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石油大学学报杂志

发表咨询:400-808-1731

订阅咨询:400-808-1751

西安石油大学学报杂志 省级期刊

Journal of Xi'an Shiyou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 Edition)

  • 61-1350/C 国内刊号
  • 1008-5645 国际刊号
  • 0.79 影响因子
  • 1个月内下单 审稿周期
西安石油大学学报是西安石油大学主办的一本学术期刊,主要刊载该领域内的原创性研究论文、综述和评论等。杂志于1992年创刊,目前已被知网收录(中)、万方收录(中)等知名数据库收录,是陕西省教育厅主管的学术期刊。西安石油大学学报为学者们提供了一个交流学术成果和经验的平台,该期刊发表的文章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实践价值,为读者提供更多的实践案例和行业信息,得到了广大读者的广泛关注和引用。
栏目设置:资源经济研究、西部经济研究、经济学、管理学、法学、语言文学、高等教育、哲学

西安石油大学学报 2008年第04期杂志 文档列表

西安石油大学学报杂志地质与勘探
砂泥岩地层概率神经网络岩性反演技术应用研究1-4

摘要:概率神经网络是一种基于概率密度函数理论的神经网络,能够广泛地应用于模式识别等领域。针对地震岩性反演预测问题,提出了一种具体的概率神经网络方法,包括网络模型的构造和预测识别步骤等。研究区主要目的层为沙溪庙组沙一段湖滩砂及河道砂体,储层单层厚度小,岩性横向变化较大,利用地震资料进行常规储层预测较困难。为此,根据该区储层的测井响应特征、地震属性特征与地质岩性特征的相关性,利用概率神经网络方法对地震属性数据做变换,从而对地层特征进行预测识别。

若尔盖地区地表油气化探的影响因素及消除方法5-9

摘要:地表油气化探影响因素众多,不同地区主导因素也不尽相同,通过对若尔盖地区近地表油气化探原始数据特征分析,认为该复杂地貌区的化探样品分析数据差异较大,其干扰因素主要源于地形地貌和样品岩性等差异。为了研究不同地形地貌特征可能对化探指标的影响,利用地表遥感图像解译对研究区进行了地球化学景观分类,分别统计背景值,以消除不同景观条件下对化探成果的干扰影响;为了抑制不同岩性造成的干扰,运用数理统计方法,找出区域总样品数中比例大、岩性相同的原始分析数据作为标准,对全区样品进行分类,利用比值法进行校正,最后通过综合异常分析,给出了3个可能的油气远景区。

鄂尔多斯盆地中部气田奥陶系风化壳天然气成藏分析10-14

摘要:根据地质和地球化学资料,并结合前人研究成果,研究了鄂尔多斯盆地古生界烃源岩生气中心及生气高峰,探讨了中部气田天然气的成藏期次、成藏过程和成藏模式。鄂尔多斯盆地中部气田位于烃源岩生气中心及其附近,可以获得充足的气源;天然气成藏主要有2期,即晚三叠世末和早白垩世末;成藏过程包括4个演化阶段:储集层孕育阶段(O1-C1)、圈闭形成阶段(C2-P)、天然气运聚成藏阶段(T3-K1)和气藏调整/定型阶段(K2-Q);奥陶系风化壳天然气成藏存在上古生界天然气穿层运移至奥陶系顶风化壳聚集和下古生界天然气自生自储型2种成藏模式。

富县黄土塬区二维地震直测线施工方法及效果15-18

摘要:富县探区位于鄂尔多斯盆地陕北斜坡东南部,断裂不发育,属于山区地形,表层存在着较厚的低速黄土,同时具黄土塬的特点,对二维直测线采集应用以下技术:①多种方法相结合的高精度表层调查获得准确的表层结构以指导设计井深;②“四避四就”的原则和变面元观测系统灵活布设炮点;③折射波静校正解决中、长波长静校正问题,地表一致性剩余静校正解决高频短波长静校正问题,取得了与弯线地震勘探同样的效果。

海拉尔盆地乌尔逊-贝尔凹陷油气成藏条件及有利勘探区预测19-25

摘要:乌尔逊-贝尔凹陷是海拉尔盆地中沉积岩最厚、面积最大的2个凹陷,该区油气资源十分丰富,但构造复杂,断裂发育,油气勘探风险较大,针对乌尔逊-贝尔凹陷的油气成藏规律复杂的问题,从烃源岩特征、储层特征、盖层特征及生储盖组合特征、油气运移条件、圈闭特征和油气运聚期次及成藏过程等方面研究该区的油气成藏条件,认为该区暗色泥岩厚度大、横向变化快,以大一段-南屯组最为发育;砂岩和砂砾岩是最重要的储集岩体,浊流沉积和三角洲沉积是发育储集岩体的最重要相带;大一段是该区的区域性盖层,南一段和伊一段构成局部盖层,生储盖组合有下生上储型、自生自储型和上生下储型3种类型,油气主要沿断裂运移到小面积构造圈闭中聚集成藏,预测出有利油气勘探区为苏仁诺尔断裂带、巴彦塔拉构造带、乌南次凹、苏德尔特构造带、呼和诺仁构造带、敖瑙海次凹、贝西次凹和霍多莫尔构造带。

八面河地区孔店组河流-冲积相层序地层学研究26-29

摘要:从可容空间变化的角度分析了八面河地区孔店组层序地层特征,将该地区孔店组划分为3个四级层序,每个层序包括2个体系域,受气候和沉积物供给的控制,层序发育早期,可容空间较小,沉积物供给不足,河道不发育,只发育少量冲积扇和大面积泛滥平原的红色泥岩、粉砂质泥岩,层序发育后期,可容空间达到最大,干旱背景下气候相对湿润,沉积物快速供给并形成层序发育的主要控制因素,河道发育并频繁摆动形成河道砂体在纵向上的叠置和平面上的广泛分布,这种沉积物和气候控制的层序,其界面除可以用常规方法识别外,在该地区还表现为地震反射内部结构的差异和声波-深度坐标中声波时差回归曲线的非一致性。

西安石油大学学报杂志石油工程
油页岩原位注蒸汽开发的固-流-热-化学耦合数学模型研究30-34

摘要:针对目前传统地面干馏油页岩技术中存在的高成本、高污染问题,提出了对油页岩进行原位注蒸汽开发的新方法,并利用太原理工大学研制的高温高压干馏釜对油页岩进行了高温高压蒸汽作用下油页岩干馏渗透实验。结果表明:高温高压蒸汽作用下油页岩会产生大量的孔隙、裂隙,从根本上提高了油页岩的渗透性;主要利用对流传热的方式,高效率地加热了油页岩并带走页岩油,同时,在复杂理论分析的基础上建立了油页岩原位注蒸汽开发过程中的固、流、热、化学耦合数学模型,包含了众多的耦合项作用,为分析解决油页岩原位注蒸汽开发过程中的复杂物理化学过程提供了理论依据。

稠油增效注蒸汽开采技术在河南油田的应用35-39

摘要:为了改善稠油老油田注蒸汽开采的效果,通过对制约稠油热采中后期热采效果关键因素的分析,应用了通过提高驱动能量、扩大蒸汽波及体积来提高注蒸汽开采效果的增效注蒸汽开采技术,该技术室内物理模拟实验表明,非均质岩心驱油效率可提高16.5%.至目前该技术已在河南稠油油田矿场应用170多口井,有效率84.6%,吞吐井的采收率可提高7%~13%,汽驱井组的采收率可提高12%,稠油增效注蒸汽开采技术为河南稠油油田开发后期改善开发效果,确保稳产上产的关键技术之一。

疏水缔合聚合物溶液的临界缔合浓度40-42

摘要:为了从本质上说明缔合聚合物溶液的临界缔合浓度和其增黏机理,开展了缔合聚合物荧光光谱实验和在不同水质中的增黏性实验。结果表明:在缔合聚合物溶液中存在着两个临界缔合浓度(CAC1和CAC2),在黏浓关系研究中的临界缔合浓度是指第二临界缔合浓度(CAC2);缔合聚合物在人造淡水中的临界缔合浓度(800mg/L)远低于蒸馏水中的临界缔合浓度(2500mg/L);缔合聚合物在人造淡水中的黏度远高于其在蒸馏水中的黏度,说明缔合聚合物溶液具有较好的抗盐性;在蒸馏水中,MO4000溶液的黏度总比缔合聚合物溶液的黏度高,而在人造淡水中,缔合聚合物溶液的黏度却比MO4000溶液的高;在整个浓度范围内,聚合物MO4000在蒸馏水中的黏度总比在人造淡水中的黏度高,说明MO4000溶液的抗盐性差。

低渗油藏水井压裂增注优化研究43-48

摘要:为了改善低渗油藏注水井吸水状况,提高低渗油藏水驱开发效果,利用裂缝-油藏耦合技术建立油、水两相三维油藏裂缝数值模拟器,利用此模拟器模拟研究了不同条件下水井压裂对注采井组开发效果的影响,并利用正交方差分析方法对水井压裂增注效果的主要影响因素进行了显著性评价,以胜利油田史深100低渗透断块油藏为例,提出综合效果评价参数,对实际油藏注水井压裂参数设计进行了优化,研究结果为低渗透油藏注水井压裂设计和增注效果评价提供了一种研究手段,对于提高低渗透油田注水效果具有实际意义。

长庆沿河湾区块长6超低渗透油藏合理开发技术49-52

摘要:为了合理开发超低渗透油田,提高采收率,迫切需要适合超低渗透油田开发技术.以长庆油田沿河湾区块这一典型的超低渗透油藏为例,应用了Eclipse数值模拟软件,利用数值模拟的方法对不稳定注水以及气水交替注入等不同的开发技术进了研究,模拟结果表明:气水交替注入效果最佳,连续注水次之,周期注水效果最差;对于气水交替注入技术,气水交替周期6个月的开发效果要好于交替周期3个月,先注气后注水要好于先注水后注气的开发效果。

西安石油大学学报杂志化学与化工
腐植酸吸水性树脂的合成及性能研究53-56

摘要:以腐植酸(HmA)和丙烯酸(AA)为原料,N,N’-亚甲基双丙烯酰胺(MBA)为交联剂,过硫酸铵(APS)为引发剂,采用自由基共聚反应,通过正交实验合成出了多孔型的腐植酸吸水性树脂(HmA—PAA),研究了多种因素对腐植酸吸水性树脂吸水倍率的影响,其较佳的合成工艺条件为m(NaHm溶液):m(AA)=1.65~1.70;n(APS):n(AA)=(0.8~1.1)×10^-3;”(MBA):n(AA)=(0.3~0.5)×10^-3;NaOH中和度为75%;反应温度为65℃;反应时间2h.实验结果表明:合成出的HmA—PAA对蒸馏水和生理盐水(w为0.9%的NaCl水溶液)的吸水能力分别达到650g/g和52g/g,与相同条件下所合成的聚丙烯酸吸水性树脂相比,由于腐植酸分子的引入,有效地提高了聚丙烯酸盐类体系吸水、耐盐及耐温能力,具有较高的使用价值。

乳化活性亚组分对含聚污水的稳定作用及处理对策57-61

摘要:通过对比胜利油田孤二联和孤五联污水中部分水解聚丙烯酰胺(HPAM)含量、亚组分组成及含量的差别,深入研究了不同亚组分之间及亚组分与HPAM之间相互作用对乳状液稳定性影响的规律,并通过研究乳化活性亚油分及HPAM对不同处理剂作用效果的影响,提出了含聚污水的处理对策。研究结果表明:孤二联合聚污水比孤五联合聚污水稳定性强的原因是污水中三氯甲烷萃取物含量高,而且高酸值亚组分SF31的含量高,HPAM与强极性亚组分SF31、SF42有很强的相互作用,当HPAM质量浓度大于200mg·L^-1时,乳状液很稳定,污水中油含量高,HPAM的盐敏效应导致盐质量浓度超过1800mg·L^-1后,乳状液的稳定性增强,盐质量浓度超过7000mg·L^-1以后,Zeta电位变成正值,因此,含聚污水不易用聚铝、低相对分子质量高阳离子度有机絮凝剂处理,而应用高相对分子质量阳离子型聚丙烯酰胺(CRAM)进行处理,CPAM与污水中HPAM在较宽的浓度范围内都有很强的协同絮凝作用。

选择性加氢脱硫催化剂Co-Mo/TiO2-Al2O3的制备与表征62-65

摘要:采用溶胶-凝胶法获得TiO2-Al2O3复合载体,研究了该复合载体负载Co、Mo后制备的Co-Mo/TiO2-Al2O3催化剂在FCC汽油重馏分加氢脱硫反应中的催化性能,重点考察了复合载体TiO2/(TiO2-Al2O3)对催化剂加氢脱硫活性和选择性的影响,并对催化剂和载体进行了BET、IR和NH3-TPD表征,实验结果表明:催化剂加氢脱硫活性和选择性均随载体中TiO2含量的增加而增加,表征结果表明催化剂的比表面积、孔容和平均孔径均随载体中TiO2含量的增加而减小;随着TiO2含量的增加,催化剂酸中心强度和酸量有所增大,但变化量不大;催化剂载体的L酸量逐渐增大.载体表面仅有微量的B酸。

中相微乳液脱除含油污泥中原油的研究66-69

摘要:应用自制的ω,ω’-二氯代二甘醇醚,与壬基酚反应,生成二甘醇-4,4’-二壬基酚醚,然后将其磺化、中和,生成了最终目标产物二甘醇-4,4’-二壬基酚醚二磺酸钠,用红外谱图对其结构进行了表征;用两相滴定法测定了其有效质量分数为82.66%,用电导法测定了其CMC为0.316 mmol/L,基于正交试验设计,确定了中相微乳液的最佳组成:m(表面活性剂)为0.31g,V(正已醇)为0.06mL,珑(NaCl)为0.10g,蒸馏水(水相)5mL,正庚烷(油相)5mL.应用最佳配比的中相微乳液进行了含油污泥中原油脱除实验,探讨了脱油温度、脱油时间以及含油污泥处理量对含油污泥中原油脱除率的影响。结果表明:用上述最佳组成的中相微乳液10mL,含油污泥处理量3.5g,处理时间30min,处理温度27℃(即室温),脱油率大于94%,且随温度的升高,时间的加长,处理油泥质量的减小,脱油率都有一定的增加,最佳条件下含油污泥中原油脱除率可达99.30%。

硅胶固载钛酸酯的制备及其对酯化反应的催化研究70-73

摘要:以四氯化钛和不同物质的量比的2-乙基己醇反应,然后与硅胶作用制备了硅胶固载化催化剂,合成条件用正交试验进行了优化。结果表明:最适宜反应条件为钛醇物质的量比为1:3;反应温度120℃;反应时间2h;理论固载量为20%,测定了固载钛酸酯的钛含量,并用IR对固载催化剂进行了初步表征,以不同物质的量比固载催化剂进行了苯甲酸和2-乙基已醇酯化反应的催化研究,同时与未固载钛酸酯进行了对比,发现固载催化剂活性明显降低,其中以钛与醇物质的量比1:2制得的固栽催化剂效果较好,经5次催化剂重复使用试验,表明硅胶固载催化剂具有很好的稳定性,重复使用性能良好。

西安石油大学学报杂志机械工程
温度对油套管用钢腐蚀速率的影响74-78

摘要:通过模拟塔里木油田现场环境进行腐蚀试验,研究井下不同井段腐蚀环境下KO110和3Cr110油套管用钢的腐蚀形态以及腐蚀速率,确定表面腐蚀产物的成分。结果表明:在90℃附近两种材料出现腐蚀速率的最大值,KO110为9.9437mm/a,3Cr110为5.9734mm/a;3Cr110在低温下(90℃以下)的腐蚀速率远小于KO110,在90℃以上与KO110的腐蚀速率相当,甚至要高于KO110;KO110局部腐蚀相当严重,3Cr110表现出了良好的抗局部腐蚀性能,在整个温度区间,局部腐蚀很轻微。

夹FGM层的金属/陶瓷ECBF复合板稳态热应力79-83

摘要:用有限元法和辛普生法研究了ECBF(不能自由伸长但可自由弯曲)力学边界下中间夹FGM层的金属/陶瓷复合板的稳态热应力问题,检验了研究方法的正确性,给出了该材料复合板的稳态热应力场分布(T。=850K,Tb=1750K).结果表明:FGM层厚度的增加,对ECBF复合板的稳态热应力影响不明显;当功能梯度材料组分的分布系数M=1时,热应力曲线平缓而光滑,当M=0.1和10时,热应力曲线出现明显的转折点和起伏;随着FGM层孔隙率的增大,三层板的衔接界面处,热应力变化增大,曲线出现尖角,并达到峰值,陶瓷侧的最大拉应力增大三倍;与金属/陶瓷二层复合板界面处热应力出现突变相比,夹FGM层的金属/陶瓷复合板的热应力非常缓和,此结果为该复合板的设计和应用提供了准确的理论计算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