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生物医学进展杂志社
分享到:

现代生物医学进展杂志

《现代生物医学进展》杂志在全国影响力巨大,创刊于2011年,公开发行的旬刊杂志。创刊以来,办刊质量和水平不断提高,主要栏目设置有:述评、研究快报、基础研究、临床研究、专论与综述、技术与方法、研究简报、生物磁学等。
  • 主管单位:黑龙江省卫生厅
  • 主办单位:黑龙江省红十字医院;黑龙江省森林工总医院
  • 国际刊号:1673-6273
  • 国内刊号:23-1544/R
  • 出版地方:黑龙江
  • 邮发代号:14-12
  • 创刊时间:2011
  • 发行周期:旬刊
  • 期刊开本:A4
  • 复合影响因子:0.76
  • 综合影响因子:0.318
期刊级别: 统计源期刊
相关期刊
服务介绍

现代生物医学进展 2014年第14期杂志 文档列表

现代生物医学进展杂志重要信息

《分子影像学》第二版已正式出版发行

摘要:由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四医院申宝忠教授主编的《分子影像学》第二版(ISBN:978-7-117-13344-9/R·13345)一书已于2010年9月14日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发行。《分子影像学》是国内第一部分子影像学大型专著。对于分子影像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方法和应用概况都有精彩而详细的论述,充分体现了国际分子影像学的最新进展。
2605-2605
现代生物医学进展杂志论者

转录因子FOXM1在卵巢癌细胞中的表达及其对侵袭转移能力的影响

摘要:目的:研究上皮性卵巢癌细胞中FOXM1的表达,探讨FOXM1与MMP9之间的相关性以及与卵巢癌细胞侵袭、转移的关系。方法:采用Real-time RT-PCR、Western blotting技术检测pcDNA3.1-FOXM1和FOXM1-siRNA分别转染卵巢癌细胞株HO-8910(低转移)和HO-8910PM(高转移)前后FOXM1的表达水平,用Transwell方法检测转染该序列后HO-8910和HO-8910PM细胞侵袭能力的改变,并用荧光素酶双报告基因分析技术检测FOXM1对MMP9的调控作用。结果:与对照组和空载组相比,转染了pcDNA3.1-FOXM1的HO-8910细胞FOXM1 mRNA、蛋白表达显著升高,而转染了FOXM1-siRNA的高转移细胞株HO-8910PM FOXM1 mRNA、蛋白表达显著降低(P〈0.05);相对于空载体组和空白组,pcDNA3.1-FOXM1转染组细胞的侵袭能力明显增强,而FOXM1-siRNA转染细胞的侵袭能力明显降低(P〈0.05);FOXM1参与对MMP9的转录调控作用(P〈0.05)。结论:FOXM1可能是一个潜在的治疗靶点,通过下调FOXM1的表达,从而抑制卵巢癌的浸袭和转移。
2610-2614

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对脂肪间充质干细胞增殖的影响

摘要:目的:探讨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nsulin-like growth factor-1,IGF-1)对脂肪间充质干细胞(adipose-derived stem cells,ADSCs)增殖的影响。方法:采用密度梯度离心法结合贴壁法分离脂肪间充质干细胞,接种于含体积分数为10%的胎牛血清的DMEM培养基中行贴壁培养。流式细胞仪检测ADSCs表面标志物(CD90、CD29、CD31、CD34、CD45)的表达情况,利用成骨、成脂诱导液诱导ADSCs向成骨细胞、成脂细胞分化,用碱性磷酸酶、油红O染色观察。采用终浓度为0、5、10、15、20、30 ng/mL IGF的培养基培养ADSCs,利用Edu染色标记ADSCs,分析不同浓度的IGF-1对ADSCs增殖的影响。结果:流式细胞术显示ADSCs的表型分子CD90、CD29呈阳性,CD31、CD45呈阴性,成骨诱导后碱性磷酸酶染色阳性,成脂诱导后油红O染色可见大量脂滴,表明培养的ADSCs具有成骨、成脂分化的能力。IGF-1促进ADSCs增殖的作用随IGF-1的作用浓度的增加而增加,并逐渐趋于饱和,在趋于15μg/mL的浓度时达到最大促增殖作用,且随着IGF-1作用时间的延长其促ADSCs增殖的作用逐渐增强。结论:本实验成功分离培养ADSCs,IGF-1对体外培养的ADSCs有促进增殖的作用。
2615-2621

TGF-β3与TIMP-2联合转染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复合丝素蛋白/壳聚糖生物支架修复兔软骨缺损

摘要:目的:TGF-β3广泛存在于骨组织、软骨组织中,能诱导体外培养的间充质干细胞向软骨分化、生长。TIMP-2能抑制MMP对软骨基质的降解,保护新生软骨组织。本实验探讨单纯TGF-β3和TGF-β3,TIMP-2联合转染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复合丝素蛋白壳聚糖/(silk fibrin/chitosan,SF/CS)生物支架植入动物体内修复兔膝关节软骨缺损的可行性及效果差异。方法:将新西兰大白兔20只分为4组,每组5只(支架组、未转染组、reAAV-TGF-β3转染组、reAAV-TGF-β3,reAAV-TIMP-2联合转染组)。在无菌条件下取兔第三代对数生长期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BMSCs),用携带目的基因的重组腺相关病毒进行转染,将转染成功的BMSCs与SF-CS生物支架复合,分别植入兔膝关节软骨缺损处:未转染组植入SF-CS生物支架,未转染组植入未转染的BMSCs复合SF-CS生物支架,reAAV-TGF-β3转染组植入reAAV-TGF-β3转染的BMSCs复合SF-CS生物支架,reAAV-TGF-β3,TIMP-2联合转染组植入reAAV-TGF-β3,TIMP-2联合转染的BMSCs复合SF-CS生物支架。两月后处死家兔,肉眼观察以及HE染色评定缺损软骨修复情况。并进行软骨细胞特征性染色即甲苯胺蓝染色及II型胶原免疫组化染色鉴定。结果:两个月后除支架组外各实验组兔膝关节软骨缺损处均有软骨样物质形成,且联合转染组诱导的新生成分更接近缺损处周围正常软骨。联合转染组与reAAV-TGF-β3转染组;联合转染组与未转染组;reAAV-TGF-β3转染组与未转染组的评分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HE染色结果提示联合转染组软骨修复效果较单纯TGF-β3转染组更好。结论:单纯TGF-β3转染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对兔膝关节软骨缺损有修复作用,TGF-β3与TIMP-2联合转染组修复缺损效果更明显,提示TIMP-2与TGF-β3具有协同效应。
2622-2627

PTEN基因和P53基因在子宫内膜癌中的表达及意义

摘要:目的:探讨PTEN基因和P53基因在子宫内膜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为子宫内膜癌的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用免疫组化法检测50例子宫内膜癌患者PTEN基因缺失和P53基因突变情况,并分析两者与子宫内膜癌不同病理变化的相关性。结果:PTEN缺失24例,缺失率48.00%,进一步研究显示PTEN缺失与细胞分化程度和肌层浸润情况密切相关(P〈0.05),P53突变32例,缺失率64.00%,并进一步研究显示P53突变与FIGO分期,细胞分化程度和肌层浸润情况密切相关(P〈0.05)。结论:PTEN基因缺失和P53基因突变与子宫内膜癌发生和发展密切相关,以PTEN基因和P53基因为靶点的生物治疗在进展期内膜癌中的治疗价值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
2628-2631

负压封闭引流对兔颅骨外露创面愈合效果的实验研究

摘要:目的:探讨负压封闭引流技术(VSD)对兔颅骨外露缺损创面愈合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成年新西兰大白兔76只,平均分为四组并建立兔颅骨外露实验模型。其中,A组(19只):于兔颅骨上方制作直径为2.0cm的圆形创面,保留骨膜,采用-120mmHg负压引流和常规换药治疗;B组(19只):实验动物处理同A组,仅采用常规换药治疗;C组(19只):在兔颅骨上制作直径2.0cm的圆形创面,剔除骨膜,治疗方法同A组;D组(19只):实验动物处理同C组,治疗方法同B组。每组各抽取10只,观察创面愈合率和创面愈合时间;其余9只分别在第7天、10天、20天、30天进行取材检测,分析疗效机制。结果:A组创面愈合时间为19.40±1.65天,B组为24.00±2.31天;C组为25.40±4.43天,D组为30.00±5.50天。运用VSD治疗和常规治疗创面愈合时间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VSD治疗兔骨外露缺损创面能有效缩短创面愈合时间,促进血管再生,胶原蛋白合成。
2640-2645

原儿茶酸对脂多糖诱导的急性肺损伤小鼠的保护作用

摘要:目的:探索原儿茶酸(protocatechuicacid,PCA)对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LPS)诱导的急性肺损伤(acute lung injury,ALI)小鼠的保护作用,探讨其保护机制。方法:将40只昆明小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均分为空白对照组(NC组)、LPS模型组、原儿茶酸预处理组(PCA+LPS组)、地塞米松阳性对照组(Dex+LPS组),每组10只,模型组以5mg·kg-1脂多糖腹腔内注射诱导急性肺损伤。6h后处死小鼠,HE染色观察肺组织病理学变化;BCA法检测肺泡灌洗液中总蛋白浓度;ELISA检测肺泡灌洗液炎症因子TNF-α、IL-1β含量;Western Blot检测肺组织中p38MAPK、p-p38MAPK、p-ATF2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小鼠肺损伤明显,肺泡内出血、水肿、炎细胞浸润,肺泡灌洗液中TNF-α、IL-1β的含量及总蛋白浓度增加,肺组织中p38MAPK/p-p38MAPK、p-ATF2表达均明显增加(均P〈0.01)。与模型组相比,原儿茶酸预处理组、地塞米松阳性对照组肺组织病理损伤程度明显减轻,肺泡灌洗液中TNF-α、IL-1β的含量及总蛋白浓度、肺组织中p38MAPK/p-p38MAPK、p-ATF2表达均明显降低(均P〈0.01)。结论:PCA对LPS诱导的急性肺损伤有保护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与其抑制p38MAPK-p-ATF2信号通路的活化、降低肺组织炎症反应有关。
2646-2649

VEGF和Survivin在肾癌中的表达及其相关性研究

摘要:目的:探讨肾癌组织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与凋亡抑制蛋白Survivin表达的相关性及其之间的关系,研究Survivin和VEGF在肾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机制。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70例肾癌组织和70例癌旁正常肾脏组织中VEGF和Survivin的表达,并将检测结果与临床病理特征进行综合分析。结果:VEGF和Survivin在肾癌中表达均高于癌旁正常肾脏组织;Survivin和VEGF在肾癌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75.71%(53/70)和72.86%(51/70),在癌旁肾脏组织中的表达率分别为0%(0/70)、17.14%(12/70),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VEGF和Survivin的表达与患者的性别、年龄、肿瘤大小、病理分级均无相关性;VEGF和Survivin表达呈正相关性。结论:VEGF和Survivin在肾癌组织中表达率较高,为肾癌的分子靶向治疗提供了新的靶点。Survivin和VEGF在RCC中的表达关系密切,测定RCC中Survivin、VEGF蛋白的表达,有助于临床判断病人预后。
2657-2660

开唇兰属植物的种间蛋白质组差异

摘要:目的:通过差异蛋白峰的比较和指纹图谱的对照,分析开唇兰属五种金线莲的种间蛋白质组差异,初步探索了这种差异在品种鉴定中的应用并推断出品种之间的亲疏关系。方法:采用SELDI-TOF-MS方法研究了开唇兰属五种金线莲的种间蛋白质组差异。结果:通过SELDI-TOF-MS方法对开唇兰属五种金线莲种间蛋白质组谱图进行的分析结果表明,属内种间存在蛋白质组差异和特征蛋白质峰,据此建立了属内五种植物的蛋白质组指纹图谱,并依据蛋白质组的差异推测了属内五种金线莲的亲疏关系。结论:依据SELDI-TOF-MS鉴定结果,找到了开唇兰属五个物种间的蛋白差异,并基于差异蛋白数据分析了品种遗传变异性,结果表明地域和气候会对品种的变异产生一定的影响。
2661-2666

DC-CIK对K562/A多药耐药基因mdr1表达的影响

摘要:目的:体外观察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DC)联合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cytokine inducedkiller,CIK)对K562/A细胞株多药耐药基因mdr1表达的影响。方法:采集健康人的外周血,分离出单个核细胞(peripheral blood mononuclear cell,PBMC),在体外加入多种细胞因子经诱导生成DC及CIK细胞,以流式细胞仪检测其表面标志,将DC细胞内加入K562/A细胞裂解物致敏后,再与CIK细胞混合培养48小时。将致敏后的DC-CIK细胞与K562/A及K562分组培养后以荧光定量PCR检测其mdr1基因表达的情况,PBMC作为对照组。结果:RT-PCR中可见K562/A+DC-CIK组中mdr1 mRNA表达较K562/A明显降低,经荧光定量PCR观察到K562/A内mdr1 mRNA表达为K562的10.27倍、K562/A/PBMC略低于未处理的K562/A(P〉0.05),K562/A/DC-CIK细胞中mdr1 mRNA含量较K562/A、K562/A/PBMC少(P〈0.05)。DC-CIK细胞与细胞株混合培养后,mdr1基因表达较混合培养前明显降低。结论:实验数据显示DC-CIK可使耐药细胞株内mdr1基因表达下调。但K562与DC-CIK混合培养后该基因降低不明显,提示该基因在细胞中存在着基础表达,意义在于维持细胞内稳态。目前针对逆转白血病耐药的研究较少,需要多进行相关研究以拓宽细胞免疫治疗在逆转耐药领域的应用。DC-CIK是具有发展潜力的抗肿瘤方法。本实验将为下一阶段研究逆转耐药的机制提供依据,DC-CIK细胞免疫疗法有望成为逆转肿瘤耐药的新方法。
2667-2671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多次住院的影响因素分析

摘要:目的:探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患者多次住院(住院次数≥2)的影响因素。方法:以2型糖尿病(DM)并因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相关并发症多次住院(住院次数≥2)的患者为实验组,对照组为非糖尿病多次因眼科相关疾病住院(住院次数≥2)患者。比较两组患者在第二次住院时的发病年龄、空腹血糖(fasting blood glucose,GLU)、糖化血清蛋白(glycated serum protrin,GSP)、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anine aminotransferase,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partate aminotransferase,AST)、肌酐(creatinine,Cr)、尿素(urea)、总胆汁酸(total bile acid,TBA)、血清尿酸(uric acid,UA)、甘油三酯(triglycetide,TG)、胆固醇(cholesterol,Ch)、体质指数(body mass index,BMI)等。结果: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入院时血糖、糖化血清蛋白、血清尿酸、甘油三酯、胆固醇与DR患者多次住院(住院次数≥2)显著相关(P均≤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空腹血糖(P=0.038;95%CI:1.101-26.325)、糖化血清蛋白(P=0.003;95%CI:1.017-1.082)、尿酸(P=0.167;95%CI:0.994-1.032)、甘油三脂(P=0.023;95%CI:1.774-2228.179)、胆固醇(P=0.029;95%CI:1.317-166.317)水平是DR患者多次住院(住院次数≥2)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空腹血糖、糖化血清蛋白、尿酸、甘油三脂和胆固醇是DR患者多次住院(住院次数≥2)的独立危险因素。
2675-2678

荧光原位杂交技术在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遗传学异常检测中的应用

摘要:目的:分析在荧光原位杂交技术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遗传学异常检测中的应用,并分析相关指标在评价患者预后中的应用。方法:对我院收治的45例初诊CLL患者采用荧光原位杂交技术进行特异性探针D13S25(13q14.3)、RB1(13q14)、p53(17p13)、ATM(11q22.3)、以及CSP12(12号染色体3体)染色体标本检测,分析CLL患者遗传学异常的发生率。采用实时定量PCR检测miR-15a和miR-16-1与CLL患者遗传学异常的相关性。结果:45例CLL初诊患者中,荧光原位检测发现CLL遗传学异常37例,CLL遗传学异常率82.22%。其中d(13q14.3)遗传异常13例,d(13q14)遗传异常7例,d(11q22-23)遗传异常6例,d(17p13)遗传异常5例,12号染色体三体异常6例,遗传学异常多呈异质性。实时定量PCR检测发现miR-15a和miR-16-1与d(13q14)遗传异常显著相关。结论:荧光原位杂交技术是一种检测CLL遗传学异常的快速、灵敏方法,可以提高CLL遗传异常检出率。miR-15a和miR-16-1可以预测d(13q14)遗传异常CLL患者预后。
2679-2682

VKC患儿与正常儿童泪液中细胞因子表达的比较

摘要:目的:比较VKC患儿与正常儿童泪液中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4(IL-4),白细胞介素-5(IL-5)和白细胞介素-13(IL-13)的表达量的变化,以及分析两组之间有无统计学差异。方法:收集10例春季角结膜炎(VKC)患儿与16例正常受试者(CT)的泪液;采用液体芯片技术测量两组泪液中IL-4,IL-5,IL-13的浓度,使用U检验来比较两组之间的差异有无统计学意义。结果:VKC组泪液中IL-4的浓度为1.09±0.73 pg/mL,IL-5的浓度为1.68±1.43 pg/mL,IL-13的浓度为1.90±1.59 pg/mL;与正常受试者(CT)相比,明显升高,两组之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分析VKC患儿泪液中的细胞因子在了解VKC的发病机制中可能可以起到重要的作用,以及可以提供新的治疗方向。
2683-2685

膝关节人工单髁置换的近期疗效分析

摘要:目的:探讨膝关节人工单髁置换治疗晚期膝关节单间室骨性关节炎的近期疗效。方法:选择2007年3月至2011年9月我院采用膝关节人工单髁置换且随访超过2年的单间室病变的骨性关节炎的患者37例,采用膝关节人工单髁置换治疗,随访时行膝关节X线摄片检查,观察有无松动、下沉及另外一侧间室有无退变或是否加重,末次随访时评估HSS评分,比较与术前的疼痛及功能的差异。结果:37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22-38个月,平均29.8个月,所有患者均无松动、下沉及另外一侧间室退变或退变加重,末次随访时HSS评分(95.5±1.7)分,显著高于术前(68.5±2.1)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6)。结论:膝关节人工单髁置换手术治疗晚期膝关节单间室骨性关节炎创伤小,患者并发症少,术后功能恢复良好,近期疗效好。
2693-2696

乳腺癌中EGFR蛋白表达和基因扩增的检测结果比较

摘要:目的:比较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乳腺癌中EGFR蛋白表达和荧光原位杂交检测EGFR基因扩增的结果的符合率,为EGFR靶向治疗病例的选择提供依据。方法:随机选取2005年1月到2011年12月冷水江市人民医院和湖南省肿瘤医院病理科的147例乳腺癌档案病例,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乳腺癌组织中EGFR蛋白表达,荧光原位杂交检测EGFR的基因扩增,比较两种方法阳性结果的符合率。结果:免疫组化染色结果显示EGFR在原发性和转移性乳腺癌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85%(105/123)和79%1(9/24),两组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FISH检测结果显示原发性和转移性乳腺癌中分别有12%(15/123)和8%(2/24)存在EGFR基因扩增,两组比较结果无显著差异(P〉0.05)。所有存在EGFR基因扩增的原发性和转移性乳腺癌的EGFR免疫组织化学结果均为阳性。在原发性和转移性乳腺癌中,免疫组化阳性和基因扩增程度间呈显著正相关(P〈0.05),但免疫组化结果预测基因扩增的特异性较低。结论:免疫组织化学检测EGFR只能作为EGFR靶向治疗病例选择的初步筛选,进一步进行荧光原位杂交检测EGFR基因扩增是必须的。
2697-2701

血管成形术介入治疗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的临床效果分析

摘要:目的:探讨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PTA)联合支架植入术治疗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选择2008年3月至2011年12月在我院内分泌科接受治疗的2型糖尿病合并糖尿病足的患者36例,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19例)和对照组(17例)。观察组19例患者中,14例行PTA术,4例行PTA+腔内支架植入术,1例行截肢术;对照组17例患者,全部采用传统方法进行治疗。观察和比较两组患者术后的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的特点、临床效果及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19例患者,共40条靶血管,实施PTA手术的成功率为87.5%。采用两种治疗方法 2周或4周后,患者的临床症状和体征均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且均未观察到明显的不良反应。与对照组相比,接受介入治疗的患者,其临床症状的缓解率明显升高,其中在2周时介入治疗对麻木和紫绀症状的缓解尤其显著,和对照组之间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血管成形术介入治疗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是一种安全可靠的方法,治疗效果好,安全性高,值得临床推广。
2705-2707

药物治疗老年高血压对hs-CRP和ICAM-1水平的影响

摘要:目的:通过比较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使用瑞舒伐他汀治疗前后的情况,探讨瑞舒伐他汀对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和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86例老年高血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其中对照组进行采用氨氯地平治疗,而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用瑞舒伐他汀治疗,分别检测和比较两组患者的hs-CRP和ICAM-1水平,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对照组与治疗组hs-CRP和ICAM-1均明显降低,而两组的hs-CRP和ICAM-1差异显著(t=3.1655,P〈0.01;t=9.6983,P〈0.01),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瑞舒伐他汀能显著降低老年高血压患者的hs-CRP和ICAM-1水平,减轻患者的炎性反应,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2708-2710

培美曲塞联合顺铂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临床疗效观察

摘要:目的:探讨培美曲塞联合顺铂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的临床疗效。方法:随机选取我院肿瘤科晚期NSCLC患者177例,随机将其分为3组,培美曲塞联合顺铂治疗(PP组)72例,多西他赛联合顺铂治疗(DP组)53例,吉西他滨联合顺铂治疗(GP组)52例,比较三组治疗方法的临床疗效与不良反应之间的差异,根据临床疗效将PP组分为有效组与无效组,分析培美曲塞联合顺铂治疗晚期NSCLC的影响因素。结果:PP组疾病控制率(DCR)与客观有效率(ORR)均显著高于GP组(均P〈0.05);PP组与DP组近期疗效之间的比较无显著差异(均P〉0.05)。PP组的药物毒副作用均显著优于DP组与GP组(均P〈0.05)。PP组的中位生存期显著高于DP组与GP组(均P〈0.05),在无吸烟、腺癌与IV期晚期NSCLC患者中,培美曲塞联合顺铂治疗有效率更高。结论:培美曲塞治疗晚期NSCLC的疗效佳,与多西他赛相当并显著优于吉西他滨治疗,药物毒副作用小,且受吸烟状况、病理类型与临床分期影响。
2719-27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