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石油大学学报杂志

发表咨询:400-808-1731

订阅咨询:400-808-1751

西安石油大学学报杂志 省级期刊

Journal of Xi'an Shiyou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 Edition)

  • 61-1350/C 国内刊号
  • 1008-5645 国际刊号
  • 0.79 影响因子
  • 1个月内下单 审稿周期
西安石油大学学报是西安石油大学主办的一本学术期刊,主要刊载该领域内的原创性研究论文、综述和评论等。杂志于1992年创刊,目前已被知网收录(中)、万方收录(中)等知名数据库收录,是陕西省教育厅主管的学术期刊。西安石油大学学报为学者们提供了一个交流学术成果和经验的平台,该期刊发表的文章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实践价值,为读者提供更多的实践案例和行业信息,得到了广大读者的广泛关注和引用。
栏目设置:资源经济研究、西部经济研究、经济学、管理学、法学、语言文学、高等教育、哲学

西安石油大学学报 2007年第06期杂志 文档列表

西安石油大学学报杂志地质与勘探
海底电缆采集地震数据多次波压制处理1-4

摘要:波动方程数值模拟与分析表明,浅海多次波与有效反射波耦合在一起,海平面强反射多次波改变了有效波波形与相位,降低了地震资料频率.针对海底电缆双检采集地震数据,在地震上行波波场与下行波波场分析和实际地震资料处理试验基础上,提出在对水检记录地震数据和陆检记录地震数据能量均衡后,进行地震数据合并压制多次波的便捷方法.并利用该方法对某浅海海域地震资料进行处理,叠前炮集对比和叠后偏移剖面对比分析都表明多次波得到有效压制,地震资料品质有较大程度提高,证明了方法的有效性.

塔河油田巴楚组底部砂泥岩段储层特征及控制因素5-10

摘要:巴楚组底部砂泥岩段发育障壁沙坝和扇三角洲扇中分支河道两类有利砂体,查明储层发育特征及控制因素对油气勘探具有重要的意义.综合运用铸体薄片、扫描电镜、物性测试和压汞分析等多种方法,研究砂体的储集性能以及优质储层发育的控制因素.研究表明:障壁沙坝以石英砂岩为主,储层物性好,发育残余原生粒间孔和粒间溶蚀孔,属ⅡA级储层.扇中分支河道沉积以岩屑砂岩为主,灰泥质支撑,储层物性较差,一般只发育孤立的粒缘溶蚀孔和细小的填隙物内孔,属ⅢA级储层.沉积环境在宏观上控制了储层的发育,而压实、胶结和溶蚀作用在微观上影响了孔隙的演化与储层物性的变化.

松辽盆地腰英台油田中-低孔低渗储层孔隙结构特征及含油性11-13

摘要:松辽盆地腰英台油田青山口组和泉头组储层为中一低孔隙度、低渗透率储层,孔隙结构复杂.在分析储层孔隙结构特征的基础上,依据孔喉分布特征,把储层分为单峰型和双峰型2大类7种亚类.单峰型:A、B类具有宽缓不对称单峰状孔喉分布且峰值对应的孔喉半径中等一偏大;C、D类是具有低幅宽缓单峰孔喉分布特征的储层,近于对称单峰孔喉分布且孔喉半径中等一偏小;E类具有不对称单峰孔喉分布且孔喉半径小.双峰型:F类具有双峰孔喉分布且峰间距较大;G类属双峰孔喉分布且峰间距小.探讨了各类储层的孔隙结构特征与含油性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在其他成藏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储层孔隙结构特征控制其含油性.其中,A、B、F类,整体含油性较好;GD、G类含油性差;E类不含油.

辽东湾地区古近系砂岩成岩作用与孔隙演化14-19

摘要:辽东湾地区古近系砂岩储层为近岸水下扇、(扇)三角洲和浊积扇的长石砂岩和岩屑长石砂岩.岩石主要经历了压实、胶结、溶蚀和交代等成岩作用,溶蚀作用主要为有机质热成熟演化形成的有机酸和黏土矿物转化脱出的水对易溶物质的溶蚀.成岩阶段可分为早成岩A期,早成岩B期和中成岩A期.中成岩A期又分为中成岩A1亚期和A2亚期,中成岩A1亚期是溶蚀作用发生的主要时期.孔隙类型包括原生孔隙和次生孔隙,次生孔隙主要由碳酸盐胶结物、长石及部分岩屑溶蚀形成.次生孔隙在现今埋深2000~2500m的砂岩中最发育,其形成主要受成岩演化阶段控制.

准噶尔盆地阜东斜坡带中上侏罗统岩性圈闭形成条件及成藏主控因素分析20-23

摘要:在构造背景、层序特征和沉积体系综合分析的基础上,总结了阜东斜坡带的岩性圈闭形成条件.认为研究区的岩性圈闭发育条件明显优于构造圈闭,并且岩性圈闭具有类型少,规模大,储层物性和盖层质量好,受单一沉积因素控制等特征.输导系统以砂体单一输导系统和砂体-断层复合输导系统为主,成藏动力分析结果表明阜东斜坡带岩性圈闭位于优势运移路径上,具备良好的成藏条件.其中阜5井区岩性圈闭成藏条件最好,勘探前景广阔.

鄂尔多斯盆地东部子洲地区上古生界海相沉积特征研究24-27

摘要:采用野外观察与室内研究相结合的方法研究子洲地区上古生界海相沉积体系,进而为寻找有利砂体及高产天然气聚集区提供依据.依据研究结果,认为子洲地区上古生界主要发育障壁海岸及浅海陆棚2种沉积体系;在古地理演化过程中,本溪组发育障壁岛一泻湖相;太原组在研究区东部及西南部形成浅海陆棚沉积,在中部和西北部形成潮坪沉积.砂坪及障壁岛虽然分布局限,但发育的砂体物性较好,可以作为天然气储层.

喇嘛甸油田气顶气藏经济可采储量评价与风险分析28-31

摘要:根据喇嘛甸油田气顶气藏储集层特征和构造研究结果,利用现金流量法预测了喇嘛甸油田气顶气藏经济可采储量和经济采收率;同时利用概率分布法对证实储量、概算储量及可能储量的三种经济可采储量进行了风险性评价和不确定性因素分析.研究表明储量价值最敏感的因素是产量,气价、成本影响不是太大,这为该气藏科学开发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曲线重构反演在火成岩储层预测中的应用32-35

摘要:苏北盆地海安凹陷四灶地区阜宁组火成岩发育,但火成岩分布复杂,地震资料品质较差,声波时差曲线对火成岩及其变质带和碎屑岩的反映不明显,火成岩储层预测难度大.针对研究区的特点选取了曲线重构反演来预测火成岩储层.通过对研究区多口井测井曲线的统计分析,优选出能够有效区分火成岩与碎屑岩的GR曲线进行重构,利用GR曲线重构建立的拟阻抗初始约束模型与实际地质规律的吻合程度明显高于用原始曲线建立的模型,GR反演成果所描述的火成岩分布特征与实际的地质分析和认识吻合也较好,说明曲线重构技术在本次反演中起了积极而有效的作用.利用该反演结果,结合目标区的地质认识和实际钻井、测井资料,对火成岩储集层进行了综合描述,描述8个火成岩控制的圈闭,预测6个新圈闭.

塔里木盆地阿克库勒地区三叠系中油组沉积相研究36-39

摘要:通过岩心观察、岩矿以及粒度等化验资料综合分析,确定阿克库勒地区三叠系中油组主要沉积相包括辫状河流相、湖泊相、湖底扇相以及三角洲相.中油组主砂体主要为辫状河流相和湖底扇相沉积,其中,湖底扇相属研究区内首次发现.湖底扇相可划分出扇中和扇缘2个亚相,辫状水道是扇中的主要微相,天然堤微相不发育.湖泊相发育滨浅湖和半深湖-深湖亚相.三角洲相分布在中油组主砂体上部的砂泥岩段中,由于上油组地层对中油组上部砂泥岩段的侵蚀作用较强烈,仅部分井残留三角洲沉积,所以三角洲不能构成研究区的有利储层.由北向南,中油组的沉积相平面组合为:辫状河流相-斜坡滨浅湖-半深湖(下切水道)-湖底扇相-深湖亚相、

控制东营凹陷烃源岩排烃的几个关键因素40-43

摘要:通过东营凹陷钻井取心的观察及不同结构烃源岩地质地球化学特征的比较,从内因、外因两个方面对烃源岩排烃的控制因素进行了分析,并且就烃源岩岩性结构对排烃及成藏的控制作用进行了初步研究.认为内因为有机质类型、丰度及成熟度,反映烃源岩中生烃母质的特征,东营凹陷大量样品测试结果显示烃源岩的生烃潜量、排烃量与有机质丰度呈良好的线性关系;外部因素包括源岩的结构、源岩内有效的运移通道、压力的分布及外部的构造运动等各种地质作用及内、外部环境.研究结果表明,东营凹陷主力烃源岩沙四上及沙三下段具有多种岩性结构形式,其中沙四上及沙三下下部主要发育纹层状泥页岩,油气以远距离侧向运移为主;沙三下上部及沙三中主要发育块状泥岩,油气以垂向运移为主.不同的排烃方式造成了油气分布的差异,沙四型原油分布于凹陷,沙三型原油分布于凹陷内围,混合型原油分布于中间地带.

东营凹陷不同沉积层序的输导体系结构特征44-49

摘要:针对东营凹陷的地质特征,利用输导体系综合研究方法,分析了盆地输导体系的构成,发现东营凹陷不同沉积层序在输导体系结构特征上存在差异性:①深部沉积层序(Ek.Es4)输导特征主要表现为砂体侧向复式输导.边缘带输导体系要素主要为砂体,且以侧向输导为主,在深部层序中属于主要输导体系.洼槽带输导体系要素单一,为断裂垂向单一输导,在深部层序中属于次要输导体系.②中浅部沉积层序(Fs3-Ed)的砂体、断裂在盆地中都十分发育,输导体系类型多样,包括断裂-不整合型、砂体-断阶型、网毯式-断裂型、简单砂体-断裂型、阶梯型及不整合型输导体系,输导特征主要表现为砂体-断裂多向复式输导.③从深部沉积层序到中浅部沉积层序,输导方向变多,输导特征总体上由简单输导向复式输导逐渐变化.

西安石油大学学报杂志石油工程
热油管道中原油等温运行温度的确定50-52

摘要:目前,原油多采用加热输送,能耗巨大,若能实现原油的等温输送,可大大降低油品的输送成本.从实例出发,分析了热油管道利用摩擦热实现不加热输送的可能性.从能量方程出发,推导出了等温运行温度的表达式;通过编制程序求出了该温度值;分析得到影响热油管道等温点温度值的因素很多,主要与原油输量、环境温度以及管径有关.最后通过实例分析计算得出:对于新建大管径、高输量的原油管道,完全可以利用摩擦热实现不加热输送.

聚驱后剩余油分布规律及挖潜对策研究53-55

摘要:油田经过聚驱开发,剩余油分布更加复杂零散,运用油藏数值模拟技术、地质综合分析技术,研究了下二门油田聚合物驱后剩余油分布规律,并提出了聚驱后配套高效挖潜对策:不均匀井网优化重组技术、平面液流转向技术、含油污泥深度调剖技术等,实现了对不同类型潜力区的挖潜,这些配套技术应用于现场实际中,取得了较好效果,对其他油田改善聚驱后开发效果和进一步挖潜地下剩余资源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裂缝性低渗油藏周期注水与渗吸效应实验56-59

摘要:结合长岩心周期注水实验与不同压降条件下的渗吸实验,得出了渗吸效应在周期注水中所起的作用,进行了不同周期下的周期注水实验、无压降条件下的静态渗吸实验、不同压力及压降幅度下的动态渗吸实验,并将三者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表明,周期注水在裂缝性低渗透油藏的开采中效果明显;低渗透基质油藏中毛管力具有较强作用;压力波动幅度对渗吸效应的影响呈先减小后增大的趋势,综合低渗透油藏中较强的压敏性,得出周期间歇性注水实验过程中,压力波动幅度较低才能获得较高采收率.

基于分形理论的固井水泥浆体系设计60-63

摘要:为了有效解决复杂工况下油井水泥混合料配比设计面临的难题,引入分形几何理论建立了颗粒群分形级配模型,结合激光粒度测试得到的材料粒径分布状况及分形维数的合理筛选(D=2.561),假定在小于1.68、1.68-56.23、大于56.23μm三个粒径范围内分别填充微硅、水泥和漂珠,设计出密度为1.40g/cm^3的低密三元级配体系,并参照塔里木深井固井技术指标对体系水泥石力学性能(抗压、抗折和界面胶结强度)和浆体性能进行了测试、结果表明,三元体系紧密堆积效果显著,水泥石强度明显高于同密度的微硅或漂珠类二元体系,浆体失水量和析水率较低,稳定性好,稠化和流变性能均满足固井施工要求.实验结果验证了应用分形级配理论辅助设计固井水泥浆体系的可行性.

西安石油大学学报杂志化学与化工
改性聚四氟乙烯膜在油田含油污水中的表面ζ电位和电荷密度64-67

摘要:对油田含油污水中不同孔径的改性聚四氟乙烯膜的流动电位进行了实验研究.根据Helmholtz-Smoluchowski方程算出改性聚四氟乙烯膜的微孔表面 ζ电位,再根据Gouy-CHapmann方程,估算出膜表面的电荷密度.并对油田含油污水中悬浮颗粒的 ζ电位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改性聚四氟乙烯膜表面带有负电荷,表面Zeta电位稳定在-20mV左右,而污水中悬浮颗粒 ζ电位也为负值.由于膜表面电荷的作用,使膜具有更强的截留悬浮物颗粒及抗污染能力.

聚丙烯酸高碳醇酯降凝行为研究68-73

摘要:对给定正构烷烃碳链长度集中在碳数14的柴油而言,聚丙烯酸十四酯由于其烷基侧链长度与柴油中正构烷烃碳链长度匹配而表现出良好的降凝性能.聚合反应条件不同会直接影响高分子的相对分子质量分布,从而使高分子表现出不同的降凝性能.通过正交实验对制备聚丙烯酸十四脂的实验条件进行了优化,在最佳实验条件下,合成的聚丙烯酸十四酯对给定柴油的冷滤点最大降低值为6℃,凝点最大降低值为18℃.光学显微镜观察结果表明:降凝剂的降凝行为与其对蜡晶结晶的分割有关.降凝剂较少时,高分子具有分割蜡晶晶核的作用;降凝剂适量时,高分子产生晶核使蜡晶结晶细化且分散.后者晶型的结构特点对应着良好的降凝性能.

我国能源欣喜背后存隐忧73-73

摘要:首先,对于我国能源供求的现状必须有清醒的认识 ,对国内经济发展中能源需求而言,最近油气资源的大发现,并不能从根本上缓解国内油气资源短缺的现状.南堡油田石油储量即使按照80%的采收率计算,仅能维持中国2年左右的石油需求量,更何况我国采收率最高也不过60%.中国能源紧张、短缺的趋势并不会因为大油田的发现得到有效解决,能源对进口的依赖日益加剧的趋势也不会因此扭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