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生物医学进展杂志社
分享到:

现代生物医学进展杂志

《现代生物医学进展》杂志在全国影响力巨大,创刊于2011年,公开发行的旬刊杂志。创刊以来,办刊质量和水平不断提高,主要栏目设置有:述评、研究快报、基础研究、临床研究、专论与综述、技术与方法、研究简报、生物磁学等。
  • 主管单位:黑龙江省卫生厅
  • 主办单位:黑龙江省红十字医院;黑龙江省森林工总医院
  • 国际刊号:1673-6273
  • 国内刊号:23-1544/R
  • 出版地方:黑龙江
  • 邮发代号:14-12
  • 创刊时间:2011
  • 发行周期:旬刊
  • 期刊开本:A4
  • 复合影响因子:0.76
  • 综合影响因子:0.318
期刊级别: 统计源期刊
相关期刊
服务介绍

现代生物医学进展 2014年第31期杂志 文档列表

现代生物医学进展杂志基础研究

人胚胎干细胞膜的特异多肽受体研究

摘要:目的:通过多肽筛选和比较分析,找到针对人胚胎干细胞(hESC)特异结合的多肽的膜受体蛋白,为相关通路或特异膜表面蛋白下游的研究奠定基础。方法:首先,在前期运用噬菌体展示技术的基础上进行ELISA重筛选,通过对比结合强度的大小,挑选出特异性结合人胚胎干细胞的噬菌体多肽并且进行测序和合成有poly-his标签的多肽;然后运用His Pull-Down系统获得特异结合人胚胎干细胞的某一特殊噬菌体12肽的膜上靶分子受体蛋白;最后质谱测序后通过Mascot数据库和NCBI进行序列信息分析。结果:①通过ELISA重筛选,得到了高特异性结合人胚胎干细胞的两个噬菌体序列,其序列分别为HGAAWGTRTGHV(HGA)和VPATETAQAGHA(VPA)。②通过His Pull-Down实验得到了一个针对多肽VPA的特异性膜蛋白受体。③通过MALD质谱分析以及NCBI的数据库搜索分析,进一步确认这一VPA多肽特异性结合的潜在受体蛋白可能属于HECT超级家族。结论:寻找到一个潜在未知的人胚胎干细胞的特异表面标志物,此膜受体可与VPA多肽特畀性结合,为人胚胎干细胞的筛选和鉴定提供了重要指标。
6001-6005

抗菌肽人β防御素3融合糖类结合域的真核表达和对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N315的抑菌作用

摘要:目的:研究重组真核抗菌肽人B防御素3-糖类结合域(human β defensin 3-carbohydrate-binding domain,hBD3-CBD)对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ethicillin resistant Staphylococcusaureus,MRSA)N315的抑菌作用。方法:用重叠延伸剪接技术将抗菌肽和融合抗菌肽hBD3、hBD3-CBD1、hBD3-CBD2的基因序列克隆入真核表达载体pVAX1并转染HEK293T细胞,通过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everse transcription-polymerase chainr eaction,RT-PCR)、Western blot方法检测其表达情况;并通过感染后细菌计数和上清液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浓度来检测抗菌肽转染HEK293T细胞对MRSAN315的抑制作用。结果:抗菌肽hBD3、bBD3-CBD1、hBD3-CBD2转染HEK293T细胞后均有表达;感染后6和12小时,hBD3、hBD3-CBD1和hBD3-CBD2均显示出对MRSAN315的抑菌作用;感染后12小时,hBD3-CBD1和hBD3-CBD2的抑菌作用优于hBD3,hBD3-CBD1和hBD3-CBD2之间的抑菌作用没有差异;感染后6和12小时,hBD3、hBD3-CBD1、hBD3-CBD2的细胞上清液IL-6浓度显著低于对照组,而hBD3-CBD1和hBD3-CBD2两组之间的IL-6浓度未见差异。结论:真核表达抗菌肽hBD3、hBD3-CBD对MRSAN315对HEK293T细胞的感染有显著抑制作用,且重组抗菌肽hBD3-CBD的直接抑菌作用优于hBD3。
6006-6010

牵张应力对成骨肉瘤细胞MG-63中RhoA和ROCK表达的影响

摘要:目的:探索机械牵张应力对人成骨肉瘤细胞MG-63中RhoA/ROCK信号通路的影响。方法:将同一条件培养的细胞MG-63分为实验组(加力)与对照组(不加力),实验组采用Flexcell牵张应力加裁系统,选择12%形变率作为加载应力值,分为五个时间组,分别加载1h,4h,8h,12h,24h,RT-PCR检测RhoA、ROCKmRNA水平表达的变化,Western-Blot检测RhoA与Rock蛋白含量变化。结果:RT-PCR显示MG-63细胞受应力刺激后1hRhoA、ROCK均未见明显变化(P〉0.05),4小时后略有升高(P〈0.05),在8h达到最大值(P〈0.05),12、24h降低,但仍高于对照组(P〈0.05);Western-Blot显示MG-63细胞受应力刺激后1hRhoA、ROCK均未见明显变化,4h仍未见明显变化,在8h达到最大值,12、24h降低,高于对照组。结论:机械牵张力加载下MG-63细胞内RhoA、ROCK表达升高并随时间增加出现峰值,提示其可能在成骨细胞力学信号转导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6011-6013

大鼠腹腔异位心脏移植模型建立及改进

摘要:目的:建立一种快速有效的大鼠腹腔异位心脏移植模型。方法:采用SD大鼠作为受体,Wistar大鼠作为供体,行同种异位腹腔心脏移植,术后给以CsA5mg/kg/d灌服,心脏移植手术方法采用改良的Ono术式,观察改良的腹腔异位心脏移植各步骤所需时间、术后成功率及主要并发症发生率。结果:共建立40只大鼠异位心脏移植模型,手术成功率92.5%。动脉吻合时间12.5±2.3min,静脉吻合时间12.3±1.5min,供心缺血时间37±3.5min,受体血管阻断时间34.2±2.6min,总手术时间90.2±4.8min,出现的主要并发症为出血和供心复跳失败(各占5%、2.5%)。结论:改进的大鼠腹部异位心脏移植技术是一种简便、快速、有效、成功率高的模型制作方法。
6019-6021

人胎脑源性神经前体细胞致瘤性评价

摘要:目的:研究体外培养的人胎脑源性神经前体细胞的致瘤性。方法:将人胎脑源神经前体细胞体外培养至第1、25、40、60代,且每代细胞分别制备成神经球及单个细胞混悬液两种制剂,并取293T细胞作为阳性对照,共9组,每组5只,分别皮下接种于4~8周龄的BALB/C裸鼠,接种后饲养6个月,定期观察裸鼠精神状态、饮食、排便、以及接种局部有无出现结节或肿块,接种6个月后处死裸鼠,对接种局部及内脏进行组织病理切片及HE染色。结果:将人胎脑源性神经前体细胞接种于裸鼠皮下6个月未见肿瘤形成,且未见其他异常组织形成;而阳性对照组293T细胞接种于裸鼠皮下1个月后可见明显肿瘤形成。结论:人胎脑源神经前体细胞对裸鼠不具有体内致瘤性。
6028-6031

新型可降解PEI衍生物的表征及其在Brl-3A细胞中的毒性和转染研究

摘要:目的:对新型可降解高分子进行表征,研究其在Brl-3A细胞中的毒性和转染效率,以及连接剂比例对以上方面的影响。方法:通过化学方法合成不同比例PEI-Tr高分子,考察其包裹质粒DNA形成纳米颗粒的粒径和电位,以CCK-8方法考察Brl-3A细胞中的细胞毒性,以荧光素酶质粒为报告基因考察Brl-3A细胞中的转染效率。结果:PEI-Tr材料能形成200nm以下带20mV左右正电荷的纳米颗粒,具有较好的细胞内吞能力和溶液稳定性,细胞毒性实验证明,随着浓度增加PEI-Tr材料显示了远低于PEI-25kDa的细胞毒性,细胞转染实验表明其拥有高效输送质粒的能力。结论:PEI-Tr是一种高效低毒的可降解聚阳离子载体,在基因输送领域有很大的潜力;连接剂的比例在聚阳离子功能中起到重要作用。
6032-6034

S-亚硝基-N-乙酰-DL-青霉胺对RAW264.7巨噬细胞亚型分化的影响

摘要:目的:探讨S-亚硝基-N-乙酰-DL-青霉胺(SNAP)对巨噬细胞亚型分化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以RAW264.7巨噬细胞为研究对象,分为空白对照组、SNAP组、SNAP+PBA(4-苯基丁酸)组,采用不同浓度(30、100、300、400、500μmol/L)的SNAP或300μmol/LSNAP+20mmol/LPBA对巨噬细胞进行干预24h,应用RT-PCR法检测RAW264.7巨噬细胞亚型分化标志物M1(iNOS.CD86)、M2(Arg-I,MR)及CHOPmRNA的表达,应用Western blot技术检测iNOS及ERS通路中相关蛋白CHOP、P.PERK的表达。结果:与空白对照组比较,SNAP组iNOS、CD86、CHOPmRNA的表达均明显降低(P〈0.05),Arg-ImRNA表达明显升高(P〈0.05),而MRmRNA表达升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300μmol/LSNAP组比较,300μmol/L+PBA组iNOS、CHOPmRNA均无明显变化(P〉0.05),CD86mRNA升高,Arg-I、MRmRNA均明显降低(P〈O.05)。SNAP组CHOP、iNOS、p-PERK蛋白表达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300μmol/LSNAP+20mmol/LPBA组与300μmol/LSNAP组比较iNOS蛋白、p-PERK、CHOP蛋白表达升高(P〈0.05)。结论:NO可能通过内质网应激机制抑制巨噬细胞向M1亚型分化。
6039-6043

补肾活血汤对去卵巢大鼠心脏微血管内皮细胞形态及血清E2、ET、NO、PGI2、TXA2含量的影响

摘要:目的:研究补肾活血汤对去卵巢大鼠冠脉微血管内皮细胞形态及功能的影响。方法:3月龄成年雌性大鼠随机分为8组,共计46只,分别为:正常组(NORM)、假手术组(SHAM),去卵巢组(ovx),补肾活血汤高、低剂量组(OVX/BHT-H、OVX/BHT-L)、17β-雌二醇干预组(OVX/ERT)。以透射电镜观察微血管内皮细胞细胞器变化;放射免疫法测定实验大鼠血清E2、ET、PGI2、TXA2的含量;采用硝酸还原酶法测定血浆NO含量。结果:与正常组相比,去卵巢组心肌及微血管内皮细胞细胞器破坏严重,中药组及17β-雌二醇干预组有所改善。与正常组相比,去卵巢组大鼠血浆中E2下降明显,有显著性差异;与去卵巢组相比,中药组大鼠E2明显上升,有显著性差异;与雌激素组相比无明显差异;与去卵巢组相比,中药组大鼠血浆ET-1值有所降低,其中以高剂量组最明显,中药组组大鼠的NO值稍有升高,但与正常组相比,没有显著性差异;中药组大鼠的TXA2值明显降低,其中以高剂量组最明显,中药组PGI2值升高,与正常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与17β-雌二醇干预组相比无显著性差异。结论:补肾活血汤能预防去卵巢后心肌微血管内皮细胞的形态和功能的破坏,其机制可能与其增加E2含量有关。
6044-6049

组织相容性抗Ⅱ类HLA-DRB71等位基因与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患者人群的相关性研究

摘要:目的:探讨组织相容性抗Ⅱ类HLA-DRB71等位基因与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患者人群的相关性。方法:资料选自2011年3月一2013年3月在我院就诊的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患者95例,健康人群203例,分为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组与健康人群组,皆予以序列特异性引物PCR分析,对两组的等位基因进行分析研究。结果: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组DRB71*07基因频率为36.84%,高于健康人群组13.79%,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组其他基因低于健康人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DRB71*070R值是2.67,表明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组DRB71*07阳性率与健康人群组相比较,是其2.67倍,比值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患者易感性与DRB71*0701高度相关。结论:中国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患者可能同DRB71*0701较易感染有密切关系,为其临床的治疗提供线索。
6053-6055

pIRES2-GDNF-NT-3真核表达载体的构建与鉴定

摘要:目的:采用一种简便和高效的方法构建双基因共表达载体pIRES2-GDNF-NT-3。方法:人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和神经营养素3是采用PCR的方法从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的基因组DNA中获取,将人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的cDN段插入到pIRES2-EGFP多克隆位点构建成为pIRES2-GDNF-EGFP.神经营养素3cDN段通过替换EGFP的方式插入到pIRES2-GDNF-EGFP中构建成为pIRES2-GDNF-NT-3双基因共表达栽体。结果:人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和神经营养素3被克隆,通过测序和酶切鉴定的得知与基因库报道序列一致。结论:人神经生长因子和神经营养素3双基因真核表达载体成功构建,它提供了一个新的表达系统,为进一步研究双基因的功能奠定了基础。
6056-6061

利用无传染性耻垢分枝杆菌建立小鼠结核病模型的探索

摘要:目的:利用耻垢分枝杆菌(M.smegmatis mc2155)建立C57BL/6小鼠结核病模型。方法:每天以高剂量(5×10^7 CFU)耻垢分枝杆菌给C57BL/6小鼠腹腔注射,连续感染4周,检测耻垢分枝杆菌对小鼠的致病性。分别于2周和4周处死小鼠,无菌条件下解剖小鼠取肺、脾脏组织匀浆,进行组织内细菌活力检测;通过嗜酸性染色进行分枝杆菌的鉴定;同时进行病理切片的制备,观察肺和脾脏组织的病理变化;最后进行菌体DNA的提取和基因检测,根据上述指标确定小鼠结核病模型的建立是否成功。结果:腹腔感染小鼠2周后,模型组小鼠只有脾脏组织匀浆液出现抗酸染色阳性菌落,肺部组织未见阳性菌落。腹腔感染小鼠4周后,模型组小鼠肺、脾脏组织匀浆液中均可见大量抗酸染色阳性的菌落;组织病理学观察结果显示:小鼠肺组织主要表现为以中性粒细胞为主的炎性病变;基因检测结果表明:模型组小鼠肺组织匀浆液中可检测到耻垢分枝杆菌特异性3-磷酸甘油醛脱氢酶(gap)基因。而脾脏组织未扩增出耻垢分枝杆菌特异性基因。结论:通过腹腔注射无致病性耻垢分枝杆菌方法,成功建立C57BL/6小鼠结核病发生模型,为结核分枝杆菌与宿主相互作用研究提供安全的疾病模型。
6065-6068
现代生物医学进展杂志临床研究

毒性多结节性甲状腺肿的手术术式探讨

摘要:目的:探讨毒性多结节性甲状腺肿的手术切除范围,为临床手术治疗毒性多结节性甲状腺肿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收集2006年12月至2011年12月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临床医学院普外科确诊且进行手术的52例双侧毒性多结节性甲状腺肿患者的临床资料,并按照术式分为次全切除组(24例)和近全/全切除组(28例)。术后通过病理检查观察其合并甲状腺癌的情况,临床观察其是否出现声音嘶哑(喉返神经损伤)和低钙血症(甲状旁腺损伤)情况,并随访患者甲状腺结节和(或)甲状腺功能亢进的复发情况。结果:次全切除组甲状腺癌的检出率为4.2%(1/24),近全/全切除组检出率为7.1%(2/28),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2,P〉0.05);两组患者术后暂时性声音嘶哑发生率分别为4.2%(1/24)、3.6%(1/2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37,P〉O.05),术后暂时性低钙血症发生率分别为4.2%(1/24)、7.1%(2/28),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χ2=0.02,P〉0.05)。近全/全切除组患者术后无甲状腺结节和(或)甲状腺功能亢进复发,次全切除组患者有5例复发,复发率为20.8%(5/24),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χ2=4.28,P〈0.05)。结论:甲状腺近全/全切除术比次全切除术更能减少毒性多结节性甲状腺肿的复发。
6069-6072

235例浸润性乳腺癌中P53、ER的表达及其相关性探讨

摘要:目的:分析浸润性乳腺癌中P53和雌激素受体(estrogen receptor,ER)的表达及其与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和二者之间的相关性,探讨其在浸润性乳腺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收集我院2008年至2013年6月收治的原发浸润性乳腺癌手术病例235例,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乳腺癌组织标本中P53与ER的表达,分析其与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及二者之间的相关性。结果:本组乳腺癌组织中P53与ER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31.9%及56.6%,均显著高于癌旁正常组织(P〈0.05)。乳腺癌组织中ER的表达仅与患者的年龄有关,与TNM分期无关;而P53的表达与患者的年龄和TNM分期均无关,但P53与ER的表达呈显著负相关(P〈0.05,r==.0.174)。结论:P53与ER在浸润性乳腺癌中均呈高表达,且二者呈显著负相关。
6079-6082

超声心动图评价室间隔缺损封堵术前后心功能

摘要:目的:探讨经胸超声心动图(Transthoracic echocardiography,TTE)在评估室间隔缺损(Ventricular septal defect,VSD)封堵术前、后心脏负荷、功能变化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研究2007年1月至2012年8月广西医科大学一附院62例成功实施经皮穿刺VSD封堵术的患者资料。术前经超声筛查,术后3天、术后3个月、术后6个月及术后1年分别行TTE复查,常规测量左房收缩末期前后径(Leftatritim end-systolic diameter,LAESD)、左室舒张末期前后径(Left ventricular end-diastolic diameter,LVEDD)、左室收缩末期前后径(Left ventricular end-systolic diameter,LVESD)、左室舒张末期容积(Left ventricular end-diastolic volume,LVEDV)、左室每博输出量(Left ventricular stroke volume,LVSV)、右室舒张末期前后径(Right ventricular end-diastolic diameter.RVEDD)、主肺动脉中段内径(Main pulmonary artery,MPA)、左室射血分数(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LVEF)、左室短轴缩短率(Left ventricular fraction shortening,LVFS)、三尖瓣反流压差(Pressure gradient of tricuspid regurgitation,PGTR)。结果:术后3个月、术后6个月、术后1年LAESD、LVEDD、LVESD、LVEDV、LVSV、MPA均较术前降低(P〈0.05),且术后3天LVEDD、LVEDV、LVSV、MPA均较术前降低(P〈0.05),术后3天LAESD、LVESD较术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天PGTR较术前降低(P〈0.05),术后3个月、术后6个月、术后1年较术后3天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前、术后RVEDD、LVEF、LVF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TTE对VSD封堵术后心脏功能变化的评估有重要临床指导意义。
6086-6089

不同箍结构对纤维桩核修复冠方微渗漏的影响

摘要:目的:研究不同形态的箍结构对纤维桩核修复冠方微渗漏的影响。方法:选择因正畸治疗需要而拔除的下颌单根管前磨牙50颗,随机分成5个组:完整箍结构组(第l组)、1面缺损的箍结构组(第2组)、2面缺损的箍结构组(第3组)、3面缺损的箍结构组(第4组)以及无箍结构组(第5组)。所有标本经纤维桩核修复后模拟口内老化情况,并经染色处理,在体式显微镜下记录各组微渗漏的情况。结果:第l组的微渗漏情况最轻,第5组的微渗漏情况最重。第1、2、3组之间微渗漏情况无统计学差异(P〉0.05),第2、3组和第4组之间微渗漏情况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但第1组和第4、5组间微渗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第2、3组和第5组间微渗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牙体修复时至少应保留一面牙本质肩领,即使在没有完整箍结构的情况下也能获得良好的修复效果。
6093-6095

微波灭活与射频消融术中联合应用于治疗四肢骨肉瘤的疗效分析

摘要:目的:探讨微波灭活与射频消融技术联合应用治疗骨肉瘤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自2007年至2012年间手术治疗的具有完整临床资料的骨肉瘤患者29例,其中发生于肱骨上端9例,股骨远端12例,胫骨上段5例,盆腔3例,并经n心厦分期。术前采取动脉植入式化疗泵化疗2疗程,并于术中给以微波灭活与射频消融方法联合灭火肿瘤瘤体,刮除肿瘤后行骨水泥填充。术后随访8-60个月,平均50+2月。结果:29例患者中死亡1例,局部复发3例,远端转移2例。结论:微波灭活与射频消融术中联合应用于恶性骨肿瘤术中瘤体灭活,可以达到良好的肿瘤灭活效果,减少术中出血,大大提高患者生存率及降低复发率。
6096-6099

奥沙利铂联合替吉奥胶囊治疗晚期大肠癌患者的临床疗效

摘要:目的:探讨奥沙利铂联合替吉奥胶囊治疗晚期大肠癌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非盲法随机对照方法将患者分成试验组和对照组,各27例。试验组患者使用奥沙利铂联合替吉奥胶囊治疗,对照组患者使用奥沙利铂治疗,均为4个周期。评价两组治疗后的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结果:试验组:CR1例,PR11例,SD10例,PD5例。(CR+PR)RR44.4%。中位疾病进展时间(TTP)9.5个月,中位生存期(MST)19.1个月。对照组:CR0例,PR5例,SD8例,PD15例。(CR+PR)RR18.5%。中位疾病进展时间(TTP)8.6个月,中位生存期(MST)16.9个月。主要不良反应为血液毒性、胃肠道反应、外周神经炎及肝功能异常。试验组白细胞下降15例,对照组12例,试验组贫血发生为13例,对照组的为21例,试验组恶心、呕吐发生为18例,对照组为24例,试验组便秘发生为8例,对照组为15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奥沙利铂联合替吉奥胶囊治疗晚期大肠癌患者相比单独使用奥沙利铂更加有效,更具优越性,不良反应更少,患者的生存质量得以改善,值得临床上推广应用。
6100-6102

TNC在非小细胞肺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摘要:目的:肺癌是威胁人类健康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并且已有超过1/3的NSCLC患者诊断时发生了转移。早期判断肺癌的转移对于肺癌患者的治疗和预后有非常重要的意义。Tenasein-C(TNC)具有调节细胞发生、增殖、迁移、分化的作用。本文主要研究Tenascin-C(TNC)蛋白在非小细胞肺癌(NSCLC)中的表达,探讨Tenascin-C与NSCLC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En Vinsion法检测70例NSCLC及其正常组织内TNC蛋白的表达情况,并分析肺癌组织中TNC的表达和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关系。结果:TNC在NSCLC组织内高表达而在正常组织中不表达。TNC在腺癌和鳞癌中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NC表达与NSCLC的TNM分期、有无侵及胸膜及淋巴结转移有关(P〈0.05),但其表达与肿瘤直径、病理分级无关(P〉0.05)。结论:结果显示TNC的表达与肺癌的分类无关。进一步的分析表明,TNC表达与NSCLC的肿瘤的TNM分期、有无胸膜浸润及淋巴结转移有关,但其表达与肿瘤直径、病理分级无关。故TNC在NSCLC组织中的表达与NSCLC的侵袭和转移有关,其表达可能有助于肿瘤细胞的转移和癌细胞浸润,检测其表达有助于判断肺癌患者的预后。
6103-6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