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教育管理杂志

发表咨询:400-808-1731

订阅咨询:400-808-1751

现代教育管理杂志 CSSCI南大期刊 北大期刊

Modern Education Management

  • 21-1570/G4 国内刊号
  • 1674-5485 国际刊号
  • 1.22 影响因子
  • 1-3个月下单 审稿周期
现代教育管理是辽宁教育研究院主办的一本学术期刊,主要刊载该领域内的原创性研究论文、综述和评论等。杂志于1981年创刊,目前已被国家图书馆馆藏、CSSCI 南大期刊(含扩展版)等知名数据库收录,是辽宁省教育厅主管的国家重点学术期刊之一。现代教育管理在学术界享有很高的声誉和影响力,该期刊发表的文章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实践价值,为读者提供更多的实践案例和行业信息,得到了广大读者的广泛关注和引用。
栏目设置:决策咨询、热点研究、教育政策、教育发展战略规划、院校改革与发展、教育督导与评价、教育法制建设、教育管理学学科建设

现代教育管理 2016年第10期杂志 文档列表

现代教育管理杂志决策咨询
地方高等教育的迷局与出路1-6

摘要:由省市属高校构成的地方高等教育,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上发挥了重要的历史作用,也肩负着不可替代的现实责任。面对当前复杂的形势,需要保持战略定力,坚定发展信心,直面现实问题,努力以创新思维和行动开创新的发展局面。

辽宁高校服务县域产业集群发展的路径探索与实践7-11

摘要:县域产业集群是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产业组织形式和载体,是县域经济的重要增长点。服务县域产业集群发展,是高校的一项重要职能。目前,从辽宁高校实际调研情况来看,存在着功能定位偏差、科研管理体制及政府、企业、高校三者互动机制不健全等问题。要进一步服务好县域产业集群发展,高校应该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建立健全人才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完善科研成果转化机制。

现代教育管理杂志专题
“双一流”建设:误区、基点与本土化12-17

摘要:"双一流"建设是党和国家在新的历史时期对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做出的战略部署。无论是大学自身加强"双一流"建设,还是国家推进"双一流"建设,都应避免走入唯指标化和去改革化的误区。我国大学需要把制度创新作为"双一流"建设的基点,通过制度体系和制度能力建设来提高学术全要素生产率,并且将"双一流"建设融入到整个国际高等教育格局中,在实施国际化战略的同时坚守本土化。

基于相关性分析的世界一流大学影响因素研究18-23

摘要:对世界一流大学的表现及评价目前还没有一般性的标准,在不同地区和不同研究方向都有不同的评价方式。通过对三大排名THE、QS和ARWU的数据进行相关性分析发现,决定世界一流大学排名及其影响因素主要有五个方面:高质量的学术科研成果;卓越的教师队伍;高层次的人才培养质量;现代化的教育配套以及经费上的充裕保障;全球化视野。推进国内教学研究水平,创建一流大学,应当重点关注以下几个方面的建设:建立一流的科研硬件支撑;建立良好的工作氛围;提供广泛的具有国际视野的交流学习平台;建立健全科学的教职员共考核评价体系。

基于波士顿矩阵的研究型大学一流学科发展战略实证研究——以J大学为例24-28

摘要:在当前国家开展的"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中,抓住世界一流学科建设,就抓住了研究型大学推进内涵建设的根本。基于波士顿矩阵对大学学科整体实力进行竞争力的综合评价,有利于对研究型大学学科进行"择需布局"和"实力分层",运用整体观对学科进行全面审视,并选择"加快发展、评估考察、优化调整"三种学科发展战略,协同政府、社会和高校共同的力量,推动研究型大学建设世界一流大学。

共同治理:高校危机动员的善治模式与实现路径29-33

摘要:高校危机动员是完善高校内部治理结构,推进高校内部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维度。新时期,多发频发的高校危机事件冲击了传统的高校危机动员模式,高校危机动员呈现出政府、高校、社会组织、学生等共同参与的时代特征。因此,亟需转变单纯依靠高校力量的危机动员模式,建构多元主体共同治理的危机动员模式,以共治求善治,具体包括:引入开放共享理念、协同发展理念与创新发展理念;完善多元善治的权力体系与多元共生的制度体系;优化动员方式进路、动员教育进路与绿色动员进路。

现代学校治理结构中校长的协调者角色——从关系学的角度34-39

摘要:不断完善学校治理体系,实现学校治理能力现代化,是现代学校发展及其制度建设的必然要求和必经之路。学校是关系的依存,校长是关系的协调者,在内部治理逐渐走向深入的社会背景下,校长需要在管学治教过程中既做好外部和内部关系的协调,为学校发展创设一个和谐的内部和外部环境,还要有效协调资源,不仅要协调师资,建立合理的教师发展梯队,以优秀的教师团队引领学校发展,还要协调好生源,保证学校健康可持续发展,同时,还要将资源利用效益最大化,不断改善办学条件。因此,校长的协调者角色对学校发展和现代学校制度建设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校长的协调能力和协调水平直接影响到学校管理的质量和水平,是管理高效的前提和保证。

现代学校教育时间的异化与治理40-43

摘要:现代学校教育时间及其结构对学校教育的内部结构治理具有重要意义。不可否认的是现实学校教育时间已然异化为机械化的时间、碎片化的时间以及霸权化的时间。这不仅导致学校教育生活由"时间导向"取代"工作导向",更使得学校中的人处于一种压力化生存和身体时间化状态。但是学校中人的成长规律及学校教育活动的本质却要求学校教育时间必须回归其应然状态,即一种自由时间、个性时间及开放时间,学校教育时间才能真正成为人的发展空间。

基础教育治理研究:回顾与展望44-48

摘要:近年来,我国关于基础教育阶段教育治理的研究形成了一些有价值的成果,包括对教育治理兴起的背景及原因的剖析、教育治理的概念界定、治理的价值研究、治理主体及角色定位、治理体系以及治理能力的建构方面。同时也存在理论研究不够深入、研究方法单一、缺乏多元分析视角等局限。未来我国基础教育治理研究应在基础理论研究、研究的方法范式以及研究视角和内容等方面加以重新审视与突破。

现代教育管理杂志理论视野
大学教育公共性的双视域分析及大学教育公共理性49-54

摘要:在目前"双一流"的大学发展指导纲要下,大学教育公共性的问题显得尤为突出。一方面,通过在开放和独立视域下,对大学教育公共性的分析,能够帮助大学进行自身的合理化定位,回归到大学发展的良性状态;另一方面,对大学教育公共理性的培养,可以帮助大学认清自身所特有的本位价值,更好地保障大学教育公共利益的扩大化和促进我国高等教育快速发展。

“互联网+”时代的高等教育之“变”55-60

摘要:互联网作为自印刷术后对高等教育最具革命性影响的科技发明,不仅改变了知识信息的生产传播和功能释放方式,而且通过变革知识信息呈现方式、教师教育教学理念、学生学习价值诉求、高等教育服务供给方式等途径,动摇甚至革新了传统的高等教育生态。只有通过制度和理念等杠杆,才能使整个高等教育生态发生适应性变化,实现"互联网+高等教育"的创新发展和互融共振。

“解构”与“建设”:我国后现代教育研究述评61-66

摘要:20世纪80年代以来,后现代逐渐成为教育研究热点。我国学者从不同视角对后现代教育进行研究,包括教育目的、课程教学、研究范式,到道德教育、教育管理、教育技术等。从研究主题看,涉及到教育多个不同领域;从研究向度看,可以划分为"解构"与"建设"维度;从研究目的看,重点在"改进"现代教育;从研究趋势看,相关研究并不会消亡且将深刻影响我国现代教育。

现代教育管理杂志师资管理
美国教师培养项目评价的特点及问题67-72

摘要:教师培养项目(TPP)评价是当代美国提升中小学教师职前培养质量的重要举措。美国TPP项目评价具有两大显著特点,即多主体参与、崇尚科学性。该项目评价的基本格局正是多主体、多标准并行,而评价设计与评价方法的科学化则是美国TPP项目评价科学性的直接体现。当代美国TPP项目评价还面临着诸多挑战,评价系统的有效性、政治文化的干扰、评价系统自身的合法性、评价结果的社会认可等,都是制约美国TPP项目评价持续性的主要瓶颈。美国TPP项目评价的未来发展态势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即加大评价理论攻关,引导评价系统健康竞争,官方与非官方评价系统走向融通。

当前我国高校教师职称评聘的特点——基于20所“985工程”高校的职称评聘细则73-80

摘要:高校教师职称评聘是高校管理体制改革的重要环节,关系到教师个人成长、高等教育质量以及国家科研工作。统计分析20所"985工程"高校教师职称评聘细则,发现目前我国高校教师职称评聘呈现出以下特点:评聘标准和方式二分,"评聘分离"将是未来趋势;学历"门槛"规则,海外经历由"优先"变为"必须";教学标准低,"合格即可"趋势明显;科研比重增加,国际刊物渐成重要指标;纵向课题是主流标准,横向课题及教研课题可合理折算等。

高校教师专业自主发展的内涵、模式与推进策略81-85

摘要:高校教师专业自主发展是我国高等教育转型发展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当前高校教师专业自主发展有三种典型模式:教师自我个体行动模式、外部制度引领模式和教师组织支持模式。进一步提升我国高校教师专业自主发展的能力和水平需要从三个方面进行努力:一是发挥高校教师的主体能动性,提升高校教师自我专业发展能力;二是优化制度设计,实现制度管理和人文管理相结合;三是建立高校教师专业学习社群,提高组织支持的成效。

现代教育管理杂志职业教育
职业技术教育价值诉求实现的应然逻辑与方法论探索86-91

摘要:教育价值包含外部价值和内部价值两方面,职业技术教育实践中功利化倾向凸显了对外部价值的追求,有其特定的历史根源和认识局限性。职业技术教育价值诉求的实现在于两者的平衡,促进个体发展与服务社会的并行统一。为此,应建立以下认识:素养取向的职业教育并非等同于技术操作能力的培养,而重在促进个体能力迁移的发生;技术知识不同于科学知识,具有潜在的进化规律和认知方式;个人技术知识不同于产业技术知识,需要在特定的产业语境中实现转化。在加强技术理论教学的同时,尤须关注技术背后隐藏的丰富意蕴,形成对技术客体学习与认知的系统性思维。

德国职业教育契合“工业4.0”发展的策略及启示92-97

摘要:"工业4.0"是德国实现制造业智能化,巩固制造业强国地位的国家战略,其对技能型人才的数量、质量和考评标准都提出新的要求。人口减少、人口老龄化、人才短缺、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积极性不高、人才考评机制不健全是德国"工业4.0"发展的主要掣肘因素,通过吸收国内辍学人口和国外移民人口、开展有效的学生潜力分析与就业指导、拓宽双证课程的学科范围、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建立普职等值性资格框架体系,以及促进职业教育国际化来契合"工业4.0"的发展。在"中国制造2025"背景下,中国应构建基于资源整合的公益性职业教育信息网络平台,倡导对接"中国制造2025"发展需求的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建立普职等值性资格框架体系,开展双向流通的职业教育国际合作项目。

促进劳动力开发与经济转型发展:透视美国职业教育体系改革思路——美国《劳动力创新与机遇法案》述评98-102

摘要:2014年7月,奥巴马总统签署《劳动力创新与机遇法案》,这是美国过去15年以来首次进行的劳动力开发和职业教育体系的综合性立法改革,对于美国职业教育体系发展将产生深远的影响。该法案旨在使劳动力开发、教育和经济发展协调一致,并具有如下特点:以工作驱动为导向;面向各类对象、重点扶持弱势群体;构建多层次监管与多主体协同的运行管理体系;强调项目运行效果问责;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