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生物医学进展杂志社
分享到:

现代生物医学进展杂志

《现代生物医学进展》杂志在全国影响力巨大,创刊于2011年,公开发行的旬刊杂志。创刊以来,办刊质量和水平不断提高,主要栏目设置有:述评、研究快报、基础研究、临床研究、专论与综述、技术与方法、研究简报、生物磁学等。
  • 主管单位:黑龙江省卫生厅
  • 主办单位:黑龙江省红十字医院;黑龙江省森林工总医院
  • 国际刊号:1673-6273
  • 国内刊号:23-1544/R
  • 出版地方:黑龙江
  • 邮发代号:14-12
  • 创刊时间:2011
  • 发行周期:旬刊
  • 期刊开本:A4
  • 复合影响因子:0.76
  • 综合影响因子:0.318
期刊级别: 统计源期刊
相关期刊
服务介绍

现代生物医学进展 2013年第06期杂志 文档列表

现代生物医学进展杂志基础研究

抑制eIF3I蛋白的泛素化降解促进人宫颈癌细胞增殖

摘要:目的:研究eIF3I蛋白在细胞中的泛素化修饰,阐明其对人宫颈癌细胞系Hela增殖的影响。方法:通过点突变技术获得突变体K282R,与野生型eIF3I比较泛素化的水平,研究细胞内的泛素化修饰调控。经流式细胞仪分析细胞周期,研究野生型蛋白eIF3I和突变体K282R对Hela细胞的细胞周期影响。再从周期蛋白水平研究eIF3I对细胞增殖的调控作用。结果:突变体K282R比野生型eIF3I蛋白的外源表达量大。在Hela细胞中K282R突变体的泛素化水平低,抑制了该蛋白的泛素-蛋白酶体途径降解。过表达eIF3I能上调周期蛋白Cyclin D1的表达量,促进细胞进入由G1期进入S期。同时,泛素化程度低的突变体K282R具有较强的促进细胞增殖的作用。结论:抑制eIF3I的泛素-蛋白酶体途径降解能上调周期蛋白CyclinD1的表达,促进肿瘤细胞增殖,提示eIF3I在细胞增殖和肿瘤发生发展中发挥作用。
1001-1004

组蛋白去乙酰化酶HDAC2突变体构建及其SUMO修饰E3连接酶功能研究

摘要:目的:针对人源HDAC2外显子拼接功能区(CDS)基因,运用双管法突变体构建技术,构建HDAC2去乙酰化酶功能失活的片段缺失与关键位点突变体,检测突变体的SUMO化修饰E3连接酶功能活性,探究此HDAC2新功能是否受到其固有的去乙酰化酶功能的影响。方法:设计HDAC2 100-322位氨基酸密码子缺失的片段突变体引物与142位H→A点突变体引物,利用HDAC2的pcDNA3.1真核表达质粒为模板,通过耐热Fusion酶PCR反应双管扩增相应的单链DNA,并经退火、模板酶切、乙醇纯化、感受态转化、抗性平板筛选、测序鉴定获得两种HDAC2去乙酰化酶功能失活的pcDNA3.1真核表达质粒。免疫印迹检测突变体质粒在细胞中的表达,荧光素酶(LUC)报告基因实验检测其SUMO化修饰E3连接酶功能活性。结果:成功构建HDAC2去乙酰化功能失活的片段缺失突变体pcDNA3.1/HDAC2(DEL 100-322AA)与关键位点突变体pcDNA3.1/HDAC2(142 H→A)。C-myc标签的免疫印迹检测显示两种突变体在细胞中可稳定表达。将突变体转染进入三种细胞,LUC报告基因分析结果显示突变体仍具有E3连接酶功能活性。结论:HDAC2的E3连接酶功能不依赖于其去乙酰化酶活性,并且E3连接酶功能结构域位于其序列C端。
1005-1008

以噬菌体作为配基的一种新型亲和材料的制备方法研究

摘要:目的:针对亲和层析材料制备困难的问题,本文拟研究以聚丙烯酰胺冷凝胶为基质,以噬菌体展示多肽为配基制备亲和材料方法的可行性。方法:以低温聚合制备的聚丙烯酰胺冷凝胶作为基质,将筛选噬菌体展示人肝脏cDNA文库获得的噬菌体作为配基,通过两种不同的化学键合方法键合于凝胶表面,制备亲和材料。通过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分析此亲和材料对药物分子是否具有亲和能力。结果:聚丙烯酰胺冷凝胶具有较大的孔径及良好的亲水性,适用于生物大分子如噬菌体的键合,键合特异噬菌体展示多肽的凝胶材料与键合未筛选噬菌体文库的亲和材料比较,对药物分子具有明显的高亲和力。结论:以展示特异多肽的噬菌体为亲和配基,以聚丙烯酰胺冷凝胶为基质,通过化学键和方法制备亲和材料是具有可行性的,此种亲和材料在生物分子纯化特别是药物分析纯化、蛋白质分离纯化以及细胞分离分析等方面将具有一定的应用前景。
1015-1018

一种建立下颌骨发育性偏颌畸形动物模型的新方法

摘要:目的:对小型猪下颌骨升支部植入自行设计的钛板,通过机械力限制下颌骨生长,建立一种无髁状突直接损伤或破坏的发育性偏颌畸形的动物模型,为研究发育性偏颌畸形提供一种可靠的动物建模方法。方法:4月龄贵州小型猪(8只)单侧下颌骨升支后缘植入并螺钉固定末端卷曲的T形钛板,对侧假手术作为对照。术后24周处死动物,进行下颌骨大体形态观察、咬合关系观察下颌骨组织学检查。结果:大体观察显示小型猪下颌骨发生向植入侧的偏斜,牙列发生代偿性倾斜。组织学检查显示,植入侧后缘成骨活性低,骨质致密,未见明显成骨活动。对照侧成骨活跃,骨小梁结构疏松,有明显的成骨活动存在。结论:通过植入钛板影响下颌骨生长发育的方法,能够有效建立小型猪发育性偏颌畸形的动物模型。可能主要是机械力的作用直接导致骨骼大小与形态的改变;肌力等局部环境改变的变化、手术所造成的创伤与瘢痕也可能参与了这一过程。该方法成功率较高,为发育性偏颌畸形的发生、发展以及对骨性偏颌畸形的治疗策略的研究提供了一种可靠而有效的建立动物模型方法。
1019-1021

银杏叶提取物联合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治疗(I型)糖尿病大鼠疗效观察

摘要:目的:探讨银杏叶提取物联合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BMSCs)治疗(I型)糖尿病大鼠的效果。方法:用腹腔内注射链脲酶菌素方法造模I型糖尿病wistar大鼠,BMSCs治疗(1×106/个)(DM)大鼠的同时,给予银杏叶提取物(Ginkgo biloba extract,GBE)治疗20天,同时设立单纯BMSCs治疗组,单纯GBE治疗组,糖尿病模型组以及正常对照组。分时段监测各组大鼠随机血糖、胰岛素、丙二醛(MDA)、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以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水平。结果:与其它各组相比,与正常对照组相比DM组血糖水平明显高于GBE组和BMSCs组,BMSCs联合GBE治疗组的大鼠MDA水平明显降低于各治疗组,胰岛素、GSH-Px和SOD水平则明显高于其他对照治疗组。结论:BMSCs联合GBE治疗I型DM大鼠,可以明显降低大鼠的血糖和氧化应激水平,其效果好于单独银杏叶提取物治疗或BMSCs治疗。
1030-1032

肾脏脱细胞基质结构功能重建的初步研究

摘要:目的:本实验利用多种脱细胞剂通过半自动体外循环灌注洗脱肾脏细胞,摸索出最佳脱细胞剂种类及脱细胞方案。方法:以健康兔肾为研究对象,采用半自动体外循环灌注法,在10-15 ml/min流速及不同浓度、温度条件下经肾动脉灌注各种脱细胞剂,观察肾脏灌注过程中变化,灌注结束解剖肾脏,大体观察后行苏木精-伊红(HE)染色及组织形态学观察,重点观察肾小球、肾小管细胞结构的变化。结果:比较理想的肾脏脱细胞方案是1%Ⅳ型胶原酶-37℃,20 min,该酶能在相对较短的时间内洗脱部分肾实质细胞而对肾脏基质未造成明显损伤。该方案灌注时间短,能减少肾脏热缺血时间,有助于肾脏再生。其次是0.5%胰蛋白酶-25℃,2h,该方案能使肾小球细胞比较彻底的脱出,只留基质部分,对肾小管作用较小,但该方案用时较长,已达到肾脏体外耐受缺血的极限,理论上肾脏灌注后很可能会因缺血缺氧时间过长而坏死,故不推荐使用。洗脱效果最强的脱细胞剂是SDS,但其对肾脏实质结构造成不可恢复的破坏,尤其是引起基底膜断裂不利于肾实质细胞再生。其他脱细胞方案均不理想。结论:本研究证实通过选择适当的脱细胞剂,配合适合的温度、浓度、灌注压等条件,是可以实现肾脏部分脱细胞基质的,为下一步研究衰竭肾脏的部分脱细胞基质甚至是在体灌注乃至脱细胞后肾脏结构功能的重建提供了实验依据。
1038-1044

腹腔感染大鼠肠粘膜通透性改变与I-FABP表达关系

摘要:目的:观察腹腔感染大鼠肠屏障损伤后肠道通透性的改变与I-FABP表达的关系。方法:清洁级健康的成年雄性Wistar大鼠40只,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仅行简单的剖腹手术)和腹腔感染(采用CLP盲肠结扎穿孔法制作腹腔感染模型)术后12 h、24 h、36h、48 h组,每组8只,相应时间点处死大鼠后,测定血浆D-乳酸和I-FABP含量。结果:腹腔感染后12 h,大鼠血浆D-乳酸含量开始增加(P〈0.05),血浆I-FABP含量也开始增加(P〈0.01);血浆D-乳酸含量在24 h达到最高值(P〈0.01),血浆I-FABP含量在36h达到最高值(P〈0.01)。大鼠血浆D-乳酸水平与I-FABP具有显著相关性(r=0.626,P〈0.01)。结论:腹腔感染状态下,肠屏障严重受损,肠粘膜通透性的改变与血浆I-FABP水平具有显著的相关性。
1045-1047

磷脂酶C抑制剂U73122对COPD大鼠肺组织内MMP-9,MMP-12表达影响的实验研究

摘要:目的:探讨磷脂酶C抑制剂U73122对COPD大鼠肺组织内MMP-9,MMP-12表达的影响。方法:通过烟熏及气管内注入脂多糖(LPS)建立COPD大鼠模型,从第1d起通过尾静脉注射磷脂酶C(PLC)抑制剂U73122(以U73343为阴性对照),持续28天。第28d,观察各组大鼠肺组织病理变化,western blot法检测肺组织中MMP-9、MMP-12表达水平。结果:模型组和干预组大鼠MMP-9、MMP-12蛋白表达高于对照组(P〈0.05),干预组低于模型组(P〈0.05)。干预组肺组织形态学改变较模型组改善(P〈0.05)。结论:U73122通过抑制磷脂酶C(PLC)信号途径减少了COPD中MMP9、MMP12的表达,减轻肺组织结构破坏。
1052-1054

中国汉族女性TLR7基因主要编码区的全长扩增及多态性分析

摘要:目的:扩增TLR7主要编码区外显子3(exon 3)的全长基因片段并进行基因多态性分析,筛选健康人群中TLR7基因的主要SNP位点。方法:采用酚-氯仿抽提方法从28例健康女性血样中提取基因组DNA,采用长片段扩增方法分别扩增TLR7 exon 3区的3个片段,测序、拼接后进行多态性分析。结果:采用LA-Taq酶体系成功扩增TLR7 exon 3区基因片段;经与Genbank数据库中TLR7参考序列比较,我国女性TLR7基因序列高度保守,仅出现了4个点突变,并发现1个SNP位点RS3853839,表现为GG、CG和CC三种基因型。结论:建立了TLR7编码区基因扩增方法,筛选到1个TLR7 SNP位点RS3853839,可为分析TLR7多态性与多种病毒感染性疾病的关系提供参考。
1055-1058

PDTC调控癌性恶病质肌肉萎缩的实验研究

摘要:目的:本研究旨在评价吡咯烷二硫代氨基甲酸盐(PDTC)对C26癌性恶病质小鼠肌肉萎缩的调控作用。方法:采用雄性BALB/c小鼠皮下接种C26结肠癌细胞诱导癌性恶病质模型,荷瘤鼠自第7天开始每日腹腔注射生理盐水及PDTC(10、50及100 mg/kg),第16天处死小鼠后测量体重、去瘤体重及腓肠肌重量,检测肿瘤组织NF-κB活性,血清及肿瘤组织IL-6水平。结果:荷瘤对照组出现显著的去瘤体重下降及腓肠肌分解(P〈0.01),血清及肿瘤组织IL-6水平显著升高(P〈0.01)。PDTC能够显著抑制肿瘤组织NF-κB的激活,从而抑制了肿瘤组织IL-6的合成,其抑制程度与PDTC剂量相关,同时抑制了去瘤体重、腓肠肌的消耗,且腓肠肌重量与血清IL-6水平呈显著负相关(r=-0.87,P〈0.01)。结论:PDTC能够显著抑制肿瘤组织NF-κB的激活及IL-6的合成,从而抑制癌性肌肉萎缩。
1062-1065

常压下强电场辐射对国稻6号DNA甲基化的影响

摘要:目的:研究常压下强电场辐射对国稻6号DNA甲基化的影响。方法:常压下在相同时间下,以不同强度(和在相同强度下,以不同时间)辐射国稻6号种子,应用甲基化敏感扩增多态性(methylation sensitive amplification polymorphism,MSAP)技术,研究在不同辐射条件下,水稻基因组DNA甲基化的水平及差异。结果:所有强电场辐射的试验组甲基化水平都比未辐射的对照组有所降低,并与辐射的时间和强度有关。细胞DNA全甲基化、半甲基化扩增位点占总扩增位点的比例为:12.89%~13.62%,3.36%~4.63%,随着辐射强度和时间的增加有所降低。结论:说明经强电场辐射的国稻6号水稻基因组DNA甲基化较亲本发生了明显的变异,强电场能引起表观遗传变异,为研究其规律奠定了基础,也为探讨水稻甲基化对水稻生长调控的分子机理提供了帮助。
1066-1070
现代生物医学进展杂志临床研究

消化性溃疡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Toll样受体4的表达及TNF-α水平的研究

摘要:目的:研究消化性溃疡患者Toll样受体4的表达及血清TNF-α浓度水平,探讨其与幽门螺杆菌感染的关系。方法:选取24例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pylori,HP)阳性和16例HP阴性消化性溃疡患者,分别运用半定量PCR(Semi-quantitative RT-PCR)法、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nzyme-linked immuno sorbent assay,ELISA)法测定其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eripheral blood mononuclearcells,PBMCs)Toll样受体4的表达及血清TNF-α浓度。结果:HP阳性和HP阴性消化性溃疡患者PBMCs中均有TLR-4 mRNA的表达,HP阳性患者PBMCs TLR-4 mRNA的表达显著高于HP阴性组患者(P〈0.0l),HP阳性组患者血清TNF-α水平亦显著高于HP阴性组患者(P〈0.0l),TLR-4 mRNA表达水平与血清TNF-α水平呈正相关(r=0.21,p=0.02)。结论:HP阳性消化性溃疡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TLR-4 mRNA表达水平上调,血清TNF-α水平也同步升高,TLR4与HP感染所致消化性溃疡病理过程密切相关。
1083-1085

甲型H1N1流感临床特征与诊疗研究

摘要:目的:探讨我国本土新型甲型H1N1流感临床特征和诊疗经验。方法:310例新型甲型H1N1流感确诊病例为对象,进行前瞻性临床诊治研究。结果:本组患者以青少年为主,主要症状体征包括发热(98.4%)、咳嗽(85.2%)、咽痛(60.3%)、咽部充血(96.1%)和扁桃体肿大(50.3%)。总体预后良好。约20%患者在疾病初期白细胞降低。68.7%患者C-RP升高、75.8%患者血清铁降低。31.3%患者CK升高。危重患者可出现低钾血症。肺部炎症恢复滞后于临床症状恢复。年龄≤10岁和奥司他韦在起病48小时后服用是H1N1流感病毒清除延迟的独立影响因素(P〈0.01)。结论:新型甲型H1N1流感发病以青少年为主,多数病情温和,C-反应蛋白和血清铁变化与病程相关,早期服用奥司他韦能较快清除病毒。
1086-1089

全身化疗对实体恶性肿瘤患者眼表的影响

摘要:目的:研究初次全身化疗对恶性实体肿瘤患者眼表状态的影响。方法:选取首次化疗的恶性实体肿瘤的患者60例,年龄在50-75岁之间,在化疗前及化疗结束后1周分别进行眼表评估。检查内容包括:干眼相关症状问卷调查,泪膜破裂时间、基础泪液分泌试验、角膜荧光素染色、泪液羊齿状结晶、结膜丽丝胺绿染色、结膜印迹细胞学检查。结果:1)问卷调查提示全身化疗后,患者眼部出现视力波动、干涩、眼部不适等症状是最常见的;2)患者全身化疗后,眼表出现泪膜破裂时间缩短,基础泪液分泌量减少,结膜杯状细胞减少,角膜荧光素染色与结膜丽丝胺绿染色评分增加,泪液羊齿状结晶评级下降(P〈0.05)。结论:全身化疗可对恶性肿瘤患者的眼表产生影响,能导致干眼病的发生和发展,因此在化疗的同时要关注患者眼表的健康,及时予以干预,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1090-1092

多发性四肢骨折致失血性休克急救的体会

摘要:目的:研究与分析对于多发性四肢骨折所致的失血性休克应采取的最有效急救措施,以提高急救水平,并为今后的急救策略作出明确的指导。方法:通过对我院1998年1月至2012年6月、接诊的121位、因多发性四肢骨折而致的失血性休克伤员的救治,进行分析,总结出最有效的急救措施和应遵循的规章制度。结果:121例伤员中,经急救处理后,存活118例,死亡3例,总体存活率97.5%。结论:我们采用止血、支持呼吸与循环、观测生命体征、判断伤情、简单外固定伤肢、补液、输血、处理重要脏器损伤等一系列有效的、综合性的急救措施,平时完善医疗工作制度、经常性地进行急救演练,提高医护人员的医疗水平,能有效地降低多发性四肢骨折所致的失血性休克的死亡率。
1093-1095

活肾汤辅助治疗老年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研究

摘要:目的:观察活肾汤辅助治疗老年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疗效及其安全性。方法:90例老年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被随机分成两组,对照组予常规西药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中药活肾汤治疗,观察和比较两组治疗前后患者每周心绞痛发作的次数、疼痛程度、持续时间及硝酸甘油的消耗量,临床疗效,心电图疗效及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治疗组的临床总有效率和心电图总有效率分别为91.1%和82.2%,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分别为68.9%和66.7%(P〈0.05)。治疗8周后,两组患者每周心绞痛发作次数和硝酸甘油消耗量均较治疗前显著减少(P〈0.05),且治疗组患者每周心绞痛发作次数和硝酸甘油消耗量均较对照组显著减少(P〈0.05)。两组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活肾汤辅助治疗老年稳定型心绞痛可显著提高常规治疗的临床疗效,且不增加不良反应的发生。
1096-1099

脾切断流术围术期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的变化及免疫功能的研究

摘要:目的:本实验旨在探讨脾切除门奇静脉断流术后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B淋巴细胞、NK细胞的变化,评估患者的抗肿瘤免疫能力是否有所影响,及机体的免疫系统有何变化。方法:选择择期行脾切除门奇静脉断流术的肝硬化患者20名,给予全凭静脉麻醉。分别于麻醉前(T0)、切皮前(T1)、脾切除即刻(T2)、脾切除后1h(T3)、手术完毕(T4)、手术后1d(T5)、手术后7d(T6)时抽取病人外周静脉血2mL,采用流式细胞仪测定CD3^++、CD4^+、CD8^+、CD19^+B细胞、CD3^-56^+(NK细胞)绝对数量。结果:与麻醉前相比,切皮前CD3^+T细胞、CD3^+CD4^+T细胞、CD3^+CD8^+T细胞、CD19^+B细胞、NK细胞均明显的降低,而在脾脏切除即刻各系细胞又明显恢复,基本与麻醉前水平相当。然而随着手术继续,在脾脏切除后1h,仅B细胞低于术前,一直持续到手术完毕,但是,此时B细胞与麻醉前比已没有统计学差异。手术完毕时T、B细胞和NK细胞再次降低,但仍明显高于切皮前水平。手术后1d时,CD4^+T细胞与NK细胞仍然低于麻醉前,CD3^+T细胞、CD3^+CD8^+T细胞和B细胞已经恢复到麻醉前水平。术后7d时,CD3^+T细胞、CD3^+CD4^+T细胞、CD3^+CD8^+T细胞及B细胞不仅得到恢复,而且还比麻醉前明显升高,但是NK细胞仍与麻醉前的水平相当。结论:异丙酚联合瑞芬太尼麻醉对门脉高压患者行脾切除门奇静脉断流术患者的T、B淋巴细胞和NK细胞有快速、短期的降低作用,术后7d人体淋巴细胞数量不仅得到恢复,并且反馈性地升高,提示脾脏切除手术能够有效提升患者的免疫细胞数量。
1100-1103

神经传导速度对糖尿病痛性周围神经病的诊断价值

摘要:目的:探讨糖尿病痛性周围神经病的神经传导特点及神经传导速度在糖尿病痛性周围神经病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对18例痛性周围神经病患者进行病史采集及神经系统查体。采用肌电诱发电位仪,测定患者的正中神经、尺神经、胫神经、腓总神经及腓肠神经的运动感觉神经传导速度。结果:18例患者中男性13例,女性5例。年龄40-89岁。主要表现为双足烧灼样、针刺样、过电样疼痛。神经系统查体:针刺觉减弱7例,痛觉过敏3例,音叉震动觉减弱12例,跟腱反射减弱/消失15例。18例患者中有14例神经传导速度检查结果异常,腓肠神经感觉神经检查结果异常率高,83.3%,对诊断有帮助。结论:糖尿病痛性周围神经病变出现疼痛症状时已经存在大纤维受累,故神经传导速度异常阳性率高。神经传导速度不能早期发现糖尿病痛性周围神经病,探索一种简单易行的早期筛查方法意义重大。
1108-1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