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生物医学进展杂志社
分享到:

现代生物医学进展杂志

《现代生物医学进展》杂志在全国影响力巨大,创刊于2011年,公开发行的旬刊杂志。创刊以来,办刊质量和水平不断提高,主要栏目设置有:述评、研究快报、基础研究、临床研究、专论与综述、技术与方法、研究简报、生物磁学等。
  • 主管单位:黑龙江省卫生厅
  • 主办单位:黑龙江省红十字医院;黑龙江省森林工总医院
  • 国际刊号:1673-6273
  • 国内刊号:23-1544/R
  • 出版地方:黑龙江
  • 邮发代号:14-12
  • 创刊时间:2011
  • 发行周期:旬刊
  • 期刊开本:A4
  • 复合影响因子:0.76
  • 综合影响因子:0.318
期刊级别: 统计源期刊
相关期刊
服务介绍

现代生物医学进展 2009年第16期杂志 文档列表

现代生物医学进展杂志论著

以人皮肤成纤维细胞作为饲养层细胞培养人胚胎干细胞

摘要:目的:比较人皮肤成纤维细胞(humandermalfibroblasts,HDFs)与小鼠胚胎成纤维细胞(Mouseembryonicfibroblasts,MEFs)的增殖能力及研究人皮肤成纤维细胞作为饲养层支持人胚胎干细胞(humanembryonicstemcells,hESCs)未分化生长的能力。方法:利用组织贴壁法从人皮肤中分离出HDFs,通过细胞形态的观察和生长曲线的绘制比较HDFs与MEFs的体外增殖能力。将HDFs作为饲养层细胞与hESCs共培养,传代12代后,检测hESCs碱性磷酸酶(AKP)、表面特异性标志及胚胎干细胞特异性转录因子。结果:HDFs可连续传代培养15代以上,10代以下的HDFs增殖迅速,而MEFs自第4代起,增殖能力就明显下降;hESCs在HDFs饲养层上可传代培养12代以上,克隆边界清晰,细胞排列紧密,碱性磷酸酶、表面标志物检测均呈阳性,表达了hESCs特异性转录因子。结论:HDFs比MEFs具有更强的增殖能力;HDFs可作为培养hEscs的饲养层细胞。
3001-3005

复方浙贝颗粒对阿霉素导致P388模型小鼠外周血象影响研究

摘要:目的:观察复方浙贝颗粒(CZBG)对阿霉素(ADM)导致小鼠淋巴细胞白血病细胞(P388)移植瘤小鼠外周血象下降的影响。方法:将70只成功造模的昆明小鼠随机分为生理盐水对照、ADM常规剂量、CZBG、CZBG联合ADM大剂量、CZBG联合ADM常规剂量、CZBG联合ADM小剂量、CZBG联合ADM极低剂量7组,每组各10只小鼠。分别于给药前、实验第7天和实验第14天,从小鼠尾静脉取血20μl,抗凝处理后用日本SWSMEX公司SF3000型血液分析仪检测外周血象。结果:给药前各组WBC、R13C(除CZBG联合ADM极低剂量组)、Hgb(除生理盐水对照组)、PLT数值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第7天,大部分组WBC、RBC、Hgb、PLT数值有升高趋势;实验第14天,大部分组WBC、RBC、Hgb、PLT数值有降低趋势,与给药前比较无明显变化。结论:CZBG具有一定的舒缓ADM导致模型小鼠外周血象下降效应,其舒缓程度亦与ADM用药剂量相关。
3006-3010

大鼠脑片中细胞内游离钙动态变化的研究

摘要:目的:探索大鼠急性脑片中电刺激诱发的细胞内钙的动态变化规律。方法:采用表面灌流的急性脑片模型,结合电生理和激光共聚焦技术,利用细胞内钙荧光探针进行细胞内游离钙标记,观察电刺激诱发的脑片中神经细胞内游离钙的变化情况。结果:急性脑片组织中,钙标记染料的神经细胞内钙探针荧光强度,电刺激后出现显著增强,且具有波样特征,而Suramin明显抑制此反应,表现为钙探针荧光强度下降和钙反应时间出现延迟,两组之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刺激诱发的大鼠急性脑片中瞬时动态钙信号变化具有一定的时空发生特征,且这种钙信号的时空变化过程可能与嘌呤能信号的作用有关。
3011-3013

粉尘螨变应原第7组分全长基因序列测定与分析

摘要:目的:获得粉尘螨变应原第7组分编码基因并了解其分子特征。方法:根据GenBank已公布的Derf7核酸序列设计引物,用RT—PCR扩增获得其编码基因,插入pMD19-T载体进行序列测定和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获得Derf7全长基因约642bp,与参考序列(GenBankAY283292)同源性达99.7%%,仅在249位”A→G”和439位“C→T”发生点突变,含1个完整的开放读码框。推测编码蛋白由213个氨基酸组成,信号肽序列位于1-17aa,亲水性指数为0.031,跨膜区域位于171—190aa,二级结构由一螺旋(57.28%)、延伸主链(6.57%)和无规卷曲(36.15%)组成;亚细胞定位于细胞质,含有N-糖基化位点1个(151-154aa),蛋白激酶c磷酸化位点1个(193-195aa),酪蛋白激酶Ⅱ磷酸化位点2个(155—158aaand173.176aa)。N端酰基化位点1个(97—102aa)。粉尘螨和屋尘螨变应原第7组分氨基酸序列相似度为86%,二者在螨类第7组分氨基酸序列构建出的分子进化树中聚成一簇。结论:获得了Derf7全长基因,为进一步获得其基因工程制品用于临床和实验研究奠定了基础。
3014-3019
现代生物医学进展杂志重要信息

关于2009年继续开展“生物医学”优秀论文评选活动的通知

摘要:为促进我国生物医学研究的进步与发展,本刊经研究决定于2009年继续开展“生物医学”优秀论文评选活动。为了确保优秀论文评比的公正与公平性,编辑部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3019-3019
现代生物医学进展杂志论著

中药肝复康干预肝星状细胞及肝组织的蛋白质组学分析

摘要:目的:本实验通过中药对肝星状细胞和肝组织蛋白质组的干预实验,从蛋白质组学角度进一步揭示肝纤维化的发病机制和中药的药理作用,为新药研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制备正常大鼠肝星状细胞、加入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的肝星状细胞及加入肝复康药物血清和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的肝星状细胞,分别设定为正常对照组、模型组及治疗组;同时分别将注射二甲基亚硝胺、肝复康的大鼠设定为模型组及治疗组,并将各组大鼠肝脏取出。分别提取以上各组的总蛋白质并进行等电聚焦电泳,随后进行SDS-PAGE电泳。凝胶染色后比对蛋白质斑点,找出上调和下调的蛋白质。结果:随着治疗时间的不断延长,HSC的蛋白质表达在不同时间有了不同变化。大鼠造模4周后,模型组与治疗组肝组织总蛋白质图谱存在着一定差异,部分蛋白质在两组中表现出不同的丰度。结论:肝纤维化的发生与多种蛋白质的作用有关。中药肝复康治疗肝纤维化是通过调节多个蛋白质表达产生的。
3020-3025

新疆吐鲁番地区维吾尔族HLA-DQA1等位基因多态性研究

摘要:目的:探讨新疆吐鲁番地区维吾尔族HLA—DQA1等位基因多态性。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反应一序列特异性引物技术,检测107例新疆吐鲁番地区维吾尔族健康个体的HLA—DQA1等位基因频率,分析HLA—DQA1基因多态性,并将所得结果与国内其他民族的同类资料进行比较。结果:新疆吐鲁番地区维吾尔族健康个体中共检出10个等位基因,以DQA1*0104(O.3727)、DQA1*0501(0.2636)、DQA1*0103(0.1318)的频率较高,DQA1*0401(0.0045)、DQA1*0601(0.0091)的频率较低。结果与国内其他民族的同类资料进行比较,等位基因分布频率上有共同点,也有一定的独特性。结论:新疆吐鲁番地区维吾尔族HLA—DQA1基因,与国内其他民族群体的资料比较,总体检验有显著差异(p〈0.01),显示人类的遗传系统既有共性亦有各自的特点,显示华人群体遗传背景的复杂性,结果为人类学研究和HLA—DQA1基因相关的疾病提供了较为重要的信息.
3026-3029

干细胞移植对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STAT3和bcl-2蛋白表达的影响

摘要:目的:通过检测神经于细胞移植后Wistar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局部STAT3蛋白和bcl—2蛋白表达水平的变化,来研究移植入的神经千细胞对损伤后神经细胞的凋亡抑制作用和可能的机制。方法:SPF级SD大鼠20只,以线栓法建立大脑中动脉缺血再灌注模型,随机分为2组,模型组(对照组)10只,干细胞移植组(治疗组)10只。取孕14天的Wistar胎鼠脑皮质神经干细胞培养至第三代,于损伤后的24小时立体定向注射植入成年Wistar大鼠脑缺血损伤局部。于移植后48小时处死鼠取脑,免疫组化检测bcl-2蛋白和westernblot法检测STAT3蛋白表达的变化差异。结果:移植入神经干细胞后,实验组局部STAT3蛋白和bcl-2蛋白的表达都比对照组明显的增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移植入的神经干细胞通过上调STAT3蛋白和bcl-2蛋白的表达,发挥局部神经元的抗凋亡作用,减轻局部缺血再灌注损伤,保护神经功能。
3030-3033
现代生物医学进展杂志重要信息

封面说明

摘要:这个图片设计,被编委会命名为“和谐生命之光”。中国传统哲学认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世界的和谐是一种一分为二的对立统一,但世界同时又是不断向前发展的,因此背景采用带有金属色彩的变形太极图案,由一个中心点分两部分旋转生出整个奇妙的世界,既是对传统的传承,也体现了新的发展。太极图案首先代表了传统的中国文化,有中国特色,该图案也在奥运会开幕式展示中国传统文化时出现过;第二,太极两象代表了中西文化交合,象征着中西方科学文化的交融,必定会孕育产生一些新生事物,比如中西医结合等等。现代生命科学向着宏观和微观两个方向发展也无处不在体现着一种和谐统一。
3033-3033
现代生物医学进展杂志论著

平滑肌肌球蛋白轻链激酶及ATP结合位点突变体对ATP酶活性的调节作用

摘要:目的:探寻MLCK的非激酶活性区域对MLCK活性的影响,进一步阐明MLCK的非激酶活性在调节平滑肌收缩过程中的分子机制。方法:利用编码MLCK全长的pColdI表达载体对其ATP结合位点进行定点突变,获得无激酶活性的MLCK突变体;应用Glycerol—PAGE鉴定肌球蛋白磷酸化水平;应用孔雀绿方法检测重组MLCK对肌球蛋白ATP酶活性的影响。结果:MLCK/△ATP(突变型)失去磷酸化肌球蛋白轻链的激酶活性;重组MLCK(野生型)和MLCK/AATP(突变型)均可以在非钙条件下激活非磷酸化肌球蛋白Mg2+-ATP酶活性,抑制磷酸化肌球蛋白的Mg2+.ATP酶活性,而且激活与抑制作用均随着MLCK浓度的增加而增大,但二者对肌球蛋白的ATP酶活性的作用没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平滑肌肌球蛋白轻链激酶及ATP结合位点突变体具有激活非磷酸化肌球蛋白ATP酶活性的作用。
3034-3037

MHCI链相关分子A/B在胰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摘要:目的:探讨MHCI链相关分子A/B(MICA/B)在胰腺癌(PDA)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胰腺癌发生发展的相关性。方法:应用免疫组化检测MICA/B在胰腺癌中的表达,分析MICA/B与胰腺癌临床病理学特征的相关性。结果:MICA/B在PDA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为89.58%(43/48),而慢性胰腺炎和正常胰腺组织中不表达或微弱表达,癌组织与慢性胰腺炎及正常胰腺组差异显著(X2=36.069,p〈0.001)。MICA/B在胰腺癌组织中的表达水平与肿瘤的临床分期和病理分级有密切的关系(X2=8.398,10.000;P=0.015,0.003),在早期、分化较好的胰腺癌组织中MICA/B表达水平较高,而在分化较差的胰腺癌组织中表达水平较低,随着胰腺癌进展,MICA/B从肿瘤细胞表面脱落到癌细胞周围的间质组织中,晚期胰腺癌患者MICA/B的表达水平较低甚至不表达。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显示MICA/B表达程度与分化程度正相关(r=0.331)。结论:MICA/B作为诱导蛋白通过MICA/B—NKG2D介导的免疫反应可能在早期清除胰腺癌细胞中起重要作用。但随着肿瘤的进展,MICAfB从肿瘤细胞表面脱落,释放到肿瘤间质组织进而引起肿瘤免疫逃避。因而我们推测,MICA/B-NKG2D介导的免疫监视障碍可能促进了胰腺癌的进展。
3038-3040

免疫荧光磁粒分离诱导CD34+细胞转化为DC的实验研究

摘要:目的:建立一种磁荧光分离细胞的方法将CD34+细胞转化为DC。方法:人脐带血单个核细胞,经免疫免疫荧光标记、外磁场分离CD34+细胞,分别加入GM—CSF、IL-4和不同浓度黄芪多糖,诱导12—14天检测DC细胞数量和功能。结果:随黄芪多糖浓度的升高,DC细胞的百分率越大。结论:黄芪多糖可作为一种优良的诱导促进剂,联合使用GM-CSF和IL-4可将CD34+细胞转化成为DC。
3041-3045

pEGFP-ORF2质粒在Vero细胞中的有效表达

摘要:目的:确立pEGFP—ORF2质粒在不同细胞密度,不同转染时间,及血清存在与否时在细胞中的有效表达,为进一步研究HSV-2LATORF2对细胞的作用,及阐明HSV-2潜伏复发机制打下基础。方法:采用脂质体法将pEGFP—ORF2与pEGFP—C2两个真核表达载体转染Vero细胞,观察荧光蛋白表达。结果:有无血清对转染效果无明显差异。在细胞密度为4.0×10^4cells/ml,转染后84hEGFP表达量较其它条件下高,且在相同条件下pEGFP—ORF2与pEGFP—C2的表达无明显差异。结论:血清对表达效果的影响不大,细胞的接种密度及转染时间对转染有明显作用,以荧光蛋白作为标签鉴定蛋白表达的方法切实可行。
3046-3048

应用蛋白质组学技术筛选宫颈癌临床分期相关蛋白

摘要:目的:通过比较早期宫颈癌和中一晚期宫颈癌的差异表达蛋白,以发现与宫颈癌临床分期相关蛋白,为临床预后和复发的预测提供新指标。方法:收集早期宫颈癌和中一晚期宫颈癌组织标本,提取组织总蛋白进行二维凝胶电泳,选择部分差异表达蛋白进行MALDI—TOF质谱分析和生物信息学分析进行蛋白质鉴定,进一步应用WestemBlot和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部分差异表达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建立了早期宫颈癌组和中一晚期宫颈癌组的二维凝胶电泳图谱,其中两组的平均蛋白质点数分别为1098±23、1142±21,通过进行质谱分析和生物信息学查询,与早期宫颈癌组比较,鉴定了在中一晚期组下调的蛋白4个。包括HemoglobinsubunitbetaHB、caspase-14、galectin-7、CK19;中-晚期组上调的蛋白8个,包括NMP238、HSP70、Calmodulin-like5、S100A9。WesternBlot和免疫组化检测结果均显示S100A9在中-晚期组中的表达高于早期组,CK19在早期组中的表达高于中-晚期组。结论:早期宫颈癌和中-晚期宫颈癌中存在着差异表达蛋白,这些蛋白可能成为宫颈癌预后和复发预测的生物标志物。
3049-3052

ERK介导幽门螺杆菌HSP60感染胃上皮细胞的IL-8分泌

摘要:目的:探讨幽门螺杆菌热休克蛋白60(H.pylori—HSP60)感染胃上皮细胞后ERK与白介素-8(IL-8)分泌的关系。方法:利用ELISA技术,对活菌(IntactH.pylori)、死菌(Heat—killedH.pylori)及H.pylori—HSP60刺激胃上皮细胞KATOIII的IL_8蛋白分泌水平进行分析,观察IL-8随以上抗原浓度梯度的变化及ERK抑制剂PD98059对其分泌量的影响;利用Westernblot技术,观察KATOⅢ胞中磷酸化ERK随IntactH.pylori、Heat—killedH.pylori及H.pylori—HSP60刺激时间的变化状况。结果:IL-8的分泌随着IntactH.pylori、Heat—killedH.pylori及H.pylori—HSP60刺激浓度的升高而增高;H.pylori刺激KATOⅢ胞1h后ERK开始表达,其中IntactH.pylori在9h时表达达到高峰,Heat·killedH.pylori在24h时达到高峰,而H.pylori-HSP60刺激KATOⅢ胞6h后ERK开始表达,9h时达到高峰;PD98059抑制了H.pylori—HSP60诱导的IL-8的分泌。结论:ERK介导了H.pylori—HSP60感染的胃上皮细胞的IL-8的分泌。
3053-3055

乌鲁木齐市维吾尔、汉、哈萨克族人群NA等位基因频率调查分析

摘要:目的:通过中性粒细胞抗原(NA)等位基因的频率调查,了解乌鲁木齐地区(乌市)健康、无血缘关系的维吾尔族、汉族、哈萨克族人群NA基因的多态性,为NA相关的输血性疾病建立可靠的基因诊断技术。方法:优化并建立了多重PCR—SSP法,对乌鲁木齐市健康、无血缘关系的维吾尔族120名,汉族118名,哈萨克族102名进行中性粒细胞抗原(NA)的NA1和NA2等位基因频率的调查。结果:维吾尔族NA基因频率(NA10.383,NA20.617),汉族、哈萨克族NA基因频率(NA1分别为0.555、0.510;NA2基因频率为0.445、0.490)。结论:多重PCR—SSP法分析NA基因等位基因频率结果较为可靠,重复性良好,方法操作简单。
3056-3059

Survivin反义寡核苷酸诱导SW620细胞凋亡过程中对caspase-3表达的影响

摘要:目的:观察survivin反义寡核苷酸(ASODN)对人结肠癌细胞株SW620增殖、凋亡的影响,并初步探讨其分子机制。方法:靶向survivin基因中与caspase-3结合的部位设计、合成反义寡核苷酸并通过脂质体将其转染至人结肠癌细胞SW620中。噻唑蓝(MTT)法观察survivinASODN对SW620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测定IC50;转染36h后,Hoechst33342染色荧光显微镜下观察检测SW620细胞核变化,RT-PCR检测survivinASODN处理后SW620细胞中caspase-3mRNA表达,分光光度法检测caspase-3酶活性.结果:转染8h后,SW620细胞中可见黄绿色荧光均匀分布:不同浓度survivinASODN处理SW620细胞44h后,SW620细胞增殖显著受到抑制,IC50为1×10^-6M。2×10^-7,4×10^-7,6×10^-7,8×10^-7 and1.2×10^-6M的survivinASODN处理后,细胞生长抑制率分别为15.38±0.022%、2404±0.023%、30.87±0.027%、45.02±0.018%和65.01±0.024%:Hoechest33342染色后荧光显微镜下可观察到染色质凝集并出现凋亡小体,RT-PCR检测到caspase-3mRNA表达上调,另外caspase-3酶活性显著升高。结论靶向survivin基因中与caspase-3结合的部位设计合成的survivinASODN可抑制显著结肠癌SW620增殖、诱导细胞凋亡,其机制与诱导caspase-3表达,提高caspase-3酶活性有关。
3060-3064

可卡因固定比率自身给药大鼠模型的建立

摘要:目的:建立稳定的可卡因固定比率自身给药大鼠模型,并提高其成功率。方法:16只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模型组,每组8只。2组大鼠全部行右侧颈静脉长期置管术,术后第6天起进行每天2小时的自身给药训练,训练程序为固定比率的FR1程序(即大鼠触碰鼻触一次可获得药物注射一次),模型组注射药物为浓度为5mg/ml的可卡因溶液(50μl/次),对照组为生理盐水(50μl/次),每次注射后20秒内为不应期,当大鼠连续3天触鼻频率最高值与最低值的差值小于均数标准差的1/4后,FR1模式下的大鼠自身给药训练成功。结果:通过8-11天训练,模型组8只SD大鼠全部形成稳定的自身给药行为,且与对照组相比,触鼻次数明显增加,P〈0.01。结论:通过静脉自身给药训练,盐酸可卡因可使大鼠建立稳定的自身给药模型:通过改善手术质量、加强术后维护,可明显提高模型成功率。
3065-30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