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生物医学进展杂志

发表咨询:400-808-1731

订阅咨询:400-808-1751

现代生物医学进展杂志 统计源期刊

Progress in Modern Biomedicine

  • 23-1544/R 国内刊号
  • 1673-6273 国际刊号
  • 0.76 影响因子
  • 1-3个月下单 审稿周期
现代生物医学进展是黑龙江省红十字医院;黑龙江省森林工总医院主办的一本学术期刊,主要刊载该领域内的原创性研究论文、综述和评论等。杂志于2011年创刊,目前已被剑桥科学文摘、Pж(AJ) 文摘杂志(俄)等知名数据库收录,是黑龙江省卫生厅主管的国家重点学术期刊之一。现代生物医学进展在学术界享有很高的声誉和影响力,该期刊发表的文章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实践价值,为读者提供更多的实践案例和行业信息,得到了广大读者的广泛关注和引用。
栏目设置:述评、研究快报、基础研究、临床研究、专论与综述、技术与方法、研究简报、生物磁学

现代生物医学进展 2007年第10期杂志 文档列表

现代生物医学进展杂志论著
茶多酚干预乳腺癌组织及重要器官血管生成相关因子表达研究1441-1444

摘要:目的:观察茶多酚对移植性小鼠乳腺癌(EMT6)组织与重要脏器(心、脑、肾)组织血管生成相关因子表达影响。方法:应用小鼠可移植性乳腺癌EMT6细胞株,经培养传代后,以纯系BALB/c小鼠为荷瘤动物进行移植,并采用茶多酚灌胃及局部注射两种干预措施,以免疫组化方法检测小鼠乳腺癌组织VEGF、bFGF、TIMP-2表达。并测定心、脑、肾组织中VEGF及TIMP-2表达。结果:与模型对照组比较,茶多酚两种给药途径的肿瘤组织VEGF、bFGF阳性表达明显降低(P〈0.05);TIMP-2阳性表达明显增高(P〈0.05);而心、脑、肾组织VEGF、TIMP-2阳性表达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茶多酚可明显抑制新生血管生成相关因子表达。并特异性的作用于肿瘤靶点部位,预示在肿瘤治疗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小鼠SOCS1基因重组腺病毒载体的构建及其在树突状细胞中的表达1445-1447

摘要:目的:构建含小鼠细胞因子信号抑制因子-1基因(SOCS1)的重组腺病毒载体(Ad5F35-SOCS1),探讨其介导SOCS1基因在小鼠树突状细胞中的表达。方法:设计含AgeI和NheI酶切位点的SOCS1基因上下游引物,以质粒pEF-FLAG-1/mSOCS1为模版,通过PCR扩增获得SOCS1全部序列,片段回收后经AgeI和NheI酶切,再定向插入到经AgeI和NheI酶切的质粒pDC316-LacZa中,获得重组穿梭质粒pDC316-SOCS1,经AgeI和NheI酶切、PCR及测序等鉴定后,用脂质体将穿梭质粒pDC316-SOCS1与腺病毒骨架质粒pBHGF35共转染293细胞,经位点特异性重组获得重组腺病毒Ad5F35-SOCS1,行PCR鉴定,经293细胞扩增、纯化制备高滴度病毒液,TCID50法测定病毒滴度。用获得的重组腺病毒感染小鼠树突状细胞,以免疫组化检测SOCS1的表达。结果:成功构建了含小鼠SOCS1基因的重组腺病毒载体,病毒感染滴度为1.4×10^9IU/ml,该载体能有效介导SOCS1基因在小鼠树突状细胞中的表达。结论:重组腺病毒载体能将SOCS1基因转入小鼠树突状细胞并有效表达,为基因转染制备耐受性树突状细胞奠定了基础。

改构型酸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对细胞增殖活性的影响1448-1450

摘要:目的:研究aFGF和MaFGF对正常的肾小管上皮细胞及胃癌细胞增殖的影响。方法:用不同浓度的aFGF和MaFGF分别作用于肾小管上皮细胞及胃癌细胞,48h后采用WST-8法测定aFGF和MaFGF对两种细胞的促增殖活性。结果:在各浓度下,MaFGF组对肾小管上皮细胞和胃癌细胞的促增殖作用都显著低于aFGF组。结论:MaFGF对肾小管上皮细胞及胃癌细胞的促分裂活性较aFGF明显下降。

hMSCs成骨诱导前后分泌免疫相关细胞因子的实验研究1451-1453

摘要:目的:研究hMSCs、DOC(osteogenic cells differentiated from mesenchymal stem cells,成骨诱导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泌免疫相关细胞因子的变化,从细胞因子角度探讨hMSCs、DOC形成免疫抑制微环境的可能机理。方法:hMSCs、DOC(成骨诱导18天),采用ELISA技术,分别检测IL-2、IL-4、IL-10和TGF-β1分泌水平的变化。结果:在MSCs、DOC中IL-2、IL-4h低表达或忽略表达,IL-10中度表达,TGF-β1高表达。对IL-2、IL-4、IL-10,hMSCs、DOC的表达水平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在体外实验中,hMSCs、DOC可能形成免疫抑制微环境并通过其维持免疫调节功能。

脑梗死后海马神经元β—APP及其产物与ApoE的表达1454-1457

摘要:目的:应用常规HE染色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方法,观察人脑梗死后海马CA1区和CA3区神经元中β-APP、Aβ1-40、Aβ1-42及ApoE的表达,探讨它们表达变化的时间规律,以期对临床治疗提供可靠的实验资料。方法:分脑缺血组和对照组,脑缺血组按缺血时间分为缺血2h-6h组、7h-24h组、25h-48h组、49h-72h组.73h-96h组、97h-144h组和145h-168h组。采用HE染色方法观察神经细胞损伤情况;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β-APP、Aβ1-40、Aβ1-42与ApoE在尸检脑标本海马CA1区、CA3区神经元的表达,在显微镜下对免疫组织化学染色阳性细胞计数,实验结果应用SPSS12.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结果:与对照组相比,Aβ1-40的表达在缺血2h后明显增加,73h-96h达高峰,以后有所回落,但仍高于对照组;β-APP在缺血2h-6h表达呈峰值,49h-96h呈现第二次高峰,96h以后下降,但仍高于对照组;于缺血24h后,β-APP和Aβ1-40的增加呈显著的正相关。缺血2h后.Aβ1-42表达开始增加,25h-48h达高峰;缺血6h后,ApoE表达开始增加,但97h-144h为高峰期。结论:人脑梗死后β-APP、Aβ1-40和Aβ1-42表达增加,它们可协同加重脑缺血性损伤;而ApoE脑保护作用可能增强。

马达蛋白定向运动及能量转换效率的研究1458-1460

摘要:通过建立非平衡涨落下的随机跃迁的两态模型,并利用非对称的周期势和Fokker-Planck方程及其本征值法计算两态模型的几率流和稳态几率流密。结果表明马达蛋白的定向运动与有效势的整体倾斜斜率有关,定性讨论了系统能量转换效率与负载有关。

炎症促进大鼠动脉粥样硬化初期内皮功能病变机制研究1461-1463

摘要:目的:观察炎症因素诱导大鼠动脉粥样硬化发病过程中对血管内皮细胞的影响。方法:实验分为单纯高脂对照组和炎症组,分别腹腔注射给予无菌医用液体石蜡和酵母多糖(Zym,20mg/kg,1次/3天)。所有大鼠均喂食含3%胆固醇的高脂饲料,共8周。透射电镜观察主动脉超微结构;应用定量PCR法测定腹主动脉组织中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mRNA、血管细胞粘附分子(VCAM)-1 mRNA、以及基质金属蛋白酶7(MMP7)mRNA的表达。结果:炎症组可见游走于内膜下层的平滑肌细胞和和吞噬脂质颗粒的单核细胞,单纯高脂对照组仅见内皮细胞损伤和退行性变,未见内膜下层形成泡沫细胞,AS样病变较炎症组轻。与对照组相比,炎症组动脉壁iNOS mRNA表达降低,VCAM—1 mRNA及MMP7 mRNA标大量显著升高。结论:炎症刺激能够损伤动脉血管内皮细胞,诱导炎症因子释放增加,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

外胚间充质干细胞构建组织工程骨骼肌的应用研究1464-1466

摘要:目的:探讨利用大鼠颌突外胚间充质干细胞构建组织工程骨骼肌的可行性,并观察对骨骼肌缺损的修复重建的促进效应。方法:取妊娠E11.5胎鼠颌突外胚间充质干细胞,纯化后在含5ml/L体积浓度二甲基亚砜的DMEM/F12培养基中诱导分化为骨骼肌样细胞.将细胞种植于BAM膜上培养形成组织工程骨骼肌。将其移植入大鼠骨骼肌缺损模型,手术后14d观察骨骼肌恢复情况.同期进行组织学及免疫组化染色鉴定。结果:经诱导后外胚间充质干细胞可向骨骼肌样细胞转化,构建的组织工程骨骼肌可加速缺损的修复重建,组织学染色显示外胚间充质干细胞具有正常骨骼肌的组织形态,可表达成肌相关蛋白MyOD。结论:诱导后的外胚间充质干细胞可作为种子细胞构建组织工程骨骼肌,本实验为临床肌肉的缺损修复奠定了理论基础。

绿色荧光蛋白标记的葡萄糖转运蛋白4稳定表达细胞系的建立1467-1469

摘要:目的:建立稳定表达EGFP标记的葡萄糖转运蛋白4的CHO细胞系,为研究GLUT4在CHO细胞中的转运调节机制奠定基础。方法:采用分子克隆方法构建GLUT4-EGFP的融合蛋白,在FLP—in的CHO细胞系中表达,潮霉素筛选后得到稳定的细胞系。结果:通过共聚焦显微镜的检测,证明了此稳定细胞系的阳性率达到了99%。定位研究表明大部分GLUT4以囊泡形式分布在CHO细胞胞浆内,但是质膜上也有少量的GLUT4。结论:建立了一个稳定表达GLUT4-EGFP的CHO细胞系,为进一步研究GLUT4的转运提供了一个很好的细胞模型。

大鼠孕期染镉对胎鼠心脏毒性作用的初步研究1470-1473

摘要:目的:探讨SD大鼠孕期染镉,对胎鼠发育及心脏发生的毒性作用。方法:24只健康SD孕鼠随机分为对照组、低剂量组、中剂量组、高剂量组。在孕期第7、10、13天,对照组腹腔注射等量生理盐水,其余三组腹腔注射不同浓度的氯化镉(CdCl2)溶液。怀孕第21d观察胎鼠死胎率、心脏畸形情况;生物化学方法检测胎鼠心脏组织LDH酶活性及总蛋白含量;酶组织化学及免疫组织化学结合图像分析技术检测LDH活性的变化。结果:①高剂量组死胎率比对照组高,差异显著(P〈0.01),低、中剂量组与对照组死胎率无差异(P〉0.05)。活胎鼠及死胎鼠心脏,肉眼下均未见明显外观和内部分隔畸形。②中剂量组和高剂量组胎鼠心脏LDH活性比对照组显著升高(P〈0.01)。③中剂量组、高荆量组胎鼠心脏总蛋白含量明显减少,与对照组差异明显(P〈0.01)。结论:①孕鼠氯化镉摄入量达到一定阈值时可明显导致胚胎死亡,具有胚胎毒性,但肉眼下胎鼠心脏无明显的畸形。②氯化镉能增加胎鼠心脏LDH的活性,并存在剂量依从性。③氯化镉能抑制胎鼠心脏总蛋白的生成,对胎鼠具有心脏毒性作用。

应用GeneSifter软件分析范可尼贫血基因表达谱的报告1474-1476

摘要:目的:探讨范可尼贫血(Fanconi anemia,FA)发病的分子机制。方法:用GeneSifler软件对FA转录子协会公布的FA基因芯片表达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合Gene Ontologe和KEGG通路分析。结果:从FA细胞中筛选出690个差异表达基因,涉及DNA损伤与修复等多种生物过程及多条通路,发现了TOP2A、MCM2、PCNA等多个与FA发病相关基因。结论:FA发病的分子机制主要与DNA损伤和修复过程中的解螺旋相关,RAD-6通路可能是其损伤后的重要修复通路,其次亦与钙离子信号通路等密切联系。

bFGF反义寡核苷酸增强鼠黑色素瘤B16细胞化疗药物敏感性研究1477-1480

摘要:目的:研究bFGF反义硫代寡核苷酸增强肿瘤细胞对化疗药物敏感性作用。方法:设计、合成bFGF寡核苷酸,用聚乙烯亚胺(polyethyleneimine,PEI)介导bFGF反义硫代寡核苷酸转染入黑色素瘤B16细胞,MTT法检测bFGF反义硫代寡核苷酸及其与化疗药物联合处理后的细胞增殖率;半定量RT—PCR测定bFGF反义硫代寡核苷酸转染后细胞中bFGF mRNA水平;流式细胞仪分析bFGF反义硫代寡核苷酸诱导的细胞凋亡。结果:bFGF反义硫代寡核苷酸对B16细胞增殖的抑制率为64.8%,且呈剂量依赖效应。B16细胞中bFGF mRNA被bFGF反义硫代寡核苷酸显著降低,为对照细胞的57.9%,且bFGF反义硫代寡核苷酸诱导B16细胞凋亡,凋亡率为41,8%。bFGF反义硫代寡核苷酸转染能显著增强B16细胞对阿霉素、5-氟脲嘧啶及顺铂的敏感性,非特异性硫代寡核苷酸不影响阿霉素、5-氟脲嘧啶及顺铂抑制B16细胞增殖。结论:bFGF反义硫代寡核苷酸显著增强B16细胞的化疗敏感性,表明其可协同化疗药物用于治疗肿瘤。

4种有机溶剂对蒙古裸腹溞急性和慢性毒性研究1481-1483

摘要:研究了乙醇、二甲基亚砜、二甲基甲酰胺和丙酮对蒙古裸腹溞的急性和慢性毒性作用下的种群增长率(rm)、产幼间隔、每胎产幼个数和产幼前发育期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四种有机物对蒙古裸腹溞毒性大小的顺序如下:二甲基甲酰胺〉乙醇〉二甲基亚砜〉丙酮。蒙古裸腹溞的内禀增长率随着二甲基甲酰胺、乙醇浓度增加而下降。每胎产幼个数随着四种有机物浓度的增加而下降,产幼间隔随浓度增加而增加。内禀增长率是蒙古裸腹溞对有机物的毒性敏感的生殖毒理学指标。

肠三叶因子在大肠杆菌中的表达、纯化及其抗体制备1484-1487

摘要:目的:获得肠三叶因子(ITF)的原核表达产物及抗rITF抗体,为深入研究ITF的作用机制及其受体研究奠定基础。方法:常规提取人小肠组织总RNA,用RT—PCR获得ITF编码基因片段,克隆至质粒pET32a获得原核表达载体,双酶切和测序后转化至OrigamiB(DE3)用IPTG诱导表达,优化条件获得最大表达产量;用SDS—PAGE、Westernblot鉴定表达产物,亲和层析纯化获得的重组蛋白rITF皮下多点注射家兔,制备多克隆抗体,并用此抗体进行大鼠肠组织免疫组化研究。结果:测序证实PCR扩增获得ITF全长基因序列与基因文库中的完全一致,将该基因片段正确插入表达载体pET32a中、优化表达条件后,重组蛋白的表达量达到50mg/L;Westernblot证明重组蛋白具有良好的抗原性和特异性;通过Ni-NTA亲和层析、超滤离心后,得到90%纯度的蛋白;收集兔血清,纯化后获得特异性良好的ITF抗体,免疫组化染色肠组织显示ITF表达的部位定位于杯状细胞。结论:成功构建了表达载体pET32a-ITF,在大肠杆菌中表达并纯化获得纯度较高的rITF,并获得了生物活性较高的ITF抗体,ITF主要在肠道杯状细胞分泌表达。

小鼠单个GV期卵母细胞中ATP8基因的表达分析1488-1490

摘要:目的:探讨小鼠GV期卵母细胞线粒体中ATP8(ATP舍酶亚基8)基因的表达情况。方法:应用挤压法从卵巢中分离获得生发泡期(germinal vesicle,GV)卵母细胞;用RT—PCR检测GV期单个卵母细胞中ATP8基因的表达:其中cDNA的合成分两种方法进行:一是将GV期单个卵母细胞直接进行RT合成cDNA,二是先用DNA酶加EcoR Ⅰ酶祛除mtDNA和核DNA后再进行RT;回收产物构建克隆质粒并测序。结果:1.5%琼脂糖电泳显示、测序结果均表明ATP8基因在GV期卵母细胞中有表达。结论:小鼠GV期卵母细胞特异表达的ATP8基因可能与卵母细胞的正常发育成熟相关。

PVA颗粒与中药白芨栓塞犬子宫动脉的对比研究1491-1493

摘要:目的:研究PVA微粒、中药白芨颗粒栓塞犬子宫动脉所引起的子宫病理变化,观察两者之间对子宫影响有无差别;探讨中药白芨作为血管栓塞剂的有效性、安全性及相关特性。方法:先结扎8例犬双侧子宫动脉,病理证实子宫组织无坏死。然后采用Seldinger技术,对16例犬进行选择性子宫动脉栓塞。分别向子宫动脉注入PVA微粒、中药白芨颗粒阻断供血,观察子宫病理变化。将病理结果予以定量,综合评价脏器损伤。结果:双侧子宫动脉栓塞后,各栓塞组之间样本均数两两比较,均为P〉0.05,即三种处理对于子宫组织损伤无统计学差异。白芨主要栓塞末梢小动脉,栓塞牢靠,不易形成侧支循环,未出现细胞坏死。结论:选择上述栓塞剂,对子宫组织损伤效果一致,中药白芨颗粒具有良好的血管栓塞作用和载体特性,使用方便、安全,是一种较理想的末梢型血管栓塞剂。

银杏叶制剂对致痛大鼠脑内β-内啡肽表达的影响1494-1496

摘要:目的:研究β-内啡肽指标在脑内的表达变化,观察银杏叶制剂对致痛大鼠脑内β-内啡肽的影响。方法:取SD雌性大鼠50只,随机分为5组,模型组、药物对照组、给药组(高、中、低)三个剂量组。药物对照组给予生理盐水10天,给药组给与高中低三个剂量组的银杏叶的混悬液,每天给药两次,给药10天后,在大鼠的右脚掌给与5%的福尔马林150μl刺激,1小时后将大鼠处死。取海马和下丘脑做连续切片后,采用HE染色,在光镜下进行定位,用β-内啡肽做免疫组化染色,对照图谱在显微镜下观察β-内啡肽在海马区及下丘脑的阳性细胞数。结果:高、中剂量给药组中下丘脑室旁核、室周核、弓状核内β-内啡肽表达增加(P〈0.05)。海马的CA1CA2、CA3区β-内啡肽的表达增加主要在高、中剂量组(P〈0.05),低剂量组无差异。结论:大鼠给予银杏叶片制剂后,炎性致痛大鼠海马区及下丘脑区的β-内啡肽表达发生了变化,揭示银杏叶片在疼痛大鼠的中枢神经系统对β-内啡肽有一定的影响作用;提示银杏叶镇痛的有一定的中枢机制。

雷公藤甲素对KA损伤大鼠星形胶质细胞的影响1497-1499

摘要:目的:观察海人藻酸(Kainic acid,KA)海马内注射后星形胶质细胞的变化及雷公藤甲素(TRP)对其的影响。方法:90只SD大鼠(200-220g)随机分为3组:右侧海马注射生理盐水后生理盐水灌胃作为对照组(NS+NS),右侧海马注射海人藻酸后生理盐水灌胃干预组(KA+NS),右侧海马注射海人藻酸后雷公藤甲素灌胃干预组(KA+TRP)。动物存活1天,3天,5天,7天,14天后免疫组织化学结合图像分析技术观察海马内星形胶质细胞形态和数目的变化。结果:(KA+NS)组海马内星形胶质细胞数目明显增多,胞体明显增大,突起变短,变粗,与(NS+NS)组相比差别具有显著性(p〈0.05);(KA+TRP)组星形胶质细胞数量明显减少,胞体变小,突起变细长,与(KA+NS)组相比差别具有显著性(P〈0.05)。结论:KA注射后可导致大鼠海马内星形胶质细胞的激活,雷公藤甲素对KA诱导的星形胶质细胞的活化有抑制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