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教育管理杂志社
分享到:

现代教育管理杂志

《现代教育管理》杂志在全国影响力巨大,创刊于1981年,公开发行的月刊杂志。创刊以来,办刊质量和水平不断提高,主要栏目设置有:热点研究、教育政策、教育发展战略规划、院校改革与发展、教育督导与评价、教育法制建设等。
  • 主管单位:辽宁省教育厅
  • 主办单位:辽宁教育研究院
  • 国际刊号:1674-5485
  • 国内刊号:21-1570/G4
  • 出版地方:辽宁
  • 邮发代号:8-581
  • 创刊时间:1981
  • 发行周期:月刊
  • 期刊开本:A4
  • 复合影响因子:1.22
  • 综合影响因子:0.665
相关期刊
服务介绍

现代教育管理 2014年第07期杂志 文档列表

现代教育管理杂志专题

完善高等学校内部治理结构

摘要:完善高校内部治理结构是当前高等教育的改革重点。完善高校内部治理结构既是保障大学办学自主权的需要,也是促进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需要,必须以战略性架构来推动。近期的工作重点是构建新型学者共同体实现模式、界定“党委领导、校长负责”的分工机制、剥离非学术型行政岗位负责人的职称头衔、改革大学校长的遴选制度等,以此推进高校治理能力现代化。
1-5

高校内部治理中教师权力的谱系分析

摘要:高校内部治理中的“教师权力”不同于“教授权力”。从高校内部治理中教师权力变迁的谱系分析中可以发现教师权力的依据主要包括知识、组织设计、外部制度和集体行动。教师权力的知识性会导致教师权力过度集中于教授群体,以教授的权力代替了教师的权力。当普通教师以个体的形式存在于学校内部权力体系之中时,他们的权力尽管往往被教授的权力、行政的权力所抑制,但是并不意味着他们的权力运作完全消失。
6-11

英美传统大学治理结构研究——基于大学章程的考察

摘要:大学治理是实现现代大学制度的重要途径,决策机构、执行机构和学术机构共同构成了大学治理结构的核心部分。英美传统的大学历史久远,一般均在其章程中对此做了明确规定。结合有关大学章程,我们可对英美传统大学的治理结构进行类型化梳理,进而认识多元治理模式与大学自治模式的决策机构,实权型与荣誉型的校长负责制,以及咨询型与决策型的学术机构,从而对英美传统大学治理结构进行整体把握。
12-16

不同隐喻下大学治理模式的选择

摘要:现代大学治理涉及政府、学校、教师、学生、社会公众和市场等内、外部相关权力主体,其组织隐喻因主体的不同而有所差异。不同的组织隐喻会使大学做出不同的治理模式选择,选择结果代表了治理模式背后的价值取向。美国学者鲍曼·李认为,大学有“工厂”、“家庭”、“丛林”和“剧场”四种隐喻,它们可能存在于不同类型的大学之中,也可能存在于一所大学的不同情境之下,这反映了该组织“科层”和“知识”的双重属性。
17-20

大学治理的实证分析框架:建构与运用

摘要:以大学自主权为核心构建大学治理的实证分析框架,将其分为程序性自治、实质性自治、人事治理以及资金治理四个维度。通过对政府中心、学术自治和市场驱动三种大学治理经典模式的比较,证明该框架具备基本的操作性能,能够为大学治理的纵深性探索研究提供支撑。
21-25
现代教育管理杂志理论视野

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包容的理论分析与制度安排

摘要:包容思想源自社会团结理论,是解决社会冲突问题和多元利益纷争的指导思想和有效方法,近年来越来越成为促进各类组织和多元主体和谐发展的观念。大学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的关系是当今社会冲突领域中的经典案例,两者既有区别又不能分离,由于根本利益和目标一致,它们之间存在包容的理论依据,能够建立包容的制度安排。
26-30

我国基础教育价值取向的转向、反思与重构

摘要:在教育系统中基础教育作为重要组成部分,其价值取向的科学定位对于提高国民素质、指导基础教育具有重要的作用。学生的发展是基础教育存在的基础与意义,基础教育迫切需要将学生的发展作为第一要务,实现基础教育价值取向的本位转变。“以人为本”和“人的全面发展”的基础教育价值在教育中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发展,对基础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31-34

创新教育的影响因素系统研究

摘要:创新教育影响因素的研究和分析是优化各因素的系统关系,促进创新教育发展的基础。影响创新教育的因素既有来自教育机构内部、外部的因素,又有内部、外部相互作用产生的互动关系所构成的动态因素。创新教育改革实践应从转变教育观念为突破口,以此改变管理制度、学术环境、课程设置、教学实践、质量评价、师资建设等几方面影响因素,并充分考虑系统内部和外部各因素的影响关系,才能取得理想效果。
35-39
现代教育管理杂志热点研究

比较优势确认:薄弱学校改造的重要途径

摘要:农村薄弱学校的改造进行多年后,仍然存在着很大的改善空间,主要改造观点有两个:国家推动的强制变迁和学校内部自生式变迁。两种理论均遇到财政、思想和生源等各方面的阻力,而比较优势理论强调所有参与者均有自己的优势,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后相互合作,均能获得普遍进步。薄弱学校变为强校的过程是自身优势发现、利用和壮大的过程,并在与强校竞争过程中,形成自信、良性的发展态势。
40-44

高考招生多元录取改革实施路径探索

摘要:我国高考招生在保证基本公平性和简便性的同时,存在唯分数论、一考定终身、文理分科、学生和学校自主选择性差等主要问题,不利于专门、创新人才的选拔和培养。根据匹配理论和中央提出的招生考试改革要求,多元多轮投档录取模式是一种很好的选择。此种模式下,各院校提出的自主多元评价原则采集进入投档录取系统,学生对照院校的评价原则和自身偏好填报志愿,投档录取系统通过多轮匹配实现院校的多元评价。
45-49

教育水平、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的联动关系

摘要: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教育水平联动关系研究,对于寻找缓解“就业难”以及“用工荒”问题的有效途径具有一定意义。利用VAR估计、Granger因果检验、中介效应等分析法,对我国1996—2012年间的教育水平、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间联动关系的实证研究表明:在短期内,产业结构的调整对就业结构演变和教育水平的提升起决定作用;就业结构和教育发展水平之间存在双向的Granger因果关系;就业结构在产业结构和教育水平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
50-54
现代教育管理杂志教育政策

学前教育政策执行偏差的归因及其矫正

摘要:当前我国学前教育政策出现不同程度的执行偏差,究其原因主要是学前教育政策体系不完善,政策执行主体专业性不足,科学地政策执行评估体系缺失,政策执行方案制定随意化,支持性政策执行环境缺失等。为提升学前教育政策执行效能,我国学前教育政策执行应当着力提升政策执行人员的专业素质,合理确定学前教育政策执行目标,有效配置学前教育政策执行资源,加强政策执行管理的科学性与规范性.提高执行主体及目标群体对政策的认同度,合理有效解决学前教育政策执行过程中的各方利益冲突。
55-59

我国农村学前教育政策:特点、矛盾与新趋势

摘要:政策制度体系是学前教育普及与质量提升的重要保证。新政前我国农村学前教育政策体系存在着诸如城市化取向较重、政策目标模糊、政策内容不健全、缺乏配套政策等问题,制约了农村学前教育的普及与质量提升。近年来,我国农村学前教育政策制定呈现出新特点,如明确提出重点发展农村学前教育的主导地位与主要职责,建立学前教育财政投入体制机制并向农村贫困地区倾斜。
60-64

社会管理视阈下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政策的变迁与评析

摘要:我国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政策经历了不同的发展阶段,从其政策变迁可以看出,在维系政府大学生就业公共管理的核心主体的同时,我国不断加强非政府公共组织和社会公众等社会管理主体在大学生就业中的作用。现代社会管理要求政府并不是直接参与大学生就业,而应该是为大学生就业提供基本的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
65-68
现代教育管理杂志院校改革与发展

中西文化交融下我国高等教育组织形式的嬗变

摘要:从历史发展视角,探析我国高等教育组织形式由书院到学堂再到普通高等学校的嬗变过程,其外因是中西文化不断地交流碰撞、融合,内因是教育的价值取向,最终实现为政治服务、为统治者维护其利益服务之目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教育思想引导着我国现代高等教育思想体系的构建,“学欧仿美”持续影响我国大学制度的建设与发展。
69-73

基于学术力的高校可持续发展动力研究

摘要:高校只有走内涵式发展之路,才能实现又好又快的可持续发展。而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内部因素在于学术力的提升,它是支撑高校长久发展的根本动力。从国家发展战略的高度看,是建设创新型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实现中国梦的必要条件;从高校内部来说,也是新形势下高校自身发展和履行好基本职能的需要,更是办成国内外知名大学的必然选择。而高校要谋求以人为本的全面可持续发展,逐渐培育起自身的核心能力,就应当从学术环境中的人、学术制度、学术内部组织等学术力构成的三个基本要素上着手;只有不断提升学术力,才能为自身可持续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核心动力。
74-79

应用技术大学:新建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现状、动因与路径

摘要:新建本科院校普遍存在办学经验不足、服务地方能力不强、缺乏实践实训环境、师资整体实力偏弱、缺乏政策扶持等关键问题。新建本科院校转型发展既是解决当前阶段性问题的根本举措,也是国家、区域经济发展对高等教育的战略要求,其关键路径为:高校自身要明确应用型办学定位、强化面向应用的人才培养体系建设;政府层面要做好顶层设计、完善配套政策、加强财政扶持。
80-83

我国大学体育教育中的文化缺失、归因与重构

摘要:体育文化是大学文化甚至是教育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长期的历史文化背景下,能够反映出文化的传统性和民族性特征,然而我国大学体育教育还存在较为严重的文化缺失现象,主要表现为思想游离、价值扭曲和精神失衡等。究其根本,可以发现在体育教育过程中的文化存在失范、文化理解偏差和文化表达不畅是其文化缺失的主要归因。这需要通过对文化存在、理解和表达的文化化的梳理和统一,不断构建大学体育教育文化的系统化的科学发展,在继承和发扬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实现体育文化与大学的文化的融合和通达,最终为大学体育教育的文化重构提供可能的理论层面的程序化对策性知识体系。
84-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