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生物医学进展杂志社
分享到:

现代生物医学进展杂志

《现代生物医学进展》杂志在全国影响力巨大,创刊于2011年,公开发行的旬刊杂志。创刊以来,办刊质量和水平不断提高,主要栏目设置有:述评、研究快报、基础研究、临床研究、专论与综述、技术与方法、研究简报、生物磁学等。
  • 主管单位:黑龙江省卫生厅
  • 主办单位:黑龙江省红十字医院;黑龙江省森林工总医院
  • 国际刊号:1673-6273
  • 国内刊号:23-1544/R
  • 出版地方:黑龙江
  • 邮发代号:14-12
  • 创刊时间:2011
  • 发行周期:旬刊
  • 期刊开本:A4
  • 复合影响因子:0.76
  • 综合影响因子:0.318
期刊级别: 统计源期刊
相关期刊
服务介绍

现代生物医学进展 2008年第06期杂志 文档列表

现代生物医学进展杂志基础研究

早、中、晚孕期胎盘因子体外抗HIV-1的研究

摘要:目的:探讨早、中、晚孕期胎盘因子(PF)体外抗人免疫缺陷病毒-1(HIV—1)的作用及其在HIV—1垂直传播中可能的作用。方法:采用荧光染料Calcien—AM标记的H9/HTV-1 ⅢB分别与早、中、晚孕期不同稀释浓度的PF作用后,与MT2细胞混合培养,荧光显微镜下观察合胞体的形成;用游离的HIV—1ⅢB感染MT2细胞,并分别与早、中、晚孕期不同稀释浓度的PF作用后,用MTT法检测HIV—1感染细胞的存活率,用HIV—1p24抗原试剂盒检测细胞培养上清中p24抗原含量的变化。结果:各孕期PF并不能抑制MT2和H9/HIV—1ⅢB细胞的融合,但可以增加HIV—1感染细胞的存活率及减少HIV—1 p24抗原的表达,且效应以早孕期PF最大,中孕期PF其次,晚孕期PF最小,并与剂量呈正相关。结论:PF在体外具有抗HIV—1的作用,并呈现孕期和剂量相关性,可能在阻断HIV-1垂直传播中具有一定作用。
1001-1004

他克莫司对大鼠重症急性胰腺炎和其相关的肺损伤的保护作用

摘要:目的:观察他克莫司(Tacrolimus)对重症急性胰腺炎(SAP)大鼠的潜在治疗作用并探究其机制。方法:健康雌性SD大鼠90只,随机分为对照组、SAP模型组、SAP+Tacrolimus治疗组(0.5、1.0、1.5mg/kg),逆行胆胰管注射5%牛磺胆酸钠制备SAP模型。观察肺组织及胰腺组织的病理变化,检测各组大鼠血清TNF—α及MMP-9表达、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蛋白含量、胰腺组织髓过氧化物酶(MPO)活性。结果:SAP组胰腺、肺组织病理损伤随病情进展而逐渐加重,经tacrolimus治疗后缓解。SAP大鼠组血清TNF—α及MMP-9表达、肺灌洗液(BALF)蛋白含量及胰腺组织MPO活性较对照显著升高(P〈0.01),但是经tacrolimus治疗后升高幅度呈非浓度依赖性的明显降低(P〈0.01),各组大鼠存活率提高(P〈0.01)。结论:Tacrolimus可有效降低SAP大鼠急性重症胰腺炎的严重程度,其机制可能包括减少肺脏的毛细血管渗透性,抑制由TNF—α,MMP-9以及中性粒细胞(PMN)所释放的MPO等炎症介质产生的炎症反应。
1005-1008

运动训练对大鼠局灶性脑梗死区周边皮质GFAP、GAP-43表达的影响

摘要:目的:观察运动训练对大鼠局灶性脑梗死区周围皮质的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lialfibrillary acidic protein,GFAP)和生长相关蛋白-43(growth—associated protein,GAP-43)表达的影响。方法:成年健康雄性SD大鼠42只,随机分为3组:运动组,静止组,假手术对照组。运动组造模后给予电动跑台训练,每天30min;静止组造模后置于普通笼中饲养,不予康复训练;假手术对照组仅给予麻醉及头皮切开、缝合。采用光化学方法建立局灶性脑梗死模型,每组大鼠于术后7d,14d,21d处死,应用免疫组化方法观察各组大鼠不同时期梗死灶周围皮质GFAP和GAP-43的表达结果:运动组梗死灶周围皮质GFAP的表达在14d和21d显著高于静止组和假手术对照组。运动组大鼠GAP-43表达在7d为最高,14d后开始下降,但均显著高于静止组和假手术对照组。静止组大鼠GAP-43表达在7d和14d高于假手术对照组。21d时三组大鼠GAP-43表达无明显差异。结论:运动训练能促进梗死灶周围皮质GFAP和GAP-43的表达,促进脑缺血后的突触发生与重建。
1009-1010

bFGF和BMP-2联合应用对体外培养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增殖与骨向分化的影响

摘要:目的:研究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和骨形成蛋白-2(BMP-2)联合应用对体外培养免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增殖与骨向分化的影响,方法:体外培养免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第2代细胞培养液中加入不同浓度的bFGF和BMP-2.依据加入bFGF和BMP-2浓度的不同分为5个实验组(组1:80ng/ml bFGF;组2:80ng/ml BMP-2;组3:30ng/ml bFGF+30ng/ml BMP-2:组4:50ng/ml bFGF+50ng/ml BMP-2;组5:80ng/ml bFGF+80ng/ml BMP-2)和对照组(不加任何生长因子),采用绘制生长曲线,四唑盐比色法(MTT),碱性磷酸酶(ALP)活性检测法和碱性磷酸酶(ALP)免疫组化染色法比较各组间差异,观察不同浓度的bFGF和BMP-2联合应用对免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增殖与骨向分化的影响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单独应用80ng/ml bFGF可显著促进BMSCs的增殖,但对BMSCs的骨向分化显著抑制;单独应用80ng/mlBMP-2对BMSCs的增殖和骨向分化均有促进作用:30ng/ml bFGF+30ng/ml BMP-2、50ng/ml bFGF+50ng/ml BMP-2和80ng/ml bFGF+80ng/ml BMP-2可显著地促进BMSCs增殖和促进BMSCs的骨向分化,且呈正性剂量一效应关系,联合应用两种生长因子较二者单独应用促细胞增殖及骨向分化的效果更为显著。结论:一定浓度范围内,bFGF和BMP-2的联合应用促进BMSCs增殖的同时也促进其骨向分化.两者对BMSCs有明显的协同增强的生物学效应、
1011-1015

弓形虫基因缺陷虫株建立方法的初步研究

摘要:目的:应用电穿孔技术转染TgP24基因敲除转染质粒于弓形虫RH,探讨电穿孔技术的应用条件,以及TgP24基因敲除质粒转染虫株在不同哺乳动物细胞中筛选的最适条件。方法:设定所需的电穿孔参数、条件,如电压,电容,脉冲次数,电击杯的大小,电转染缓冲液,电穿孔后,将弓形虫悬浮液分别转移到长有不同贴壁细胞的培养瓶中,37℃,5%CO2(体积分数)的培养箱中培养,观察弓形虫的生长状况,并对不同电穿孔参数、条件下的弓形虫存活率进行比较。12hr后换成加有福来霉素的完全培养基中选择培养,不同时间观察虫体及细胞生长情况;在细胞中选择培养10天后,收集虫体,4℃下福来霉素处理7天,再回复到细胞内用选择培养基培养5天,收集虫体,腹腔注射昆明小鼠,大量收集弓形虫用于提取RNA进行RT-PCR。结果:优化电穿孔条件后的弓形虫存活率得到提高(P〈0.05);在选择浓度为5.0μg/ml-7、5μg/ml的福来霉素培养基中,筛选虫株采用L929细胞做为宿主细胞最为适合;RT—PCR结果显示L929细胞筛选基因敲除虫株的效果较好。结论:初步确定了弓形虫电穿孔技术的应用条件,以及TgP24基因敲除质粒转染虫株在不同哺乳动物细胞中的最佳筛选条件;获得了较好的转染效率,为进一步研究弓形虫TgP24基因敲除株的生物学特性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1016-1019

小檗碱对2型糖尿病大鼠肾组织PPARα/δ/γ表达的影响

摘要:目的:观察2型糖尿病大鼠肾组织PPARα/δ/γ蛋白的表达及小檗碱对它们的影响。方法:小剂量注射链脲菌素(35mg·kg^-1,ip)加高糖高脂饲料饲养16周建立2型糖尿病大鼠模型,随后16周每天分别给予低中高剂量小檗碱75、150、300mg·kg^-1、非诺贝特100mg·kg^-1和罗格列酮4mg·kg^-1,处死大鼠后用免疫组化技术检测肾脏组织中PPARα/δ/γ的表达。结果:糖尿病大鼠肾脏中PPARα和PPARδ蛋白表较正常对照大鼠明显降低(P〈0.01),PPARγ表达则较正常对照大鼠明显升高(P〈0.01)。中高剂量小檗碱和非诺贝特都能促进糖尿病大鼠肾组织中PPARα和PPARδ的表达(P〈0.01),中高剂量小檗碱和罗格列酮能明显降低PPARγ表达(P〈0.01)。结论:糖尿病大鼠肾脏组织中PPARα/δ/γ的表达失常,小檗碱能恢复其表达至接近正常大鼠水平。
1020-1023

针刺对胃黏膜损伤的修复与EGFR信号传导通路的相关性

摘要:目的:探讨针刺胃经穴后提取的血清对大鼠胃黏膜细胞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后信使物质表达的影响。方法:60只大鼠随机分为模型血清组、胃经血清组、胆经血清组、胃经血清+PD153035组和胆经血清+PD153035组,采用水浸束缚法制作胃黏膜损伤大鼠模型,利用链霉蛋白酶消化法分离胃黏膜细胞,分别用EGFR抑制剂PD153035和血清孵育胃黏膜细胞,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PLCγ-1活性,同位素掺入法检测PKC活性,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法检测c—myc的表达水平。结果:模型血清组大鼠胃黏膜细胞PLC3γ-1,PKC和c—myc微弱表达;胃经血清组和胆经血清组大鼠胃黏膜细胞PLCγ-1,PKC和c-myc呈现较强表达,其中胃经血清组表达最高,两组相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胃经血清+PD153035组和胆经血清+PD153035组大鼠胃黏膜细胞PLCγ-1,PKC和c—myc的表达较弱,胃经血清组与胃经血清+PD153035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针刺胃经穴后提取的血清能诱导大鼠胃黏膜细胞EGFR后信使物质的活化,并且存在经脉-脏腑的特异性联系.
1024-1027

人HIF—1α miRNA干扰质粒的构建及其在Lovo细胞中有效性的检测

摘要:目的:构建人HIF—1α的miRNA特异性干扰表达载体并转染人结肠癌Lovo细胞检测其有效性。方法:设计合成针对人HIF—1α基因的特异性miRNA前体寡核苷酸,依次通过退火、连接,构建含HIF—1α前体miRNA的重组干扰质粒pcDNA?6.2-GW/EmGFP—HIF—1α—miR,并转染人结肠癌Lovo细胞,经半定量RT-PCR技术鉴定其干扰有效性。结果:经双酶切及测序鉴定,针对人HIF—1α基因的两组miRNA干扰质粒构建成功,并能够有效抑制人结肠癌Lovo细胞中HIF-1αmRNA表达。结论:成功构建针对人HIF—1α基因的miRNA特异性有效干扰质粒,为后续HIF—1α基因慢病毒miRNA表达载体的构建及其在结肠癌多药耐药中的相关功能研究奠定基础。
1028-1031

蛋白药物涂层支架的制备表征与体外释放研究

摘要:目的:探讨将蛋白大分子药物以较高的担载量涂层于心脏支架,并在不发生蛋白聚集的前提下实现数周之久缓释的方法。方法:将牛血清白蛋白通过稳定的水相.水相乳液技术制备成多糖玻璃体颗粒,并将多糖玻璃体颗粒分散于聚乳酸溶液中喷涂于支架表面制成蛋白涂层支架,在37°C PBS中进行体外释放动力学研究,用SEC-HPLC比较了蛋白涂层支架制备前后蛋白的聚集情况,并用扫描电镜等对蛋白涂层支架表面进行了表征。结果:蛋白涂层支架在电镜观察下外观圆整,表面光滑,制剂过程中未产生蛋白聚集,且能从涂层中缓慢释放达50天以上。结论:稳定的水相.水相乳液技术及其基础上制备的蛋白多糖玻璃体颗粒应用于心脏支架涂层上,能在有效保护蛋白构象的同时实现蛋白的缓释,为具有抗再狭窄活性蛋白应用于心脏支架提供了技术平台。
1032-1034

三种膀胱灌注方法对膀胱树突状细胞及尿IL-2的影响

摘要:目的:探讨联合灌注预防膀胱肿瘤复发的免疫机制。方法:将44只雌性wistat大白鼠随机分为生理盐水对照组以及BCG组、丝裂霉素组、IL-2联合BCG组,分别定期进行11次膀胱灌注并分批处死取出膀胱组织,用免疫组化的方法检测膀胱组织中DC的数量,用双抗体夹心酶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尿IL-2含量,观察膀胱组织DC及尿IL-2的变化。结果:DC平均数量:IL-2联合BCG组为(28.3±8.0CDS/HPF)、BCG组为(16.6±5.9CDS/HPF)、丝裂霉素组为(4±2.3CDS/HPF)、对照组为(4.8±3.4CDS/HPF);尿IL-2浓度:IL-2联合BCG组为(87.5±30.4ng/L)、BCG组为(58.7±20ng/L)、丝裂霉素组为(35.9±9.6ng/L)、对照组为(35.7±11.3ng/L)。结论:IL-2和BCG两者间有免疫促进和协同作用。
1035-1038

梓醇对鱼藤酮损伤小鼠的记忆、抗氧化能力的影响及安全性评价

摘要:目的:研究梓醇对鱼藤酮损伤小鼠的学习记忆能力及皮层抗氧化系统的影响,并对其安全性进行评价。方法:腹腔注射鱼藤酮建立小鼠皮层抗氧化系统损伤模型,腹腔注射给药21d后进行Y迷宫试验,再测定各组小鼠皮层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丙二醛(MDA)、谷胱甘肽(GSH)水平;梓醇安全性评价采取小鼠急性毒性试验和大鼠长期毒性试验。结果:梓醇能够改善小鼠的迷宫成绩,增强GSH—PX活性和GSH含量,降低GST活性和MDA含量,抑制LDH的释放。小鼠腹腔注射给药梓醇的LD50为206.5mg/kg.;大鼠尾静脉注射90天,未见动物出现血液学、血液生化及主要脏器的毒性变化。结论:梓醇能改善鱼藤酮损伤小鼠的记忆能力,减轻皮层氧化应激损伤;长期使用无明显的毒副作用。
1039-1041

大鼠颈动脉再狭窄模型的建立及其病理机制的初步研究

摘要:目的:建立再狭窄动物模型,探讨再狭窄的发生规律及病理机制。方法:模拟临床经皮冠状动脉成形术(Percutaneous Transluminal Coronary Angioplasty,PTCA)过程,造成大鼠颈动脉扩张及血管内膜的损伤,在此基础上系统地观测术后不同时相点内膜、中膜的增生以及细胞增殖的动态变化规律,以及血管内皮修复情况。结果:新生内膜于术后28天增厚达高峰,增生的血管内膜细胞中以α-Atin染色细胞为主,提示血管内膜的增生大多来自中膜的平滑肌细胞。损伤动脉壁细胞增殖,中膜增厚在14时达到高峰与术后即刻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但35天中膜面积与术后第一天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血管回缩管腔明显变窄。血管外弹力板周径和内弹力板周径在手术后当天有明显增加,与对侧比较差异显著(P〈0.05)。但随后开始出现收缩性重构并在第14—28天达到高峰。手术后35天与对侧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血管内膜剥脱后血管内膜第14天即可以见到部分再内皮化,28天血管内膜基本完全再内皮化。结论:损伤动脉狭窄的主要原因为血管的收缩性重构和内膜过度增生。
1042-1045

VP16损害大鼠卵巢组织结构和内分泌功能的实验研究

摘要:目的:探讨抗肿瘤药依托泊苷(VP16)对大鼠卵巢组织结构和内分泌功能的影响。方法:选用40只3~4月龄雌性sD大鼠,随机将其分为空白对照组,VP16低、中、高剂量组。用药后比较4组大鼠卵巢、子宫湿重和卵巢组织结构的变化,采用放射免疫方法测定4组大鼠促卵泡素(FSH)、雌二醇(E2)水平,并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观察VP16不同剂量组对半胱天冬酶.3(caspases-3)在卵巢颗粒细胞中表达的影响。结果:与空白对照组相比:光镜下可见VP16高,中剂量组对卵巢组织破坏程度较大,卵泡数明显减少,且血清FSH升高,E2下降,caspases-3蛋白均强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VP16低剂量组对卵巢组织破坏程度较小,卵泡数有所减少,且FSH升高、E2下降不显著,caspases-3蛋白呈弱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VP16对大鼠卵巢的损害程度与药物剂量成正相关,对卵巢组织的损伤可能与caspases-3凋亡途径有关。
1049-1051

环氧化合物交联牛颈静脉带瓣管道的体内抗钙化性能评价

摘要:目的:探讨环氧化合物交联的牛颈静脉带瓣管道的体内抗钙化性能。方法:取新鲜牛颈静脉带瓣管道16根,分为环氧化合物交联组、戊二醛交联组,经二种不同的方法处理后,建立犬右室肺动脉重建动物模型,观察10个月,采用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牛颈静脉的组织钙含量;vonkossa钙盐染色观察组织钙化情况;并对比研究重建后牛颈静脉的组织结构变化。结果:经环氧化合物交联的牛颈静脉管道的钙化程度轻,管壁及瓣膜的抗钙化性能比经戊二醛固定处理的均有明显提高。结论:环氧化合物交联方法与传统的戊二醛交联方法相比较,能较好的提高牛颈静脉体内抗钙化性能。
1052-1053

三七总皂苷对兔腹主动脉粥样硬化防治作用的超声学评价

摘要:目的:采用超声技术评价三七总皂苷(panax notoginseng saponins,PNS)对兔腹主动脉粥样硬化的防治作用。方法:日本大耳兔18只随机分成对照组、模型组(AS组)和药物组(PNS组)。对照组饲以基础饲料,AS组及PNS组饲以高脂饲料。PNS组给予PNS45mg/kg(ig,1次/日。于喂养前及12周分别检测血脂及超声检查腹主动脉,观察内中膜厚度(IMT)及斑块形成情况。12周后处死动物,取其腹主动脉进行病理学检查。结果:超声显示PNS组IMT增厚较AS组明显减轻(p〈0.01),斑块数量也较AS组少。血脂检测PNS组血脂水平较AS组显著降低(p〈0.01)。结论:PNS对AS有明显的防治作用,超声检查是评价PNS对AS的防治作用的简单、无创、可靠的指标。
1054-1056
现代生物医学进展杂志实验研究

嗜酸热原体菌的超氧化物歧化酶的结构模建和进化踪迹分析

摘要:为考察来源于极端高温酸性环境中的超氧化物歧化酶,建立了一个由嗜酸热原体菌的sod基因编码的蛋白质的可靠三维分子结构,并对这个蛋白质进行进化踪迹分析识别出了11个踪迹残基?其中,残基Asn39,Gly105和Glu162的位置随机遍布整个结构,其余的残基却全部都明显地聚于一个靠近铁原子的子类当中?由此从在三维结构确认sod基因编码含铁的超氧化物歧化酶。此外,那些被识别的靠近铁原子的踪迹残基可能跟铁的绑定和催化功能直接相关?
1057-1060

皮肤损伤后SDF-1分泌量的变化及其受体CXCR4在表皮组织中分布表达的实验研究

摘要:目的:研究皮肤受损后不同时间点伤口液和皮肤组织中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SDF-1)的含量变化,同时验证SDF-1受体CX—CR4在表皮组织内的分布。方法:分别在伤后即刻、12小时、24小时、36小时、48小时、60小时、72小时、96小时留取Ⅱ。烧伤患者的大疱液,用ELLSA法检测伤口液中SDF-1的含量;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的方法检测伤后1天、3天、7天创缘表皮内SDF-1的表达水平和其受体CXCR4在表皮组织上的分布。结果:用ELLSA法检测发现在受伤后几小时内大疱液中SDF-1的含量开始升高,1天后达到最高水平,伤后的3天SDF-1分泌量逐渐下降,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显示创缘表皮层和真皮层上有散在的SDF-1分泌,且分泌量随创面愈合时间的推移逐渐增多;表皮细胞表达有CXCR4,且越靠近表皮基底层细胞膜的阳性越强。结论:SDF-1在皮肤损伤后表达量的增多可能对皮肤组织创伤修复起一定的调节作用。
1061-1062

乳腺纤维瘤蛋白质组的凝胶内差异显示电泳分析

摘要:目的:建立具有高分辨率和稳定性的乳腺纤维瘤组织蛋白质组的双向电泳图谱,并对其进行差异蛋白质组分析。方法:取乳腺纤维瘤病患者病变部位及正常乳腺组织,匀浆提取乳腺组织总蛋白,分别用Cy3或Cy5标记,每一对cy3和Cy5标记样品都与一个Cy2标记的内标等量混合,上样于同一胶中进行电泳分离,经不同光激发下扫描得到不同样品的蛋白质组图谱。所获得的图谱经DeCyder软件分析。结果:在乳腺纤维瘤病的病变组织中,有37个蛋白质表达水平显著增加,另外8个蛋白质表达水平显著下降。结论:分析所得的45个差异蛋白质可能与乳腺纤维瘤疾病的发生与发展有关。
1068-10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