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广播电视杂志

发表咨询:400-808-1731

订阅咨询:400-808-1751

西部广播电视杂志 省级期刊

West China Broadcasting TV

  • 51-1458/G2 国内刊号
  • 1006-5628 国际刊号
  • 0.4 影响因子
  • 1个月内下单 审稿周期
西部广播电视是四川省广播电视新闻与传播研究所主办的一本学术期刊,主要刊载该领域内的原创性研究论文、综述和评论等。杂志于1980年创刊,目前已被国家图书馆馆藏、知网收录(中)等知名数据库收录,是四川广播电视台主管的学术期刊。西部广播电视为学者们提供了一个交流学术成果和经验的平台,该期刊发表的文章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实践价值,为读者提供更多的实践案例和行业信息,得到了广大读者的广泛关注和引用。
栏目设置:聚焦:短视频传播研究、前沿、论坛、影视、一线、基层、应用、维护、传输、网络

西部广播电视 2009年第06期杂志 文档列表

西部广播电视杂志影响频道
戛纳62的华语春风50-51

摘要:就像任何一个具有影响的电影节一样,戛纳电影节也是一个夹杂着商业诉求、特定文化信息以及彰显名声与利益的空间。我们谈到任何一个电影节的时候,首先想到的当然是红地毯,大明星,天才的电影人以及独具特色的杰作。世界各地的媒体也都会派出自己精通打探小道消息的记者潜入电影节场域内部,为想象的读者提供各种各样的花边新闻以及关于参展影片优与劣的争论。所以,每一次参加戛纳电影节的中国面孔——无论是导演、演员、还是其他闲杂人员——都会成为媒体的宠儿,在报纸、杂志和网络上为我们上演一出混合悲喜交加的重头戏。

李安、杜琪峰、蔡明亮、娄烨:戛纳华人四剑客52-55

摘要:在今年的戛纳电影节上,四位华人导演的作品成为华语媒体议论的中心话题,他们来自不同的地区,也分别反映和代表着各地不同电影的风格与水平。

金棕榈上的华语电影56-57

摘要:戛纳国际电影节于1939年夏天发起,早年间因二战及财务等问题,直至1969年才达到稳定状态,坚持一年一届。中国电影最早进入戛纳是在1959年,由台湾话剧界元老田琛拍摄的《荡妇与圣女》,这部讲述抗日战争中一个女子传奇遭遇的影片,是第一部正式参加戛纳国际电影节金棕榈奖角逐的中国影片。

赵宝刚超越《奋斗》之作——我的青春我做主58-59

摘要:电视剧《我的青春谁做主》自从在各大电视台轮番热播以后,一下子成了最近的热门话题之一,更难得的是不同年龄段的人,似乎对这部电视剧都持有不同的欣赏角度和感悟,并且很有共鸣。

西部广播电视杂志封面频道
西部天眼:成渝增长极与中国西四角蝶形模式——从“耗散结构”及“分布模式”理论到成渝增长极与西部天眼60-67

摘要:在经济活动中,政策的干预是有组织的,城市间的相互作用、关联往往是自组织的。在西部大开发与成渝经济区建设中,应充分发挥自组织作用。

成渝经济区是西部天眼68-73

摘要:从椭圆城系到“天眼理论”,说明成渝经济区的重要性,在西部有不可替代的比较优势。成渝之间的带状城市群,呈椭圆状分布,犹如“天眼”。

西四角经济区:天眼效应之神来之笔74-75

摘要:以成渝经济区为核心的“西部天眼”和“西四角”发展区,完全可能上升为国家战略,成为中国下一轮改革开放、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

“蝴蝶效应”与“蝶形模式”76-77

摘要:蝶形模式有利于黄色文明与蓝色文明的融合,有利于巴文化与蜀文化的融合,有利于楚文化与湘文化的融合,有利于国内文明与南洋文明融合,有利于农耕文明与海洋文明的融合。

打破“马六甲困局”78-81

摘要:马六甲海峡是由太平洋进入印度洋的唯一有效水道,东亚各国的大量石油的进口需要依赖这一水道,中国也不例外。因此,一旦发生意外,这一咽喉水道被遏制,那么将严重影响中国的战略利益。这便是中国的“马六甲困局”。打破“马六甲困局”,开辟印度洋新通道成了中国国家战略的中心。绕过马六甲,直通印度洋,可减少成渝经济区4000公里的运输距离,相当于节约至少一周的海运时间。

泛欧亚大陆桥:中国未来脊梁82-86

摘要:这一转变隐藏的含义是这样的:北段,它将以3张强大的“手”牢牢抓住贯穿中国东西的欧亚大陆桥;南端,它一方面将是泛亚铁路的起点,从而链接缅甸的印度洋港口,成为中国通外印度洋的唯一动脉,另一方面,它还有一根线连接北部湾出海口。通过成渝枢纽连结的欧亚大陆桥和泛亚铁路,我们称之为“泛欧亚大陆桥”。

四城发力,西部腾飞87-91

摘要:成都、重庆、西安、昆明,四城相对,势成围合。在“十二五”规划即将出炉的这最敏感的前一年,每个城都在博弈思考:是单打独斗,还是携手突围?倘若四城默契联手,达成并举共识,其联动之势会不会是又一个历史时刻?谁都不敢小觑。此刻,一个关于四城的集合式梦想正在越来越清晰地摆上桌面。

成渝艺术,地脉的互渗——专访四川音乐学院成都美院油画系主任刘勇96-97

摘要:刘勇,四川音乐学院成都美院油画系主任,著名油画家。2007年底,在他的牵头带动下,依托于川音美院的艺术区——北村艺术区在新都城区西北角异军突起,成为成都重要的“在野”艺术力量。先是,他在重庆的四川美院学习、工作多年,由此,对成渝两地的艺术生态颇有心得。在本期专题中,记者专门就此采访了他。

绿色“西四角”之角——专访中国城市规划协会居住区规划委员会秘书长陶滔98-99

摘要:打破局限,缩短距离,跨越发展,当是西部地区城市进入中国先进城市行列的重要方针。最重要的,“跨越发展”是绿色观念,是当今世界各国在各个领域里倡导的生态、环保观念。“四四角”城市的发展道路,应该如北美西岸的波特兰、西雅图、温哥华等城市那样,成为中国生态经济发展的重镇。

关注“西四角”的真正意义——专访西南民族大学旅游与历史文化学院教授 德村志成100-100

摘要:德树志成(TOKUMURA SHISEI)一看就是来自日本的谦谦君子,处处显示出谦然、认真、谨慎。但他的汉语又说得很是流利,原来他来中国已经十年,先是在北京工作,行走过中国很多地方。近两年来任教于西南民族大学旅游与历史文化学院,因为工作需要,几乎遍行西部,深入考察各地。对《读城》杂志的这期封面话题,德村先生提出了自己独到的观点,彼此交流学习是关键,理解容忍是基础,积极主动就是动力。

三件事促成“第四极”——专访复旦大学MPA(公共管理硕士)付文广101-101

摘要:付文广是四川人,后来在上海求学和工作,自2007年国务院批准在成都和重庆设立“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以来,他对于“成渝经济区”的发展一直多有关注和思考。在《读城》的本期封面话题采访中他提出他的两点建议,希望将来能在《解放日报》、《文汇报》和东方网等上海的主流媒体上看到更多关于成渝经济区的专栏文章,特别是2010年上海世博会期间,可成为成渝经济区一个很好的展示和推介良机。

巴蜀治 天下兴——专访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城市与区域规划所所长朱波102-102

摘要: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直属科研机构,是全国城市规划研究、设计和学术信息中心。5·12大地震后,中规院大量地参与了震区很多县市的重建规划。在《读城》本期的封面话题中我们特别采访了对四川有深入了解的城市与区域规划所所长朱波,他对成渝经济区的发展充满信心。

成都重庆为典型“双核”——专访西南交大区域经济与城市管理研究中心主任戴宾103-103

摘要:成渝双核之间在城市功能、产业上的互补性,城市间要素流动的类型、方向、频率,其各自对经济腹地的辐射和影响,以及由此决定的二者之间的经济社会联系都可能表现出比典型的双核空间结构更为复杂的关系,当进一步探讨和认清其特点和规律。

双核城市群之国际样本104-109

摘要:城市群是城市发展到成熟阶段的最高空间组织形式,是在地域上集中分布的若干城市和特大城市集聚而成的庞大的、多核心、多层次城市集团,是大都市区的联合体,是世界和我国未来城市发展的方向。21世纪以来,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源于城市群,特别是大城市群,以城市群为龙头和单元的区域性国际化竞争态势将成为焦点和主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