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生物医学进展杂志

发表咨询:400-808-1731

订阅咨询:400-808-1751

现代生物医学进展杂志 统计源期刊

Progress in Modern Biomedicine

  • 23-1544/R 国内刊号
  • 1673-6273 国际刊号
  • 0.76 影响因子
  • 1-3个月下单 审稿周期
现代生物医学进展是黑龙江省红十字医院;黑龙江省森林工总医院主办的一本学术期刊,主要刊载该领域内的原创性研究论文、综述和评论等。杂志于2011年创刊,目前已被剑桥科学文摘、Pж(AJ) 文摘杂志(俄)等知名数据库收录,是黑龙江省卫生厅主管的国家重点学术期刊之一。现代生物医学进展在学术界享有很高的声誉和影响力,该期刊发表的文章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实践价值,为读者提供更多的实践案例和行业信息,得到了广大读者的广泛关注和引用。
栏目设置:述评、研究快报、基础研究、临床研究、专论与综述、技术与方法、研究简报、生物磁学

现代生物医学进展 2007年第03期杂志 文档列表

现代生物医学进展杂志基础研究
微管相关抗癌药物诱导胃癌细胞自噬性细胞死亡的研究321-324

摘要:目的:探讨对微管相关抗癌药物诱导凋亡不敏感的胃癌细胞是否发生非凋亡形式的细胞死亡,并进一步明确自噬和自噬性细胞死亡的存在。方法:Annexin V/PI双染用流式细胞仪和MTT法分别检测紫杉醇、长春新碱诱导SGC-7901及BGC-823细胞的凋亡率和总死亡率,死细胞DAPI染色荧光显微镜检测非凋亡性细胞死亡,吖啶橙染色流式细胞仪和荧光显微镜分别定量、定性检测自噬和自噬性细胞死亡的存在。结果:紫杉醇和长春新碱可以诱导凋亡不敏感胃癌细胞BGC-823出现非凋亡性细胞死亡,处理BGC-823细胞早期(24h内)即可出现明显的细胞自噬性变化,紫杉醇诱导的自噬高峰期出现在药物作用3h-6h,长春新碱诱导的自噬高峰期出现在药物作用24h,自噬性细胞死亡存在并可能是药物诱导的非凋亡性细胞死亡的主要形式。结论:微管相关抗癌药物紫杉醇和长春新碱可以诱导凋亡不敏感胃癌细胞BGC-823自噬及自噬性细胞死亡,可能为提高胃癌的化疗敏感性提供新的思路。

人血清蛋白质组学方法的比较和优化325-328

摘要:目的:对人未做处理的血清以及去除白蛋白和免疫球蛋白G(IgG)血清的蛋白质组学方法进行比较和优化。方法:应用双向电泳(2-DE)方法分离了未做处理的以及去除白蛋白和免疫球蛋白G(IgG)的血清,比较优化了高温变性、水化液成份组成及泡胀方式等影响血清2-DE分离效果的因素,并用质谱分析鉴定未做处理和已处理血清的2-DE谱图中部分差异蛋白点。结果:得到了分辨率和重复性较好的2-DE谱图,未做处理的血清、去除白蛋白及IgG血清的平均蛋白质点分别为(482±18)个和(523±29)个,质谱分析了9个差异蛋白点,鉴定为8种蛋白质,其中7种为功能蛋白质。仅出现在未做处理血清中的蛋白有4种,分别是维生素A结合蛋白、可溶性尿激酶血纤维蛋白溶酶原激活剂受体、蛋白激酶1抗原、血清白蛋白。4种蛋白仅出现在去除白蛋白和IgG的血清中,分别是NADH脱氢酶辅酶β亚基、肌动蛋白结合蛋白M1、T细胞活性受体β链、血小板生长因子C。结论:去除高丰度蛋白可增加一些低丰度蛋白质的检出,但非特异性吸附会导致部分功能蛋白质的丢失。

大鼠脑组织中P-糖蛋白的免疫印迹检测方法329-331

摘要:目的:确定蛋白免疫印迹检测大鼠脑组织中P-糖蛋白的最佳实验条件。方法:将成年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和模型组。模型组分八个时间点。采用反复夹闭颈总动脉辅以硝普钠降压的方法制备脑缺血再灌注模型。正常组直接断头取脑分别进行组织匀浆和提取微血管,而模型组断头取脑均提取微血管,利用蛋白免疫印迹检测大鼠脑内P-糖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最佳实验条件是:提取微血管,用裂解液C冰上裂解30min,然后40000g离心30min留上清,蛋白定量后在5*上样缓冲液中25℃处理30min。而模型组各时间点P-糖蛋白的表达量随时间的延长逐渐增多。结论:利用提取脑微血管的方法在上述实验条件下进行P-糖蛋白的检测方便、可行,明显优于脑组织匀浆;并且在脑缺血再灌注这种病理状态下脑组织内P-糖蛋白的表达呈现一定的时序特征。

现代生物医学进展杂志补充说明
补充声明331-331

现代生物医学进展杂志基础研究
脯氨酸脱氢酶基因1945(T/C)多态性与精神分裂症的关联研究332-334

摘要:目的:旨在探讨PRODH基因与汉族人群精神分裂症的时空联系。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式反应-限制性片断长度多态性方法,分析330例精神分裂症患者和344例正常对照者中PRODH*1945(T/C)多态性的基因型。比较病例组与对照组之间该多态性的基因型及等位基因的频率差异,进一步分析携带不同基因型的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发病年龄。结果:与正常对照组相比,精神分裂症患者PRODH*1945(T/C)多态性的基因型(x^2=8.171,df=2,P=0.016)和等位基因(C〉T,x^2=5.249,df=1,P=0.021,OR=1.37,95%CI:0.56—0.96)的频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携带风险等位基因C的精神分裂症患者发病年龄小于携带T者,差异存在弱显著性(CC+CT:20.43±4.71岁,TT:22.57±5.23岁,t=2.173,p=0.045)。结论:PRODH*1945(T/C)基因多态性可能参与精神分裂症发病机制及影响精神分裂症的发病年龄。

KAI1基因转染人乳腺癌细胞系的建立及初步研究335-337

摘要:目的:通过将外源性KAI1基因转染入高转移性人乳腺癌细胞株,为乳腺癌基因治疗的实验室研究提供靶细胞,并初步探讨该基因对乳腺癌细胞增殖能力及细胞周期的影响。方法:采用脂质体法将pCMV—KAI1质粒转染入低表达KAI1基因的人乳腺癌细胞株MDA—MB-231中,经G418筛选后获得抗性克隆,利用RT—PCR、Western blot分析目的基因及其蛋白的表达情况,并利用MTT法和平板克隆形成实验初步探讨该基因对乳腺癌细胞体外增殖能力的影响,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生长周期的变化。结果:稳定转染KAI1基因的细胞株中有外源性目的基因和相应蛋白的高表达;MTT法示细胞增殖力下降,转染KAI1基因的集落形成率(25.33+2.36)%较转染前(43.17+2.75)%明显降低(P〈0.05),流式细胞术显示转染KAI1基因后G1/G0期细胞数量由未转染前的(36.78+0.61)%升高至(64+7.56)%,M/G2期细胞数量则由(17.88+0.76)%降至(7.63+0.60)%,差异有显著性。结论:通过脂质体转染法获得了高表达KAI1基因及其蛋白的人乳腺癌细胞株,并发现该细胞株的体外增殖能力明显下降,这可能是KAI1基因通过调节细胞周期来实现的。

大鼠肝部分切除术后mTOR信号通路对肝再生的作用338-340

摘要:探讨mTOR信号通路对大鼠肝部分切除术后肝细胞蛋白质合成功能及肝细胞大小的影响。方法:采用Sprague-Dawley雄性大鼠70%肝切除模型和肝细胞分离与培养方法,在术后不同的时相点分离残肝的肝细胞,进行培养。实验分组:分离的残肝肝细胞分两组:对照组(Control组、C组)、雷帕霉素组(Rapamycin组、R组)。采用Westemblot方法检测磷酸化mTOR蛋白在不同时相点的变化;采用3H-亮氨酸(3H-Leucine)掺入法测定肝细胞蛋白质合成;扫描电镜(AMRAY 1000B,US)获取肝细胞图像,病理图像分析系统(北航CM2000B)测定细胞面积。结果:1)C组中,磷酸化mTOR蛋白的含量由0h开始升高,6h达到高峰,以后即降低,而R组明显较C组含量降低;2)在术后的各时相点,C组的肝细胞的蛋白质合成率较R组显著升高(P〈0.05),而且随时间点的延长,蛋白质合成率呈上升趋势;3)在2h和6h时相点C组肝细胞面积较R组显著增大(P〈0.05)。但是,在C组肝细胞24h时相点面积较2h和6h减小(P〈0.05)。结论:体外实验证实,肝部分切除术后mTOR信号通路即活化,促进肝细胞的蛋白质合成和细胞生长。因此,我们推测mTOR信号通路在肝再生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人喉癌组织中浸润树突状细胞抗原提呈效应的形态学研究341-343

摘要:目的:探讨人喉癌组织中肿瘤浸润树突状细胞(tumor infiltrating dendritic cell,TIDC)肿瘤抗原提呈效应。方法:采用光镜、透射电镜和免疫组化方法观察28例手术切除的人喉癌中TIDC和肿瘤浸润淋巴细胞(tumorinfiltrating lymphocytes,TIL)的形态学表现。结果:早期人喉癌组织中TIDC主要分布在癌周区及癌巢内,病变早期TIDC和TIL的浸润比晚期明显(P〈0.01)。透射电镜下可见形态不一的TIDC和TIL广泛分布于癌巢边缘、游走于癌周边组织的血管和淋巴管周围。TIDC与肿瘤细胞、TIDC与TIL、TIL与TIL、TIL与肿瘤细胞之间存在多种形式的膜接触。与TIL接触的肿瘤细胞,细胞核均质化,细胞膜消失呈凋亡状态。癌晚期TIDC与TIL数量明显减少,于癌巢内常见凋亡的TIDC与TIL。结论:人喉癌组织中存在不同形态的TIDC与TIL,TIDC、TIL、癌细胞彼此密切接触发生免疫应答反应,TIDC、TIL的数量和活跃状态与肿瘤进展密切相关。

二烯丙基二硫诱导人乳腺癌MCF-7细胞凋亡及机制的研究344-346

摘要:目的:研究二烯丙基二硫(DADS)诱导人乳腺癌MCF-7细胞凋亡及其分子机制。方法:AO/EB荧光染色法、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率;Western blot法检测DADS对caspase-3剪切片断的影响,及对MAPKs通路相关蛋白,包括p-JNK、JNK表达的影响。结果:DADS对乳腺癌细胞株MCF-7生长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经AO/EB形态变化分析,可见明显的细胞凋亡特征;DADS处理MCF-7细胞6、12、24、48h,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的凋亡率分别为3.74%、9.22%、20.2%、42%,而对照组细胞的凋亡率仅为3.03%(P〈0.05);不同浓度的DADS作用于MCF-7细胞24h后,Western blot法检测发现caspase-3出现断裂片断,并随着浓度的增加断裂更明显。进一步研究发现,DADS处理MCF-7细胞后,JNK磷酸化水平明显升高。结论:DADS能诱导乳腺癌细胞株MCF-7细胞凋亡,JNK信号通路抑制可能是DADS诱导其调亡的分子机制之一。

籼型杂交稻亲本成熟胚愈伤组织再生体系的建立347-350

摘要:本文给出了6个籼型杂交稻亲本成熟胚愈伤组织再生体系建立优化措施。采用6个有重要育种价值的杂交籼稻亲本成熟胚盾片诱导愈伤组织作为分化再生的外植体,通过调节2,4-D浓度、培养基成分、接种方式、激素组合和愈伤组织分化途径,建立适合籼稻遗传转化的再生体系。结果表明,MB培养基是较为合适的愈伤组织诱导培养基类型,6个品种在MB培养基上的愈伤组织诱导率均在60%-80%之间。半粒米的接种方式能够明显提高愈伤组织诱导率,提高幅度达到28.2%。通过调节2,4.D浓度和激素组合,愈伤组织诱导率最高可达到97.9%,两步分化法和适当干燥处理能够提高愈伤组织的分化效率,6品种愈伤组织分化率均在50%-90%之间。初步建立了6个杂交籼稻亲本品种成熟胚愈伤组织的再生体系,为以后遗传转化奠定基础。

EGF体外诱导骨髓基质干细胞增殖分化为成纤维细胞的实验研究351-352

摘要:目的:研究表皮生长因子(EGF)在体外诱导兔骨髓基质干细胞(BMSCs)向成纤维细胞增殖分化,为韧带组织工程种子细胞提供可能的来源。方法:以EGF对体外培养的BMSCs进行诱导分化培养,相差显微镜观察细胞生长,MTT检测细胞的增殖,免疫组化半定量细胞的分化。结果:诱导后7d、14d时,诱导组呈现更均一的纤维细胞样的带有长突起的纺锤形细胞,呈束状排列,并且具有更高的细胞密度;诱导组在7d、14d细胞增殖均比对照组快;第10d时,诱导组、对照组胶原Ⅰ、Ⅲ染色均为阳性,但诱导组有更高的染色密度;诱导组、对照组胶原Ⅱ染色阴性。结论:BMSCs经EGF诱导后细胞增殖,并且能刺激细胞外基质的表达,基本符合肌腱和韧带组织工程的要求。

缺血后处理、ATP后处理减轻兔缺血再灌注损伤:与腺苷受体激活有关353-355

摘要:目的:近期实验研究显示,在再灌注的早期给予短暂、重复的缺血再灌(缺血后处理Postconditioning)能够减轻心肌再灌注损伤。本实验旨在探明三磷酸腺苷(ATP)用于缺血后处理是否产生上述保护效应,以及了解腺苷受体在此保护作用机制中的地位。方法:家兔开胸后左前降支均给予40min结扎和180min的再灌注,并随机分为5组:(1)对照组;(2)缺血后处理组;(3)ATP后处理组;(4)缺血后处理+SPT(硫苯茶碱)组;(5)SPT对照组。于实验终点测定心肌梗死面积(TTC染色),血浆CK—MB、SOD、MDA含量。结果:和对照组相比,缺血后处理组与ATP后处理组心梗面积减少(p〈0.05),CK—MB也显著降低(p〈0.05)。在SPT+后处理组,SPT消除了缺血后处理的上述减少心梗面积作用(p〈0.05)。此外,在两个后处理组MDA含量明显降低(p〈0.05),SOD含量明显升高(p〈0.05),同样地,在SPT+后处理组发现SPT取消了缺血后处理的减轻再灌注损伤作用。结论:ATP后处理具有与机械后处理相同的减轻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作用,而SPT消除缺血后处理保护作用的现象提示,该保护作用的机制可能与腺苷受体的激活有关。

重组人可溶性凝血酶调节蛋白对单核细胞源性泡沫细胞形成的影响356-357

摘要:目的:研究可溶性凝血酶调节蛋白(Soluble thrombomodulin,sTM)结合的血浆低密度脂蛋白对细胞胆固醇代谢的影响,探索sTM参与或影响动脉粥样硬化发病过程的初步机制。方法:以THP—1巨噬细胞为模型,通过油红0染色、高效液相色谱检测胆固醇含量等方法,以体外重组人可溶性凝血酶调节蛋白结合的低密度脂蛋白(sTM—LDL)作用于巨噬细胞,观察sTM—LDL对细胞胆固醇代谢的影响。结果:研究发现:正常人LDL对细胞内胆固醇代谢影响较小;而sTM—LDL处理细胞72小时后,细胞内大量脂滴形成,细胞内胆固醇含量明显增多,符合典型泡沫细胞的特征;运用NH—1单抗中和/干扰sTM的作用,不能阻断sTM—LDL诱导的THP-1细胞内胆固醇聚集。结论:sTM对LDL的修饰可能改变了LDL的理化特性和代谢途径,可导致细胞内胆固醇聚集和泡沫细胞的形成,且这种作用与sTM本身对细胞的影响可能无明显关系。

产甾体皂甙华重楼内生真菌、放线菌的分离与筛选358-360

摘要:目的:研究重楼内生菌的次生代谢产物的医用价值。方法:从产自四川彭州的华重楼(Paris polyphylla var.chinensis Franch)地下块茎中分离、筛选内生菌,采用PDA液体培养基26℃发酵培养;发酵液分别经泡沫反应、Salkowski反应、Liberman反应及以薯蓣皂甙元为标准对照的薄层层析分析。结果:表明其中编号为SNUF-1的真菌和编号为SNUA-1、SNUA-2的放线菌菌株均能分泌甾体皂甙或其类似化合物。结论:华重楼内生菌发酵液具有产生宿主药用活性的成份。

现代生物医学进展杂志本刊重要信息
关于“生物医学”优秀论文评选活动的通知360-360

现代生物医学进展杂志基础研究
特定频谱波对水电导率影响的研究361-362

摘要:目的:为了研究特定频谱波引起的水中离子浓度的变化以及电导率与频谱波间相互作用的规律,用特定频谱波对理化特性略有不同的纯净水、自来水、海水进行影响,研究其电导率的变化。方法:采用一元线性回归分析的方法对数据散点进行拟和,用方差分析来评价其拟合效果,以期发现其中的规律。结果:经过频谱波的影响各种水的电导率都有明显的提高,并且随着处理次数的增加,纯净水的电导率呈阶越式方式增加;自来水呈对数形式增加;而海水则表现为变化幅度微小。结论:造成这个现象的原因可能是由于水分子吸收了频谱波的能量,分子的平均动能增大造成的。这一过程使化学平衡(H2O)n=xH2O+(H2O)n-x和H2O=H++OH-均向分解的方向运动,水中带电离子的浓度提高,因此电导率发生变化。而电导率提高方式的差异,则是水样在理化特性上的差异导致的。

超临界CO2萃取刺葡萄籽原花青素的工艺研究363-366

摘要:刺葡萄(Vitis davidi iFoeex.)是属于葡萄属东亚种群的一个种,在湖南西部和南部的山区分布广泛,资源丰富,其果实酸甜、风味浓,但其果粒小,种子多,从种子中提取天然活性物质——原花青素的前景可能更为广阔。目前关于刺葡萄的研究报道少,为此本文以“紫秋”刺葡萄种子为原料,采用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探讨了超临界CO2萃取刺葡萄籽原花青素的工艺。研究结果表明,超临界CO2萃取刺葡萄籽原花青素的适宜工艺条件为:萃取压力30MPa,萃取温度55℃,料液比1:0.8,60%的乙醇为夹带剂,在此条件下,原花青素的产率为17.58mg/100g,纯度可达89.7%。

南五味子脂溶性成分的GC-MS分析367-369

摘要:目的:对南五味子脂溶性成分进行研究。方法:采用索氏提取法提取脂溶性成分,甲酯化后用GC—MS联用技术分离鉴定其组成和含量。结果:脂溶性成分的得率为15.42%。鉴定了32个化合物,占样品总量的91.95%,其中脂肪酸成分的量占81.30%。含量较高的化合物为亚油酸(57.63%),油酸(13.37%),棕榈酸(7.16%)。结论:首次对南五味子脂溶性成分进行了分析,主要为脂肪酸,不饱和脂肪酸占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