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生物医学进展杂志社
分享到:

现代生物医学进展杂志

《现代生物医学进展》杂志在全国影响力巨大,创刊于2011年,公开发行的旬刊杂志。创刊以来,办刊质量和水平不断提高,主要栏目设置有:述评、研究快报、基础研究、临床研究、专论与综述、技术与方法、研究简报、生物磁学等。
  • 主管单位:黑龙江省卫生厅
  • 主办单位:黑龙江省红十字医院;黑龙江省森林工总医院
  • 国际刊号:1673-6273
  • 国内刊号:23-1544/R
  • 出版地方:黑龙江
  • 邮发代号:14-12
  • 创刊时间:2011
  • 发行周期:旬刊
  • 期刊开本:A4
  • 复合影响因子:0.76
  • 综合影响因子:0.318
期刊级别: 统计源期刊
相关期刊
服务介绍

现代生物医学进展 2015年第18期杂志 文档列表

现代生物医学进展杂志基础研究

混合喂养法建立成年营养性肥胖大鼠模型

摘要:目的:尝试用混合喂养法建立一种与临床相仿的成年营养性肥胖大鼠模型。方法:55只8周龄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10只(普通饲料喂养)和实验组45只(混合喂养),喂养2周后实验组剔除肥胖抵抗大鼠。每周记录大鼠体重,喂养9周后观察两组大鼠体重、体长、Lee's指数、空腹血糖(FBG)、血脂、葡萄糖耐量水平和肝脏组织病理改变。结果:喂养第9周末,实验组大鼠和对照组大鼠体重分别为(645.6±34.8)g和(483.3±31.5)g,Lee's指数分别为(326.3±24.2)和(302.7±19.8),组间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实验组血清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及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FPG、糖负荷后30、60、120分钟血糖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E染色病理结果显示实验组大鼠肝脏均出现脂肪样变,而对照组未见明显变性。结论:本研究所应用的混合喂养法可以稳定成功地建立伴有葡萄糖耐量减低和高脂血症的成年营养性肥胖大鼠模型。
3418-3421

GLT-1在高压氧致中枢神经系统氧中毒发生中的作用研究

摘要:目的:探讨谷氨酸及其转运体在高压氧(hyperbaric oxygen,HBO)致中枢神经系统氧中毒(central nervous system oxygen toxicity,CNS-OT)发生中的作用。方法:(1)大鼠侧脑室注射谷氨酸转运体(Glutamate Transporter-1,GLT-1)选择性激动剂Ceftriaxone后观察氧惊厥潜伏期。采用随机数字法将大鼠分为对照组和50μg、100μg以及200μg Ceftriaxone给药组。采用侧脑室注射方法分别给予生理盐水和不同剂量Ceftriaxone后,进行0.6 MPa HBO暴露,记录大鼠的惊厥潜伏期。(2)大鼠侧脑室注射GLT-1选择性抑制剂DHK后观察氧惊厥潜伏期。采用随机数字法将大鼠分为对照组和5μg、10μg以及20μg DHK给药组。采用脑室注射方法分别给予生理盐水和不同剂量DHK后,进行0.6 MPa HBO暴露,记录大鼠的惊厥潜伏期。结果:脑室注射100μg Ceftriaxone组(33分4.2秒4分12.4秒)和200μg Ceftriaxone组(47分4.2秒5分5.2秒)惊厥潜伏期显著延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并存在一定量效关系。脑室注射5μg DHK组(16分44.4秒±2分4.7秒)、10μg DHK组(12分51秒±1分23.3秒)和20μg DHK组(7分31.1秒±53秒)惊厥潜伏期显著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并存在一定量效关系。结论:中枢局部给予GLT-1激动剂可以有效延长CNS-OT的潜伏期;中枢局部给予GLT-1抑制剂可以有效缩短CNS-OT的潜伏期。
3422-3425

微小RNA调控脓毒症患者外周血免疫因子表达及其机制研究

摘要:目的:探讨脓毒血症患者血清外周白细胞中的微小RNA(mi RNA)表达水平的变化及其在脓毒症患者中的表达意义以及免疫调控的关系。方法: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外周血CD4^+CD25^+Treg细胞表达,采用实时定量PCR(RT-PCR)方法检测110例脓毒症患者以及100例正常对照外周血白细胞中mi RNA以及Foxp3 m RNA表达量,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TNF-α和IL-10浓度,序贯器官衰竭估计(SOFA)评分系统评价脓毒症患者的严重程度。对mi RNA与白细胞总数、TNF-α、IL-10和SOFA评分之间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实验组mi RNA表达水平较对照组显著降低(P〈0.01),WBC、IL-10水平显著升高(P〈0.01)。实验组mi RNA表达水平以及SOFA评分、血清TNF-α和IL-10之间呈负相关关系(r值分别为-0.512、-0.623、-0.432,P〈0.05);与WBC无显著相关性(r=0.215,P〉0.05)。脓毒症患者外周血Treg表达率和Foxp3m RNA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随病情严重而升高,轻、中、重度实验组间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死亡均在重度脓毒症患者中,死亡组Treg、Foxp3 m RNA及IL-10均显著高于存活组(P〈0.01);mi RNA低于存活组(P〈0.01)。结论:脓毒症患者外周血的mi RNA表达量显著降低,表达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应机体的炎症反应情况,同时还可以判断疾病的严重度,且mi RNA参与对Treg细胞增殖的调节,在脓毒症免疫失衡机制中发挥一定的作用。
3426-3429

菊花总黄酮对RSV感染A549细胞趋化因子的影响

摘要:目的:探讨菊花总黄酮对小儿RSV感染A549细胞诱导RANTES及MCP-1释放作用影响。方法:实验分为细胞对照组,病毒对照组,菊花总黄酮组和病毒唑组。在Hep-2细胞和A549细胞分别加入菊花总黄酮和病毒唑的含药维持液,测定上述两种药物的最大无毒浓度;RSV病毒感染Hep-2细胞,观察药物对RSV的病毒抑制作用;RSV感染A549细胞,ELISA法测细胞趋化因子RANTES及MCP-1含量。结果:菊花总黄酮50%有效率优于病毒唑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RANTES及MCP-1释放抑制作用比较中,菊花总黄酮组RANTES、MCP-1明显降低,优于病毒唑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菊花总黄酮能够抑制RSV病毒活性,明显降低A549细胞释放RANTES、MCP-1,缓解患儿的呼吸道症状,对临床具有指导意义,值得临床推广。
3435-3437

表柔比星化疗对乳腺癌转移潜能的影响

摘要:目的:比较乳腺癌细胞经过表柔比星处理前后的生物学行为,探讨表柔比星化疗对乳腺癌转移潜能的影响及机制。方法:人乳腺癌细胞MCF-7和MDA-MB-231分别给予正常培养和表柔比星6小时处理,通过划痕实验和transwell实验比较两组细胞迁移和侵袭能力的差别。MCF-7细胞经过表柔比星处理不同时间后,通过real-time PCR分析细胞中转移相关蛋白1(Metastasis Associated Protein 1,MTA1)表达水平的变化。建立小鼠4T1乳腺癌模型,观察表柔比星化疗对小鼠肺表面乳腺癌转移灶的数量的影响。结果:划痕实验中,处理组MCF-7和MDA-MB-231细胞24小时内平均划痕愈合距离均显著长于对照组细胞(P〈0.05);transwell实验中,处理组MDA-MB-231细胞24小时内穿膜细胞数显著多于对照组细胞(P〈0.01),MCF-7细胞本身侵袭性低难以穿膜;real-time PCR结果显示,表柔比星处理使MCF-7细胞中MTA1转录水平出现显著上调(P〈0.05);动物实验结果显示,处理组小鼠肺表面转移灶数量显著多于对照组(P〈0.01)。结论:表柔比星处理可以在体内和体外增强乳腺癌细胞的转移潜能,这一改变可能与其诱导MTA1的表达有关。
3438-3442

植物多酚对5型腺病毒感染后宿主细胞膜流动性的影响

摘要:目的:观察两种植物多酚EGCG(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单宁酸对5型腺病毒感染后宿主细胞膜流动性的影响,初步探讨植物多酚抑制病毒作用机制。方法:利用DPH为荧光探针,以荧光偏振法观察5型腺病毒感染对宿主细胞膜流动性的影响,EGCG、单宁酸在此过程中对宿主细胞膜流动性改变的干预作用,结合CPE法测定的EGCG,单宁酸抑制5型腺病毒感染药效试验结果,以Spearman秩相关计算EGCG,单宁酸对宿主细胞膜流动性干预作用与其抑制病毒感染作用间的关系。结果:腺病毒感染细胞可提高宿主细胞膜流动性,滴度为100TCID50病毒可使293A细胞膜流动性提高15.34%。EGCG、单宁酸可抑制宿主细胞膜流动性,高浓度下分别可使宿主细胞膜流动性下降32.61%、25.75%。在病毒吸附前、吸附后、吸附同时,以EGCG、单宁酸处理宿主细胞,均发现宿主细胞膜流动性的干预作用与其抑制病毒感染效果高度相关(相关系数均〉0.900,P〈0.01)。结论:5型腺病毒感染会提高宿主细胞膜的流动性,而EGCG、单宁酸在干预腺病毒感染过程中对宿主细胞膜流动性的干预作用可能是其抑制腺病毒感染的机制之一。
3443-3447

冠心病患者血清IL-37水平及其与血清IL-6、IL-10、CRP水平的关系

摘要:目的:探讨不同类型冠心病患者血清白介素-37(IL-37)的水平及其与血清白介素-6(IL-6)、白介素-10(IL-10)、C反应蛋白(CRP)水平的关系。方法:选取急性心肌梗死患者20例(AMI组)、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26例(UAP组)、稳定性心绞痛患者20例(SAP组)及冠脉造影正常者26例(CON组)为研究对象,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其血清IL-37、IL-6、IL-10和CRP的水平并分析其相关性。结果:1UAP组、AMI组血清IL-37水平均较对照组(CON组)显著增高(p〈0.05),而SAP组与CON组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2冠心病患者的血清IL-37水平与其血清CRP(r=0.3,P〈0.05)、IL-6(r=0.4,P〈0.05)水平均存在显著正相关性,与IL-10水平无明显相关(P=0.16)。当排除SAP组患者后,冠心病患者的血清IL-37水平与CRP(r=0.3,P〈0.05)、IL-6(r=0.5,P〈0.05)、IL-10(r=0.2,P〈0.05)水平均显著相关。结论:急性冠脉综合症(ACS)患者的血清IL-37水平显著升高,并与IL-6、IL-10、CRP水平相关,可能参与了ACS发病过程中的炎症反应。
3448-3451

前交叉韧带方位角变化的解剖学测量研究

摘要:目的:探讨前交叉韧带(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ACL)在膝关节不同屈曲角度时的方位角变化,为ACL损伤诊断和重建研究提供解剖学支持。方法:成人膝关节标本10具,解剖观察ACL形态,用Photoshop软件测量膝关节不同屈曲角度下ACL方位角变化。结果:0°、30°位膝关节中ACL胫骨角大于ACL股骨角,有显著性差异(P〈0.01);60°、90°位膝关节中的ACL胫骨角小于股骨角,有显著性差异(P〈0.01)。膝关节0°、30°、60°、90°ACL胫骨角由大渐小,各角度间均有显著性差异(均P〈0.01)。膝关节0°和30°的ACL股骨角比60°和90°时小,有显著性差异(均P〈0.01),0°与30°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60°小于90°,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ACL于膝关节0°和30°位时,后外侧束(posterolateral bundle,PLB)发挥主要作用,ACL诊断或重建主要参考胫骨角;60°、90°时ACL前内侧束(anteromedial bundle,AMB)发挥主要作用,ACL诊断或重建主要参考股骨角。ACL方位角可作为ACL损伤诊断和手术重建的重要参考。
3458-3461
现代生物医学进展杂志临床研究

替格瑞洛与氯吡格雷对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经皮冠脉动脉介入术后血小板抑制效果的比较

摘要:目的:比较替格瑞洛与氯吡格雷对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经皮冠脉动脉介入术(PCI)后血小板的抑制效果。方法:选择2014年3月至8月在我院经替格瑞洛联合阿司匹林治疗的ACS患者85例(替格瑞洛组),按性别、年龄2:1匹配原则随机抽取同一时间服用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治疗患者170例(氯吡格雷组)为研究对象,两组患者均行PCI治疗,并于服用抗血小板药物负荷剂量2天(PCI术后)进行血栓弹力图(TEG)检测,观察和比较两组患者经ADP途径及经AA途径的血小板抑制率。结果:氯吡格雷组和替格瑞洛组经ADP途径的血小板抑制率分别为(66.60±25.57)%、(82.10±18.87)%,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氯吡格雷组ADP抑制率〈50%患者占总人数的29.4%,替格瑞洛组ADP抑制率〈50%的患者占总人数的10.6%,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氯吡格雷组ADP抑制率〉75%者占总人数的41.8%;而替格瑞洛组ADP抑制率〉75%的患者占总人数的69.4%,两组抑制率差异也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氯吡格雷组和替格瑞洛组经AA途径的血小板抑制率分别为(88.70±23.89)%、(90.32±18.09)%,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替格瑞洛对ACS患者PCI术后血小板的抑制作用优于氯吡格雷。
3462-3465

中药联合化疗对ALL患者CD4、CD25细胞调节及sE-cad的影响

摘要:目的:研究中药联合化疗方案对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cute lymphocytic leukemia,ALL)患者CD4^+CD25^+细胞调节的影响、血清s E-cad的影响以及临床意义。方法:选取我院血液科收治的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60例,随机分为两组,其中对照组30例给予常规化疗方案治疗,中药组30例在常规化疗方案的基础上加用中药辅助治疗。对比治疗前后患者血常规、CD4^+CD25^+细胞及血清s E-cad的改变。结果:1治疗后两组患者CD4^+CD25^+T细胞较治疗前均显著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相比,中药组CD4^+CD25^+T细胞下降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治疗后两组患者血清s E-cad均改善,且中药组(55.58±10.47)较对照组(67.27±11.32)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两组有效率比较重,中药组总有效率(86.67%)明显优于对照组(66.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药联合化疗治疗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CD4^+CD25^+T细胞调节及血清s E-cad的改变明显,对临床具有指导意义。
3466-3469

早发冠心病患者的危险因素及冠脉病变特点研究

摘要:目的:探讨早发冠心病(PCAD)患者的危险因素及冠脉病变特点。方法:收集2014年8月至2015年2月北京安贞医院急诊科行冠状动脉造影的100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和临床资料分为早发冠心病(PCAD)组(男〈55岁,女〈65岁,n=340)、晚发冠心病组(n=300)和对照组(非冠心病者,n=360)。对三组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PCAD患者的危险因素,并比较PCAD组与晚发冠心病组的冠状动脉病变特点。结果: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提示:吸烟、早发冠心病家族史、高血压病及2型糖尿病是PCAD的独立危险因素(P〈0.001)。PCAD组单支病变比例显著高于晚发冠心病组(P〈0.05);回旋支、右冠状动脉病变比例低于晚发冠心病组(P〈0.05)。结论:吸烟、早发冠心病家族史、高血压病及2型糖尿病是PCAD的独立危险因素。早发冠心病患者冠脉病变主要累及前降支。单支病变多于晚发冠心病患者。
3470-3473

CT及MRI在直肠癌诊断和分期的应用价值研究

摘要:目的:探究在直肠癌的诊断以及分期方面,CT与MRI技术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我院近年来经过病理检测,确诊为直肠癌的患者160例,随机分为两个实验组,其中一组采取CT成像方法,另一组患者采取MRI成像。并记录在不同的分期中CT及MRI的应用价值。CT诊断包含了常规CT平扫以及CT增强扫描,MRI诊断包括轴位DWI、T2W1冠状位以及矢状位、轴位T1WI、轴位T2WI的图像。结果:在直肠癌的诊断中,CT诊断的T分期与病理性T分期差异不大,其准确率为70.0%。MRI诊断的T分期和病理性T分期差异极小,其准确率为85.0%。CT诊断的N分期与病理性N分期差异不大,准确率为72.5%;MRI诊断的N分期与病理性N分期差异较小,其准确率为87.5%。CT诊断的T分期以及N分期的准确率与MRI诊断的T分期以及N分期的准确率之间差异均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直肠癌的术前诊断以及局部分期中,MRI诊断与CT诊断相比,有更高的诊断价值。
3474-3477

经皮穴位电刺激辅助全身麻醉减少镇痛药及其副作用的随机对照研究

摘要:目的:1.为了明确经皮穴位电刺激是否可以减少择期乳腺癌根治术麻醉药的用量,产生针刺镇痛效应,并且缩短患者苏醒和拔管时间;2.经皮穴位电刺激是否可以明显的减少术后恶心呕吐、眩晕及皮肤瘙痒等麻醉相关并发症的发生;3.探讨电针镇痛效应是否与患者体内β-内啡肽、游离皮质醇有关。方法:选择60例进行择期乳腺癌根治术的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CON组)、经皮穴位电刺激组(TEAS组),每组30人。入手术室后TEAS组选择双侧合谷穴(LI4),内关穴(PC6)和足三里(ST36)作为穴位刺激30分钟,刺激频率为疏密波2/30 Hz,强度以患者所能承受为限(6-8 m A),对照组患者则仅将电极贴片贴于穴位,不给予电刺激。术中行Narcotrend脑电监测仪监测麻醉深度,记录术中血流动力学参数,采集外周静脉血行皮质醇和β-内啡肽检测。首要观察指标是术中瑞芬太尼用量,次要观察指标是麻醉苏醒质量和麻醉相关副作用。结果:TEAS组瑞芬太尼用量(0.063±0.026μg·kg-1·min^-1)相比对照组(0.091±0.032μg·kg^-1·min^-1)减少了30%。两组间术中血流动力学和血浆β-内啡肽、皮质醇水平无显著差异(P〉0.05)。然而,拔管和苏醒时间在对照组分别为17(5)和14(8)min显著长于TEAS组(P〈0.05),TEAS组术后24小时眩晕和皮肤瘙痒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经皮穴位电刺激确实产生了针刺镇痛效应,大大减少了全麻术中瑞芬太尼用量并降低术后麻醉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是一种值得推广的辅助麻醉方法。
3478-3483

全胸腔镜与后外侧开胸手术对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炎症因子及免疫功能的影响

摘要:目的:探讨全胸腔镜与后外侧开胸手术对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炎症因子及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我院80例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平均分为两组各40例,研究组患者使用全胸腔镜手术,对照组采用后外侧开胸手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输血量及住院天数,同时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炎症因子及免疫细胞水平变化。结果:研究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输血量及住院天数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细胞炎症因子C-反应蛋白(CRP)、淀粉样蛋白A(SAA)、白细胞介素-6(IL-6)及可溶性白介素2受体(IL-2R)均较术前明显升高,且对照组患者各因子水平升高程度明显高于研究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T淋巴细胞中CD4^+、CD8^+及CD4+/CD8+均较术前明显下降,且对照组患者下降程度明显高于研究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全胸腔镜手术治疗早期非小细胞肺癌疗效显著,且利于保护机体免疫功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3484-3486

血运重建程度与不稳定心绞痛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后早期预后的相关性

摘要:目的:探讨合并左主干/三支病变的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的血运重建程度(revascularization extent,RE)及其早期预后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2年1月1日-2012年12月31日期间就诊于解放军总医院心血管内科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的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201例,按其血运重建程度分为三组:低血运重建程度组(Low RE group,RE≤65%),中等血运重建程度组(Medium RE group,65%0.05)。结论:不稳定型心绞痛合并多支血管病变的患者,可行完全再血管化治疗,以减少术后早期再血管化事件率及MACCE事件发生率。
3487-3491

脑卒中后抑郁的发生率与危险因素的研究

摘要:目的:调查脑卒中患者抑郁的发生率,分析影响脑卒中后抑郁(post-stroke depression,PSD)发生率的相关因素。方法:随机调查400例符合纳入标准的脑卒中后的患者,采用自行设计的基本资料调查表收集患者的一般资料,采用抑郁自评量表(SDS)和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17项版本评定患者的抑郁情况,采用Barthel生活能力指数(B1)对患者日常生活能力评分,采用改良的爱丁堡斯堪的那维亚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表(SSS)对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FA)。结果:PSD总发生率为49.5%,其中轻度抑郁为26.5%,中度抑郁为16.0%,重度抑郁为7.0%,影响脑卒中后抑郁发生的相关因素有既往抑郁病史(P=0.000)、性别(P=0.046)、社会交往(P=0.000)、家庭关系(P=0.000)、照料人(P=0.000)、既往患病(P=0.000)、合并疾病种类(P=0.000)、卒中后病程(P=0.000)、日常生活能力(P=0.000)和神经功能缺损(P=0.000)。结论:脑卒中后抑郁的发生可能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3492-3495

血塞通在23G微创玻切手术治疗糖尿病性玻璃体积血的作用

摘要:目的:探讨注射用血塞通(冻干粉)在23G微创玻切手术治疗糖尿病性玻璃体积血中的作用。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2型糖尿病性玻璃体积血70例,将其随机分为两组,均给予常规血糖控制及23G微创玻切手术治疗,实验组于手术前给予注射用血塞通。对比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以及视力恢复情况。结果:实验组的平均手术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术后出血、房性炎症、视网膜脱离、新生血管性青光眼并发症的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视力恢复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术前应用注射用血塞通能够明显提高23G微创玻切手术治疗糖尿病性玻璃体积血的临床疗效,值得临床推广。
3496-3498

腹腔镜联合硬质胆道镜治疗复发性肝胆管结石的临床应用

摘要:目的:观察腹腔镜联合硬质胆道镜治疗复发性肝胆管结石的临床应用。方法:选取2013年1月-2014年1月期间在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治疗的复发性肝胆管结石患者64例,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研究组患者给予腹腔镜联合硬质胆道镜治疗,对照组患者采取开腹治疗。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效果。结果:研究组患者手术出血量、手术时间、肛门排气时间、术后胆红素恢复时间、平均住院时间和抗生素应用时间均少于或短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研究组患者术后发生感染、胆漏、出血、结石残余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研究组患者术后疼痛3例显著高于对照组的15例(P〈0.05)。结论:腹腔镜联合硬质胆道镜治疗复发性肝胆管结石对患者损伤小、手术过程中出血量少、结石取出率高、残留可能性小、结石复发率低、术后恢复快、并发症发生率低,其可行性和安全性高,适应范围广,值得推广应用。
3499-3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