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生物医学进展杂志

发表咨询:400-808-1731

订阅咨询:400-808-1751

现代生物医学进展杂志 统计源期刊

Progress in Modern Biomedicine

  • 23-1544/R 国内刊号
  • 1673-6273 国际刊号
  • 0.76 影响因子
  • 1-3个月下单 审稿周期
现代生物医学进展是黑龙江省红十字医院;黑龙江省森林工总医院主办的一本学术期刊,主要刊载该领域内的原创性研究论文、综述和评论等。杂志于2011年创刊,目前已被剑桥科学文摘、Pж(AJ) 文摘杂志(俄)等知名数据库收录,是黑龙江省卫生厅主管的国家重点学术期刊之一。现代生物医学进展在学术界享有很高的声誉和影响力,该期刊发表的文章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实践价值,为读者提供更多的实践案例和行业信息,得到了广大读者的广泛关注和引用。
栏目设置:述评、研究快报、基础研究、临床研究、专论与综述、技术与方法、研究简报、生物磁学

现代生物医学进展 2016年第14期杂志 文档列表

现代生物医学进展杂志基础研究
辣椒碱对3T3-L1前脂肪细胞葡萄糖摄取的影响2601-2603

摘要:目的:探讨辣椒碱对3T3-L1前脂肪细胞葡萄糖摄取的影响。方法:不同浓度的辣椒碱作用于3T3-L1前脂肪细胞,采用MTT测定细胞活性,GLU Test试剂盒法测定葡萄糖摄取,Western Blot法检测葡萄糖转运蛋白1(GLUT-1)表达的变化。结果:25μM辣椒碱作用72 h和50μM、100μM辣椒碱作用48 h、72 h,可显著抑制3T3-L1细胞增殖,6.25、12.5、25μM辣椒碱作用可显著促进3T3-L1细胞的葡萄糖摄入,Western Blot结果显示辣椒碱能够显著增加GLUT1蛋白表达量,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低剂量辣椒碱具有降糖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与增加GLUT-1蛋白表达有关。

miR-22心肌特异转基因斑马鱼的构建及心肌肥厚的评估2608-2611

摘要:目的:构建miR-22心肌特异转基因斑马鱼系,在体评估miR-22对于心肌肥厚的作用。方法:构建pTol2-CMLC2-miR-22-IRES-EGFP表达载体。通过显微注射的方法将tol2重组质粒于一细胞期注射入斑马鱼受精卵胚胎中,荧光筛选获得心肌特异表达绿色荧光的斑马鱼胚胎,并稳定表达传代。然后对稳定传代的成年斑马鱼心脏进行心肌肥厚及心功能的检测。结果:成功建立了miR-22心肌特异转基因斑马鱼系,通过定量PCR确定心肌中miR-22表达升高,荧光显微镜观察发现斑马鱼心肌出现绿色荧光。miR-22心脏特异过表达的转基因鱼系的成年鱼与野生对照组相比,出现了心肌肥厚的现象,心肌肥厚分子标志物nppa、myh7明显升高。斑马鱼心脏病理切片结果同样显示出miR-22心肌特异转基因斑马鱼出现了心肌肥厚的现象。结论:成功构建了miR-22心肌特异转基因斑马鱼,为研究心肌中miR-22的生物学功能提供了重要的工具,并证明miR-22心脏特异过表达会引起斑马鱼心肌肥厚。

咪唑类氮氧自由基的合成及其DPPH清除能力的研究2612-2617

摘要:目的:合成8种新型咪唑类氮氧自由基(4a~4h),并探讨其对1,1-二苯基-2-三硝基苯肼自由基(DPPH)的清除作用。方法:本文以2-硝基丙烷为原料,经烷基化、还原、缩合及氧化反应等步骤,合成8种新型咪唑类氮氧自由基(4a~4h)。将4a~4h分别与DPPH作用,使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测定其中DPPH的浓度,考察4a~4h对DPPH自由基的清除作用,以四甲基哌啶氮氧自由基(Tempol)作为阳性对照。结果:合成中间体及终产物经^1H NMR、HRMS、EPR等光谱数据确证了结构。通过DPPH自由基清除实验,结果显示所合成的8种新型咪唑类氮氧自由基对DPPH均有清除作用。结论:合成了新型咪唑类氮氧自由基,并对其合成方法进行了重要改进。在对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方面,8种化合物在一定浓度范围(0.01μmol/mL-2.4μmol/mL)内,清除作用与浓度成依赖性增长关系。其中,4b与Tempol相当,4a优于阳性对照Tempol,具有进一步开发研究的潜在价值。

低频超声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生物膜的促渗作用研究2618-2623

摘要:目的:探讨低频超声对血卟啉单甲醚(Hematoporphyrin monomerthyl ether,HMME)在金黄色葡萄球菌生物膜中渗透效果的影响。方法:将直径25 mm,孔径0.22μm的微孔滤膜平铺于LB琼脂培养基表面,再将纯种的金黄色葡萄球菌(ATCC6538)菌液,通过均匀涂布接种到滤膜表面,37℃恒温培养48 h获得实验所需的生物膜模型。将培养所得生物膜样本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单独超声组,单独药物组和实验组,其中实验组按超声强度(0.5 w/cm^2或1 w/cm^2)和超声作用时间(1 min、2 min或3 min)不同又分为实验(A、B、C、D、E、F)组。所用渗透药物为20μg/m L的HMME溶液。对照组使用等量的生理盐水孵育,孵育时间为3 min,单独超声组也用生理盐水孵育并加0.5 W/cm^2的超声作用3 min。HMME在405 mm激发光下有特征性光谱,通过测量光谱曲线下积分面积,可间接反映生物膜中HMME渗入量。结果:实验A组(0.5 w/cm^2,1 min)的荧光光谱曲线下积分面积显著高于单独药物组(P〈0.05)。声强相同时,随作用时间增加,所得光谱曲线下积分面积显著增加(P〈0.01或P〈0.05);作用时间相同时,声强越大,光谱曲线下积分面积亦越大(P〈0.01)。结论:低频超声可以显著增加HMME渗透进入金黄色葡萄球菌生物膜的量,且渗透效果与超声作用时间和超声声强正相关。

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在多发性骨髓瘤中表达意义2628-2630

摘要:目的:观察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Macrophage migration Inhibitory Factor,MIF)在多发性骨髓瘤(Multiple Myeloma,MM)患者血浆中的表达及与肿瘤负荷指标包括血β2-微球蛋白(serumβ2 microglobulin,β2-MG)、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乳酸脱氢酶(lactic acid dehydrogenase,LDH)、血清白蛋白(serum albumin,ALB)的相关性。方法:随机选择多发性骨髓瘤患者30例作为观察组,28例健康人为对照组。以ELISA(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方法检测两组人群静脉血浆MIF浓度,并检测观察组肿瘤负荷相关指标,分析与MIF相关性。结果:1与对照组MIF检测浓度值比较(2386.76±679.66pg/m L),观察组血浆MIF浓度明显高表达(8153.18.16±2043.73 pg/ml),两组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MIF与β2-MG、CRP呈正相关(p=0.031、0.021;r=0.712、0.46);与ALB呈负相关(p=0.047;-0.215);与LDH无明显相关性(P=0.679)。结论:MIF检测在多发性骨髓瘤的临床诊断、分期和判断预后有重要参考价值。

Toll样受体4在小于胎龄儿生后发生胰岛素抵抗的作用研究2631-2636

摘要:目的:探讨Toll样受体4在小于胎龄儿生后发生胰岛素抵抗的作用。方法:建立动物模型,分为小于胎龄儿追赶生长组(S1组)、小于胎龄儿无追赶生长组(S2组)、适于胎龄儿组(AGA组)。生后4周和12周取血、肝脏和脂肪组织,检测血糖、胰岛素、甘油三酯、游离脂肪酸和总胆固醇,计算胰岛素抵抗指数(Homeostasis model assessment for insulin resistance index,HOMA-IR);ELISA法检测血清白介素-6、肿瘤坏死因子-α;实时定量RT-PCR法检测相同体质量肝脏和脂肪组织中Toll样受体4、髓细胞样分化因子88、核因子κB、肿瘤坏死因子-α和白介素-6 mRNA的表达。结果:与适于胎龄儿组和小于胎龄儿无追赶生长组相比,小于胎龄儿追赶生长组随年龄增长血糖、血清胰岛素、游离脂肪酸、甘油三酯和HOMA-IR逐渐增高(P〈0.05),相同体质量肝脏和脂肪组织中Toll样受体4、髓细胞样分化因子88、核因子κB、肿瘤坏死因子-α和白介素-6 mRNA表达量也逐渐升高(P〈0.05);肝脏和脂肪组织中Toll样受体4信号通路与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呈显著正相关(P〈0.05),脂肪组织中的相关性显著高于肝脏组织(P〈0.05)。结论:SGA生后追赶生长者随年龄增长出现糖脂代谢异常;肝脏和脂肪组织Toll样受体4信号途径激活,诱发以TNF-α和IL-6为炎性介质的慢性炎症,促进胰岛素抵抗发生发展;脂肪组织在胰岛素抵抗发生发展中作用更强。

RGD肽对肺癌A549细胞增殖侵袭能力的影响及其机制研究2637-2640

摘要:目的:研究RGD肽对肺癌A549细胞增殖凋亡及侵袭迁移的影响,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不同浓度RGD肽处理肺癌A549细胞后,MTT检测肺癌细胞的增殖能力,流式细胞仪检测肺癌细胞凋亡及周期分布,Transwell检测其迁移及侵袭能力的变化,Western blot检测RGD肽对肺癌A549细胞MMP2、MMP9的表达水平影响。结果:当RGD肽浓度增加至50 mg/L时,肺癌A549细胞增殖明显受到抑制,且这种抑制作用呈剂量依赖关系;RGD肽组A549细胞G0/G1期细胞比例增高,细胞凋亡率由(6.1±0.1)%增至(15.2±0.5)%;在迁移和侵袭试验中,RGD肽组A549细胞的穿膜细胞数分别由123±10和43±10降至45±5和18±5;RGD肽组A549细胞MMP2、MMP9表达水平显著降低。结论:RGD肽对肺癌A549细胞的增殖有明显抑制作用,并促进其凋亡,可能与RGD肽改变其周期分布有关,RGD肽可明显抑制A549细胞的迁移及侵袭,可能与其下调MMP2、MMP9的表达相关。

顺铂短期诱导人腺样囊性癌细胞NACC产生耐药性的研究2641-2645

摘要:目的:探讨人腭部涎腺腺样囊性癌细胞(NACC)经顺铂(DDP)短期诱导后耐药性产生情况及耐药机制。方法:采用恒定浓度DDP反复间歇诱导法诱导NACC细胞,获得耐药细胞NACC/DDP3,MTT法检测细胞耐药指数;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存活蛋白(Survivin)及核苷酸切除修复交叉互补基因1(ERCC1)的mRNA表达;裸鼠右侧腋部皮下接种NACC及NACC/DDP3细胞,成瘤后将荷瘤裸鼠随机分为生理盐水对照组和DDP 2 mg·kg^-1组,比较2 mg·kg^-1 DDP对两组荷瘤裸鼠的抑瘤率,HE染色观察肿瘤组织形态。结果:诱导后的NACC/DDP3对DDP耐药性增强,耐药指数为1.44;在NACC/DDP3细胞中,Survivin及ERCC1的mRNA表达明显上调,分别为亲本细胞的2.02(P〈0.01)和1.59(P〈0.05)倍;2 mg·kg^-1 DDP对NACC组抑瘤率为(31.64±1.15)%,对NACC/DDP3组抑瘤率为(16.66±0.76)%,两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HE染色观察两组瘤体标本均符合腺样囊性癌实体型组织学表现。结论:NACC细胞经DDP短期诱导即产生一定耐药性,NACC/DDP3细胞中Survivin及ERCC1的mRNA表达上调,提示Survivin及ERCC1可能参与了腺样囊性癌细胞对DDP的耐药。相同剂量DDP对NACC/DDP3所建立的皮下移植瘤模型抑瘤率显著低于NACC组,提示NACC/DDP3接种到裸鼠体内仍具有耐药性,这将为体内研究耐药腺样囊性癌的治疗提供良好的平台。

基于电镜和免疫组化的线粒体数目标志物评估肝癌的初步研究2646-2650

摘要:目的:研究线粒体数目与肝癌生长的相关性。方法:利用电子显微镜技术定量肝癌组织中线粒体数目,利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评估肝癌组织中的线粒体标志物COX Ⅳ及HSP60表达水平,分析电镜肝癌线粒体定量结果与COX Ⅳ及HSP60表达量之间的相关性,并比较肝癌中线粒体数目、COX Ⅳ及HSP60表达量与肝癌直径之间的关系。结果:与癌旁相比,肝癌组织中线粒体数目(P〈0.001)、COX Ⅳ及HSP60的表达量显著降低(P=0.0417,P=0.0290)。COX Ⅳ及HSP60表达水平与线粒体数目无显著相关(r^2=0.009,P=0.5468;r^2=0.056,P=0.1396)。线粒体数目与肿瘤直径显著负相关(r^2=0.1086,P=0.0434),COX Ⅳ及HSP60表达量与肿瘤直径无显著相关(r^2=0.0251,P=0.3287;r^2=0.0461,P=0.1830)。结论:线粒体数目是潜在的肝癌生长标志物。但常用的线粒体定量分子HSP60与COX Ⅳ并不能准确定量肝癌线粒体。

现代生物医学进展杂志临床研究
骨保留型短柄假体行全髋关节置换手术早期疗效观察2651-2654

摘要:目的:探讨骨保留型股骨短柄假体行全髋关节置换手术的近期疗效及临床体会。方法:自2013年1月~2015年3月,首次接受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共30例患者(38髋),年龄38~70岁,均采用后外侧入路。通过比较术前、术后髋关节Harris评分、骨性关节炎指数可视化量表(WOMAC),评价手术疗效。结果:术后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最少6月,最长33月,平均19.5月。术后髋关节疼痛均明显好转,随访期内无严重并发症发生。髋关节Harris评分:术前45.3±4.3,术后末次随访94.1±5.4。术后末次随访Harris评分较术前改善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4个月所有患者可以全负重行走。1例术中股骨近端骨折,术后愈合良好,未留后遗症。所有病例未发现假体松动或感染。结论:骨保留型股骨短柄假体行全髋关节置换手术近期临床效果满意,无严重并发症。新型短柄假体设计符合人体解剖特征,骨量保留多,术后疗效好,为髋关节置换提供了一种新的选择。

非甾体抗炎药在骨科手术超前镇痛中的临床应用研究2655-2659

摘要:目的:研究非甾体抗炎药的超前镇痛在骨科手术中的效果。方法:按照入选标准和排除标准选取2014年1月至2014年6月收治入院行骨科手术的各类骨折患者。记录每名患者人口统计学资料,骨折类型和部位,手术和麻醉方式,镇痛治疗方案,术前和术后疼痛评分,心理评分,用药期间不良反应,患者满意度评分。结果:本研究共纳入241名行骨折手术患者,分为超前镇痛组(n=115)和对照组(n=126),超前镇痛组术前使用非甾体抗炎药(主要为帕瑞昔布、塞来昔布)进行镇痛,对照组术前不使用非甾体抗炎药镇痛,两组术前疼痛评分无显著性差异。超前镇痛组和对照组在术后6 h、12 h、48 h、72 h视觉疼痛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不良反应发生率和满意度评分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超前镇痛组心理评分低于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少于对照组,满意度较高。结论:非甾体抗炎药超前镇痛运用于骨科手术中,能够有效缓解手术切口疼痛,减轻炎症反应,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患者满意度高。

俯卧位后外侧入路联合内侧切口治疗三踝骨折35例的临床疗效评价2660-2662

摘要:目的:探讨在俯卧体位下采用后外侧入路联合内侧切口治疗三踝骨折方法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择2014年1月~2015年1月在我院治疗并由同一治疗组医生采用俯卧体位下治疗的三踝骨折患者35例,治疗外踝骨折时将钢板置于腓骨后侧或外侧,使用钢板或螺钉对后踝骨折进行固定,2枚拉力螺钉固定内踝。观察术后切口及骨折愈合、踝关节功能恢复情况。术后定期随访,采用AOFAS踝-后足评分标准对踝关节功能进行评价。结果:手术时长50~142 min,平均90 min,1例患者内侧切口出现局部红肿,抬高患肢及定期换药后局部红肿好转,未出现明显切口感染征象。2例病人术后出现足背部麻木,分别在术后6周、9周时消失。随访时间6~18月,平均随访15个月。术后3月X线显示所有病人骨折线模糊,骨痂生长良好,按美国足踝外科协会踝-后足评分系统评分:优28例,良5例,可2例,优良率94.29%。结论:在俯卧体位下采用后外侧切口治疗三踝骨折可一次性复位、固定后踝和外踝骨折,联合内侧切口可在一个体位下完成三踝骨折的手术,缩短手术时间,对软组织破坏少,骨折可获得解剖复位,术后踝关节功能恢复佳,可降低因反复翻身而污染术野的概率。

包皮切割缝合器、商环及传统包皮环切术的临床疗效比较2667-2669

摘要:目的:比较包皮切割缝合器与商环及传统包皮环切术治疗包皮过长或包茎的手术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240例包皮过长或包茎患者随机分为传统包皮环切术组、商环组及包皮切割缝合器组(PCSD)。对比分析三组手术时间、出血量、术中疼痛评分、术后疼痛评分、切口愈合时间、感染、切口裂开、术后水肿、术后出血等情况。结果:在手术时间、术中疼痛评分、术后疼痛评分、切口愈合时间、感染、切口裂开、术后水肿方面,PCSD组都明显优于传统包皮环切术组及商环组(P〈0.05);PCSD组术中出血量明显少于传统包皮环切术组(P〈0.05),而与商环组比较未见明显差别;在术后出血方面,三组比较未见明显的差异。结论:PCSD可以明显缩短包皮过长或包茎的手术时间,降低术中、术后疼痛,减少术后并发症。

T细胞分化蛋白2在肝细胞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2670-2675

摘要:目的:观察T细胞分化蛋白2(Mal2)在肝细胞癌(HCC)中的表达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方法检测226例HCC患者的肿瘤组织和86例正常肝组织中Mal2蛋白的表达情况,并分析其与HCC临床病理指标的关系。通过生存分析比较不同Mal2表达水平患者的生存情况,并分析影响HCC患者生存情况的危险因素。结果:Mal2蛋白在HCC肿瘤组织中的表达水平显著高于正常肝组织(P〈0.05)。Mal2蛋白表达水平增高与HCC患者血管侵犯、淋巴结转移和较高的TNM分期相关。生存分析表明Mal2蛋白高表达组患者术后生存率显著低于低表达组患者(P〈0.05)。Mal2阳性表达、血管癌栓形成、淋巴结转移及较高的TNM分期是影响HCC患者术后生存时间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Mal2蛋白在HCC组织中呈过表达趋势,且与肿瘤转移密切相关,可能在HCC的诊断与预后判断中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针刺结合功能性电刺激对急性脑卒中后吞咽困难患者吞咽功能的影响2676-2678

摘要:目的:探索针刺结合功能性电刺激对急性脑卒中后吞咽困难患者吞咽功能的影响,以寻求一种更加有效的治疗方法。方法:选取2010年7月至2014年7月我院神经内科、急诊科收治的93例急性脑卒中后合并吞咽障碍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三组,每组31例。三组在脑卒中常规药物治疗及吞咽康复训练的基础上,A组接受针刺治疗,B组接受功能性电刺激治疗,C组接受针刺联合功能性电刺激治疗。比较治疗前后洼田氏饮水试验评分及疗效。结果:治疗后三组评分均较治疗前下降,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且C组评分相比A、B组更低,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总有效率为93.5%,明显高于A组的67.7%和B组的74.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刺治疗联合功能性电刺激治疗卒中后吞咽障碍疗效显著,优于单纯针刺治疗及单纯功能电刺激治疗。

三种不同麻醉方式对产妇血流动力学及新生儿的影响2679-2682

摘要:目的;探讨硬膜外麻醉、蛛网膜下腔-硬膜外麻、气管插管全麻三种不同麻醉方式对剖宫产产妇血流动力学及胎儿的影响。方法:纳入行择期剖宫产产妇152例,采用随机表法将其分为硬膜外组(48例)、腰硬联合麻醉组(52例)、气管内插管全麻组(52例)。观察麻醉前正常状态时(T1)、麻醉成功后5 min(T2)、胎儿娩出时(T3)三个时间点产妇SBP、DBP、HR、SV、CO、SVR及胎儿相关指标,包括出生后1 min、5 min Apgar评分、脐动脉血pH、PCO_2、PO_2。结果:硬膜外麻、腰麻-硬膜外联合麻醉、全麻三组间麻醉起效时间有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气管内插管全麻组起效时间最快。三组间在T1时间点SBP、DBP、HR、SV、CO、SVR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T2时间点,硬膜外麻、联合麻醉、全麻三组SBP、DBP、HR、SVR水平均较T1时间点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2时间点,全麻组SBP、DBP、HR、SVR水平高于硬膜外、联合麻醉组(P〈0.05)。T3时间点三组SBP、DBP、HR、SV、CO水平均较T2时间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3时间点,全麻组SBP、DBP、SVR高于其他两组,心率低于其他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间新生儿出生后1 min Apagr、5 min Apgar评分、脐动脉血学pH、PCO_2无统计学差异(P〉0.05)。三组间脐动脉血PO_2有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气管内插管全麻组脐动脉血PO_2最高。结论:三种麻醉均可以用于剖宫产术,全麻剖宫产术对产妇血流动力学影响最小,起效快,但对胎儿脐动脉血氧浓度有一定的影响。

肝泡状棘球蚴病不同手术疗效及预后的分析研究2683-2686

摘要:目的:比较肝泡状棘球蚴病(HAE)不同手术方式的疗效,并分析影响HAE手术患者预后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年9月-2015年2月期间在我院进行手术治疗的HAE病人的诊疗记录。根据手术方式的不同,将病人分为非移植性根治性切除组(A组)、术中病灶绝大部分切除(90%以上)组(B组)、术中不能90%以上切除或仅引流组(C组)、肝移植组(D组)。结合随访资料,评价四组的疗效,并分析影响患者预后的相关因素。结果:A组死亡率低于其他三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生存曲线结果显示,A组预后生存状况优于其他三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多因素分析结果表明,非移植性根治性切除、术中出血量是影响患者生存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0.05)。结论:在早期发现早期诊断的前提下,对HAE病人行非移植性根治性切除术治疗效果最好,且非移植性根治性切除是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

DCE-MRI参数与肿瘤新生血管的相关性的研究2687-2691

摘要:目的:研究DCE-MRI(dynamic contrast-enhanced magnetic resconance imaging,DCE-MRI)参数与肿瘤新生血管的相关性。方法:应用3.0T磁共振仪对124例乳腺肿瘤患者行DCE-MR检查,经手术病理证实恶性59例;良性65例。并计算血流动力学参数K^(trans)、K_(ep)、Ve以及ADC(apparent diffusion cofficient,ADC)值。运用Person检验分析磁共振各参数值与CD31、CD105表达的微血管密度(MVD)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与细胞增殖Ki-67的相关性。结果:K^(trans)、K_(ep)以及ADC值在恶、良性病变、正常腺体组之间两两比较有统计学差异,K^(trans)、K_(ep)值在恶性病变组最高,高于正常组织、良性病变组(P〈0.05)。而Ve值正常腺体、良性病变以及正常腺体组与恶性病变组两两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良性病变与恶性病变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并且K^(trans)和K_(ep)值在浸润性导管癌和导管原位癌组明显高于不典型增生组(P〈0.001)。相反ADC值浸润性癌和导管原位癌低于不典型增生(P〈0.001)。而Ve值在各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另外CD105、Ki-67与磁共振参数K^(trans)、K_(ep)和ADC值之间具有相关性(P〈0.05,r=0.563,r=-0.566)。结论:DCE-MRI成像中K^(trans)、K_(ep)和ADC值可以定量评估乳腺癌微血管密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