取高于99%匹配度的基因序列作为目的片段,并在其内部用primer3.0设计特异性内引物.经过引物筛选及条件优化后建立RAPD联合qPCR检测新方法,分别检测三种疱疹病毒.结果:经过筛选,确定了HSV、HCMV、VZV扩增灵敏性及特异性最好一组引物,建立的RAPD-qPCR可分别检测出1∶106 HSV、1∶105 HCMV和1∶105 VZVDNA,而单一 qPCR仅能检测1∶103 HSV、1∶102HCMV和1∶103 VZVDNA.RAPD-qPCR相比于单一qPCR灵敏性提高100-1000倍,RAPD-qPCR扩增大于1∶105病毒DNA得到的CT值均小于22.96±0.81,与102 copies/μL的标准线相距远,易于区分阴性和阳性.此外,用乙型肝炎病毒及疱疹病毒互为对照未见非特异扩增,特异性好.结论:随机扩增多态性技术联合荧光定量是一种检测三种病毒高度灵敏及特异的检测方法.

云南肺癌易感性与HLA-A,HLA-B,DRB1,DQB1等位基因频率的相关性研究4038-4042

摘要:目的:测定云南肺癌患者人类白细胞抗原(human leukocyte antigen,HLA)-A、B、DRB1、DQB1等位基因出现频率,探讨HLA各等位基因位点与云南省肺癌发病易感性的相关性.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相关分析方法,选取云南籍肺癌患者和健康个体各30例,应用序列特异性引物聚合酶链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sequence specific primer,PCR-SSP)对HLA-A、HLA-B、HLA-DRB1及HLA-DQB1等位基因频率进行测定,与正常组对比测算相对危险因子(relative risk,RR).结果:肺癌组的HLA-A*02频率为90.0% (A*0201为主),B*46频率为40.0%,DRB1*15频率为40.0%,较对照组的43.30%、0%、10.0%明显升高(Pc<0.05,RR>1).肺癌组的HLA-A* 31频率为3.30%,A*33频率为6.70%,B*27频率为3.30%,B*52频率为6.70%,DRB1*03频率为0%,DRB3*01频率为60.0%,DQB1*02频率为0%,DQB1*06频率为0%,较对照组的23.30%、26.70%、26.70%、26.70%、23.30%、86.70%、23.30%、26.70%降低明显,(RR<1,Pc<0.05).结论:云南肺癌易感性可能与HLA-A*02的频率(90%)具有相关性;而HLA-A* 31、HLA-A*33、HLA-B*52、HLA-B*27、HLA-DRB1-*03、HLA-DRB3*01、HLA-DQB1* 02及HLA-DQB 1*06在肺癌患者中的频率较低,在云南肺癌发病中可能具有遗传拮抗作用.

脂肪干细胞的诱导分化及其来源的研究4043-4046

摘要:目的:通过组织块培养法得到脂肪干细胞(adipose-derived stem cells,ADSCs),探讨其诱导分化潜能,并初步研究ADSCs的来源.方法:用脂肪组织块培养法培养原代人ADSCs.第三代ADSCs进行成脂和成骨诱导分化,分别用油红O和茜素红S染色进行鉴定.脂肪组织块培养七天后取脂肪组织进行Hematoxylin-eosin Staining(HE)染色观察ADSCs组织分布.结果:用脂肪组织块培养法成功培养出原代人ADSCs.ADSCs传代到第8代,依然保持着良好的增殖能力和细胞形态.ADSCs能成功诱导成脂肪细胞和骨细胞.通过对培养七天后的脂肪组织块进行HE染色,发现ADSCs主要分布在脂肪组织的间质血管和结缔组织周围.结论:用脂肪组织块培养出来的ADSCs具有成脂和成骨分化的潜能.ADSCs主要定位于间质血管和结缔组织周围.

Western blot免疫印迹法检测磷酸化蛋白表达条件优化研究4047-4050

摘要:目的:探讨Western blot免疫印迹法不同转膜方法和不同抗原抗体比例对磷酸化蛋白表达的检测效果.方法:选择肌球蛋白轻链(myosin light chain,MLC)及其磷酸化蛋白作为研究对象,比较半干转印法、湿转法和1∶3000、1∶5000、1∶10000等抗体稀释比例对磷酸化蛋白检测效果的影响.结果:半干转印法(恒压16V,30 min)观察到蛋白信号断续;而同样样品利用湿转法(恒压130V,1h)检测发现信号连续且强度明显增高;对于磷酸化蛋白,半干转印法无法观察到磷酸化蛋白信号;而同样样品湿转法检测出现连续信号.统一利用湿转方法进行后续蛋白磷酸化检测,当抗体稀释比为1∶3000时,结果出现非特异性条带;降低抗体稀释比为1∶5000时无非特异性条带,且蛋白信号效果较好;抗体稀释比为1∶10000时条带图像出现弥散且背景较高.结论:选择合适的转膜方式和抗原抗体比例有助于磷酸化蛋白表达检测.

现代生物医学进展杂志临床研究
新型抗菌凝胶敷料治疗深Ⅱ度烧伤创面的疗效评价4051-4054

摘要:目的:评价新型抗菌凝胶敷料普朗特联合磺胺嘧啶银霜治疗深Ⅱ度烧伤创面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的方法将2015年3月至2016年5月来我科初次就诊的深Ⅱ度烧伤患者74例分为两组:试验组38例采用新型抗菌凝胶敷料普朗特联合磺胺嘧啶银霜治疗,对照组36例采用磺胺嘧啶银霜治疗.两组均采用规定的标准化创面处理方式,其余治疗均按常规进行.分别统计和比较两组的创面愈合时间、愈合率、创面细菌培养阳性率、换药时的疼痛程度,同时定期监测患者在用药期间有无实验室指标异常及不良反应的发生.结果:试验组创面愈合时间(21.11 3.13)d,明显短于对照组(25.28 4.50)d(P<0.01).治疗后7d、14d、21d,试验组创面愈合率分别为(26.63 5.21)%、(63.32 5.32)%、(92.66 4.19)%,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7d、14d,试验组分别有5例(13.16%)和1例(2.63%)创面细菌培养阳性,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2例(33.33%)和8例(22.22%)(P<0.05).治疗后7d、14d、21d,试验组换药时的疼痛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期间实验室检查指标均无异常波动,均未见明显不良反应.结论:新型抗菌凝胶敷料普朗特联合磺胺嘧啶银霜治疗深Ⅱ度烧伤创面能缩短愈合时间,提高愈合率,减少创面感染发生,减轻患者痛苦.

胆囊切除术后急性胰腺炎患者314例的发病特点分析4055-4058

摘要:目的:研究胆囊切除术后患者发生急性胰腺炎的发病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0月至2013年10月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诊断为急性胰腺炎且既往行胆囊切除术患者的病因、病情严重程度、临床特征与转归.结果:研究共纳入314例患者,以高脂血症性胰腺炎占比最高,共110例(35%),胆源性胰腺炎和混合性胰腺炎分别为107例(32%)、96例(31%),酒精性仅7例(2%).轻症215例,中度31例,重度68例.高脂血症性胰腺炎患者重症率(36%)、胰腺及胰周坏死率(28%)、持续性器官功能衰竭率(36%)、呼吸衰竭率(41%)、ICU转入率(26%)均显著高于胆源性组和混合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o.05).结论:胆囊切除后的急性胰腺炎以胆源性胰腺炎和高脂血症性胰腺炎居多,其中高脂血症性胰腺炎的病情更严重.

鼻息肉中HIF-1α、VEGF和miR-200a表达及其与复发相关性研究4059-4062

摘要:目的:分析不同病理分型鼻息肉中HIF-1α、VEGF和miR-200a表达及其与复发相关性研究.方法:选取鼻息肉患者42例,在随访期间有15例鼻息肉复发.采用免疫组化SABC法检测鼻息肉及下鼻甲组织中HIF-1α、VEGF表达水平,采用qRT-PCR技术检测鼻息肉及下鼻甲粘膜组织中miRNA-200a表达量.对比分析不同病理分型HIF-1α、VEGF、miRNA-200a表达差异并分析鼻息肉复发的因素.结果:鼻息肉中miR-200a表达量明显低于下鼻甲粘膜组织(P<0.05).鼻息肉中HIF-1α、VEGF表达量明显高于于下鼻甲粘膜组织(P<0.05).鼻息肉病组织中miR-200a表达量明显低于单发鼻息肉、多发鼻息肉(P<0.05);鼻息肉病标本中HIF-1α、VEGF表达量明显高于单发鼻息肉、多发鼻息肉组织(P<0.05).鼻息肉复发与鼻息肉的病理分型、HIF-1α、VEGF表达密切相关(P<0.05).结论:鼻息肉增生和局部血管的生成密切相关,HIF-1α可能是同构调节miR-200a表达,来控制VEGF及血管生成的.

基于因子分析的平均住院日影响因素研究4063-4066

摘要:目的:分析影响平均住院日的主要因素,为综合性医院科学、有效的缩短平均住院日打下坚实的基础.方法:应用因子分析对影响平均住院日的主要因素进行重要程度的分析.结果:根据因子分析结果可知影响平均住院日的主要因素的重要程度依次为诊疗感染率、合并症与并发症管理、手术患者比例、诊疗延误、患病程度、患病种类、病床轮转率、用药安全.结论:因子分析可以对影响平均住院日的主要因素进行定量分析,可为医院缩短平均住院日提供可靠的科学依据,提高医疗服务质量.

瑞舒伐他汀强化治疗对支架置入术后患者血管再狭窄的影响4067-4070

摘要:目的:探究瑞舒伐他汀强化治疗对行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术后患者再狭窄率、血管内皮功能和血脂水平的影响.方法:选择2013年1月~2015年12月90例于我院行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术后的患者.按照治疗方法的不同将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每组45例.观察组患者术后给予20 mg/天瑞舒伐他汀强化治疗,对照组患者术后给予常规剂量(5~10 mg/天)瑞舒伐他汀治疗,连续服用6个月.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血脂、C反应蛋白(CRP)、白介素8(IL-8)、一氧化氮合酶(eNOS)、内皮素-1(ET-1)水平及术后6个月支架内再狭窄率(ISR).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的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LDL-C)水平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且观察组患者以上指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高密度脂蛋白(HDL-C)水平较治疗前增加明显(P<0.05),而对照组该指标无明显改善(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CRP、IL-8水平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且观察组患者以上指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的一氧化氮合酶(eNOS)水平较治疗前显著提高,血管内皮素-1(ET-1)水平显著降低(P<0.05),但对照组以上指标与治疗前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术后6个月,观察组患者支架内再狭窄率(ISR)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瑞舒伐他汀强化治疗可通过显著改善患者血脂水平,减轻患者机体炎症状态,积极恢复内皮组织损伤,进而预防ISR的发生.

脑血疏口服液联合依达拉奉对高血压脑出血的治疗效果及对血清IL-6,IL-1β,MMP-9的影响4071-4074

摘要:目的:研究脑血疏口服液联合依达拉奉对高血压脑出血的治疗效果及对血清白介素-6 (IL-6)、IL-1β、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的影响.方法:选取2014年10月至2016年9月我院收治的102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根据入院顺序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51例每组.对照组使用常规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采取脑血疏口服液联合依达拉奉完成治疗.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神经功能评分、血肿周围水肿量、血肿量,血清IL-6、IL-1β、MMP-9水平.结果:治疗后,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94.12%(48/51)比78.43%(40/51)](P<0.05);神经功能评分、血肿量、周围水肿量显著低于对照组[(11.04± 1.21)分、(8.65± 0.54)mL、(5.87±0.54)mL比(19.87± 1.76)分、(13.56±1.23)mL、(9.65± 0.92)mL] (P<0.05);血清IL-6、IL-1β、MMP-9水平低于对照组[(8.98± 0.87)ng/mL、(12.34± 1.21)ng/L、(74.21±8.42)ng/L比(11.21± 1.02)ng/mL、(23.87±2.37)ng/L、(92.17±9.86)ng/L](P<0.05).两组患者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脑血疏口服液联合依达拉奉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常规治疗,可能与其有效降低患者血清IL-6、IL-1β、MMP-9水平有关.

真菌性鼻鼻窦炎发病相关因素及临床特征分析4075-4078

摘要:目的:探究影响真菌性鼻鼻窦炎发病的有关因素,并分析其临床特征.方法:选取在我院就诊的150例真菌性鼻鼻窦炎患者及150例慢性鼻鼻窦炎患者,回顾性分析2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将两者进行对照研究,通过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和检验的方法,对患者的术前资料进行分析,进而探讨影响真菌性鼻鼻窦炎发病的因素及其临床特征.通过真菌特异性六胺银染色的方法,对150例真菌性鼻鼻窦炎患者进行分型.结果:以年龄(x1)、病程(x2)、涕血(x3)、头痛(x4)、单侧或双侧病变(x5)和钙化斑(x6)为变量,获得了真菌性鼻鼻窦炎发病的Logistic回归预测方程:y=-8.714+1.201 x1+0.497 x2+4.576 x3+1.188 x4+2.697x5+4.118x6,P=exp(y)/[1+exp(y)].与慢性鼻鼻窦炎的发病情况对比,发现真菌性鼻鼻窦炎的发生多位女性患者,年龄在40岁以上,病程在3年以内,主要症状为头痛和涕血,影像学检查有单侧病变,且有钙化斑出现(P<0.05).在150例真菌性鼻鼻窦炎患者中,慢性侵袭性46例,非侵袭性104例.结论:真菌性鼻鼻窦炎的发病可以通过其相关因素的Logistic回归预测方程进行预测,其临床表现有明显的特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