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生物医学进展杂志社
分享到:

现代生物医学进展杂志

《现代生物医学进展》杂志在全国影响力巨大,创刊于2011年,公开发行的旬刊杂志。创刊以来,办刊质量和水平不断提高,主要栏目设置有:述评、研究快报、基础研究、临床研究、专论与综述、技术与方法、研究简报、生物磁学等。
  • 主管单位:黑龙江省卫生厅
  • 主办单位:黑龙江省红十字医院;黑龙江省森林工总医院
  • 国际刊号:1673-6273
  • 国内刊号:23-1544/R
  • 出版地方:黑龙江
  • 邮发代号:14-12
  • 创刊时间:2011
  • 发行周期:旬刊
  • 期刊开本:A4
  • 复合影响因子:0.76
  • 综合影响因子:0.318
期刊级别: 统计源期刊
相关期刊
服务介绍

现代生物医学进展 2015年第01期杂志 文档列表

现代生物医学进展杂志论著

荧光假单胞菌TonB依赖型外膜受体P698的研究

摘要:目的:鱼类病原菌荧光假单胞菌是一种革兰氏阴性菌,在水产上可以引起多种经济鱼类的疾病,作为一种鱼类病原菌目前对其致病机理还知之甚少。本研究从鱼类病原菌荧光假单胞菌TSS中克隆得到了一个Ton B依赖型的外膜受体(命名为P698),分析了其与细菌致病性的关系,研究了P698作为亚单位疫苗的免疫保护效应。方法:通过序列分析、荧光定量PCR、基因敲除、体外蛋白重组等方法研究P698的蛋白结构、表达情况以及其与细菌毒力的联系和免疫原性。结果:研究发现P698具有Ton B依赖型外膜受体家族的典型结构。与正常培养条件相比,在缺铁条件下培养的TSS中p698基因的表达没有明显变化。通过插入失活获得p698缺失的突变株TSSP,生长分析发现跟野生株相比,突变株TSSP的生长能力有明显降低。在以大菱鲆为模型的活体侵染实验中发现,与野生株相比,突变株的体内侵染复制能力都有明显降低。为检测P698的免疫保护性,我们对P698进行了体外重组表达,获得了重组蛋白。用重组P698蛋白作亚单位疫苗免疫大菱鲆,在免疫后一个月的鱼体检测到了特异抗体的存在,并且受免疫鱼对于致死剂量的TSS攻毒表现出了显著的保护效应。结论:我们的研究结果表明P698与细菌的侵染有一定相关性,并且作为亚单位疫具有一定的免疫保护效应。
4-8

新型氮杂多肽酰肼类衍生物的设计、合成和抗肿瘤活性研究

摘要:目的:新型氮杂多肽酰肼类衍生物的设计和合成及其抗肿瘤活性研究。方法:以脯氨酸甲酯盐酸盐为原料,通过与苄氧羰基丙氨酸反应,在肼中肼解,得到所需中间体,进而与富马酸单酯反应得到目标化合物;和溴乙酸叔丁酯反应,三氟乙酸中脱去叔丁氧基,再与取代胺或氨水反应得到目标化合物。用MTT法测试合成的氮杂多肽酰肼类衍生物对肿瘤细胞的抑制活性。结果:合成了10个氮杂多肽酰肼类衍生物,其中有6个化合物对肿瘤细胞表现出抑制活性。结论:初步建立了氮杂多肽酰肼类衍生物的合成方法及其对肿瘤细胞抑制活性的构效关系。
9-13

小蘖碱抑制游离脂肪酸诱导小鼠肝实质细胞脂肪变性

摘要:目的:探讨小蘖碱(Berberine)对游离脂肪酸(free fatty acids,FFAs)诱导的小鼠肝实质细胞脂肪变性的影响。方法:胶原酶灌注分离BALB/c小鼠原代肝实质细胞并体外培养。分对照组,高脂组,高脂加小蘖碱处理组。体外测定细胞内甘油三酯的含量。利用油红染色观察细胞的脂肪样变性。通过Western印迹法检测肝实质细胞内MAPK相关信号通路磷酸化的变化。实时定量PCR检测肝实质细胞中与脂肪化密切相关的mi R-122的表达和相关靶基因的表达改变。结果:与高脂组比较,小蘖碱处理组肝实质细胞内甘油三酯含量降低,脂肪颗粒减少,脂肪变性明显改善,并具有明显的剂量效应,小蘖碱能够抑制FFAs诱导的JNK通路磷酸化。Q-PCR结果表明小蘖碱能够促进肝实质细胞内mi R-122的表达,并降低脂肪化相关基因Dgat2的表达。结论:小蘖碱能够显著改善高脂诱发的肝脂肪变性,抑制JNK通路磷酸化,其机制可能同mi R-122通路相关。
14-17

Nano-SiO2对子代雌性小鼠动情周期的影响

摘要:目的:探讨纳米二氧化硅(Nano-Si O2)对子代雌性小鼠动情周期的影响。方法:选择8周龄的ICR孕鼠6只,随机平均分为两组,一组在E5.5~E11.5时隔天注射纳米二氧化硅,另外一组注射PBS,每组取子代雌性小鼠各3只,待其自然生长到7周龄时,每日采用巴氏染色法检查其动情周期。结果:与注射PBS的子代雌性小鼠相比,注射Nano-Si O2的子代雌性小鼠的动情周期的总时间无明显差异(P〉0.05),动情前期的时间明显缩短,动情后期的时间明显延长(P〈0.05),动情期虽然缩短,但差异不显著(P〉0.05)。结论:孕期暴露于Nano-Si O2未导致子代雌性小鼠动情周期的紊乱,但对其生殖功能可能有一定的影响。
18-20

实时定量RT-PCR对乙型肝炎病毒全长RNA(fRNA)的定量检测

摘要:目的:建立一种简便的定量检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中终止于聚腺苷酸化位点的乙型肝炎病毒全长RNA(f RNA)的方法。方法:选取53例未治疗的乙型肝炎患者及22例HBs Ag阴性的健康者为研究对象,使用锚定oligo-d T的引物对其血清中f RNA进行实时定量反转录PCR检测,统计分析其与HBV DNA、HBcr Ag和HBe Ag的相关性。结果:对f RNA进行实时荧光定量RT-PCR检测的下线为2.3 log copies/ml,标准曲线的相关系数为0.99(P〈0.0001)。53例乙型肝炎患者中,29例(54.7%)可以检测到f RNA,22例正常对照中没有检测到f RNA。27例HBe Ag阳性和/或高水平HBV DNA的患者全部检测到f RNA,26例HBe Ag阴性并且低水平HBV DNA的乙型肝炎患者中有2例(7.7%)检测到f RNA(P〈0.0001)。HBe Ag阳性患者血清中f RNA水平高于HBe Ag阴性患者(5.0±0.3 vs.2.9±0.4 log copies/ml,P〈0.001)。f RNA与HBV DNA/HBcr Ag具有显著相关性(r=0.905、0.881,P〈0.0001)。Hayashi's定量分析法I显示f RNA与HBV DNA相关性强于其与HBcr Ag的相关性。结论:与HBV DNA和HBe Ag一样,f RNA可作为常规检测判断HBV的复制水平并指导用药。
29-32

不同分化状态下间充质干细胞向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迁移

摘要:目的:探讨间充质干细胞(MSCs)对趋化因子VEGF的定向迁移能力与其分化状态之间的关系。方法:本实验运用采用Percoll分离法在体外培养并扩增大鼠骨髓来源MSCs,应用抗氧化剂诱导方案诱导MSCs向神经样细胞分化,运用Boyden chamber及Dunn chamber趋化性迁移装置研究了在趋化因子VEGF诱导下不同分化状态的间充质干细胞定向迁移,比较了各分化状态下细胞的迁移速度和迁移效率。结果:Boyden chamber实验结果显示下室加入不同浓度VEGF后,不同状态细胞向同一浓度VEGF迁移的数量不同,不同浓度VEGF诱导同一状态细胞的迁移数量也不同;Dunn chamber的实验结果显示在某一分化阶段(预诱导24小时)的MSCs具有更高的迁移效率。结论:MSCs的分化影响了其向VEGF的定向迁移,也就是说,不同分化状态的MSCs显示出不同的迁移行为。
33-38

三七总皂苷对支气管哮喘小鼠气道炎症及气道重建的影响

摘要:目的:探讨三七总皂苷对支气管哮喘小鼠气道炎症及气道重建的影响。方法:选择昆明种小鼠24只,将其随机分为三七总皂苷(PNS)治疗组、阳性对照组(哮喘组)和阴性对照组,每组8只。小鼠腹腔内注射氢氧化铝-卵清蛋白悬浊液(OVA-Al(OH)3)进行致敏,致敏完成后用2%卵清蛋白溶液(OVA)雾化激发,在激发前30分钟给药治疗,雾化激发6周。建模完成后,做心肺组织灌流,取左肺固定做H&E染色,镜下观察评估气道病理学改变(气道狭窄阻塞率、气道上皮坏死糜烂率、上皮细胞杯状化生率、炎性细胞浸润率及平滑肌增生率);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用图像分析软件半定量测量转化生长因子-beta1(TGF-β1)的含量;行特殊染色,用图像分析软件测量基底膜厚度;取右肺组织,利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肺组织匀浆白介素-17(IL-17)因子的水平。结果:1各组小鼠经心肺组织灌流后,与哮喘组比较,三七治疗组小鼠的肺部红肿减轻,肺表颜色较正常组略微泛红。2三七治疗组气道狭窄率、上皮细胞坏死率、炎细胞浸润率、平滑肌增生率均显著低于哮喘组(P〈0.05),但与正常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3三七治疗组气道上皮细胞TGF-β1含量显著低于哮喘组(P〈0.001),肺组织白介素-17含量降低至哮喘组一半以下(P〉0.05),与对照组相比均无显著性差异(P=0.94,P=0.23)。4哮喘组、三七组和对照组小鼠的支气管基底膜厚度分别为(0.7893±0.014)、(0.7216±0.016)、(0.5655±0.012)μm,哮喘组显著高于三七组和对照组,均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三七总皂苷可以有效改善支气管哮喘小鼠的气道重建,并抑制其气道炎性。
39-44

蝗虫光电诱导滑移捕集调控行为的研究(英文)

摘要:目的:为获得蝗虫捕集装置的优化参数,给蝗虫灾害机械化捕集装置研制提供技术支持。方法:针对近光激发蝗虫趋光特性,利用蝗虫光电诱导滑移捕集行为装置,测试了机械捕集物理环境中蝗虫滑移捕集行为特征,分析了捕集光照环境及其物理特征引起的蝗虫生物摩擦行为对滑移捕集的影响,探讨了蝗虫趋光滑移捕集的增益因素及机理。结果:LED光源恒定光照突变特性,对蝗虫趋光视觉行为的调控,易化了趋光捕集实现,而通道光照及倾斜捕集环境特征,强化了其行为响应,产生了增益捕集实现的滑移弹跳碰撞捕集行为,且当通道高度及上、下层通道倾角组合为65 mm和(30°、45°)时,捕集作用效果最佳;通道内微弱光照环境,对蝗虫运动视觉的抑制性突变刺激,有效调控了生物摩擦控制下的响应调节,产生了或滑移或滑移弹跳碰撞捕集行为,且上层通道对蝗虫弹跳碰撞阻碍效应及下层通道滑移的导引作用,有助于蝗虫趋光捕集的快速实现;30 ms发光间隔频闪光照激发蝗虫趋光捕集效果较优,640 ms发光周期交变光照调控蝗虫行为反应效果较佳。结论:试验中,频闪交变及恒定捕集光照环境调控蝗虫生物摩擦控制下滑移行为响应的敏感性,制约了捕集效果,则需利用频闪交变耦合光照的激发特性,结合通道结构组合的最佳捕集参数,增加有效激发捕集通道内蝗虫滑移弹跳行为的调控性措施,来提高蝗虫的趋光捕集效果。
45-52

急性心肌梗死伴新发束支传导阻滞的临床意义

摘要:目的:观察急性心肌梗死伴新发左、右束支传导阻滞的临床特点,评价束支阻滞对急性心肌梗死预后的影响。方法:对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一人民医院心内科重症监护室2010年1月1日到12月31日收治的197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病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束支传导阻滞有无及类型分为左束支传导阻滞组(12例),右束支传导阻滞组(19例)和对照组(无束支传导阻滞的急性心梗,166例)。分析和比较三组患者的基线资料,心梗部位、Killip分级、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左室射血分数LVEF、病变血管数量、梗死相关冠脉、住院天数及病死率、实验室检查(BNP,心肌损伤标志物峰值)。结果:LBBB组AMI患者的恶性心律失常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07),LVEF明显低于RBBB组和对照组(P值分别为0.020、0.045),梗死相关动脉以LAD多见。结论:急性心梗伴束支传导阻滞往往提示病情严重,预后不良,急性心梗合并左束支阻滞较合并右束支阻滞病情更严重。
58-62

胃幽门螺杆菌感染与口臭的相关性研究

摘要:目的:探讨胃幽门螺杆菌感染与口臭发生的相关性。方法:选取48例口臭患者为研究对象,另选取96例无口臭的健康志愿者为无口臭组,通过13C呼气试验检测所有研究对象幽门螺杆菌的感染情况,比较两组幽门螺杆菌的感染率。根据是否感染幽门螺杆菌分为感染组和无感染组,比较两组口臭的发生率,分析幽门螺杆菌感染与口臭发生的相关性。结果:口臭组和非口臭组患者幽门螺杆菌的感染率分别为79.17%,27.08%,口臭组显著高于无口臭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35.16,P〈0.05)。口臭与幽门螺杆菌的感染显著相关(r=0.4)。幽门螺杆菌感染组患者和未感染组口臭的发生率分别为70.31%和3.75%,感染组显著高于未感染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70.89,P〈0.05)。幽门螺杆菌的感染与口臭的发生率显著相关(r=0.69)。结论:幽门螺杆菌感染与口臭的发生有密切的相关性,是引起口臭的一个重要因素。
66-68

血糖与前列腺癌患者的关系

摘要:目的:探讨前列腺活检患者的血糖与前列腺癌患者的关系。方法:前瞻性收集416例初次经直肠超声引导下前列腺穿刺活检患者的血糖、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和Gleason评分等临床资料,所有患者以血糖浓度6.1 mmol/L为界分成两组,比较高血糖组和正常血糖组前列腺癌检出率和Gleason评分的差异。结果:416例前列腺活检患者中,检出前列腺癌165例,高血糖组38例(40.00%),正常血糖组127例(39.5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低级别前列腺癌(Gleason〈7分)患者的构成比分别为0.184、0.07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显示前列腺癌患者的血糖值与Gleason评分呈负相关(r=-0.228,P〈0.05)。结论:血糖对前列腺活检患者中前列腺癌检出率没有影响,但提高了低级别前列腺癌患者的构成比,血糖是影响前列腺癌Gleason评分的一个独立因素。
69-71

人胰腺癌组织中PFKFB3表达及其与MVD相关性的研究

摘要:目的:检测人胰腺癌组织6磷酸果糖激酶2/果糖双磷酸酶2同工酶3(PFKFB3)的表达及微血管密度(MVD),并探讨二者临床意义和相关性。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41例胰腺癌组织和11例癌旁组织石蜡块中PFKFB3的表达情况,并对CD34标记阳性的血管进行微血管密度计数,分析PFKFB3、MVD与胰腺癌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及二者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胰腺癌组织和癌旁组织中PFKFB3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63.41%和9.09%,胰腺癌组织显著高于癌旁组织(P〈0.01);PFKFB3呈阳性和阴性表达的胰腺癌组织MVD值分别为(49.12±12.04)、(35.40±8.12),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PFKFB3表达与胰腺癌的分化程度显著相关(P=0.035),MVD与胰腺癌TNM分期及淋巴结转移显著相关(P〈0.05)。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显示:胰腺癌PFKFB3表达与MVD值呈显著正相关(r=0.551,P〈0.01)。结论:胰腺癌组织中PFKFB3呈高表达,可能通过促进血管生成,在胰腺癌的发生发展、转移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并可能作为胰腺癌预防、治疗和预后评估的参考指标。
72-75

孕妇维生素D缺乏与妊娠期糖尿病的相关性分析

摘要:目的:调查孕妇妊娠早期维生素D水平及其影响因素,探讨维生素D缺乏与妊娠期糖尿病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2年7月至2013年4月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产科正规产检并分娩的非孕前糖尿病孕妇,在其建卡初检时采用电化学发光免疫技术测定血清25(OH)D3水平;妊娠24-28周行糖筛查及糖耐量试验,诊断是否为妊娠期糖尿病GDM。收集并整理孕妇年龄,孕前体重指数BMI、维生素D测定孕周与测定季节、孕期维生素D补充情况等信息。结果:1000例孕妇中,GDM发病率为11.5%,维生素D缺乏比例占67.4%;其中,约有54%孕妇常规补充复合维生素,约含维生素400 IU/天,〈10%孕妇常规补充维生素D。GDM孕妇25(OH)D3水平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P=0.007)。维生素D缺乏孕妇发生GDM的风险是维生素D水平较高组的1.944倍,且在秋冬季更易发生GDM。可以考虑在孕14-16周进行维生素D水平的早期测定。结论:孕妇维生素D缺乏十分普遍。妊娠早期孕妇低维生素D水平可能增加孕妇胰岛素抵抗及孕期发生GDM的发生风险。
76-79

TCT联合HPV检测诊断宫颈病变的临床价值分析

摘要:目的:探讨新柏氏液基细胞学技术(TCT)联合人乳头瘤病毒(human papilloma virus,HPV)检测诊断宫颈病变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妇科门诊收治的6752例患者,采集其宫颈脱落细胞进行TCT检测,登记患者的年龄及宫颈外观。分别随机选取TCT阳性和阴性结果的患者144例进行HPV检测及阴道镜下活检,分析和比较TCT单独及联合HPV检测诊断宫颈病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结果:宫颈柱状上皮细胞的外移程度及患者的年龄与宫颈TCT结果均无显著相关性。单独TCT检测诊断宫颈病变的灵敏度为87.04%,特异性为58.55%;单独HPV检测诊断宫颈病变的灵敏度为62.96%,特异性为81.62%;而联合测诊断宫颈病变的灵敏度为100%,特异度为48.29%。结论:TCT联合HPV检测可显著降低宫颈病变的漏诊率。
80-83

某军校新生人格特征分析及建议

摘要:目的:调查某军校大一新生的人格特征及心理健康状况,为开展军校学员心理健康教育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卡特尔16种个性因素测验(16PF)对1224名大一学员进行测试。结果:除乐群性和世故性外,在剩余14个因素上,新学员的结果与全国成年人常模均存在显著差异;其中,来自城市的学员与农村学员在乐群性、兴奋性、敢为性、敏感性、怀疑性、幻想性和世故性因子有显著差异;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在兴奋性、怀疑性、实验性和独立性上,表现出显著差异。结论:该校大一学员整体心理健康状况良好,但在恃强性、兴奋性、敢为性、幻想性因子得分偏高,应进行系统教育和调控;同时,也要注重城市学员与农村学员、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之间的心理差距,因材施教,共同提高。
87-91

Rac1和Cdc42在乳腺癌中的表达和临床意义

摘要:目的:研究Rac1和Cdc42在人乳腺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收集339例人乳腺癌组织样本,通过免疫组化的方法检测Rac1和Cdc42的表达情况,并分析其与乳腺癌临床病理学特征间的相关性。结果:Rac1和Cdc42在正常乳腺组织中几乎不表达,而在肿瘤组织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35.9%和38.5%,均较正常乳腺组织显著升高,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和P〈0.05)。卡方检验分析表明,二者的表达与患者的年龄、肿瘤大小、组织分化程度、HER2状态无关(P〉0.05),而与TNM分期、淋巴结转移、肿瘤侵袭、ER状态和Ki-67表达有相(P〈0.05)。相关性分析表明,Rac1和Cdc42的表达与高TNM分期(r分别为0.443和0.295;P均〈0.001)、淋巴结转移阳性(r均为0.480和0.562;P均〈0.001)、肿瘤侵袭(r分别为0.412和0.440;P均〈0.001)、ER阴性表达(r分别为-0.517和-0.342;P均〈0.001)以及Ki-67高表达(r分别为0.338和0.454;P均〈0.001)呈正相关。结论:在乳腺癌组织中,Rac1和Cdc42作为癌基因表达增加,可能在乳腺癌恶性进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92-95

不同给药途径的新辅助化疗在晚期上皮性卵巢癌的疗效观察

摘要:目的:探讨新辅助化疗中不同给药方式在晚期上皮性卵巢癌的临床疗效及意义。方法:选取132例初治上皮性卵巢癌患者,临床分期为Ⅲc一Ⅳ期。随机平均分为4组(A组:单纯紫杉醇静脉化疗B组:单纯卡铂腹腔灌注C组:紫杉醇静脉联合卡铂腹腔D组:直接手术)。A、B、C三组给予1个疗程新辅助化疗后评估其疗效,行卵巢癌肿瘤细胞减灭术;D组直接手术治疗,比较各组治疗情况。结果:4组的满意肿瘤减灭率分别为78.8%、75.7%、87.9%、63.6%;化疗A、B与C组间、化疗各组与D组间在减灭术成功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排气时间上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新辅助化疗各组不良反应可耐受,均顺利完成手术,其中骨髓抑制及神经毒性以C组发生率较高(P〈0.01)。结论:1新辅助化疗可降低手术风险,有效提高满意的减灭术的成功率,改善生存质量。2静脉联合腹腔灌注较单途径用药的临床疗效好,毒副作用略高但可耐受。
96-99

MESS评分在肢体严重软组织损伤治疗中的应用评估

摘要:目的:探讨MESS评分在治疗肢体严重软组织损伤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2010年8月至2014年5月收治的50例肢体严重软组织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34例,女16例,年龄23~53岁,平均38岁。所有患者入院时均采用MESS评分表进行评分,根据病情给予清创、保肢或截肢以及创面修复等系列治疗,并随访3个月~3年。按照治疗结果将患者分为保肢组、Ⅰ期截肢组和Ⅱ期截肢组,分析和比较三组的MESS分值、住院天数、手术次数、并发症的发生率及患者满意率。结果:保肢组32例,MESS评分6-11分,平均8.63±1.26分。截肢组18例,MESS评分11-14分,其中Ⅰ期截肢组10例,平均12.60±0.97分;Ⅱ期截肢组8例,平均12.88±0.83分。保肢组患者的MESS分值显著低于Ⅰ期截肢组(P〈0.05)和Ⅱ期截肢组(P〈0.05)。此外,保肢组患者满意率显著高于Ⅰ期截肢组(P〈0.05)和Ⅱ期截肢组(P〈0.05)。而Ⅰ期截肢组的住院时间、手术次数和并发症发生率均短于或少于Ⅱ期截肢组,患者满意率高于Ⅱ期截肢组(P〈0.05)。结论:对于MESS评分〈11分的患者行保肢治疗可收到满意的效果,而对MESS评分〉11分的患者,采取Ⅰ期截肢的治疗效果优于Ⅱ期截肢。
100-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