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生物医学进展杂志社
分享到:

现代生物医学进展杂志

《现代生物医学进展》杂志在全国影响力巨大,创刊于2011年,公开发行的旬刊杂志。创刊以来,办刊质量和水平不断提高,主要栏目设置有:述评、研究快报、基础研究、临床研究、专论与综述、技术与方法、研究简报、生物磁学等。
  • 主管单位:黑龙江省卫生厅
  • 主办单位:黑龙江省红十字医院;黑龙江省森林工总医院
  • 国际刊号:1673-6273
  • 国内刊号:23-1544/R
  • 出版地方:黑龙江
  • 邮发代号:14-12
  • 创刊时间:2011
  • 发行周期:旬刊
  • 期刊开本:A4
  • 复合影响因子:0.76
  • 综合影响因子:0.318
期刊级别: 统计源期刊
相关期刊
服务介绍

现代生物医学进展 2013年第11期杂志 文档列表

现代生物医学进展杂志·论著·

STAT3通过调控基质金属蛋白酶参与肝癌的侵袭

摘要:目的:探讨信号传导和转录激活因子-3(signal transduction and activators of transcription 3,STAT3)在肝癌细胞侵袭转移中的作用机制。方法:采用STAT3特异性抑制剂JSI-124处理人肝癌细胞,用Western-blot法检测STAT3和p-STAT3的表达;用transwell小室检测不同处理后的MHCC97H细胞的侵袭能力;采用Western-blot和ELISA方法检测基质金属蛋白酶-2(matrixmetalloproteinase-2,MMP-2)和MMP-9蛋白表达和活力的变化情况。结果:在不同肝癌细胞系中,随着肝癌细胞系侵袭能力的增强,STAT3和p-STAT3的表达逐渐增高。JSI-124可以降低MHCC97H细胞p-STAT3的表达,并且能够降低MHCC97H细胞的侵袭能力,并呈浓度依赖性;JSI-124可以降低MMP-2和MMP-9蛋白表达和活性,并呈浓度依赖性。结论:STAT3信号转导通路在肝癌侵袭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是STAT3信号转导通路通过调控下游基质金属蛋白酶参与肝癌的侵袭,STAT3信号转导通路可作为肝癌治疗的新靶点。
2001-2004

中枢反复注射ghrelin对大鼠摄食的影响

摘要:目的:Ghrelin是一种主要由胃粘膜产生的28氨基酸肽。因为血浆中的ghrelin完全依赖于摄食获得,所以这种激素对食欲和能量平衡有显著影响。本研究侧脑室注射ghrelin后两小时,通过检测食物容器内剩余食物及水的量,观察中枢应用ghrelin对进食的影响。方法:每天侧脑室注射一次ghrelin(0.4μg),连续注射4天。每天测量体重,同时实验结束后检测腹膜后、附睾脂肪(WAT)含量以及血液中瘦素和胰岛素水平。结果:在第二次侧脑室注射ghrelin后,大鼠第一个和第二个30分钟时间段内进食与对照组相比显著增多(P〈0.05),分别为47.2%和63.8%。自第二次注射ghrelin直至治疗结束,大鼠体重显著增加(P〈0.05),食物和水的摄入量显著增多(P〈0.05)。实验结束后,大鼠腹膜后和附睾WAT含量显著增加(231.4%,P〈0.01;84.1%,P〈0.05);血清胰岛素水平显著升高(42.3%,P〈0.05),而血清瘦素水平显著下降(74.1%,P〈0.05)。结论:中枢多次注射ghrelin对自由摄食的成年大鼠摄食具有促进作用。
2005-2009

LAT1在大肠癌中的表达及其与预后的相关性研究

摘要:目的:研究L型氨基酸转运子1(LAT1)在大肠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大肠癌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的关系。方法: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大肠癌组织和癌旁正常大肠组织中LATl的表达水平,分析大肠癌组织中LAT1的表达与大肠癌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和术后生存的关系。结果:LAT1在大部分大肠癌组织中表达呈阳性,阳性率为87.1%(81/93),而在癌旁正常大肠组织的阳性表达率仅为16.13%(15/93),显著低于大肠癌组织(P〈0.05)。LAT1的表达水平与大肠癌患者的临床病理参数间无显著相关性,与患者的总生存期之间的相关性也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LAT1高表达的患者无进展生存期较低表达患者显著缩短(Log-rankP=0.046),单因素Cox回归分析表明LAT1高表达是影响大肠癌术后复发转移的潜在危险因素[HR=2.338(95%CI:0.990-5.523),P=0.053]。结论:LAT1的表达可能作为判断大肠癌患者术后复发转移风险的参考指标,LAT1高表达的大肠癌患者术后复发转移风险较高。
2010-2014

干扰素β对内皮前体细胞诱导的肿瘤血管生成作用的研究

摘要:目的:证实通过基因改造骨髓来源的内皮前体细胞(EPCs)可以使有抑瘤作用的分子靶向肿瘤部位,抑制肿瘤的生长。方法:我们用病毒载体将人干扰素β基因转入EPCs中,转入人干扰素β基因的EPCs与非小细胞性肺癌细胞SPC-A1的共培养,观察SPC-A1的死亡情况;将SPC-A1细胞与离体培养的EPCs在基因鼠中共同荷瘤测量肿瘤的生长。结果:转染了人干扰素β基因的EPCs能诱导共培养的SPC-A1细胞的死亡;当SPC-A1细胞与离体培养的EPCs在基因鼠中共同荷瘤时肿瘤的生长加速,而干扰素β抑制了EPCs的促瘤作用,并且EPCs与肿瘤细胞共同荷瘤后引起的肿瘤组织中血管密度的增加也在干扰素β的作用下受到抑制。结论:基因改造的EPCs能成为将抑瘤因子靶向肿瘤部位的传输媒介,达到抑制肿瘤的生长目的。
2015-2017

RNA干扰沉默Smad3对人肺成纤维细胞Ⅰ型胶原产生的影响

摘要:目的:转化生长因子β1(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1,TGF-β1)通过Smad3(drosophila mothers against decapentaplegic)依赖的细胞因子信号转导通路,促进Ⅰ型胶原的合成和分泌,在哮喘气道重塑中起重要作用。近年来RAN干扰技术在基因治疗及功能研究取得很大进步,本实验探讨RNA干扰(RNA interference,RNAi)技术沉默Smad基因表达对人肺成纤维细胞(human lungfibroblast-1,HLF-1)合成I型胶原的影响。方法:设计并合成Smad3特异性小发卡干扰RNA(short hairpin RNAs,shRNA),用脂质体转染入培养的人HLF-1细胞,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everse transfection PCR,RT-PCR)法和蛋白质印迹(Western blot)法观察基因沉默效果,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nzyme-linked immunoadsordent assay,ELISA)检测RNA干扰对人HLF-1细胞合成I型胶原的影响。结果:shRNA-Smad3成功转染入人HLF-1细胞并有效沉默Smad3的表达,RT-PCR结果显示shRNA-Smad3转染后Smad3mRNA表达与正常对照组和阴性对照组比较,分别降低68.2%和69.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Western blot结果显示shRNA-Smad3转染后Smad3蛋白表达与正常对照组正常对照组和阴性对照组比较,分别降低了67.1%和64.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ELISA检测结果显示shRNA-Smad3转染后I型胶原为正常对照组和阴性对照组的59.3%和61.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shRNA-Smad3能有效沉默HLF-1细胞中Smad3 mRNA和Smad3蛋白的表达,并减少HLF-1细胞Ⅰ型胶原的合成。为进一步应用干扰RNA技术治疗哮喘患者气道重塑提供新的思路。
2018-2021

骨关节结核发病机制的初步研究

摘要:目的:探讨骨关节结核的发病机制,为相关治疗提供参考。方法:用浓度不相同的结核分枝杆菌超声裂解产物,在体外对破骨细胞的生长进行诱导及颅骨吸收实验;分析在不同浓度下,结核分枝杆菌超声裂解产物对生成破骨细胞的诱导作用以及释放钙离子的关系;对结核分枝杆菌超声裂解产物进行体外注射,观察骨质在组织学方面和血钙浓度方面的变化。结果:结核分枝杆菌超声裂解产物对破骨细胞的诱导生长呈浓度依赖趋势;细菌诱导破骨细胞数量同释放钙离子有着紧密联系,在体内进行细菌注射,会使破骨细胞的数量相应增多,还会对骨质的吸收产生影响,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钙离子的释放。结论:关节结核和骨结核的发病原因,很大程度上同结核菌诱导破骨细胞增生有着紧密联系。
2022-2025

高亏格膜泡形状的研究

摘要:目的:磷脂双性分子在水或者油溶液中会形成各种不同的膜泡形状,在实验上已经观察到大量的扑拓亏格为0的球形扑拓膜泡和扑拓亏格等于1的环形膜泡,本文是在理论上研究在自发曲率模型下,亏格g等于4的高亏格膜泡形成的稳定形状。方法:本文是通过在Surface Evolver软件中建立亏格g等于4(膜泡的拓扑结构用拓扑的亏格g表示)的具D5h对称性的初始形状,对这个初始形状进行细分并演化一定的步数后,我们得到一个剖分面较为光滑的模型。我们去调整它的自发曲率和约化体积寻找能量最低的稳定状态。结果:这种D5h对称性的膜泡很难保持它的对称形状,而会演化到几支非对称的稳定形状。结论:我们得到了亏格为4的近D5h对称性及盘形稳定形状。这种亏格为4的稳定形状提供了新的膜泡相变分支,我们期待实验上能对这些稳定形状进行验证,从而为曲率模型的正确性提供有力支持。
2031-2033

蛋白酶体抑制剂硼替佐米抑制PI3K/Akt通路致结肠癌SW480细胞凋亡

摘要:目的:研究蛋白酶体抑制剂硼替佐米对结肠癌SW480细胞凋亡作用,并进一步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硼替佐米1-500nmol/L处理结肠癌SW480细胞24-48小时,MTT法检测细胞存活率、药物IC50值。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率。Westernblot技术检测caspase-3,p-Akt和PTEN蛋白表达水平变化。结果:硼替佐米以时间-剂量依赖方式抑制结肠癌SW480细胞增殖,48小时IC50值:87.36 nmol/L。细胞凋亡实验显示药物作用24小时细胞开始出现凋亡,48小时凋亡明显。硼替佐米作用24小时后细胞周期明显阻滞在G0/G1期。Western blot实验显示,80 nmol/L硼替佐米处理结肠癌SW480细胞后PTEN蛋白表达水平随时间明显增加,而p-Akt蛋白随时间表达下降。结论:硼替佐米可以抑制结肠癌SW480细胞增殖。其机制可能与抑制PTEN蛋白降解,抑制p-Akt途径有关。为结肠癌治疗药物的发展和更新提供了新的候选分子。
2044-2048

新型淀粉纳米囊人工红细胞有效性初步研究

摘要:目的:采用季铵盐阳离子淀粉为囊材包裹牛血红蛋白,制备成纳米级的新型季铵盐阳离子淀粉人工红细胞(NanosizedCationic Amylose-encapsulated Hemoglobins,NCAHbs)并评价此新型人工红细胞的有效性。方法:应用大鼠重度失血性休克模型,将50只健康SD大鼠随机分成5组:休克对照组(Control组,n=10)、淀粉纳米囊人工红细胞组(NCAHbs组,n=10)、Ringer乳酸盐溶液组(Ringer's组,n=10)、羟乙基淀粉组(HES组,n=10)和全血组(Blood组,n=10);动态监测平均动脉血压(MAP),于休克前(T0)、休克末(T1)及复苏后1 h(T2)测定动脉血气指标,并记录24 h内大鼠的存活情况。结果:Ringer's组、HES组复苏后大鼠MAP仍较低,NCAHbs组复苏后MAP接近Blood组,并能有效维持;复苏后1 h,Blood组和NCAHbs组PCO2、PO2均得到改善,接近休克前基础水平;仅NCAHbs组及Blood组术后24 h生存率为100%。结论:新型淀粉纳米囊人工红细胞能够有效的扩容、携氧,明显改善重度失血性休克时机体和组织的氧供,是较为理想的人工氧载体。
2049-2052

从小鼠大脑皮层制备高纯度胶质限制前体细胞

摘要:目的:探索一种简单易行的分离、制备高纯度胶质限制前体细胞(Glial restricted precursor,GRP)的方法。方法:利用胶质限制前体细胞与星形胶质细胞分层生长的特点,采用摇培的方法将吸附在星形胶质细胞上的GRP分离下来,再利用单克隆形成实验获得单细胞来源的细胞克隆,接着细胞免疫荧光和定向分化实验鉴定细胞种类。结果:经鉴定所形成的单克隆90%为胶质限制前体细胞,它们能够分化成星形胶质细胞和少突胶质细胞,而没有分化成神经元的潜能。结论:利用细胞分层生长的特点和单克隆形成可以简便的制备高纯度的胶质限制前体细胞。
2057-2061

人参皂苷Rg5对脓毒血症大鼠急性肺损伤的保护作用

摘要:目的:观察人参皂苷Rg5对脓毒血症大鼠引起急性肺损伤(ALI)的作用。方法:30只大鼠建立盲肠结扎穿孔法(CLP)脓毒症模型,随机均分为以下3组(n=10):阴性对照组(Sham组)、CLP组及CLP+Rg5组。各组分别于手术后24 h时检测大鼠血清TNF-、IL-6、高迁移率族蛋白1(HMGB1)及IL-10含量;手术24 h后检测肺组织干湿重比(W/D)、髓过氧化物酶活性(MPO)及NF-κB活性;HE法进行肺组织学评分。结果:CLP+Rg5组血浆及肺组织HMGB1和TNF-水平明显低于CLP组(P〈0.05)。CLP+Rg5组肺组织W/D、MPO活性、NF-κB活性及肺组织损伤评分均明显低于CLP组(P〈0.05)。IL-10水平24 h时在各组动物比较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人参皂苷Rg5可以改善脓毒血症引起ALI时炎症反应从而发挥肺保护作用。
2062-2064

蛇床子素对人胶质瘤U251细胞抗增殖作用的研究

摘要:目的:研究蛇床子素对人胶质瘤U251细胞的抗增殖作用和可能的机制。方法:不同浓度蛇床子素处理U251细胞后,MTT法检测细胞活力,流式细胞法检测细胞周期和凋亡情况。结果:①蛇床子素显著抑制U251细胞的增殖。②蛇床子素诱导U251细胞发生G2/M期阻滞和凋亡。③蛇床子素处理后的U251细胞PI3K/Akt信号通路活性受到明显抑制。结论:蛇床子素通过抑制PI3K/Akt信号通路抑制人胶质瘤U251细胞的增殖。
2065-2067

JAK2/STAT3信号通路在门静脉高压大鼠模型脾脏纤维化过程中的作用

摘要:目的:探讨Janus蛋白酪氨酸激酶2/信号转导子和转录激活子3(JAK2/STAT3)信号通路在门静脉高压大鼠模型脾脏纤维化过程中的表达和作用。方法:采用缩窄门静脉的方法制备门静脉高压大鼠模型,通过给予JAK2特异性抑制剂AG490阻断JAK2/STAT3信号通路。30只SD(Sprague Dawley)大鼠随机分为单纯手术组、AG490组、假手术组(n=10)。AG490组每天给予5 mg/kg体重的AG490,另外两组每天给予相同体积的生理盐水,连续2周后处死大鼠,计算各组脾指数,Masson三色染色检测脾脏组织纤维化程度,免疫组织化学和Western blotting检测脾脏组织中磷酸化STAT3(p-STAT3)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单纯手术组p-STAT3蛋白水平较假手术组明显升高(P〈0.05),AG490组较单纯手术组明显降低(P〈0.05);单纯手术组脾指数、脾脏纤维化程度较假手术组明显升高(P〈0.05),AG490组较单纯手术组明显降低(P〈0.05);p-STAT3蛋白水平与脾脏纤维化程度呈明显的正相关趋势(r=0.897,P〈0.05)。结论:JAK2/STAT3信号通路与门静脉高压大鼠脾脏纤维化过程关系密切,阻断该通路可以减轻门静脉高压脾脏纤维化的程度。
2068-2072
现代生物医学进展杂志·临床研究·

局部进展期胃癌术前动静脉结合化疗的疗效观察

摘要:目的:局部进展期胃癌,即使没有出现远处转移或腹膜种植,预后也极不理想。我们对局部进展期胃癌患者进行术前mECF方案的动静脉结合化疗,以评价其治疗疗效。方法:选取自2009年1月至2011年6月间我院局部进展期胃癌II-IIIC期患者38例,均由影像学确定淋巴结高度可疑转移或浸润、包绕主要血管结构,且没有发现远处转移或腹膜种植,进行2个周期的术前动静脉结合化疗后,行手术治疗。记录化疗毒性反应、临床、病理缓解率、手术并发症发生率和病死率以及1年无病生存率。结果:化疗毒性反应低,3级反应不超过10%,仅有1例出现4级反应,表现为腹泻、恶心和呕吐。38例患者中临床CR有6例,占15.8%,PR17例,占44.7%,NC13例(34.2%),PD2例(5.3%),RR为60.5%(23/38)。全部患者均施行了手术,37例患者进行了根治性手术,R0切除率为97%。病理缓解率为5例完全缓解(13.2%),21例部分缓解(55.3%),8例轻微缓解(21.1%),4例未缓解(10.5%)。手术并发症发生率为7.9%,无治疗相关死亡发生。1年无病生存率为81.6%。结论:局部进展期胃癌患者术前进行mECF方案的动静脉化疗毒性反应低,疗效理想,之后行手术完整切除后临床效果突出,是理想的治疗方法。
2078-2082

转录因子SOX2在胆囊癌的表达及意义

摘要:目的:研究转录因子SOX2在胆囊癌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收集我院自2012年1月至2012年12月间胆囊癌患者的新鲜标本42例,同时选取30例胆囊结石伴慢性胆囊炎患者的新鲜手术标本作为对照,采用用聚合酶链反应(Polymerase ChainReaction,PCR)方法,对两组患者中SOX2 mRNA的水平进行检测。结果:胆囊癌组SOX2 mRNA水平为2.9±0.5,胆囊结石伴慢性胆囊炎组为2.2±0.6,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胆囊癌患者SOX2 mRNA的水平与TNM分期、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有关(P〈0.05);与年龄、性别、合并胆囊结石伴慢性胆囊炎以及肿瘤的部位大小无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转录因子SOX2可能在胆囊癌的发生、演变中发挥作用。
2087-2089

结直肠癌患者中IGF2 LOI以及表达的研究

摘要:目的:结直肠癌(CRC)在全球范围内位居恶性肿瘤的第3位,是我国最为高发的恶性肿瘤之一。作为表观调控的一种,基因组印记丢失(LOI)被证明在结直肠癌的发生发展中具有重要的作用。本次研究通过检测结直肠癌患者中胰岛样生长因子2(IGF2)基因组印迹丢失,探讨其在结直肠癌发生及其发展的病理过程中的作用。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式反应-限制性酶切片段多态性(PCR-RFLP)法筛选出47名结直肠癌患者的杂合子携带者,采用RT-PCR及PCR-RFLP法检测杂合子患者中IGF2 LOI。采用荧光定量PCR检测肿瘤患者体内肿瘤组织中IGF2的表达情况。结果:在31例的杂合子中,发现有11例肿瘤组织发生LOI。对患者的年龄、性别、吸烟史、肿瘤等级以及病理分期的比较结果显示,IGF2 LOI的患者与IGF2基因印记正常的患者中未发现存在显著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IGF2 LOI的患者相比较,IGF2印记正常的患者更易出现肿瘤的转移(P〈0.05)。IGF2 LOI患者的IGF2表达量明显高于IGF2印记正常的患者(P〈0.05)。结论:本次实验表明IGF2 LOI在结直肠癌发生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特别是结直肠癌伴转移的患者常常表现出IGF2 LOI这一现象。IGF2 LOI可以作为一个新的表观遗传学标志,用于临床结直肠癌的早期诊断,以及肿瘤转移的评估和预防。
2090-2092

右美托咪啶对全麻行肝叶切除患者麻醉恢复期躁动的影响

摘要:目的:探讨右美托咪啶对全麻行肝叶切除手术患者麻醉恢复期躁动的影响效果。方法:85例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44例,对照组41例。两组患者术前常规麻醉手术,并在此基础上,研究组患者于气管插管后进行预先镇痛。结果:研究组患者复苏阶段躁动评分先提升后下降,以T3时最高,对照组患者躁动评分逐渐下降,T1为高峰。两组比较,研究组在各时间点的躁动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数据经统计学比较具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右美托咪啶有利于全麻行肝叶切除手术患者麻醉恢复期的躁动稳定,减少中枢神经兴奋,从而减少并发症等,且具有较好的安全性,适合于临床用药推广。
2093-2095

右美托咪定对下肢手术使用止血带的血流动力学的影响

摘要:目的:观察右美托咪定(dexmedetomidine,Dex)对下肢手术使用止血带的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选择择期在我院行下肢手术的患者60例,ASA I~Ⅱ级,随机分为2组,即右美托咪定组(dexmedetomidine,D组)和对照组(control,C组),每组30例,两组均选择腰硬联合麻醉。麻醉成功后,D组于上止血带前15 min,用微量泵给予Dex负荷量0.8μg/kg,10 min静脉泵入,之后输注速度设定为0.4μg.kg-1.h-1,直至止血带放气;C组用生理盐水代替右美托咪定,用药方法同D组。记录两组药物给负荷量之前(T0)、止血带充气前(T1)、止血带充气后15 min(T2)、止血带充气后30 min(T3)、止血带充气后45 min(T4)、止血带充气后60 min(T5)及止血带放气后5 min(T6)的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及血氧饱和度(SPO2);记录两组高血流动力学的发生率及所用血管活性药物的量。结果 :用药前,两组患者的MAP、HR及SPO2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D组患者给予负荷量后,T2~T5各时点MAP均较T1显著升高(P〈0.05),而T6时MAP下降,与T1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T4~T6各时点HR均较T1显著升高(P〈0.05),各时点SPO2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C组在T2~T6各时点MAP和HR均较T1显著升高(P〈0.05),各时点SPO2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T2、T4和T6各时点D组患者的MAP具显著低于C组(P〈0.05),T1~T6各时点HR均显著低于C组(P〈0.05)。D组T1时HR显著低于T0时(P〈0.05)。C组和D组患者高血流动力学反应的发生率分别为66.7%和20%,C组明显高于D组(P〈0.01)。两组患者尼卡地平和阿托品的用量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D组麻黄碱的用量明显高于C组(P〈0.0 5),两组患者均未应用艾司洛尔处理。结论:Dex可减少下肢手术使用止血带时引起的血流动力学高反应的发生。
2096-20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