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生物医学进展杂志社
分享到:

现代生物医学进展杂志

《现代生物医学进展》杂志在全国影响力巨大,创刊于2011年,公开发行的旬刊杂志。创刊以来,办刊质量和水平不断提高,主要栏目设置有:述评、研究快报、基础研究、临床研究、专论与综述、技术与方法、研究简报、生物磁学等。
  • 主管单位:黑龙江省卫生厅
  • 主办单位:黑龙江省红十字医院;黑龙江省森林工总医院
  • 国际刊号:1673-6273
  • 国内刊号:23-1544/R
  • 出版地方:黑龙江
  • 邮发代号:14-12
  • 创刊时间:2011
  • 发行周期:旬刊
  • 期刊开本:A4
  • 复合影响因子:0.76
  • 综合影响因子:0.318
期刊级别: 统计源期刊
相关期刊
服务介绍

现代生物医学进展 2013年第35期杂志 文档列表

现代生物医学进展杂志·论著·

TGF-β1通过RUNX2调控人肝星状细胞系LX-2中骨桥蛋白表达

摘要:目的:探讨人肝星状细胞系LX-2中促纤维化因子TGF-β1对骨桥蛋白(Osteopontin,OPN)的转录调控作用,研究其潜在关系及作用通路。方法:经重组因子TGF-β1刺激后,westernblot检测人肝星状细胞系LX-2中OPN和RUNX2的表达水平。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软件预测RUNX2在OPN启动子序列上的结合位点。构建基于pGL3-Basic的人OPN启动子载体和相应截短体,与RUNX2共转染HEK293细胞,结合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实验分析RUNX2对OPN启动子的转录调控作用。结果:经TGF-61刺激后,LX-2细胞系中OPN与RUNX2的蛋白表达水平均升高,提示二者均为TGF-81下游效应分子。TESS生物信息学分析显示OPN启动子序列-78-73存在RUNX2的结合位点ACCACA。通过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实验结果显示:RUNX2对OPN启动予具有正向调控作用,且通过截短删除之前预测的结合位点后,该调控作用消失。结论:TGF-β1可促进人肝星状细胞系中OPN的表达,该作用部分通过其下游转录因子RUNX2作用于OPN启动子区域的ACCACA序列而实现。
6801-6805

《分子影像学》第二版已正式出版发行

摘要:由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四医院申宝忠教授主编的《分子影像学》第二版(ISBN:978-7-117-13344—9/R-13345)一书已于2010年9月14日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发行。《分子影像学》是国内第一部分子影像学大型专著。对于分子影像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方法和应用概况都有精彩而详细的论述,充分体现了国际分子影像学的最新进展。
6805-6805

神经调节素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炎症反应的抑制作用和机制研究

摘要:目的:研究神经调节素及基质金属蛋白酶-9对于小鼠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炎症反应的抑制作用和机制。方法:选取100只成年雄性大鼠,随机分成对照和治疗组。采用线栓方法由颈内到颈外进行插线处理,造成大脑中动脉处于闭塞状态的再灌注动物模型。治疗组颈动脉进行注射少量NRG-1β干预性治疗,通过氯化三苯基四氮唑(TTC)检查脑梗塞范围,细胞凋亡采用原住脱氧核糖核苷酸末端转移酶介导缺口末端进行标记,采用免疫组织化学、免疫荧光双标记法及免疫印迹法观察脑组织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表达。结果: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随时间延长及缺氧,对照组大鼠大脑皮质和纹状体区脑组织细胞凋亡,并且胶质细胞MMP-9蛋白表达逐渐增加。治疗组大鼠经注射NRG-1β干预性治疗后,缺血脑组织梗死范围及其细胞凋亡数量相对呈明显下降趋势。胶质细胞MMP-9表达呈降低趋势。结论: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体内NRG-1β抑制胶质细胞MMP-9的表达,控制缺血脑组织梗死的范围并抑制正常细胞的凋亡,发挥了重要的抗炎作用,可作为对于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研究新靶点。
6806-6809

转铁蛋白修饰脂质体的制备及其肝癌靶向性研究

摘要:目的:肿瘤的靶向治疗是当前研究的热点,肝肿瘤细胞表面有大量的转铁蛋白受体表达,而正常组织较少,因此本研究制备转铁蛋白(TF)修饰的脂质体(TFLPs),并对其肝肿瘤靶向性进行研究。方法:采用薄膜分散法制备普通脂质体,考察其形态,粒径,电位。通过体外血清稳定性模拟脂质体进入体内后的稳定性。通过HepG2肿瘤细胞对TFLPs的摄取实验考查脂质体与肝癌细胞的亲和力。构建荷瘤裸鼠模型,考查TFLPs在荷瘤裸鼠体内的分布。结果:所制备的TFLPs平均粒径为108.8±9.5nm,Zeta电位为.1.80±0.73mV。学期稳定性试验结果显示,TFLPs在24h内具有良好的血清稳定性。体外细胞摄取实验表明,HepG2细胞对TFLPs的摄取效率是普通长循环脂质体(LPs)的3.4倍。荷瘤裸鼠肝组织和肿瘤组织切片结果显示,TFLPs比LPs具有更好的肿瘤靶向性。结论:该脂质体制备方法简单,与LPs相比,经转铁蛋白修饰可显著提高肿瘤细胞对脂质体的摄取,TFLPs是一种潜在高效的肝癌靶向给药系统。
6810-6813

RGD修饰包载超顺磁性氧化铁纳米粒用于脑胶质瘤的靶向研究

摘要:目的:采用PLGA-PEG为聚合材料,制备RGD修饰包载超顺磁性四氧化三铁纳米粒子(RGD-NP—Fe3O4),用于脑胶质瘤细胞靶向核磁共振成像纳米探针。方法:采用沉淀法制备RGD修饰的栽超顺磁性纳米粒,考察纳米粒的粒径,电位等理化指标以及细胞毒性。通过细胞以及肿瘤球摄取实验,考察RGD.NP—Fe304的脑胶质瘤细胞靶向性。结果:制备得到的RGD-NP-Fe3O4粒径在85±7.5nm,电位为18+1.15mV。纳米粒浓度在300μg/mL范围内,对脑胶质瘤细胞均无显著毒性。经过RGD修饰后脑胶质瘤细胞U87对纳米粒的摄取效率大大提高,纳米粒穿透肿瘤球能力显著增强。结论:RGD修饰包载超顺磁性氧化铁纳米粒是一种潜在的高效的脑胶质瘤细胞靶向诊断纳米探针和靶向给药系统。
6814-6817

人脑胶质瘤GDNF基因启动子I区H3组蛋白乙酰化修饰情况

摘要:目的:明确GDNF启动子I区在人脑胶质瘤中H,赖氨酸残基9位乙酰化(H3K9Ac)情况,探讨其对于GDNF在胶质瘤中表达的影响。方法:RT-PCR检测各组中GDNFmRNA的表达;建立基于Real.timePCR分析的染色质免疫共沉淀(CHIP)方法,检测12例胶质瘤与6例正常脑组织中GDNF基因启动子I区王H3组蛋白乙酰化情况。结果:Real-timePCR验证人脑胶质瘤GDNFmRNA的表达,转录水平随级另q的增高而增高,且低级别组、高级别组与正常组之间存在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0.05)。启动子I区的H,组蛋白乙酰化水平,正常组与低级别组和高级别组之间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且低级别与高级别之间也有显著性差异。结论:在人脑胶质瘤组织中,GDNF启动子I区发生了H3组蛋白高乙酰化修饰,这种修饰很可能会影响GDNF基因的表达。
6818-6821

红景天苷对LPS诱导的HSC-T6细胞增殖作用及机制研究

摘要:目的:观察红景天苷(Salidroside,Sal)对大鼠肝星状细胞(hepaticstellatecell,HSC)一T6增殖的影响,并探讨一氧化氮(NO)在此过程中的作用。方法:选择脂多糖(LPS)活化HSC—T6,采用不同浓度的Sal,作用于经LPS活化的大鼠HSC-T6,24小时后进行如下实验:噻唑兰(MTT)比色法检测HSC—T6增殖;NO荧光探针(DAF-FMDA)检测细胞内NO浓度;Westem-blot检测INOS蛋白水平。结果:在LPS作用于HSC.T6细胞24小时后,与对照组相比,细胞增殖增加(P〈0.01),在Sal作用下,HSC-T6细胞增殖与LPS组相比受到抑制(P〈0.01),并呈浓度依赖性;在Sal处理HSC.T6细胞24小时后,细胞内NO水平有所上升,并呈浓度依赖性增加(P〈O.01);Sal预处理后的HSC—T6细胞,iNOS蛋白表达有所升高(P〈0.01)。结论:Sal对HSC—T6细胞的增殖具有浓度依赖性的抑制作用,NO可能是抑制增殖的因素之一。
6826-6828

雷公藤多苷对大鼠肺移植后的抑制作用及外周血细胞的影响研究

摘要:目的:研究雷公藤多苷对大鼠肺移植后的免疫排斥反应的抑制作用及对外周血细胞的影响。方法:随机选取100只SD大鼠分为空白组、对照组和治疗组,空白组20只大鼠,大鼠为正常大鼠,对照组共40只大鼠(其中20只为供体,20只为受体)和治疗组40只(其中20只为供体,20只为受体)大鼠均采用改良三袖套法吻合技术建立大鼠左肺原位移植的动物模型。移植手术后空白组和对照组采用生理盐水灌胃(1mL/d),治疗组用雷公藤多苷(50mg/kg-d)灌胃,连续灌胃5d。观察各组大鼠的肺的大体形态及镜下的病理变化,确定排斥反应的等级,并测量各组大鼠外周血中T细胞活化率。结果:对照组大鼠病理改变较治疗组严重,治疗组排斥反应等级低于对照组的级别,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的T细胞活化率高于治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对照组的活化率高于空白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的活化率于空白组相近,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274)。结论:雷公藤多苷对大鼠肺移植后的排斥反应有抑制作用,其抑制机制之一可能是通过降低外周血T细胞活化率达到的。
6829-6832

靶向肿瘤新生血管纳米粒的构建和质量控制

摘要:目的:制备F56多肽修饰的长春新碱纳米粒(F56-VCR-NP),并建立其质量控制方法。方法:乳化-溶剂挥发法优化制备F56.VCR-NP:HPLC法测定其载药量、包封率,透射电镜下观察其形态,激光粒度分析仪测定其粒径和Zeta电位,CBQCA试剂盒测定纳米粒表面多肽密度,XPS进行表面元素分析。结果:优化制备的F56-VCR-NP粒径约为153nm,Zeta电位为-20.8mv,包封率为21.4%,载药量为1.9%,多肽连接效率为26.3%。结论:以聚乙二醇-聚乳酸(PEG-PLA)为原料,长春新碱为模型药物,成功制备出纳米粒子,并建立起有效的质量控制方法,对该实验样品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此类纳米粒子尺寸均匀,表面多价连接F56多肽,载药量和包封率稳定可控,工艺成熟。
6833-6837

不同来源的脱氧核糖核酸酶在基因表达量分析中应用效果的比较研究

摘要:目的:比较在基因表达量分析中使用不同来源的脱氧核糖核酸酶(DNase)去除样本中残留DNA的应用效果差异,为研究者根据自己的实验需求选择合适的DNase提供依据。方法:选择国内外广泛使用的3种DNase,分别为Invitrogen DNase,T擞aRaDNase和TiandzDNase。按照各种DNase的说明书对Trizol法提取的胎盘总RNA中残留DNA进行降解,定量方法采用实时荧光PCR测定反转录后的cDNA量。比较各种DNase对不同浓度RNA样本中残留DNA的处理效率、RNA损失量、操作时间及成本等。结果:三种DNase酶均能够完全降解不同残留量的DNA(10ng、100ng及1恤g),实时荧光定量PCR均未检测到残留DNA。InvitrogenDNase对DNA的处理过程耗时最短,操作过程造成各种浓度RNA模板的损失量均最低,但成本最高;TaKaRaDNase处理的耗时居中,成本居中,RNA损失量最高,尤其对低浓度(〈100ng/μL)RNA样本;TiandzDNase处理的耗时最长,成本最低,RNA损失量居中,当模板浓度较高(〉500ng/μL)时,损失量相对减少。结论:不同来源的DNase在基因表达量分析中对样本处理的应用效果各不相同,在不同样本分析中可参考以下原则正确使用合适的DNase,以保证分析的顺利和结果的准确:对于RNA提取量较多的样本,三种DNase均可选择,但如考虑成本,首选TiandzDNase,如考虑耗时或RNA损失量,首选InvitrogenDNase,如既考虑耗时又考虑成本,可选TaKaRaDNase;对RNA提取量较少的血液或少量细胞(如单细胞)样本,应选择Invitrog—enDNase。
6838-6841

Reg1α蛋白表达在胃癌及癌前病变组织中的变化

摘要:目的:观察再生基因1α(Regeneration gene 1α,Regla)在胃癌前病变组织及胃癌组织中的表达变化,探讨Reglot在胃粘膜癌变中发挥的作用,为临床诊治提供理论基础。方法:收集2011年1月-2012年12月在我院接受胃镜活检的患者胃粘膜组织,病理确诊为浅表性胃炎的为正常组,中度以上萎缩及肠化的为癌前病变组及胃腺癌即胃癌组。采用荧光定量PCR的方法检测三组胃粘膜组织中Regla的mRNA表达情况。结果:Reglet的mRNA表达在正常组、癌变组及胃癌组织中呈进行性升高;胃癌组中,低分化及印戒细胞癌和Ⅳ期胃癌患者的Reg1α表达升高最为明显;Regla在不同分化程度的胃癌组织间表达无显著差异;Regla在Ⅳ期胃癌中的表达显著高于I/II期;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作为一种生长因子Regla可能参与了胃粘膜癌变的过程,并且Reglet的高表达可能与胃癌的预后相关。
6842-6844

羊水直接PCR法快速诊断脊肌萎缩症的实验研究

摘要:目的:建立一种快速、简便的产前诊断脊肌萎缩症的检测方法。方法:基于运动神经元生存基因SMNc和SMNt的两个同源拷贝碱基的差异,对SMNt基因第7、8外显子进行缺失分析,抽取孕妇羊水后用作者自行研制的“HpH—Buffer”,以离心后羊水沉淀中的胎儿细胞为模板直接进行PCR扩增,扩增产物进行酶切限制性片断长度多态性分析,对2例有脊肌萎缩症患儿生育史的孕妇怀有的胎儿进行产前基因诊断。同时,为考察羊水直接扩增方法的效率,对羊水样本直接扩增和对羊水样本中提取的基因组DNA扩增进行了平行实验。结果:2例胎儿均有SMNt基因第7、8外显子缺失;以羊水为模板和以基因组DNA为模板进行扩增的效率相似。结论:应用“HpHBuffer”直接对羊水样本中SMN基因上外显子7、8进行扩增,结合限制性片断长度多态性分析SMNt上是否发生缺失,可缩短诊断时间,节约诊断成本,减少检测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样本交叉污染,有望成为临床上产前诊断脊肌萎缩症的新方法。
6845-6847

分泌性的糖蛋白Wnt5a对永生化小鼠黑素细胞系melan-a细胞产黑素的影响

摘要:目的:探讨分泌性的糖蛋白Wnt5a对永生化小鼠黑素细胞系melan-a细胞产黑素的影响。方法:用带有Wnt5a基因的腺病毒及对照组腺病毒作为载体感染体外培养的melan.a黑素细胞;MTT法测定细胞增殖率;体外氧化DOPA反应法测定酪氨酸酶活性;NaOH法测定黑素含量;RT-PCR方法检测melan-a细胞中MITF的表达。结果:与AdGFP对照组相比,AdWnt5a处理组melan-a细胞的增殖率明显降低(P〈0.01);DOPA反应法和NaOH法检测结果发现,Wnt5a能显著降低melan-a细胞内酪氨酸酶活性(P〈0.01)以及黑素含量(P〈0.05);RT—PCR结果表明,wnt5a显著下调melan—a细胞内MITF的表达(P〈0.01)。结论:以上结果显示,AdWnt5a处理组melan-a细胞的增殖率、酪氨酸酶活性、产黑素的量及MITF的表达均有所下降。实验结果提示,Wnt5a能有效抑制melan-a细胞产黑素的能力,并且其作用机制可能与下调MITF的表达有关。
6848-6851

多药耐药大肠杆菌对不同消毒剂的抗性探究

摘要:目的:研究多药耐药大肠杆菌对不同消毒剂的抗力水平,为临床上合理选择消毒剂提供依据。方法:采用营养肉汤稀释法及悬液定量杀菌实验分别测定临床分离出的具有多重耐药性的大肠杆菌对临床常用消毒剂的最低抑茵浓度(minimum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MIC)及不同作用时间消毒剂对菌株的杀灭率,并与大肠杆菌标准株的测定结果进行比较。结果:不同消毒剂对多药耐药大肠杆菌的MIC值不同,洁芙柔消毒凝胶的MIC值为2.8±1.9,绿莎新爱尔施牌消毒片的MIC值为2583.4±1107.2,爱护佳免洗手消毒液的MIC值为144.63:86.9,安尔碘II型皮肤消毒剂的MIC值为16.1±7.7。4种常用消毒剂对多要耐药大肠杆菌的MIC值均高于标准菌,绿莎新爱尔施牌消毒片及爱护佳免洗手消毒液的MIC值与标准大肠杆菌较为接近。另外,4种常用消毒剂在常用浓度下对标准大肠杆菌和多药耐药大肠杆菌作用5min的杀灭率均能打到100%,标准大肠杆菌的被杀灭率略高于多药耐药大肠杆菌。结论:多药耐药菌株对消毒剂的抗性日益受到关注,使用时调整浓度、加强消毒剂科学管理对控制医院感染具有重要意义。
6852-6855

胃肠安对胃癌细胞氧化应激及炎症活化的影响

摘要:目的:观察中药胃肠安对胃癌细胞的丙二醛(MDA)、超氧化物岐化酶(SOD)、乳酸脱氢酶(LDH)及核转录因子NF-KB表达的影响,并探讨胃肠安在胃癌微环境中氧化应激及炎症活化的作用。方法:获取胃肠安药物血清,以胃癌细胞(SGC-7901细胞株)为研究对象,设对照组和胃肠安处理组,检测胃癌细胞SOD、MDA、LDH的水平,WesternBlot检测胃癌细胞NF—KB蛋白的表达。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胃肠安处理组中胃癌细胞MDA、LDH降低,而SOD水平升高;对照组胃癌细胞NF-KB蛋白相对表达量为(0.68±0.12),与对照组相比,胃肠安处理组胃癌细胞NF—KB蛋白相对表达量(0.36±0.04)降低。结论:胃肠安可通过抑制胃癌细胞的氧化应激和炎症,改变肿瘤细胞生存微环境,最终可能发挥抑制肿瘤生长的作用,其具体效应有待深入研究。
6856-6859

TGF-β1和Smad4在膀胱癌中的表达及其与淋巴结转移的关系

摘要:目的:观察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和Smad4在膀胱癌组织内的表达情况,并分析其与膀胱癌淋巴管生成及淋巴结转移之间的关系。方法:选择在本院确诊的膀胱癌患者50例,根据淋巴结转移与否分为淋巴结转移组(30例)和无淋巴结转移组(20例1。应用免疫组化法检测膀胱癌组织内TGF-β1和Smad4的表达。以D2—40作为淋巴管内皮特异性标记物,检测膀胱癌组织内淋巴管生成情况并分析其与TGF-β1和Smad4的表达的关系。结果:TGF.B1主要表达于膀胱癌细胞胞浆内,在淋巴结转移组的表达率明显高于无淋巴结转移组(P=0.017)。Smad4表达于膀胱癌细胞胞浆和胞核内,在无淋巴结转移组的表达率明显高于有淋巴结转移组(P=0.005)。Smad4表达阳性组的淋巴管数密度(LVD)明显低于Smad4表达阴性组(P=0.037)。TGF-p1的表达与Smad4的表达呈显著的负相关性(P=0.001)。结论:TGF-β1的表达与膀胱癌淋巴管生成及淋巴结转移呈显著正相关,Smad4的表达与膀胱癌淋巴管生成及淋巴结转移呈显著负相关,TGF-β1/Smad4信号通路可能在膀胱癌淋巴管生成和淋巴结转移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6860-6863

大咯血介入治疗失败的罕见原因:腹腔动脉系统参与供血(附2例报告及文献复习)

摘要:目的:咯血的主要责任血管是支气管动脉,非支气管性体动脉参与供血是大咯血介入治疗失败的重要原因,腹腔动脉系统分支动脉参与供血更为罕见。本文通过收集相关病例,结合国内外相关研究,提高对腹腔动脉系统分支动脉为咯血责任动脉的认识,探讨其可能的病理机制、危险因素。方法:回顾分析2例腹腔动脉系统分支(胃左动脉、肝左动脉)参与大咯血供血动脉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并报道介入栓塞治疗的效果。结果:2例患者均为支气管动脉栓塞后再发大咯血,再次血管造影显示1例肝左动脉参与供血,1例胃左动脉参与供血。栓塞上述血管后,患者止血成功。病变位于下肺、伴有胸膜增厚,提示有腹腔动脉系统分支动脉参与供血的可能。术前仔细阅读患者影像学资料,术前行主动脉分支动脉CT血管成像,可减少对责任性非支气管性体动脉的遗漏。结论:腹腔动脉系统参与供血是介入栓塞治疗后咯血复发的少见原因,了解其病理机制、危险因素,及时进行栓塞,可以降低咯血的复发率。
6867-6871

应用坚固内固定技术治疗颌骨骨折的效果分析

摘要:目的:探究坚固内固定技术对颌骨骨折的治疗运用,为颌骨骨折的治疗方法选择提供理论指导。方法:选取我科自2009年4月-2012年7月收治的80例下颌骨骨折患者行手术切开复位、小型和微型钛板坚固内固定术治疗,纳入内固定组,并选取同期80例行颌间固定的颌骨骨折患者,纳入颌间固定组,对比两组患者治疗效果。结果:两组患者术后3个月张口度及张口型均得到明显改善,内固定组改善程度较颌间固定组更为显著(P〈0.05);内固定组治疗周数、口臭及咬合错乱发生率均低于颌间固定组(P〈0.05);内固定组疗效评价优43例,良26例,有效率86.3%,颌间固定组分别为31例和17例,有效率60.0%,内固定组治疗效果显著优于颌间固定组(P〈0.05)。结论:坚固内固定技术具有组织相容性高、口功能恢复快、不良反应发生率低等优势,是治疗颌骨骨折的安全、可靠、简便的治疗方案,能够有效保证患者的预后和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普遍应用。
6872-68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