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林业科学杂志

发表咨询:400-808-1731

订阅咨询:400-808-1751

西部林业科学杂志 统计源期刊

Journal of West China Forestry Science

  • 53-1194/S 国内刊号
  • 1672-8246 国际刊号
  • 0.81 影响因子
  • 1-3个月下单 审稿周期
西部林业科学是云南省林业科学院;云南省林学会主办的一本学术期刊,主要刊载该领域内的原创性研究论文、综述和评论等。杂志于1972年创刊,目前已被农业与生物科学研究中心文摘、维普收录(中)等知名数据库收录,是云南省林业厅主管的国家重点学术期刊之一。西部林业科学在学术界享有很高的声誉和影响力,该期刊发表的文章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实践价值,为读者提供更多的实践案例和行业信息,得到了广大读者的广泛关注和引用。
栏目设置:林业科研论文、试(实)验报告、调查研究报告、综合综述、开展学术讨论等方面的文章,含造林、林木育种、森林经营、森林保护、森林生态、森林经理、森林工业、林业经、非木材产品、森林旅游、致富信息

西部林业科学 2013年第03期杂志 文档列表

苏鲁两省意大利杨和中华红叶杨白粉病的病原菌研究1-6

摘要:2011—2012年通过对苏鲁两省杨树白粉病害的调查,采集病原标本进行了室内切片鉴定,描述了症状及病原菌的形态。分析了寄主及分布范围。结果表明,根据病原菌的形态特征,引起苏鲁两省杨树白粉病的病原菌被鉴定为杨球针壳,该菌为害I-69杨、I-72杨、I-107杨、NL895杨和中华红叶杨属首次报道。杨球针壳能寄生在多种杨树上,严重时引起杨树提前落叶;同时发现,杨球针壳、落叶松杨叶锈菌的夏孢子阶段和杨盘二孢菌3种病原菌同时生长在同一张杨树叶片上,引起3种类型的病害症状,这种现象也属首次报道。

黄连木种子小蜂发育规律及树干输液防治试验7-10

摘要:2010年9月至2011年9月,通过林间和室内解剖黄连木种子,观察黄连木种子小蜂的成虫羽化时间、交尾时间及幼虫发育情况,并使用不同用量的40%氧化乐果乳油,在不同的时间以树干输液法防治黄连木种子小蜂。结果表明,黄连木有虫果率为92.3%,黄连木种子小蜂成虫白天羽化交尾,羽化期从5月中旬至6月上旬,呈单峰型,在林间其羽化高峰阳坡为5月中下旬,阴坡为6月上旬,此时是防治成虫的关键时期。幼虫在寄主果实内孵化后,初期以果实内壁为食,7月中旬钻人种胚内取食破坏。6月下旬至7月初幼虫啃食种胚前,应用树干输液方法防治幼虫的最佳时期。通过试验,确定40%氧化乐果稀释成2倍液进行树干输液,输液量为树木胸径处干周长×2.0mL防治效果较好。

基于BP神经网络的长白落叶松人工林采伐迹地火灾危险等级评价研究11-14

摘要:应用BP神经网络的理论和方法,针对长白落叶松人工林采伐迹地火灾危险等级评价指标的非线性和复杂性,通过对长白落叶松人工林采伐迹地火灾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建立长白落叶松人工林采伐迹地火灾危险等级评价模型,实现对长白落叶松人工林采伐迹地火灾危险等级评价,评价结果验证了所建模型的可行性,表明基于BP神经网络的火灾危险等级评价模型对长白落叶松人工林采伐迹地火灾安全管理和预测具有指导作用,可为相关部门的火灾管理提供理论依据。

基于GIS的森林火灾扑救指挥辅助决策系统的建立及应用研究15-20

摘要:针对山地森林火灾预防难、扑救难、易伤亡的特点,在对森林防火业务进行需求分析的基础上,以GIS为核心,建立森林防火基础地理数据库,综合应用空间信息技术、网络通讯技术、硬件开发技术及林火理论对其进行研发,建立了森林火灾扑救指挥辅助决策系统。系统实现了GPS人员动态跟踪及火情采集、林火热点管理、林火蔓延模拟、灭火扑救辅助决策、森林火灾发展态势、三维火环境场景浏览等多个功能。系统以.net技术、SQL Server数据库技术、Skyline三维可视化技术、ArcGIS Engine开发组件为基础,结合GPS芯片、通讯网络及智能手机进行集成开发。系统建立示范以来,在日常林火管理中能及时发现潜在森林火灾、开展计算机辅助决策与处置,实现森林防火计算机信息化,从而提高林火管理水平,取得良好的防灾、减灾效果。

环境因子对无籽刺梨光合生理日变化进程的影响研究21-27

摘要:以西南林业大学后山实验基地的无籽刺梨为研究对象,采用LI-6400便携式光合作用系统,原位测定了无籽刺梨叶片的气体交换日变化进程及光合光响应曲线,采用通径分析方法,分析了各环境因子对无籽刺梨的净光合速率(Pn)、气孔导度(Gs)、蒸腾速率(n)、水分利用效率(WUE)的直接影响和间接影响。结果表明,无籽刺梨的Pn呈现“单峰”曲线,Gs、Tr的日变化趋势与Pn近似一致,而WUE、瞬时羧化效率(CE)的日变化进程呈现“双峰”曲线,于12:00与16:00出现大小两个峰值。在10:00~12:00及14:00~16:00期间,Pn的降低主要由气孔限制引起,而12:00~14:00及16:00~18:00期间,Pn的降低则由非气孔限制引起。无籽刺梨的光补偿点(LCP)较低,且光饱和点(LSP)很高,表明其对弱光与强光的有效利用能力均较强。空气相对湿度(RH)对Pn的直接影响最大,RH、水汽压亏缺(VPD)对Pn有较大的间接影响;VPD、空气温度(Ta)对Gs和Tr直接和间接影响均较大;VPD、RH对WUE的直接和间接影响均较大。因此,空气相对湿度、水汽压亏缺、空气温度是影响无籽刺梨光合生理日变化进程的主要环境因子。研究结果可为进一步阐明无籽刺梨的光合生理作用机制、探讨无籽刺梨的丰产栽培管理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依据。

响应面法优化草果挥发油提取工艺条件的筛选研究28-33

摘要:采用不同的粉碎粒度、液固比和蒸馏时间3因素研究其对草果挥发油提取率的影响。通过单因素试验筛选影响草果挥发油提取率因素水平的区间,采用中心组合实验设计及响应面分析法优化草果中挥发油的水蒸汽蒸馏法提取工艺条件。实验结果表明,通过响应面分析法,可以得到一个预测草果挥发油含量的回归方程Y=2.77+0.11X1-(3.750E-003)X2-0.22X3+0.14X1X2+0.15X1X3+0.12X2X3-0.41X1^2-0.38X2^2-0.33X3^2。草果挥发油提取最优工艺条件为,草果粉末过30.7目筛,液固比9.9倍,蒸馏4.68 h,其挥发油的提取率最高,达2.750%,与理论预测值基本吻合。

滇西北属都湖流域湿地景观格局演变及其驱动机制研究34-39

摘要:应用1955年、1974年、1981年、1994年、2005年和2011年6个时期的航测照片和卫星影像,通过遥感解译和景观生态统计等方法,分析了滇西北属都湖高原湿地过去56年的景观格局演变及其驱动机制。结果表明,人工筑坝导致属都湖水域面积在1955~1994年间增加了62.4 hm^2(52.4%),之后趋于稳定;湖滨带沼泽和沼泽化草甸呈减少趋势;汇水面山有林地面积稳步增加,优势度增强;流域的景观多样性指数和均匀性整体减少,景观趋于同质化;景观破碎度先减少后增加,总变幅不大;景观连通性增强,斑块空间分布更加聚集。故属都湖高原湿地自然景观保存良好,自然生境不断恢复,其景观格局的变化是道路和水坝建设等人为因素及森林演替等自然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其中景观格局演变的自然驱动因素主要是灌木林地、草甸、灌丛草地等植被向有林地的演替。

森林多功能的时空尺度划分及其相互关系分析40-44

摘要:根据国内外研究成果,把森林功能划分为7大类,结合生态系统和森林经营对7种功能的时空尺度进行了划分。用独立、互补及竞争3种情形对各功能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了描述,并分析了功能之间的冲突及其协调的途径。结果表明,森林多功能在空间尺度上划分为国家、区域、经营单位和林分,在时间尺度上划分为短期、中期和长期。森林功能间的关系在不同的时空尺度上并不一致,它们之间的冲突有些是可以解决的,有些只能缓解,有些不能避免。有些功能在较大尺度上是有条件相容的,在较小尺度上功能之间的关系是相容或对立的。只要能在较小的时空尺度上解决冲突,各功能之间就不会产生不可协调的矛盾。研究结果为开展森林多功能经营提供理论依据。

基于最佳空间粒度的碧塔海流域景观格局分析45-53

摘要:利用ERDAS处理Landsat-ETM影像,ArcMap 10处理矢量数据和栅格数据,Fragstats 4.0计算景观指数值,Excel统计景观指数值,并选择一些常用景观指数,分析了碧塔海流域斑块类型水平空间分布格局、矢量转换方法、最佳空间粒度、矢栅数据比较和景观格局。结果表明,(1)碧塔海湖泊周边地势陡峭地段,湖泊水域直接跟有林地相连,形成了湖泊水域→有林地→草丛(湖泊北部)和湖泊水域→有林地(湖泊南部)的水平空间分布格局;湖泊周边的少数山间平缓谷地,则形成了湖泊水域→沼泽→沼泽化草甸→草甸→有林地(湖泊西部和南部)或湖泊水域→沼泽→沼泽化草甸→有林地(湖泊北部和西南部)的水平空间分布格局。(2)最大组合面积法是最适宜的栅格化方法。(3)15 m是景观格局分析的最佳空间粒度。(4)有林地是流域的景观主体,而且整个流域景观聚集程度很高,人为干扰少,景观破碎化程度极低,景观形状比较简单,流域生态环境保持了很好的自然状态。(5)采用最佳空间粒度15 m进行栅格化时,流域面积和斑块数都有少量增加。

锌铟矿区植被结构优化造林模式的研究54-60

摘要:2010~2013年在马关都龙曼家寨锌铟矿山采用墨西哥柏、旱冬瓜、川滇桤木、小叶榕、滇朴、湿地松、黄杨、小叶女桢、木豆、类芦、苇状羊茅、黑麦草12个树(草)种进行10种配置模式试验,对其3年生各树(草)种生长量及不同模式土壤养分测定分析。结果表明,通过充分考虑试区生态环境现状、特点及植被恢复的目标,筛选出了适应性强、造林成活率及保存率高、生长旺盛的川滇桤木、木豆、旱冬瓜、类芦4个树(草)种作为矿区初期、终期植被恢复的造林物种,采用川滇桤木+类芦和木豆+类芦2种乔草、灌草配置的模式进行植被恢复,可加快植被正向演替的进程,并能形成良好的乔木、灌木、草本层次错落具异林复层的林分结构,造林成活率达95%以上,保存率达87%以上。3年生川滇桤木平均树高为4.79 m、平均胸径为4.5 cm;木豆平均株高为2.16 m、平均地径为2.8 cm;类芦平均株高达2.18 m以上。在植被恢复的初期,适宜的造林物种进行合理的配置,不仅能保持物种的多样性,形成良好的群落层次结构,且对改善和提高土壤肥力具有明显效果。

野生大麻种质资源表型及其RAPD遗传多样性分析61-66

摘要:以中国12份野生大麻种质及4个对照栽培品种为研究对象,通过田间栽培试验,调查叶长、叶宽和叶柄等11个表型性状,并采用CTAB法提取大麻基因组DNA,分析了其表型性状及RAPD标记位点的多态性,应用Farthest neighbor和UPGMA方法分别构建了表型及RAPD聚类图。结果表明,野生大麻表型变异非常丰富,11个表型在不同种质资源间的差异性均达到了极显著水平(P〈0.001),其中变异最大的为千粒重,变异最小的为有效分枝数;14条RAPD引物共扩增出106条带,其中79条为多态性条带,多态性比率为74.52%。基于表型聚类分析,16份大麻种质资源分为3个类群,第1类群包括全部12份野生大麻种质资源,且根据高纬和中低纬分为2个明显的分支,另外2个类群仅包括3份栽培大麻;基于RAPD聚类分析,16份大麻种质资源同样分为3个类群,总体上呈现地域性分布,但野生大麻和栽培大麻并未区分开,云南、新疆的种质资源聚为一类,东北、华北的种质资源聚为一类,西藏种质资源单独聚为一类。研究表明,我国野生大麻种质资源具有复杂的遗传多样性,应该结合表型和遗传位点综合分析。研究结果为野生大麻的利用和工业大麻品种改良提供参考依据。

地径及截干高度对高阿丁枫实生苗枝条萌发的影响67-72

摘要:以10个月的高阿丁枫实生苗为材料,采用套设计进行苗木地径及截干高度对枝条萌发影响的试验。结果表明,(1)苗木地径极显著地影响萌发枝数、枝条总长、有效枝条数和穗条产量;(2)截干高度显著地影响萌发枝数和有效枝条数;(3)促进苗木萌发枝条各指标的最佳地径和截干高度组合为地径D〉6.50 mm,截干高度13 cm〈H≤19 cm的组合,修剪后7个月的萌发枝数、枝条总长、枝条直径、有效枝条数、穗条产量最大,分别为11.7枝.株^-1、164.4 cm.株^-1、1.81 mm.株^-1、6.6条.株^-1、17.9条.株^-1。

滇西北丽江云杉不同龄级个体生物量研究73-78

摘要:以滇西北10~200年生丽江云杉为研究对象,采用直接收获法研究其个体生物量及各器官的生物量占总生物量的比例。结果表明:(1)随着树龄的增加,单株总生物量及各器官生物量随之增加,40年生时个体生物量平均为177.52 kg/株,其后每隔20年其生物量翻一番,100年生时为1 222.84 kg/株,然后生物量增速放缓,至200年时达到了2 328.23 kg/株。(2)各器官生物量占总生物量的比例为,树干平均占54.97%,树根占20.82%,树枝占12.76%,树叶占6.64%,树皮占5.26%,干〉根〉枝〉叶〉皮;100年后树皮生物量超过树叶生物量,表现出干〉根〉枝〉皮〉叶,地上部分生物量分配率高于地下部分。(3)各龄级根系生物量分配以主根和粗根为主,粗根〉主根〉细根,其中粗根分配率为56.42%,占根总生物量比例较大,证实丽江云杉为浅根性树种,侧根较为发达。(4)丽江云杉生物量前期积累缓慢,20年后开始加速,150~200年间生物量增量减缓,但树干保持稳定增长,较长的生长期可将其作为大径材目标培育。因此,在实际生产中可根据丽江云杉的总生物量增长阶段来划分其近、成、过熟林年龄,利于经营期内获取更多的自然资源。

云南热区4种林分土壤有机碳的比较研究79-85

摘要:以普洱市思茅区清水河13年生西南桦人工林、高阿丁枫人工林、思茅松人工林及思茅松天然林为研究对象,对林分土层0~50 cm土壤有机碳含量及密度进行调查分析。结果表明:(1)土壤有机碳含量、可溶性有机碳含量和土壤微生物量碳含量在4种林分中均呈随土层深度增加而递减的变化趋势,0~50 cm土层土壤有机碳含量为高阿丁枫人工林〉西南桦人工林〉思茅松人工林〉思茅松天然林,土壤可溶性碳含量为高阿丁枫人工林最大,西南桦人工林最小;土壤微生物量碳主要集中于土壤表层,西南桦人工林土壤微生物量碳含量最高。(2)土壤可溶性碳占土壤有机碳的比值范围为0.32%~1.25%,3种人工林土壤表层微生物量碳占土壤有机碳的比值均大于思茅松天然林,3种人工林均处于碳的积累阶段。(3)0~50 cm土层土壤有机碳密度以思茅松人工林最大,达到85.79 t/hm^2;其次为西南桦人工林、高阿丁枫人工林,思茅松天然林最低,为61.36 t/hm^2。(4)土壤可溶性碳、土壤微生物量碳与土壤有机碳含量成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土壤有机碳和可溶性碳与土壤容重成显著的负相关关系。

濒危植物单性木兰群落主要种群种间联结性研究86-94

摘要:在濒危植物单性木兰主要分布区广西木论部级自然保护区设置60块乔木样地,30个灌木样方,150个草本样方,对其乔、灌、草进行调查,并基于2×2联列表,应用χ2检验、W检验、联结系数AC和共同出现百分率PC等方法对广西木论部级自然保护区单性木兰群落乔木层21种主要种群、灌木层15种主要种群和草本层13种主要种群的种间联结的显著性和关联强度进行了定量测定,以揭示单性木兰群落不同结构层次中主要植物种群的种间关系。结果显示:(1)单性木兰群落乔木层主要种群总体关联度呈正相关,灌木层和草本层呈负相关。(2)乔木层中翻白叶树和檵木、野山楂,檵木和栓叶安息香、野山楂之间存在极显著的正联结性。翻白叶树和鸭脚木、栓叶安息香,以及檵木和鸭脚木,栓叶安息香和野山楂之间存在显著的正联结性。粗糠柴和润楠种间存在极显著的负联结性,翻白叶树和小叶山柿,栓叶安息香和润楠,野山楂和小叶山柿,粗糠柴和虎皮楠之间存在显著的负联结性。(3)灌木层种群中显著关联的只有翻白叶树和檵木。其余为不显著关联,正关联为49个,负关联为47个。(4)草本层友水龙骨和狭叶沿阶草、砂仁和蔓生莠竹达到极显著正相关,其余为不显著关联,正关联为25个,负关联为43个。

哈巴雪山自然保护区种子植物区系特征研究95-102

摘要:以2008年"云南哈巴雪山自然保护区综合科学考察项目"的野外调查资料为基础,按照吴征镒对中国种子植物属的分布型的划分标准,对哈巴雪山自然保护区种子植物区系科、属、种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哈巴雪山自然保护区具有种子植物120科555属1 633种,包括中国种子植物属的15个分布类型和20个变型。除世界分布科外,泛热带分布型和北温带分布型科是保护区植物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热带分布158属,温带分布322属,中国特有19属,分别占非世界广布属的31.66%、64.53%和3.81%。哈巴雪山保护区植物区系含温带区系性质,具有丰富的物种多样性,反映了哈巴雪山种子植物区系来源的广泛性与复杂性。

思茅松毛虫肠道脂肪酶高产菌株的筛选及其酶特性研究103-106

摘要:从思茅松毛虫幼虫肠道中分离出3属7株产脂肪酶菌,以思茅松松节油为底物,筛选高产脂肪酶菌株,测定脂肪酶活性,确定酶解特性,生长量和产酶特性。结果表明:以思茅松松节油和橄榄油为底物时,7株产脂肪酶菌均表现出不同的产脂肪酶活性,其中以菌株D12的产脂肪酶活性最高。以思茅松松节油为底物时,菌株D12的脂肪酶活力高达4.06 U·mL^-1;菌株D12为中温型产碱性脂肪酶菌株,最适作用温度40℃,最适pH值为8.0;菌株D12经发酵至60 h时,OD600值高达0.68,说明其生长量达到最大,在48 h左右时酶活力达到最高,为6.6 U·mL^-1。

云南6个油橄榄主栽品种抗旱性评价107-110

摘要:2010~2011年通过对云南省的6个油橄榄主栽品种皮瓜尔、软阿斯、佛奥、城固32、鄂植、科拉蒂在旱季末期和雨季末期叶片中的脯氨酸含量、相对电导率、束缚水/自由水、相对含水量和丙二醛含量5项生理指标进行测定,运用SPSS对测定结果进行数据分析,采用模糊隶属函数进行评价。结果表明,6个油橄榄主栽品种的抗旱性依次为皮瓜尔﹥城固32﹥佛奥﹥鄂植﹥科拉蒂﹥软阿斯,皮瓜尔是抗旱性最强的品种,其次是城固32,适宜在云南旱区推广种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