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生物医学进展杂志社
分享到:

现代生物医学进展杂志

《现代生物医学进展》杂志在全国影响力巨大,创刊于2011年,公开发行的旬刊杂志。创刊以来,办刊质量和水平不断提高,主要栏目设置有:述评、研究快报、基础研究、临床研究、专论与综述、技术与方法、研究简报、生物磁学等。
  • 主管单位:黑龙江省卫生厅
  • 主办单位:黑龙江省红十字医院;黑龙江省森林工总医院
  • 国际刊号:1673-6273
  • 国内刊号:23-1544/R
  • 出版地方:黑龙江
  • 邮发代号:14-12
  • 创刊时间:2011
  • 发行周期:旬刊
  • 期刊开本:A4
  • 复合影响因子:0.76
  • 综合影响因子:0.318
期刊级别: 统计源期刊
相关期刊
服务介绍

现代生物医学进展 2015年第14期杂志 文档列表

现代生物医学进展杂志生物磁学

极低频电磁场对骨肉瘤细胞的体外生物效应研究

摘要:目的:通过研究极低频电磁场对人骨肉瘤细胞系SOSP-9607-F4的细胞增殖、细胞凋亡、细胞周期及侵袭能力的影响,达到筛选最佳极低频电磁场参数的目的。方法:体外培养人骨肉瘤细胞,按不同频率5 Hz、15 Hz、30 Hz、40 Hz、50 Hz,不同磁场强度0.1 m T、1 m T、5 m T、10 m T分组进行干预,每天辐照1次,每次3小时,连续3天,并设立对照组。采用四甲基偶氮唑蓝法(MTT)测定骨肉瘤细胞增殖活性(OD值),并计算肿瘤细胞抑制率,初步筛选出两组最佳的电磁场参数。采用流式细胞技术(Annexin V-FITC和PI双标)检测细胞凋亡情况和细胞周期变化。采用Transwell小室并通过结晶紫染色观察细胞侵袭情况。结果:MTT法检测细胞增殖活性(OD值),将磁场组与对照组进行比较,SPSS 19.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结果显示不同磁场干预组组间OD值差异明显,有统计学意义(P〈0.05),磁场组较对照组OD值低,有统计学意义(P〈0.05);流式细胞技术(FCM)测定结果显示,两组磁场组间骨肉瘤细胞凋亡比例存在差异,且高于正常组,有明显统计学意义;电磁场组15 Hz,0.1 m T骨肉瘤细胞G1期百分比明显高于对照组和电磁场组50 Hz,1 m T,S期百分比则降低;侵袭实验中穿过小室的细胞数量明显低于后两者。结论:通过筛选得出极低频电磁场15 Hz,0.1 m T对骨肉瘤细胞的增殖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并可诱导或促使骨肉瘤细胞凋亡,减缓其侵袭能力,但其具体作用机制有待进一步研究。
2601-2605
现代生物医学进展杂志基础研究

氯雷他定固体自乳化制剂的体外溶出及体内药动学研究

摘要:目的:研究氯雷他定固体自乳化制剂的体外溶出行为及其在比格犬体内的药物动力学。方法:采用HPLC方法测定氯雷他定固体自乳化制剂与市售片剂的体外溶出曲线;采用LC-MS/MS测定市售片剂和氯雷他定固体自乳化制剂在比格犬体内的血药浓度,考察氯雷他定固体自乳化制剂的相对生物利用度。结果:以0.1 mol·L-1盐酸溶液为溶出介质的体外溶出结果表明,氯雷他定固体自乳化胶囊与市售片剂30 min时均可以溶出80%以上;比格犬体内药物动力学研究结果表明,固体自乳化制剂比市售片剂最高血药浓度显著性增加(P〈0.05),Cmax=1.79μg·L-1,而市售片剂Cmax=0.67μg·L-1;AUC(0~t)提高了149%(P〈0.05)。结论:固体自乳化制剂可以显著提高氯雷他定的体内吸收。
2606-2609

生地黄对内毒素诱导的急性肺损伤的保护作用

摘要:目的:以中医辨证论治为基础,研究生地黄对急性肺损伤/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cute lung injury/acute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ALI/ARDS)的干预作用。方法:将大鼠分为对照组、模型组、生地黄预防组、生地黄治疗组,通过气管注射脂多糖(LPS)制备大鼠ALI/ARDS模型,酶联免疫法(ELISA)测定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ronchoalveolar lavage fluid,BALF)中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和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含量的变化,考马斯亮蓝法测定BALF中总蛋白含量,BALF细胞悬浮液离心涂片Giemsa染色后光镜下细胞分类计数,H.E.染色肺部组织并通过光镜观察其形态学变化,分析生地黄水提物对ALI的保护作用。结果:生地黄干预组BALF中TNF-α、IL-6含量明显降低(P〈0.0),蛋白含量明显降低(P〈0.0),中性粒细胞数(Polymorphonuclear cells,PMN)和炎症细胞总数明显降低(P〈0.0),肺部病理损伤减轻。结论:生地黄对ALI可能具有保护作用,对ALI/ARDS可能具有潜在的治疗价值。
2610-2613

poly(dA:dT)促进体外培养的人绒毛组织AIM2炎性体活化

摘要:目的:在妊娠过程中,胎盘可能暴露于多种病原微生物,威胁胎儿正常生长发育。为探讨人胎盘绒毛组织是否表达AIM2炎性体成员基因以及人胎盘组织的AIM2炎性体的活化形式。方法:以THP-1细胞来源的RNA和蛋白作为阳性对照,分别应用RT-PCR和Western blot方法检测人早孕期胎盘绒毛组织中AIM2炎性体两个相关基因AIM2和ASC的表达。分离和体外培养人胎盘绒毛膜组织,并用不同浓度的poly(d A:d T)进行转染,处理24小时后,分别收集组织培养上清和蛋白裂解液,Western blot检测蛋白裂解液中caspase-1的活化,ELISA检测培养上清中IL-1β的分泌。结果:RT-PCR和Western blot结果均显示人早孕期胎盘绒毛组织组成性表达AIM2炎性体相关基因AIM2和ASC。同时,体外培养的人胎盘绒毛组织在转染5μg/m L poly(d A:d T)后,caspase-1剪切片段p10显著增多,培养上清中IL-1β分泌也显著增多(P〈0.01)。结论:人胎盘绒毛组织存在功能性的AIM2炎性体,能够被胞内双链DNA活化。
2614-2616

血浆HOTAIR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表达及诊断价值

摘要:目的:检测血浆HOX转录反义RNA(HOTAIR)表达水平,并初步探讨血浆HOTAIR作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CAD)标志物的诊断价值。方法:CAD患者和非CAD患者分别作为本研究的疾病组和对照组,血标本来自重庆大坪医院心内科介入室(2013年1月-9月)。运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qRT—PCR)分别检测疾病组和对照组各100例血浆HOTAIR水平,同时对上述血浆HOTAIR的表达值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并计算ROC曲线下面积(AUC)。结果:与对照组(0.25±0.10)相比,HOTAlR在CAD患者血浆(0.80±0.30)中表达显著升高(P〈0.05);ROC曲线分析表明,AUC为0.776,Cut—off值为0.55时,诊断CAD的灵敏度为75%,特异度为80%。结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患者血浆HOTAIR水平升高,血浆HOTAIR可作为诊断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独立生物标志物。
2617-2620

JMJD6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

摘要:目的:检测JMJD6蛋白在胃癌组织及相应癌旁正常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并分析JMJD6蛋白表达与胃癌患者临床病理参数及预后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JMJD6蛋白在胃癌组织及相应癌旁正常组织中的表达情况,进一步用Kaplan-Meier生存分析、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等统计学方法研究JMJD6表达与胃癌患者临床病理参数及预后的关系。结果:JMJD6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阳性率显著高于癌旁正常组织(P=0.001);JMJD6在胃癌组织的高表达与肿瘤临床分期(P=0.008)、病理分级(P=0.001)、局部浸润深度(P=0.028)、有无淋巴结转移(P=0.001)等显著相关;Kaplan-Meier生存分析结果表明JMJD6高表达的胃癌患者术后总体生存率显著低于JMJD6低表达的患者(P=0.023)。结论:JMJD6在胃癌的发生发展中可能发挥了癌基因样作用,可能作为胃癌治疗的潜在靶点。
2621-2624

miR-217慢病毒表达载体及稳转胶质瘤细胞系的构建

摘要:目的:构建mi R-217慢病毒表达载体并建立稳定表达mi R-217的胶质瘤细胞系,为深入研究mi R-217在胶质瘤细胞生长及功能中的作用及机制提供条件。方法:利用人基因组中mi R-217前体序列,设计并合成引物。采用PCR的方法扩增含mi R-217前体的目的片段,酶切后连接至慢病毒表达载体p LVX-EGFP-Puro。将带有mi R-217前体的慢病毒载体及辅助质粒用脂质体的方法转染293细胞,24小时后收集上清液测定病毒滴度。利用实时定量PCR检测mi R-217的表达水平,确定慢病毒载体的表达能力。将病毒感染胶质瘤细胞系U251,通过荧光观察和嘌呤霉素(Puromycin)筛选,获得稳定转染mi R-217的胶质瘤细胞系。结果:克隆的mi R-217前体目的片段经PCR检测和测序分析,序列完全正确、无突变。实时定量PCR检测发现慢病毒感染293T细胞后,mi R-217的表达水平明显升高(P〈0.01),表明mi R-217慢病毒表达载体构建成功。经嘌呤霉素筛选后,荧光显微镜观察发现细胞均有稳定的绿色荧光表达,并且mi R-217的表达水平显著升高(P〈0.01),是对照组的12.5倍。结论:成功构建了mi R-127慢病毒表达载体和稳转胶质瘤细胞系,为后续研究奠定了良好基础。
2625-2628

TLR4mAb对急性溃疡性结肠炎模型大鼠TLR4、TNF-α、IL-1β表达的影响

摘要:目的:探讨Toll样受体4单克隆抗体(TLR4m A)对溃疡性结肠炎(UC)模型大鼠肠TLR4、TNF-α、IL-1β表达的影响及其对UC的可能作用机制。方法:30只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组、TLR4m Ab干预组。模型组及TLR4m Ab干预组采用三硝基苯磺酸(TNBs)法造模,TLR4m Ab干预组给予TLR4m Ab10μg腹腔注射,正常对照组及模型组以生理盐水代替TLR4m Ab腹腔注射,剂量及频次相同,第8天处死全部大鼠。分别进行疾病活动指数(DAI)评分及组织病理学(HPS)评分,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结肠组织TLR4的原位表达,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检测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1β(IL-1β)的浓度。结果:模型组DAI及HPS评分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TLR4m Ab干预组较模型组有所缓解(P〈0.05)。TLR4、TNF-α、IL-1β在模型组表达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TLR4m Ab干预组的表达均明显低于模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溃疡性结肠炎的发病与异常免疫反应有关。TLR4m Ab可影响肠黏膜TLR4及下游炎症因子TNF-α、IL-1β的表达,减轻急性溃疡性结肠炎大鼠的肠道炎症反应。
2629-2632

癌基因Src在骨肉瘤细胞侵袭伪足形成中的作用

摘要:目的:探讨癌基因Src在体外培养骨肉瘤细胞侵袭伪足形成中的作用。方法:构建Src sh RNA慢病毒表达载体,在HEK293T细胞中包装慢病毒,感染HT-1080骨肉瘤细胞,经嘌呤霉素加压筛选,获得稳定沉默Src基因的骨肉瘤细胞系HT-1080-sh Src;实时定量PCR和Western Blot法检测基因沉默效率;采用原位明胶酶谱法检测侵袭伪足形成;采用侵袭小室实验检测下调Src基因表达对HT-1080细胞侵袭力的影响。结果:成功构建稳定沉默Src基因的骨肉瘤细胞系HT-1080-sh Src及对照细胞系HT-1080-shluc,经实时定量PCR和Western Blot检测,与对照细胞系相比,HT-1080-sh Src细胞中Src基因表达下调3倍以上;下调HT-1080细胞中Src基因表达能显著抑制HT-1080细胞侵袭伪足形成及其对细胞外基质的降解能力;下调Src基因表达能显著抑制骨肉瘤细胞侵袭力。结论:癌基因Src参与调节骨肉瘤细胞HT-1080侵袭伪足形成,促进肿瘤侵袭、转移。
2633-2636

中枢注射Nesfatin-1与Exendin(9-39)对大鼠摄食和胃肠动力调节的影响

摘要:目的:探讨下丘脑室旁核注射GLP-1R拮抗剂Exendin(9-39)对Nesfatin-1所致大鼠摄食和胃肠动力改变的影响及作用机制。方法:选择40只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成正常对照组(NC组)、Nesfatin-1组(NS组)、Exendin(9-39)组(ES组)、Nesfatin-1联合Exendin(9-39)组(NE组)。采用下丘脑室旁核(PVN)埋置套管并分别给予以上药物干预,干预前和干预后的12小时、24小时记录和比较各组大鼠的摄食、饮水及体重变化。2天后,采用甲基纤维素-酚红溶液灌胃法测各组大鼠胃排空率,实时荧光定量法(RT-PCR)检测下丘脑及胃组织GLP-1Rm RNA的表达。结果:与基础摄食量比较,NS组大鼠给药后12 h、24 h的摄食量减少(P〈0.05),NE组大鼠给药后12 h、24 h的摄食量减少(P〈0.05),但较NS组增加(P〈0.05);与基础饮水量比较,NS组、NE组给药后12 h饮水量减少(P〈0.05);与基础体重比较,NS组大鼠给药后12 h、24 h的体重降低(P〈0.05),NE组大鼠给药后12 h的体重降低(P〈0.05),但较NS组增加(P〈0.05);NS组大鼠给药后胃排空率较NC、NE组大鼠显著下降(P〈0.05),NS组大鼠下丘脑GLP-1Rm RNA的表达量较NC组增加(P〈0.05)。结论:中枢给予GLP-1R拮抗剂能减弱Nesfatin-1引起的摄食抑制、胃排空延迟及体重下降效应,Nesfatin-1可能通过与GLP-1的协同作用参与摄食及胃肠动力的调节。
2637-2640

TNF-α、IL-6及IL-8在不同程度溃疡性结肠炎患者血清中的表达及意义

摘要:目的:探讨不同严重程度溃疡性结肠炎患者血清TNF-α、IL-6及IL-8的表达及意义。方法:选择2011年1月~2014年7月我院收治的溃疡性结肠炎患者47例,根据严重程度将患者分为轻度组、中度组和重度组。另选取同期在我院接受健康体检的志愿者80例作为对照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各组患者血清TNF-α、IL-6及IL-8的水平。结果:溃疡性结肠炎患者血清TNF-α、IL-6及IL-8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严重程度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的TNF-α、IL-6及IL-8水平呈显著差异(P〈0.05)。结论:检测溃疡性结肠炎患者血清TNF-α、IL-6及IL-8的水平变化有利于预测病情进展。
2641-2644

聚合酶链扩增技术用于药品中沙门菌的快速检查

摘要:目的:由于中国药典中规定的沙门菌检查采用微生物培养法,其操作繁琐、培养周期长,本研究拟建立一种快速定性检测沙门菌的方法以替代药典中繁琐耗时的微生物培养法。方法:取10 m L含动物类药材的口服制剂,分别加入0.096~96 cfu的沙门菌,同时以大肠埃希菌作为干扰对照菌,设置沙门菌污染组、大肠埃希菌污染组、沙门菌及大肠埃希菌混合污染组及阴性对照组共4个实验组,采用多重聚合酶链扩增技术(PCR)对供试品溶液进行扩增检测,分别考察该方法对沙门菌检出的专属性、准确性、灵敏度以及适用性。结果:所建立的方法检验周期短,仅需30小时;专属性好,能准确区分沙门菌与干扰对照菌;结果准确,检测结果与药典方法检验结果一致;灵敏度高,最低检测限为1 cfu。结论:本方法便捷高效、结果准确,可为药品检验中的沙门菌检查提供一种新手段。
2645-2648

丙戊酸钠协同硼替佐米对RPMI8226细胞的促凋亡作用

摘要:目的:以骨髓瘤细胞株RPMI8226为实验对象,观察丙戊酸钠(valproic acid,VPA)和硼替佐米(bortezomib,BZ)对此细胞株的增殖及凋亡的诱导情况。方法:实验分组如下:对照组,VPA单药组(1.0 mmol/L),BZ单药A组(10.0 nmol/L),BZ单药B组(20.0 nmol/L),BZ单药C组(35.0 nmol/L),联合用药A组(VPA1.0 mmol/L+BZ10.0 nmol/L),联合用药B组(VPA 1.0 mmol/L+BZ20.0 nmol/L),联合用药C组(VPA 1.0 mmol/L+BZ 35.0 nmol/L)。用MTT技术检测细胞增殖抑制情况;流式细胞仪检测凋亡比例。结果:丙戊酸钠与硼替佐米单用对RPMI8226细胞株细胞增殖有抑制作用,有细胞凋亡,但丙戊酸钠与硼替佐米协同用药A组、B组、C组增殖抑制可达75.1%及凋亡情况可达68.9%(P〈0.01)。结论:丙戊酸钠与硼替佐米协同用药后对RPMI8226细胞增殖抑制及诱导凋亡作用更显著,丙戊酸钠对硼替佐米有增敏作用。
2649-2651

乳酸杆菌培养上清抑制慢性酒精大鼠小肠上皮TLR4-TBK1通路

摘要:目的:探讨保加利亚乳酸杆菌培养上清(supematantrecoveredfromlactobacillusbulgaricuscultureMRSbroth,LBGs)对慢性酒精摄入大鼠小肠上皮细胞Toll样受体4(Toll—like receptor4,TLR4)-TANK结合激酶.1(TANKbindingkinase—1,TBKl)信号通路的作用。方法:雄性健康Wistar大鼠30只(2月龄,体重250--300g)分为三组:2月龄对照组(即基线对照组),顺应1周后即处死:9月龄对照组,自由取食标准鼠粮及饮用双蒸水7月;慢性酒精组,9月龄,饮用含25%乙醇的双蒸水连续6月。处死大鼠后,分离培养并计数各组大鼠小肠黏膜中的大肠杆菌和乳酸杆菌;分离并培养各组大鼠的小肠上皮细胞,在有或无LBG-s(10μg/mL)预处理的情况下,给予脂多糖(1ipopolysaccharide,LPS,10EU/mL)刺激后,Westernblot检测各组大鼠小肠分离上皮细胞中的TLR4及TBKl水平,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各组分离小肠上皮细胞培养上清中的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necrosisfactor-α,TNF-α)和干扰素-γ(interferon-γ,IFN-γ)。结果:慢性饮酒后,大鼠肠腔内乳酸杆菌数量明显低于相应对照组(P〈0.05);大肠杆菌数量无明显增加。LPS能明显升高各组分离大鼠小肠上皮细胞TLR4、TBKl以及生成TNF-α和IFN-γ的水平(P〈0.05),且慢性酒精组升高幅度明显大于2月龄及9月龄对照组(P〈0.05)。LBG。的预处理能明显抑制LPS对各组分离大鼠小肠上皮细胞TLR4、TBK1以及生成TNF-α和IFN-γ水平的上调作用(P〈0.05)。结论:慢性酒精摄入导致大鼠小肠上皮TLR4-TBKl通路对LPS的高敏感性,LBGs能明显抑制这一高敏感性。
2652-2657

痉挛型大鼠骨骼肌不同功能状态下表面肌电特征性变化的研究

摘要:目的:研究痉挛型瘫痪大鼠骨骼肌不同功能状态对其表面肌电特征性的影响。方法:选用健康5日龄新生wistar大鼠60只随机分为两组即:痉挛型瘫痪大鼠模型组和正常饲养组。复制痉挛型瘫痪大鼠模型成功后饲养30天,根据肌肉三种功能状态分为三组,分别为A组放松状态组、B向心性收缩状态组、C离心收缩状态组。每组包括痉挛型瘫痪大鼠10只,正常大鼠10只。检测工具采用Bio Trace+Software进行表面肌电的测试和分析;检测肌肉为伸膝肌群;检测指标为表面肌电均方根值(RMS);检测方式为电针刺激诱发不同收缩状态。结果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结果:放松状态下痉挛大鼠RMS(2.76±0.09)v,正常大鼠RMS(2.82±0.07)v,独立样本的t检验P=0.126〉0.05;向心性收缩状态痉挛大鼠RMS(10.25±0.35)v,正常大鼠RMS(11.07±0.81)v,独立样本的t检验P=0.012〈0.05;离心性收缩状态痉挛大鼠RMS(3.32±0.27)v,正常大鼠RMS(4.0±3.045)v,独立样本的t检验P=0.001〈0.05。结论:痉挛型骨骼肌收缩时肌纤维的募集异于正常骨骼肌,表面肌电对鉴别肌痉挛有效。
2658-2662

Orexin-A介导histamine能神经系统促进氯胺酮麻醉觉醒

摘要:目的:探索氯胺酮麻醉下,Orexin神经信号是否激活结节乳头体核(Tuberomammillary Nucleus,TMN)促进大鼠氯胺酮麻醉觉醒。方法:成年雄性SD大鼠(体重230-280 g),在10%水合氯醛麻醉下(1 ml/kg,i.p.)进行以下实验:1TMN核团埋置微注射外套管,回笼单独饲养7天后,大鼠随机分为三组,分别为对照组(NS)、orexin-A组与orexin-B组。TMN核团分别双侧微注射NS(0.3μL)、orexin-A(100 pmol/0.3μL)及orexin-B(100 pmol/0.3μL)观察氯胺酮麻醉下(100 mg/kg,腹腔注射)大鼠诱导时间与觉醒时间;2上述实验7天后,大鼠随机分为三组,分别为溶剂DMSO组、SB334867组与TCS-OX2-29组,TMN核团分别双侧微注射DMSO(0.3μL)、orexin 1型受体(the orexin type 1 receptor,OX1R)的拮抗剂SB334867(20μg/0.3μL)和orexin 2型受体(the orexin type 2 receptor,OX2R)的拮抗剂TCS-OX2-29(20μg/0.3μL)观察氯胺酮麻醉下大鼠诱导时间与觉醒时间。结果:1各组大鼠的诱导时间无统计学差异。2在TMN核团微注射orexin-A与对照组相比明显缩短了大鼠的觉醒时间(43.17±6.31 min vs51.17±4.45 min,P〈0.05),而微注射orexin-B与对照组相比并没有明显影响大鼠的觉醒时间(50.33±3.50 min vs 51.17±4.45min,P〉0.05)。3TMN核团微注射OX1R拮抗剂SB334867较溶剂DMSO组延长了麻醉觉醒时间(60.83±8.84 min vs 49.00±5.73 min,P〈0.05),OX2R拮抗剂TCS-OX2-29与溶剂DMSO组相比并没有明显影响大鼠的觉醒时间(50.83±4.79 min vs 49.00±5.73 min,P〉0.05)。结论:本研究实验证据证实在氯胺酮麻醉下,orexin神经信号可能通过激活TMN区组胺能神经系统促进麻醉向觉醒的转换。
2663-2665

TGF-β1表达水平与原发性肝癌浸润及转移的关系

摘要:目的:探讨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在原发性肝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肿瘤侵袭和转移的关系。方法:选择288例确诊为原发性肝癌患者作为研究组,另选取274例健康志愿者作为对照组。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两组研究对象血清TGF-β1水平,免疫组织化学标记法检测肝癌患者肿瘤组织、癌旁组织及正常肝脏组织中TGF-β1的表达情况,并结合临床病理资料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原发性肝癌患者血清中TGF-β1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血清TGF-β1水平与肿瘤的组织学分级、浸润深度及转移呈正相关(P〈0.01)。肝癌患者肿瘤组织中TGF-β1表达水平明显高于正常肝脏组织及癌旁组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血清TGF-β1与原发性肝癌的侵袭和转移密切相关。TGF-β1可能会改变肿瘤微环境,增加侵袭和转移的潜力。
2666-2669
现代生物医学进展杂志临床研究

超声定位与解剖定位对小儿臂丛神经阻滞麻醉效果的比较研究

摘要:目的:探讨超声定位对小儿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的效果及优势。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上肢手术患儿54例,随机分为两组。其中对照组在解剖定位下进行麻醉,实验组在超声定位下进行麻醉。比较两组麻醉完成时间、用药剂量、起效时间及不良反应等。结果:实验组麻醉完成时间及麻醉起效时间均较对照组短,用药剂量较对照组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VAS评分较对照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血肿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Honer综合征、局麻药毒性反应以及气胸的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但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声定位下行小儿臂丛神经阻滞麻醉能够明显改善麻醉效果,减少麻醉完成时间、麻醉药物用量及麻醉起效时间,降低麻醉相关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值得临床推广。
2674-26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