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石油大学学报杂志社
分享到:

西安石油大学学报杂志

《西安石油大学学报》杂志在全国影响力巨大,创刊于1992年,公开发行的双月刊杂志。创刊以来,办刊质量和水平不断提高,主要栏目设置有:西部经济研究、经济学、管理学、法学等。
  • 主管单位:陕西省教育厅
  • 主办单位:西安石油大学
  • 国际刊号:1008-5645
  • 国内刊号:61-1350/C
  • 出版地方:陕西
  • 邮发代号:
  • 创刊时间:1992
  • 发行周期:双月刊
  • 期刊开本:A4
  • 复合影响因子:0.79
  • 综合影响因子:0.121
期刊级别: 省级期刊
相关期刊
服务介绍

西安石油大学学报 2015年第05期杂志 文档列表

西安石油大学学报杂志地质与勘探

四川盆地高石梯—磨溪构造龙王庙组储层差异性及气水分布

摘要:利用钻井、测录井、地震和测试资料,结合岩心观察、薄片鉴定和阴极发光分析等,对四川盆地高石梯—磨溪构造龙王庙组气层、水层和干层的颗粒滩微相、储层特征和关键性成岩作用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龙王庙组储层非均质性较强,气层和水层颗粒滩储集性能良好,准同生期淡水溶蚀作用和埋藏期烃类(有机酸)充注作用发育;干层颗粒滩体发育较差,建设性成岩作用对其改造较弱。气层储集性能最为优越,水层次之,干层最差。古隆起次级构造高点的迁移控制储集层的气水分布,气层主要分布在古隆起次级构造高部位,水层位于古隆起次级构造斜坡及低部位。
1-9

鄂尔多斯盆地华庆地区长9储层微观孔隙结构特征

摘要:为了查明鄂尔多斯盆地华庆地区长9油层组的微观特征,利用铸体薄片、扫描电镜、毛细管压力曲线等资料对储层微观孔隙结构进行深入研究。研究认为:华庆地区长9油层组以长石砂岩和岩屑长石砂岩为主,填隙物主要为胶结物,其中以铁方解石、浊沸石、伊利石和绿泥石为主;孔隙类型主要为原生残余粒间孔、溶蚀粒间孔、溶蚀粒内孔和自生矿物晶间微孔隙。依据毛细管压力曲线及孔隙特征将孔隙结构划分为5种类型:Ⅰ类(低门槛压力-中细喉型)、Ⅱ类(较低槛压力-细喉型)、Ⅲ类(较高门槛压力-微细喉型)、Ⅳ类(较高门槛压力-微喉型)、Ⅴ类(高门槛压力-微喉型)。
10-15

准噶尔盆地西北缘红车断裂带油气来源与成藏模式

摘要:在远离源岩区的红车断裂带内二叠系及以上地层均有油气显示。依据原油生物标志化合物色谱、色谱-质谱特征及其包含的参数比值信息可将研究区原油分为2类:A类原油源于沙湾凹陷二叠系烃源岩;B类原油为沙湾凹陷二叠系、白垩系与四棵树凹陷侏罗系三者混源。油气主要有2个运移方向:一是沙湾凹陷油气沿红车断裂带向西运移;二是四棵树凹陷油气越过艾卡断裂向北运移。在此基础上,从多元地质条件及其配置关系出发,总结出3种成藏模式:近源侧向砂体-不整合疏导早期成藏模式、远源混向"Z"字型疏导多期成藏模式、远源混向阶梯状疏导晚期成藏模式。
16-22

玉北地区奥陶系碳酸盐岩碳氧同位素特征及成岩环境分析

摘要:基于大量碳、氧稳定同位素(δ13C,δ18O)数据,利用岩心分析、岩石薄片单偏光、阴极发光以及扫描电镜等实验方法,结合玉北地区成岩环境特点,研究了该区奥陶系各类成岩环境的地球化学特征。研究结果表明:玉北地区奥陶系碳酸盐岩都是在稳定的海相环境中形成的,且基本上保持了原始环境的碳、氧同位素组成,其成岩埋藏深度经历了先上升后下降的过程,沉积地层由鹰山期至良里塔格期,对应着海平面的上升。用Z值作为定量指标来解释古盐度的相对变化精确度较低。三大类成岩环境中,近地表成岩环境的δ13C和δ18O普遍较高,表生淡水成岩环境的δ13C和δ18O普遍较低,中—深埋藏和热液成岩环境的δ13C和δ18O介于前两者之间。
23-30
西安石油大学学报杂志石油工程

基于动态数据的水平井分类评价方法——以苏14区块为例

摘要:为了克服采用静态数据对水平井进行分类评价的局限性,在分析调研国内外水平井分类评价方法的基础上,通过对苏14区块40口水平井生产资料进行深入研究,提出了适用于苏14区块的水平井动态分类评价方法,并运用聚类分析法建立了不同类型水平井分类的新标准。以动态数据为基础,将单位套压降产气量、套压降速率、无阻流量作为评价参数,通过3口典型井实际生产数据的分析计算对比,证明该方法准确、可靠,符合现场实际生产情况。该分类评价方法对同类气藏水平井的高效开发及生产管理具有指导意义。
31-36

超低渗透油藏注CO2开发方式优选及室内实验研究

摘要:为了探索提高超低渗透油藏开发效果的有效CO2注入方式,通过长岩心注气物理模拟实验开展了不同CO2注入方式实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对于裂缝不发育油藏,油藏地层压力能够满足CO2混相驱,直接注CO2开发方式最好,驱油效率比水驱提高48.97%;非混相驱情况下,水驱后注气开发方式最好,驱油效率比水驱提高35.41%,且水驱后注气可以起到控水作用以及减少气体指进的影响。对于裂缝发育油藏,不管混相驱还是非混相驱,气水交替周期注入方式最好,驱油效率比水驱可分别提高20.39%、14.34%,两种驱替方式下最佳气水比和气段塞大小不同,混相驱情况下,气段塞大小0.05 HCPV、气水体积比1∶1最优,非混相情况下,气段塞大小0.1 HCPV、气水体积比1∶2最优。
37-42

岩心润湿性对核磁共振可动流体T_2截止值的影响

摘要:对有代表性的低渗透储层密闭取岩心平行样进行原始润湿和强亲水岩心的T2截止值核磁共振离心实验标定,并将实验结果进行比较,分析2种不同润湿性条件下T2截止值的差异及影响因素。研究表明:强亲水岩心的T2截止值比对应保持原始润湿性岩心的T2截止值普遍偏小,强亲水5块岩心实测T2截止值的分布范围为9.64~13.89 ms,平均值为12.58 ms;保持原始润湿性5块岩心实测T2截止值的分布范围为11.57~20.03 ms,平均值为16.33 ms。由于润湿性的影响,原始润湿岩心饱和水T2谱比对应的强亲水岩心T2谱偏右,T2几何平均值增大。岩心渗透率越大,含油性越好,岩石越亲油,则原始润湿岩心T2谱越偏右,T2几何平均值越大,导致T2截止值增大。岩心渗透率越小,岩石孔喉越细小,由于毛管力作用,原始润湿岩心束缚水饱和度更高,导致对应的T2截止值更大。
43-47

考虑吸附、滑脱和自由分子流动效应的页岩基质渗透率计算模型

摘要:为了研究页岩吸附层在不同含水饱和度和压力下对基质渗透率的影响,采用毛细管模型,并结合现有表观渗透率计算模型,分别建立考虑吸附、滑脱和自由分子流动效应的有机质渗透率、无机质渗透率和综合渗透率计算模型;通过与实验结果、现有渗透率计算模型结果对比,该模型在计算具有吸附特性的页岩气藏基质渗透率时与实验结果更接近,更符合实际情况。以鄂尔多斯盆地上古生界山西组页岩为例,探讨页岩基质渗透率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对于孔径小于10 nm的有机质孔,在开发初期压力较高(30 MPa)时,孔径越小,吸附气对有机质渗透率影响程度越大;在开发后期压力较低(5 MPa)时,孔径越小,滑脱效应和自由分子流动效应对有机质渗透率增加程度越大。开发过程中,兰缪尔压力越大,有机质渗透率增大率越大。2无机质孔径越大,吸附水对无机质渗透率伤害越严重。
48-53

聚驱后B-PPG与HPAM非均相复合驱提高采收率技术

摘要:通过单填砂管流动实验中阻力系数的测量,对聚驱后支化预交联凝胶颗粒(B-PPG)与水解聚丙烯酰胺(HPAM)复配的非均相体系的封堵性能进行了评价,优选出了封堵能力最佳的BPPG、HPAM非均相体系;通过渗透率不同的双填砂管驱油实验和微观驱油实验,研究了聚驱后非均相体系的调剖与驱油能力。单管封堵实验结果表明:B-PPG与HPAM复配的非均相体系,能够对填砂管进行有效封堵,显著提高聚驱后填砂管阻力系数和残余阻力系数,HPAM与B-PPG按质量比例6∶4(干重)配制时封堵效果最好。双管调驱实验结果表明:非均相体系调驱能够明显改善聚驱后高渗管和低渗管的分流比,使剩余油动用程度较低的低渗管采收率大幅提高。微观实验表明:非均相体系提高聚驱后采收率方式主要靠增大驱替液的波及系数来实现。
54-58

水平井开发油藏水淹程度定量评价方法及其应用

摘要:为了利用动态资料定量评价水平井开发油藏水淹程度,运用两相渗流理论推导了包含水淹程度的函数关系,确定了计算水淹程度的思路,结合图解法提出了利用动态资料确定水淹程度的定量方法,并与数模结果、生产动态数据对比,验证了该评价方法的可行性。计算了江苏油田100余口水平井的水淹程度,将其分为整体水淹、局部水淹与点状水淹3种模式;针对低效水平井,依据水淹模式制定了不同的治理措施,其中整体水淹水平井以提液为主,其他水平井以调补层与卡堵水为主。通过分类治理单井增油超过500 t。
59-63

太阳能封闭槽稠油热采技术在新疆油田应用的可行性分析

摘要:对国外示范区所用的新型太阳能封闭槽装置在新疆油田的应用进行了可行性分析。利用CMG模拟太阳能周期性产热的特点,从传热学的角度分析了封闭槽装置的集热性能,同时结合新疆油田实际生产数据进行了反射镜场占地面积的计算,分析了5种不同蒸汽发生方式的成本。结果表明,封闭槽装置的占地面积较传统槽装置缩减了5/6,运行30 a的总成本仅为传统槽的1/3,太阳能稠油热采技术在新疆油田的应用具有可行性。
64-68

基于MCMC的数字岩心重建方法

摘要:常规的多孔介质重建方法主要考虑基质和孔隙两部分,而且编程难度大,计算速度慢。针对页岩气储层各向异性且含有有机质的特点,提出了一种基于改进后的马尔科夫链-蒙特卡洛(MCMC)方法的数字岩心重建方法:先从实际页岩气储层二维切片图像中提取孔隙度和有机质,分别重建孔隙和有机质的数字岩心,再将孔隙和有机质的初始模型组合在一起构成最终的页岩气储层数字岩心。研究结果表明:通过对比分析二维MCMC重建图像和原图自相关函数,发现该方法重建图像能够较好反映原图性质;该方法计算速度快,过程简单,方法所重建的模型能够较好体现页岩储层各向异性的特点且能反映页岩储层含有有机质的特性。
69-74

基于遗传算法优化BP神经网络的地层破裂压力预测方法

摘要:针对地层破裂压力现有预测方法适用性差、误差较大等问题,提出了遗传算法优化BP神经网络(GABP)预测地层破裂压力的方法。分析了地层破裂压力的影响因素;以地层深度、地层孔隙压力当量密度和岩石密度为输入变量,以地层破裂压力当量密度为输出变量,建立了GABP预测地层破裂压力模型,并利用塔里木盆地YB1井的数据进行神经网络学习和结果验证。GABP模型的预测结果误差约3.5%,精度远高于Eaton法。该方法不受地质构造条件影响,且具有精度高、计算速度快等特点。
75-79

高温低渗油藏中表面活性剂溶液渗吸效果影响因素研究

摘要:为进一步探究高温低渗油藏中表面活性剂溶液渗吸机理,以高温低渗的头台油田扶余油层为例,以渗吸过程中黏附功降低因子以及毛管力与重力比值N-1B为评价指标,通过实验研究了表面活性剂溶液组成、裂缝发育程度和岩石渗透率对渗吸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表面活性剂可有效改善岩心渗吸效果,但选择表面活性剂时,应在改变界面张力降低黏附功、提高洗油效率的同时兼顾界面张力对毛管力的影响,不应一味追求过低油水界面张力。类似扶余的低渗透裂缝性储层,随裂缝系统发育程度增加,毛管力与重力比值N-1B增大,基质岩石与裂缝系统之间的交渗速度加快,达到平衡时间缩短,渗吸采收率增加。实验岩心渗透率范围内,随岩心渗透率增加,油水交渗速度加快,渗吸达到平衡时间缩短,渗吸采收率增加。
80-84
西安石油大学学报杂志化学与化工

用于解水锁的气润湿反转剂的合成与性能评价

摘要:使用不同摩尔比的含氟丙烯酸酯单体和丙烯酸单体合成含氟丙烯酸酯聚合物,通过接触角测量法、自吸吸入法和Owens二液法评价了含氟丙烯酸酯聚合物对岩心表面气润湿反转程度,并考察了处理浓度、无机盐浓度、p H值以及温度对岩心气润湿性的影响。研究发现,当含氟丙烯酸酯单体与丙烯酸的摩尔比为1∶2时,合成的含氟丙烯酸酯聚合物FP-2具有良好的润湿反转能力。质量分数为1%的FP-2可将水相和油相在岩心表面的接触角由未处理时的23°和0°反转为137°和57°,岩心表面自由能由67.52 m N/m降至1.66 m N/m,岩心表面的润湿性由液润湿性反转为中性气润湿。自吸实验结果表明,处理后岩心液相饱和度明显降低,岩心的含水饱和度相比含油饱和度的减小程度更为显著。当无机盐质量浓度达到10 000 mg/L、温度达到120℃、p H值为5~7时,岩心表面仍能够保持中性气湿。
85-90

含氟表面活性剂与EVA协同降凝研究

摘要:以聚氧乙烯全氟烷基醇醚和马来酸酐为原料合成了一种低聚物型含氟表面活性剂,用红外光谱对产品进行了表征,并对其性能进行了评价。实验结果表明,低聚物型含氟表面活性剂与EVA具有良好的协同降凝效果。将质量分数90%二甲苯、质量分数8%EVA、质量分数2%低聚物型含氟表面活性剂组成的降凝剂以1 000 mg/kg加入中海油某管输平台原油时,其反常点明显降低,凝点由35℃降至15℃。通过偏光显微镜观察蜡晶结晶形态发现,加入上述降凝剂后,蜡晶形态由未加剂的针状、片状转变为细小而均匀的球状,蜡晶颗粒的平均直径由10~20μm变为1~5μm。
91-94

CTAB改变油湿性砂岩表面润湿性机理的研究

摘要:利用红外、原子力显微镜(AFM)、Zeta电位测定、接触角测定及岩心自发渗吸实验等手段研究了阳离子型表面活性剂CTAB(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改变油湿性砂岩表面润湿性的机理。结果表明:CTAB改变油湿性砂岩表面润湿性的性能优异。由于静电引力作用,CTAB正电性离子头基与吸附在砂岩表面的原油当中的羧酸基团形成离子对,当CTAB的浓度超过临界胶束浓度(CMC)时,形成的离子对就会从砂岩表面解吸附并增溶于CTAB形成的胶束当中,从而露出干净的水湿表面,砂岩表面因此实现润湿反转。
95-100
西安石油大学学报杂志电子工程及自动化

套后电阻率测井仪大功率发射技术研究及应用

摘要:套后电阻率测井技术能有效地用于油气藏动态监测和剩余油分布监测,确定含油饱和度。介绍了自主研制的套后电阻率测井仪的平衡聚焦测量方法、电极系探测特性及性能特点;重点阐述了基于DDS合成的大功率发射控制电路的技术构成及性能指标、仪器的微弱信号检测及刻度检测等。在青海花土沟油田的现场试验表明,仪器电阻率测井数值准确,性能稳定可靠。
101-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