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教育管理杂志社
分享到:

现代教育管理杂志

《现代教育管理》杂志在全国影响力巨大,创刊于1981年,公开发行的月刊杂志。创刊以来,办刊质量和水平不断提高,主要栏目设置有:热点研究、教育政策、教育发展战略规划、院校改革与发展、教育督导与评价、教育法制建设等。
  • 主管单位:辽宁省教育厅
  • 主办单位:辽宁教育研究院
  • 国际刊号:1674-5485
  • 国内刊号:21-1570/G4
  • 出版地方:辽宁
  • 邮发代号:8-581
  • 创刊时间:1981
  • 发行周期:月刊
  • 期刊开本:A4
  • 复合影响因子:1.22
  • 综合影响因子:0.665
相关期刊
服务介绍

现代教育管理 2012年第08期杂志 文档列表

现代教育管理杂志理论视野

高等教育学研究对象的理论界定与内容构建——兼论高等教育学的学科自主性

摘要:研究对象的界定和构建直接影响着整个学科的合法性基础和发展方向。高等教育学研究对象的诸多理论界定具有共同指向、基本规定和学科关怀等共性特点;高等教育学研究对象的内容构建主要表现为三种价值取向:理论研究取向、应用研究取向和理论应用研究兼顾取向。在高等教育学发展过程中,研究对象理论界定的依附性和内容构建的泛化现象从一个侧面反映我国高等教育学的自主性追寻仍将是学科成熟进程中不可回避的重要问题。
1-5

职业技术教育学研究中若干问题的思考

摘要:当前,我国职业技术教育正处在大变革、大发展之中,比以往任何一个时期都迫切需要理论指导和学术支撑,这直接推动了职业技术教育学研究的蓬勃发展。在职业技术教育学发展呈现出生机与活力的同时也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危机和问题,它们直接制约着职业技术教育学研究向更深的理论层次扩展,直接制约着职业技术教育学向更规范、更成熟的学科体系演进。
6-10

高校通识教育的斯诺命题及其求解

摘要:通识教育是高等教育达致人之"文化"的统整而对学科的整合、对知识的整合、对文化的整合,当今世界职业分工日益细化,需要高等教育培养出对应的职业型人才,高等教育专业化教育就成为了必然,专业化的教育将人类自身文化人为地分为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两大阵营。基于大学之"道"、"用"相容的理念,需要以斯诺命题的精神审视高校通识教育,借鉴国外经验,注重课程的系统性、教学的综合性,为培养适应未来生活、明晰社会目标的人才而努力。
11-15

回归自由:教育消费主义批判

摘要:消费社会的来临使得教育消费主义日益兴盛,其根源在于工具理性的过度膨胀和价值理性的式微。工具理性把教育当作可供消费的"物",从而使其陷入远离育人使命的异化境地,走出异化的道路是通过自由教育回归教育的自由精神。
16-20

选择教育:民办高职的理想追求

摘要:我国民办高职在新阶段需要由补充教育定位向选择教育定位转变。选择教育定位是民办高职的理想追求,且有利于其走出现实发展窘境。构建高职教育体系和打造高职教育特色是民办高职定位为选择教育的关键,前者有利于提升高职教育地位,后者有利于凸显教育类型品质。民办高职选择教育定位转变需要政府和高校形成合力,并采取有效措施加以保障。
21-24
现代教育管理杂志教育发展战略规划

普及化: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远景目标与理想追求

摘要:高等教育普及化是一种国家前途和命运的警示。中国高等教育普及化的远景目标建立在四个理由之上: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潮流、中国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知识经济发展的内在呼唤和全体国民应尽的教育义务。而学龄人口的递减、市场经济的牵引、教育利益的驱动和国家政策的支撑是实现中国高等教育普及化目标的基本条件。另外,建立高等教育普及化的预警机制,机构调整是先导,增加投入是关键,扩大开放是保障,提高质量是核心。
25-29

直面生源危机:中国高职院校发展格局与战略

摘要:随着高等教育适龄人口减少影响的渐显、高等教育不断扩招力量的释放以及国外教育机构争夺生源的加剧,高职院校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激烈的生源竞争。生源危机这一外部环境的改变将影响整个高职院校的发展格局与发展方式,高职院校必须在实践中调整发展战略,着力于扭转高职院校的竞争劣势、明确类型定位与生源定位、寻求特色与差异化生存和关注学生发展与学习收获,方能在未来优胜劣汰的竞争中取胜。
30-34

战略性资源:大学竞争力构建的根基——基于资源基础理论的视角

摘要:大学是一个资源集合体,资源是大学竞争力构建的根基,大学的竞争力源于大学的战略性资源。大学拥有的战略资源总量通常决定着大学的整体竞争力,大学战略资源的异质性成为大学竞争力的源泉,大学战略资源的稀缺性使资源的优先获得者具有先发竞争优势,核心战略资源的不可完全模仿和不可完全替代使大学能够保持持久的竞争优势。
35-38

21世纪初来华留学生结构状况及变化趋势

摘要:大力促进新世纪来华留学教育又好又快发展,必须了解、处理好来华留学教育的规模与结构关系。利用近10年统计数据,通过深入分析来华留学教育在规模、类别、专业、生源地、区域分布和经费资助等方面的总体发展状况。经过比较后,可知当前来华留学教育存在规模不大、教育层次不高、专业分布不均、生源地失衡等问题,当然,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留学教育优势的发挥及留学政策的调整,到2025年,留学教育结构将不断优化,教育规模将快速增长,也将逐步迈入世界留学教育大国和强国行列。
39-44
现代教育管理杂志院校改革与发展

制度驱动与文化构建:学校改进UAS项目中的三方角色

摘要:近年来,我国大学与中小学展开院校合作,共同改进学校的项目逐渐兴起,并获得了较大影响。2009年,东北师范大学教科院与鞍山市铁东区教育局合作共同改进10所学校,形成了大学、地方教育主管部门、学校三方合作的格局。在合作中,三方各自履行了不同的角色行为,形成了不同的角色形态,为了维护角色的适切性,合作各方应关注介入方式的问题,明确学校的文化主位性,把信任、尊重、情谊作为合作的基础。
45-49

我国高校转型发展的“歧途”与“正路”——基于现代大学制度建设的审视与反思

摘要:转型与升级在我国已成为具有普遍性的高校发展战略。在当前的高校分类与评估体系中,很多高校走上了通过科研""实现学校转型的"歧途"。在现代大学制度视野内,高校的转型发展应该是高校在制度改善基础上的整体提升,而大学自治、学术自由、民主治校等现代大学制度的基本原则正是当前我国高校转型发展中亟须回归的基本原则。
50-54

新型省部共建高校模式的发展取向与职能发挥

摘要:省部共建高校的新发展促进了高等教育的合理布局,有利于解决高等教育合理布局和协调发展,有利于获得政策、资金、项目等支持,应瞄准地方和行业重大需求,引领区域高等教育快速发展,推动区域社会经济文化进步,积极探索高校与部委合作的新模式。
55-59
现代教育管理杂志教育政策

新中国高考政策变迁的价值分析

摘要:新中国高考政策变迁的历程蕴含了一定的价值倾向,总体上是从政治价值取向到经济价值取向,最终回归到以教育的价值和人的价值为中心的全面价值取向。今后高考政策应该坚持以本体价值为核心的全面价值取向,程序更加科学化、民主化,建立高考政策的评价机构和制度,以推进高考政策高效运行。
60-65

公共政策视野下影响高等教育政策制定的基本因素

摘要:基于公共政策视角,在主要考虑国家、高等教育机构和公众三个变量的同时,参考社会、经济和技术三个主要的基本因素发现:由于多元化办学格局中高等教育政策更倾向于教育的经济功能或教育的社会、文化功能,而非基于教育本身的功能,严重影响高等教育政策的质量与执行。为了保证高校正确的办学方向和公益性,尊重人的价值、确保学术至高无上的地位、遵循高等教育自身的逻辑应该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和国家公共政策的核心,尤其是高等教育政策制定的基础。
66-69

我国外语教育政策与国家文化利益

摘要:全球化时代,以保护国家文化安全、促进民族文化认同、推动民族文化传播为特征的国家文化利益日益凸显。外语教育政策作为国家指导外语教育所采取的行为和举措,已逐渐成为国家提升文化软实力,谋求文化利益的手段之一。外语教育政策必须以科学的语言战略观为指引,以正确的政策目标为取向,以政策系统顺畅运行为保障才能真正维护国家文化利益。
70-73
现代教育管理杂志教育法制建设

消极依法治教现象及其治理

摘要:依法治教是依法治国方略在教育领域的重要体现。随着我国法制社会建设程度的不断深化,教育法制建设已初见成效,但是对于依法治教的消极态度和行为依然普遍存在。消极依法治教主要表现为:消极依法教育行政行为屡禁不止,消极依法治校问题严重,消极守法、护法现象普遍,教育立法倦怠现象突出以及司法介入教育事业困难多。为此,要从加强从事教育工作人员的教育法律与政策培训、加大教育法律法规的宣传力度、加强教育立法以及提高教育行政部门依法行政和学校依法治校水平等方面来综合治理消极依法治教。
74-77

依法治教进程中的教育立法怠惰问题

摘要:教育立法怠惰是指立法机关负有积极履行教育法律、法规及规章的立、改、废的义务,但在有条件、有能力履行的情况下,并未履行立法义务而导致教育立法不到位的现象。教育立法怠惰一般分为显性和隐性两种形态。在依法治教进程中,教育立法怠惰产生了一系列的消极影响,需通过调整立法政策、健全立法制度、提升立法能力等有效措施加以规制。
78-82
现代教育管理杂志教学管理

我国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困境及其根源与出路

摘要:拔尖创新人才事关我国未来的长远发展。目前,科技水平落后、高层次科技人才匮乏、无缘诺贝尔奖、学术界虚假繁荣、大学之殇都折射出我国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困境重重。其中,基础教育不能免责,而高等教育也问题凸显;教育之外的社会各界也有亟待反思的地方。要突破重重困境,明确拔尖创新人才的内涵是前提;构筑多元社会文化是基础;创设宽松民主的政治环境是保障;加强科学精神培养是关键;推进教育内部改革是核心。
83-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