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生物医学进展杂志社
分享到:

现代生物医学进展杂志

《现代生物医学进展》杂志在全国影响力巨大,创刊于2011年,公开发行的旬刊杂志。创刊以来,办刊质量和水平不断提高,主要栏目设置有:述评、研究快报、基础研究、临床研究、专论与综述、技术与方法、研究简报、生物磁学等。
  • 主管单位:黑龙江省卫生厅
  • 主办单位:黑龙江省红十字医院;黑龙江省森林工总医院
  • 国际刊号:1673-6273
  • 国内刊号:23-1544/R
  • 出版地方:黑龙江
  • 邮发代号:14-12
  • 创刊时间:2011
  • 发行周期:旬刊
  • 期刊开本:A4
  • 复合影响因子:0.76
  • 综合影响因子:0.318
期刊级别: 统计源期刊
相关期刊
服务介绍

现代生物医学进展 2015年第09期杂志 文档列表

现代生物医学进展杂志基础研究

人T细胞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小鼠动物模型的建立

摘要:目的:通过建立一理想的动物模型来模拟T细胞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发病状态,为探索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全新的治疗方法提供平台。方法:采用抗鼠-CD122抗体注射NOD/SCID小鼠进行预处理,通过尾静脉注射9例不同病例的白血病细胞,以及1株T-ALL细胞系。通过检测小鼠体内白血病细胞及脏器白血病细胞浸润情况,观察白血病细胞植入。将白血病细胞进行二次移植,观察移植稳定性。对白血病动物模型进行药物处理,观察小鼠生存期,模拟人体治疗反应。结果:有4例病例的细胞及T-ALL细胞株成功植入。流式细胞检测显示受体小鼠体内较多比例人CD45+细胞表达,免疫组化显示CD45+细胞浸润小鼠不同脏器,系列移植也获得成功。体内药物处理显示地塞米松能延长小鼠的生存期,与临床观察相一致。结论:成功建立经抗鼠CD122单抗预处理的人T细胞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NOD/SCID小鼠模型,具有原发疾病的所有主要特征。
1601-1607

SIRT1在小鼠肝纤维化中的作用及转录差异基因分析

摘要:目的:观察肝脏特异性SIRT1敲除(SIRT1-LKO)小鼠在四氯化碳(CCL4)诱导下的肝纤维化情况,系统地探讨SIRT1及转录差异基因在肝纤维化中的作用和机制。方法:利用Cre-Lox P重组酶系统构建SIRT1-LKO小鼠模型,经腹腔注射CCL4橄榄油溶液来诱导小鼠肝纤维化,通过血清生化检测肝功能,使用天狼星红染色观察肝脏胶原蛋白沉积,检测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的表达来观察肝星状细胞(HSCs)的活化,并进一步利用基因芯片技术和生物信息学分析来筛选转录差异基因。结果:在CCL4诱导下,SIRT1-LKO小鼠比同窝野生(WT)小鼠的肝损伤更加严重,肝纤维化也更为显著(P〈0.05);通过对转录差异基因进行GO生物过程和KEGG通路分析,发现了一组可能与SIRT1和肝纤维化都存在相关的关键基因(TNC、TPM1、E2F1、DEFB1、LRTM1)。结论:SIRT1缺失会增加CCL4诱导的小鼠肝损伤,加重肝纤维化;SIRT1可能与上述基因协同参与了肝纤维化的发生发展。
1608-1612

Homer1a基因敲除对小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作用

摘要:目的:通过研究homer1a基因敲除小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及海马区星形胶质细胞活化、数目形态变化,探讨homer1a基因在脑缺血损伤中的作用及机制。方法:取雄性homer1a基因敲除(Knock Out,KO)小鼠及同窝野生型(Wild Type,WT)小鼠各15只,分为基因敲除假手术组(Sham Knock Out,SKO,n=3)、基因敲除型缺血2 h再灌注24 h组(Model Knock Out,MKO,n=12)、野生型假手术组(Sham Wild Type,SWT,n=3)及野生型缺血2 h再灌24h组(Model Wild Type,MWT,n=12)。线栓法闭塞小鼠大脑中动脉制作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middle cerebral artery occlusion and reperfusion,MCAO/R),在缺血再灌注损伤前(0 h)及缺血再灌注后3 h、6 h、12 h、24 h后进行改良版神经损伤严重性评分(modified Neurological severity scores,m NSS)、2,3,5—氯化三苯基四氮唑(2,3,5triphenyltetrazolium chloride,TTC)染色、苏木素—伊红染色(Hematoxylin-eosin staining,HE)、原位末端转移酶标记技术(terminal deoxynucleotidyl transferase(Td T)-mediated deoxyuridine triphosphate(d UTP)nick end labeling,TUNEL)检测及免疫荧光染色观察海马区星形胶质细胞神经纤维酸性蛋白(Glial Fibrillary Acidic Protein,GFAP)改变。结果:SKO组、SWT组行为学m NSS评分均为0分,TTC染色未见梗死灶。TUNLE及GFAP染色阳性细胞数很少且未见统计学差异(P〉0.05)。脑缺血再灌注24 h后,MKO组m NSS评分较MWT组高;TTC染色MKO组较MWT组梗死百分比高;MKO组较MWT组TUNEL凋亡率高;GFAP免疫荧光染色阳性数MKO组少于MWT组,且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homer1a基因敲除加重了小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星形胶质细胞可能参与并发挥复杂作用。
1613-1618

线粒体靶向TPP-DOX连接物的制备及其逆转肿瘤耐药活性研究

摘要:目的:阿霉素(DOX)是常用的抗肿瘤药物,但是它的毒副作用大,而且肿瘤细胞易对DOX产生耐药,限制了其临床应用。本研究利用肿瘤细胞线粒体跨膜电位较高的特性,将亲脂性阳离子(3-丙羧基)三苯基溴化膦(TPP)与DOX相连接制备具有线粒体靶向功能的TPP-DOX,以期达到逆转肿瘤细胞耐药的目的。方法:以DOX、TPP为原料,合成TPP-DOX,通过核磁、质谱等方法进行结构鉴定。采用MTT方法研究TPP-DOX对KB细胞、A549细胞及耐DOX肿瘤细胞MDA-MB-231/ADR的体外抗肿瘤活性。采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TPP-DOX在肿瘤细胞内的分布。结果:TPP-DOX对KB细胞和A549细胞的毒性低于DOX,TPP-DOX对耐DOX肿瘤细胞MDA-MB-231/ADR的毒性明显大于DOX。激光共聚焦显示TPP-DOX分布于细胞核和线粒体中。结论:TPP-DOX具有线粒体靶向特性,可有效逆转肿瘤耐药,有进一步研究的价值。
1619-1622

大鼠偏头痛模型的制作改进及评判指标选择

摘要:目的:对现有硝酸甘油型大鼠偏头痛模型不均一稳定缺点予以改进,探究更为合理、有效模型建立方法和特征指标。方法:采用雄性SD大鼠,分别使用硝酸甘油无水乙醇注射液和硝酸甘油混悬液,按照12 mg/kg、10 mg/kg、8 mg/kg剂量造模并观察记录其行为学变化。用ELISA法检测模型血清和脑组织5-HT变化,确定较为合理、可靠且均一的改良硝酸甘油偏头痛模型。结果:成功复制大鼠体偏头痛模型。使用硝酸甘油混悬液,皮下注射用量为10 mg/kg时模型效果较均一,造模后20~60 min之间有显著的行为学变化,出现抖身现象,并以倦怠结束。结论:与现有的偏头痛模型比较,最显著的改进之处在于使用硝酸甘油混悬液,延长了模型标志性行为动作的持续时间,以特定时间段内出现明确的行为变化作为观察指标,避免了剂型剂量和个体差异带来的模型效果差异,从而提高了模型的均一性。
1623-1627

Obestatin对血浆ghrelin和nesfatin-1水平及胃排空的影响

摘要:目的:探讨侧脑室注射obestatin对大鼠血浆酰基化ghrelin、去酰基化ghrelin、nesfatin-1水平的影响以及对胃排空的调控。方法:侧脑室注射obestatin,采用酶免疫测定(EIA)法检测血浆酰基化ghrelin、去酰基化ghrelin、nesfatin-1水平以及胃排空率的变化。结果:侧脑室分别注射0.1、0.3或1.0 nmol obestatin,大鼠血浆酰基化ghrelin、去酰基化ghrelin以及nesfatin-1水平无显著改变(P〉0.05),且酰基化ghrelin与去酰基化ghrelin比率无显著改变(P〉0.05);侧脑室注射obestatin,大鼠摄食量无显著改变,但胃排空率明显增加(P〈0.05);胃排空率明显延迟(P〈0.05)。与侧脑室注射1.0 nmol Obestatin组相比,注射1.0 nmol Obestatin+CRF,大鼠摄食量无显著改变,胃排空率明显延迟(P〈0.05)。各组摄食量及进入十二指肠内食物量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中枢obestatin促进大鼠的胃排空,可能与h/r CRF通路有关。
1628-1631

MiR-18b-5p对人滋养细胞系HTR-8细胞迁移功能的影响

摘要:目的:通过研究子痫前期胎盘组织中低表达的miR-18b-5p(微小RNA18b-5p)对人滋养细胞系HTR-8迁移能力的影响,进一步探讨miR-18b-5p在子痫前期发病过程中的作用。方法:将化学合成的miR-18b-5p inhibitor、miR-18b-5p inhibitor NC,采用瞬时转染的方法将miR-18b-5p inhibitor转入人滋养细胞系HTR-8中设为实验组;miR-18b-5p inhibitor NC转入HTR-8细胞中设为阴性对照组;空白转染组为空白对照组。应用Realtime RT-PCR技术检测各组miR-18b-5p在mRNA水平的表达,同时采用微孔滤膜培养小室及双室联合培养系统(Transwell实验)检测实验组与对照组细胞迁移能力的变化。结果:Realtime RT-PCR结果显示:转染miR-18b-5p inhibitor后miR-18b-5p的表达量分别与阴性对照组和空白对照组相比明显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Transwell实验结果显示miR-18b-5p inhibitor组与两对照组相比细胞的迁移能力明显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HTR-8细胞中降调节miR-18b-5p可以显著的降低细胞的迁移能力,推测病理性低表达的miR-18b-5p有可能通过降低滋养细胞的迁移能力,使妊娠早期细胞滋养细胞从固体绒毛顶端迁出减少,导致覆盖合体滋养细胞进而形成具有增殖能力的细胞簇减少,最终造成滋养层浅表植入,从而引起子痫前期的发生。
1632-1635

丹酚酸B通过抑制线粒体功能增加胶质瘤细胞的放疗敏感性

摘要:目的:研究药用植物丹参的根茎提取成分丹酚酸B对人胶质瘤U251细胞的放疗增敏作用,并探讨其可能的分子机制。方法:使用1μM浓度的丹酚酸B处理胶质瘤U251细胞,并用等量PBS建立对照组,使用射线照射建立放射治疗模型。MTT法检测细胞活力;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荧光染色检测活性氧ROS含量及线粒体肿胀程度。结果:丹酚酸B能够显著降低射线照射后U251细胞活力,并增加其凋亡(P〈0.05)。丹酚酸B能够显著增加射线照射后U251细胞活性氧ROS的产生,并增加线粒体的肿胀程度(P〈0.05)。结论:丹酚酸B能够通过诱导内源性凋亡增加胶质瘤细胞的放疗敏感性,这种作用可能是通过抑制线粒体功能而实现的。
1636-1639

FKBP6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与原发性无精症相关研究

摘要:目的:对Fkbp6基因的编码外显子进行突变和多态性分析,初步探讨其与原发性无精症相关性。方法:运用聚合酶链反应(PCR)结合琼脂糖凝胶电泳和基因序列分析等方法,对65例原发性男性不育患者以及96名已生育的正常男性进行了Fkbp65基因的外显子区域序列分析。结果:基因FKBP6中1个突变位点T141G在无精症患者和正常生育男性中的基因多态性可能是特发性少精无精症的诱发因素之一。因此临床上对原发性不孕不育患者进行FKBP6基因突变筛查是十分必要的。
1640-1642

整合素αv mRNA在食管鳞状细胞癌组织的表达研究

摘要:目的:检测食管鳞状细胞癌(Esophage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 ESCC)组织整合素αv(integrinαv ITGA V)的表达,分析ITGA V表达与临床病理因素之间的相关性,探讨ITGA V在ESCC的进展和预后中的作用。方法: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72例ESCC组织ITGA V的表达,并同时检测33例食管炎性组织为对照。分析ITGA V表达与ESCC癌临床病理因素之间的相关性。结果:ESCC癌组织中ITGA V的m RNA表达水平明显高于炎症组织(P〈0.05),且表达水平与T、N和临床分期(P均〈0.05)呈显著相关,而与患者年龄及性别无相关性。结论:ITGA V的过度表达与ESCC的转移、进展有关,ITGA V可能会成为ESCC患者个体化治疗有效的预后标志物。
1659-1662
现代生物医学进展杂志临床研究

参苓白术散与美沙拉嗪对溃疡性结肠炎患者血清IL-17、IL-23及TNF-α水平的影响

摘要:目的:探讨参苓白术散联合美沙拉嗪治疗脾胃气虚型溃疡性结肠炎的疗效及对血清细胞因子水平的影响。方法: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2013年1月至2014年1月我院收治的脾胃气虚型溃疡性结肠炎患者分为两组,对照组给予美沙拉嗪口服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予参苓白术散口服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及血清细胞因子的水平变化。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的总有效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Sutherland DAI评分均获得改善,且观察组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IL-17、IL-23及TNF-α水平均显著降低,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参苓白术散联合美沙拉嗪对脾胃气虚型溃疡性结肠炎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能够改善患者血清细胞因子的水平。
1663-1665

射频消融术治疗心动过速性心肌病的临床效果研究

摘要:目的:探讨射频消融术对心动过速性心肌病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对2012年1月-2013年12月在我院就诊的34例心动过速性心肌病患者采用射频消融术进行治疗,通过心电图、X线和超声心动图检测治疗前后患者的心率(HR)、心胸比率、左心室舒张末径(LVEDD)、左心室收缩末径(LVESD)和左室射血分数(LVEF),使用SF-36生活质量调查表对治疗前后患者的生活质量进行评分。结果:所有患者经射频消融术治疗后恢复窦性心律,1例复发,复发率为3.03%,患者的呼吸困难、心悸等临床症状明显缓解。治疗后6个月,患者的HR、心胸比率、LVEDD、LVESD和LVEF均较治疗前显著改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后1周,患者的生理机能(PF)、生理职能(RP)、躯体疼痛(BP)、一般健康(GH)、精力(VT)、社会功能(SF)、情感职能(RE)和精神健康(MH)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升高,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采用射频消融术治疗心动过速性心肌病的临床效果好,能显著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并改善患者的心功能。
1671-1673

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联合唑来膦酸治疗绝经期妇女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

摘要:目的:探讨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联合唑来膦酸(密固达)治疗绝经期妇女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我科收治的120例绝经期妇女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经X片、CT、MRI证实存在脊柱椎体压缩性骨折,经双能X线吸收测定法推测骨质疏松的程度。其中96例新鲜骨折均行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双侧)手术。术后第三天给予密固达5 mg(100 m L)静滴。对96例患者术前、术后1周、末次随访术前VAS评分、功能障碍指数(ODI)、JOA评分进行比较。结果:94例患者得以随访,随访时间为术后3月~36月,平均24月。16例出现不同程度的骨水泥渗漏,渗漏部位为椎体前缘或椎间隙。术后一周,末次随访的VAS、JOA评分和ODI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小于0.00)。末次随访与术后一周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18、0.49、0.50)。结论:PKP联合唑来膦酸治疗绝经期妇女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具有安全、有效、持久等优势。
1674-1677

椎体成形术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的临床研究

摘要:目的:研究椎体成形术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的疗效。方法:选择2012年1月至2014年1月我院收治的120例老年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患者,均使用Sky骨扩张系统经皮穿刺行椎体成型术治疗,74例患者取俯卧位设为俯卧位组,46例患者取侧卧位设为侧卧位组,比较两组患者术前及术后3 d、3个月时椎体高度、后凸畸形角(Cobb角)及视觉疼痛模拟评分(VAS评分)。结果:术前两组患者椎体高度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4.231,P=0.042),术后3d及3个月两组患者椎体高度较术前明显增高,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4.03,P=0.047)。术前两组患者Cobb角变化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3.042,P=0.072),术后3 d及3个月两组患者Cobb角均值较术前明显降低,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9.86,P=0.021)。术前两组患者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2.035,P=0.089),术后3 d及3个月两组患者VAS评分较术前明显降低,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12.86,P=0.005)。结论:使用椎体成形术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疗效显著,可有效恢复椎体高度及Cobb角度,并可迅速缓解其疼痛症状。
1678-1680

S100A4在子宫内膜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病理意义

摘要:目的:检测S100A4在子宫内膜癌中的表达并分析其与子宫内膜癌临床病理指标的相关性,为子宫内膜癌的临床诊断、治疗及与预后预测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比较70例子宫内膜癌和40例正常子宫内膜组织中S100A4的表达,并分析子宫内膜癌组织中S100A4的表达与患者临床病理指标和生存期的相关性。结果:70例子宫内膜癌组织中S100A4的阳性表达率为57.14%(40/70),40例正常子宫内膜组织中S100A4的阳性表达率为10%(4/40),显著低于子宫内膜癌组织(P〈0.05)。子宫内膜癌组织中S100A4的表达与患者的年龄和淋巴结转移无显著相关,但与肿块浸润子宫肌壁深度、分化程度、临床分期均呈显著相关(P〈0.05)。S100A4呈阳性表达的子宫内膜癌患者的生存率和生存期均较S100A4呈阴性表达病例显著降低或缩短(P=0.01)。结论:子宫内膜癌组织中S100A4呈异常高表达,与子宫内膜癌的发生发展和预后密切相关,可能作为子宫内膜癌诊断和预后预测的参考标志物。
1681-1684

肠内外营养联合支持对老年消化道肿瘤患者术后营养免疫状况的影响

摘要:目的:观察对比老年消化道肿瘤患者术后给予肠内营养(EN)、肠外营养(PN)联合应用(EN+PN)和单独采用PN对患者营养和免疫状况的影响。方法:选择我院2010年6月~2014年10月收治的老年消化道肿瘤患者6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所有患者分为PN组27例和PN+EN组33例。检测并比较两组患者血红蛋白(Hb)、血清白蛋白(Alb)、前白蛋白(Pre Alb)、转铁蛋白(TFN)、T淋巴细胞亚群及体重(BW)指标及术后并发症。结果:术后第8天较术前第七天两组患者血清Alb、Pre Alb、TFN均出现明显上升(P〈0.05),但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Hb和BW均略有下降,差异不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8天EN+PN组患者的CD3+、CD4+/CD8+基本恢复到第七天水平,而PN组患者CD3+、CD4+/CD8+均低于第七天水平,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En+PN组较PN组,肛门排气时间较早、住院时间较短,差异均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未发现严重并发症。结论:PN+EN和PN营养支持均可以改善老年消化道肿瘤患者术后的营养状况,但PN+EN更有利于提高患者免疫力,缩短住院时间。因此,PN+EN具有营养丰富、安全可靠的优点,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1688-1690

超声定位穿静脉结扎对下肢静脉性溃疡术后愈合影响的临床研究

摘要:目的:观察下肢静脉性溃疡患者穿静脉功能不全情况,探讨超声定位下肢穿静脉结扎对下肢静脉性溃疡术后疗效的影响。方法:40例大隐静脉曲张患者随机分成两组:A组采用大隐静脉高位结扎、静脉腔内微波射频闭合术及超声定位穿静脉结扎治疗,B组采用大隐静脉高位结扎和静脉腔内微波射频闭合术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后静脉性溃疡的愈合时间、复发率及瓣膜功能不全穿静脉数量部位,并比较两组患者临床预后评分。结果:术前两组瓣膜功能不全穿静脉数量分别是47条和44条,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520)。术后两组愈合时间分别是(7.5±4.389)周和(11.6±6.489)周,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48)。两组临床预后评分分别为(2.3±0.6)分和(1.1±1.5)分,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42)。结论:多普勒超声可有效检测定位瓣膜功能不全的下肢穿静脉,在超声定位下行大隐静脉高位结扎、静脉腔内微波射频闭合术联合穿静脉结扎治疗下肢静脉性溃疡的疗效优于穿静脉不结扎。
1691-1694

老年社区获得性肺炎患者TNF-α和sTREM-1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摘要:目的:探讨老年社区获得性肺炎患者TNF-α和sTREM-1表达水平及其临床意义。方法:从我院选择48例社区获得性肺炎患者为CAP组(重症组和普通组),另选取对照组48例。收集两组患者的血浆及BALF,分别收集重症组患者住院后1天、4天的血浆和BALF,对比各组sTREM-1和TNF-α的表达水平。结果:对照组TNF-α和sTREM-1的表达水平均低于CAP组(P〈0.05);重症患者的TNF-α和sTREM-1表达水平高于普通组和健康对照组(P〈0.05)。重症患者TNF-α表达水平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P〉0.05),而s TREM-1表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TNF-α和sTREM-1表达水平与CAP的发病过程密切相关,其表达水平与CAP的严重程度呈正相关。
1695-16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