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石油大学学报杂志

发表咨询:400-808-1731

订阅咨询:400-808-1751

西安石油大学学报杂志 省级期刊

Journal of Xi'an Shiyou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 Edition)

  • 61-1350/C 国内刊号
  • 1008-5645 国际刊号
  • 0.79 影响因子
  • 1个月内下单 审稿周期
西安石油大学学报是西安石油大学主办的一本学术期刊,主要刊载该领域内的原创性研究论文、综述和评论等。杂志于1992年创刊,目前已被知网收录(中)、万方收录(中)等知名数据库收录,是陕西省教育厅主管的学术期刊。西安石油大学学报为学者们提供了一个交流学术成果和经验的平台,该期刊发表的文章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实践价值,为读者提供更多的实践案例和行业信息,得到了广大读者的广泛关注和引用。
栏目设置:资源经济研究、西部经济研究、经济学、管理学、法学、语言文学、高等教育、哲学

西安石油大学学报 2006年第04期杂志 文档列表

西安石油大学学报杂志地质与勘探
沉积盆地岩性地层圈闭成藏主控因素分析1-5

摘要:随着世界油气勘探技术的发展和理论研究的不断深入,在新发现的油气藏中岩性地层油气藏无论是产量还是储量上都占有重要地位.因此,对这类油藏的理论研究一直是国内外石油地质学家研究的重要内容.本文认为岩性地层圈闭与构造圈闭在成藏条件和成藏机制方面存在一定差别,岩性地层圈闭的形成条件复杂,决定了其成藏主控因素具有自身的特点.提出了岩性地层圈闭成藏“四元主控”观点:即运移通道条件、流体动力条件、储层临界物性特征和砂体封闭条件,这4项主控因素控制和决定了岩性地层油气藏的形成.

松辽盆地北部徐家围子断陷构造格局及其成因6-10

摘要:徐家围子断陷形成于晚侏罗-早白垩世早期,是松辽盆地北部深层最重要的生气断陷.运用构造解析的方法,结合地质背景和应力环境分析,对徐家围子断陷的构造格局及其成因进行探讨.断陷期形成的地层中发育有近南北向(北北西、北北东向)伸展断裂、北东向-北东东向正断层、北北西向逆冲断层、北北西向褶皱、北东向褶皱、北东东向褶皱等多组构造形迹.除北东向褶皱为晚期北西-南东向挤压应力作用的产物,其它构造形迹均形成于断陷期.断陷期地层内发育的3个不整合被解释为断陷期构造幕式渐进变形的产物.徐家围子断陷的两凹-凸的构造格局受近南北向压扭应力场控制,其中平行于最大主压应力方向发育的左旋斜列低角度边界正断层控制了2个箕状断凹的形成,分隔这两个断凹的断凸的形成则与边界断裂的倾滑作用派生的局部挤压应力有关.

更正10-10

孤岛油田中一区馆5段隔夹层划分与展布11-14

摘要:依据孤岛油田中一区的地质特点,处理了区段内1000余口井的测井地质资料,对分布于研究区段的隔夹层进行了定性、定量的研究,共划分出8个砂层组、17个单砂层.7个隔层和9个夹层.对隔层展布及砂体单元内夹层的分布进行了描述,并对隔夹层与剩余油的分布规律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分析和研究.研究发现在G2,G5,G6和G7下部单元的顶部剩余油富集程度高.主力油层馆5^32,5^31和5^41夹层分布密度和分布频率较小,剩余油饱和度较低,但可采剩余油绝对数量较大;馆5^1、馆5^2、馆5^42、馆5^5、馆5^6夹层分布密度和分布频率值较高,剩余油富集程度较高.

辽东湾断陷与下辽河坳陷油气成藏条件及油气分布特征的差异性分析15-19

摘要:通过综舍对比分析,发现辽东湾断陷和下辽河坳陷油气成藏条件和油气分布规律存在差异:①两个地区都发育沙三段主力烃源岩,但下辽河西部凹陷和大民屯凹陷还发育沙四段主力烃源岩:②辽东湾断陷储集层成因类型较单一,下辽河坳陷多样化;③与下辽河坳陷相比,辽东湾砂体不发育,断层少,输导条件欠佳;④辽东湾已发现的圈闭类型较单一,以构造圈闭为主,单纯的岩性圈闭发现较少,而下辽河坳陷内发育各种类型的构造、地层和岩性圈闭;⑤辽东湾断陷和下辽河坳陷都具备良好的区域盖层条件和保存条件;⑥辽东湾断陷原油探明储量主要分布在东营组,而下辽河坳陷原油探明储量主要分布在沙河街组;⑦辽东湾断陷现今找到的大中型油气田多位于辽西低凸起主断棱带上,而下辽河坳陷在斜坡带、陡坡带及深陷区均有大型油气田发现,具有“整凹含油”的特点.以上对比分析对于进一步预测辽东湾地区油气勘探开发潜力具有重要意义,

TI介质地震波场数值模拟边界条件处理20-23

摘要:地震波场数值模拟研究中,边界条件处理非常重要,它直接影响模拟地震数据的精度.针对TI(Transversely Isotropic)介质一阶速度-应力弹性波动方程组,利用时间域分裂法给出了PML(Perfectly matched layer,完全匹配层)吸收边界条件,其基本思想是在所研究的区域外引入吸收层,地震波从有效计算区域传播到吸收层时不发生任何反射,且在吸收层内按传播距离呈指数衰减,不发生反射.利用交错网格高阶差分技术对PML吸收边界条件求解,对比不同边界条件数值模拟结果表明,PML吸收边界条件较应用广泛的Clayton吸收边界有更好的吸收效果,能更好地满足地震数值模拟的需要.

压实作用对砂岩储层物性的影响24-28

摘要:通过压实模拟试验对压实过程进行物理模拟,来探讨压实作用过程中砂体储层物性的变化规律.实验以中砂级长石碎屑颗粒为介质,采用自行设计和组装的压实模拟装置,对砂体的孔隙度和渗透率等储层物性所发生的变化进行分析和研究.模拟实验研究表明,在压实过程中,长石砂体孔隙度和渗透率的变化具有明显的分段性:在压实过程的初期出现了一个陡变带,随后出现了一个缓变带;实验数据分析表明,在压实过程中,孔隙度和承载压力之间存在良好的线性关系,孔隙度和渗透率之间存在良好的半对数关系,渗透率和承载压力之间存在良好的指数关系.这些关系的存在不因砂体成分的变化而改变.

阜东斜坡带中上侏罗统输导系统发育特征及油气运聚模式分析29-32

摘要:油气输导系统及油气运移特征决定了油气藏的形成与分布.从阜东斜坡典型的陆相缓坡特点出发,以中上侏罗统非构造油气藏为主要研究对象,研究了输导系统发育特征及油气运聚模式.指出阜东斜坡带输导系统及油气运聚过程具有3个特征:①阜东斜坡带的油气输导系统由砂体单一输导系统、砂体—断层复合输导系统、砂体—不整合面复合输导系统3种类型组成;②成藏期古构造特征、地层压力特征及古流体势特征表明研究区属于油气有利聚集带,尤其是东南部阜5井区;③研究区内油气运聚模式主要包括阜东斜坡中、北部受砂体—不整合面控制的油气侧向运移聚集模式和阜东斜坡东南部受砂体—断层输导系统及砂体—不整合面输导系统共同控制的油气运聚模式.

陇东地区曙光油田长6^3特低渗砂岩储层沉积特征及含油性33-36

摘要:以录井和实验分析资料为依据,以综合研究为手段,以曙光油田长6^3储层为对象。对陇东地区中生界延长组长6储层沉积特征及其含油性进行了分析.认为曙光油田长6^3储层属于低孔特低渗砂岩储层,为进积型三角洲前缘亚相沉积,储层特征及含油性向上部变好;河口砂坝砂体是其主要和良好的储层类型.三角洲前缘主体区为良好储层的主要发育场所,也是油气的主要富集区.垂向沉积层序及其横向进积配置控制了长60储层在剖面上的组合发育及其综合特征的演变;平面沉积相带控制了长6^3储层沉积类型、叠合程度及岩性和物性的综合展布,进而控制了油气的分布范围.

中国东部陆相断陷盆地双断凹陷类型及特征37-41

摘要:以中国东部陆相断陷盆地双断凹陷为研究对象,分别从构造形态和沉积物充填方向2个角度,提出两种类型划分方案.一种分类方案是根据凹陷的构造(剖面)形态、内部结构、边界条件不同,将双断凹陷分为简单双断凹陷和复杂双断凹陷2大类,并对上述两类进一步细分.另一种分类方案是依据沉积物充填方向、发育的沉积体系,将双断凹陷分为短轴单向充填型双断凹陷、短轴双向充填型双断凹陷、复合充填型双断凹陷和长轴充填型双断凹陷4类.并对不同类型的双断凹陷特征进行分析,从而为双断凹陷综合研究和油气勘探提供分类依据和理论指导.

吴起油田长6油层组储层成岩作用及其对物性的影响42-45

摘要:通过对大量取心井砂岩样品的铸体薄片、扫描电镜、X射线衍射、镜质体反射率分析,研究了吴起油田长6油层组储层的成岩作用类型及其对储层物性的影响,认为导致该区储层物性差的主要成岩作用类型是机械压实作用和碳酸盐胶结作用,溶蚀作用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储层物性,但溶蚀程度较低,使该区长6油层组储层物性较相邻地区同一层位要差.

西安石油大学学报杂志石油工程
我国陆上油气田勘探效率评价方法及应用研究46-50

摘要:应用统计分析方法对我国石油天然气勘探效率的单年值计算方法进行了改进,分别对探井成功率、每米进尺探明储量、每口探井探明储量和每公里测线探明储量等指标进行了拓展,并应用改进后的勘探效率评价方法对SP石油集团及其所属各油田的总体和老区勘探数据进行了重新计算,并通过勘探效率指标之间的相互联系,对计算结果进行了解释,最终较为科学地获得了有关油气田勘探效率的排序.研究结果表明,在对油气探区的勘探效率进行评价时,应把握油气勘探活动的风险性和较长周期性特征,注意实践中使用的各项指标间的联系,并选择累计平均或移动平均指标作为评价经营业绩的依据.

高压充填防砂过渡带对产能影响研究51-53

摘要:在分析影响过渡带形成因素的基础上,采用室内实验方法测定了不同条件下形成的过渡带厚度和过渡带渗透率,并采用多元回归分析,建立了它们的计算模型并进行了验证;最后,根据渗流力学原理建立了更加完善的高压充填防砂井产能预测模型.通过现场应用表明,该模型提高了防砂井产能预测的准确性,可进一步提高防砂方法优选的科学性.

热采井高效封窜堵漏剂的研究与应用54-57

摘要:为解决热采井封窜堵漏措施成功率低、有效期短的问题,研究了新型的热采井封窜堵漏剂XAN—RC.室内试验表明,XAN—RC能够在疏松的漏失层有效驻留,早期强度高,在高温作用下胶结强度不衰退反而有所增强.对XAN—RC的抗高温机理进行了研究,表明XAN—RC能够在高温的作用下发生二次水化反应,生成纤维状晶体的水化产物,从而形成牢固的网状结构,增强了界面胶结强度.新型的热采井高效封窜堵漏技术已在现场施工20余口井,成功率高,增产效果明显,措施井有效期长,具有较好的推广应用价值.

大庆原油凝点温度附近屈服特性研究58-60

摘要:为了研究停输后沿线管内原油的屈服应力分布,采用管输模拟的实验方法,研究了大庆原油在凝点温度附近的屈服特性.结果表明,大庆原油的屈服应力与动冷终温的关系曲线存在一拐点温度,此拐点温度为凝点以上2℃;当动冷终温一定时,原油的屈服应力与测量温度之间呈指数关系.通过对实验数据的综合分析,建立了屈服应力与动冷终温和测温的经验关系式,为铁大线管道停输后再启动过程的水力计算提供了基础数据.

SMA强凝胶封堵裂缝性砂岩性能研究61-64

摘要:SMA强凝胶封堵剂由主剂、交联剂和延缓剂组成,调节延缓剂用量可以控制其成胶时间(12~144h).用人造岩心进行凝胶性能实验,50℃时成胶时间为72h,岩心封堵率大于99.9%,注水50PV后仍不低于99.8%,突破压力梯度一般不低于3、4MPa/m.在玻璃填砂裂缝模型封堵实验中,可以清楚地看到SMA强凝胶可以有效地封堵裂缝,后续注入水液流改向,波及面积明显扩大.最后在SMA强凝胶封堵裂缝性长岩心驱油实验中,可以大剂量地注入SMA溶液,成胶后可以长时间地封堵裂缝,增加后续注水的利用效率,在初始水驱的基础上提高原油采收率31.7%、

网络覆膜砂的可延时固化研究65-67

摘要:介绍了网络覆膜砂的延时固化原理、新型树脂的筛选、新型覆膜砂的制备、延时固化剂的筛选,以及加入网络剂后各种相关性能考察.通过研究认为,控制固化剂防砂施工后挤入地层的方法能够实现网络覆膜砂固化的人为控制,同时具有较高的强度和渗透率,在一定的压力和排量下有防止覆膜砂反吐的功能,可以用一次防砂管柱实现多层防砂施工的目的.

西安石油大学学报杂志化学与化工
河砂颗粒与缓速土酸的反应动力学模型68-71

摘要:通过实验研究了河砂颗粒与高浓度缓速土酸的酸岩反应过程及其影响因素.实验结果表明:在一定温度下,随着反应时间的延长,4种不同粒径河砂的损失量增大而反应速率减小;随着河砂颗粒变小,颗粒损失量增大,反应速率也增大;随着反应温度的增加,颗粒的损失量增加,反应速率也增大.基于未反应收缩核模型,建立了描述酸岩反应的反应动力学模型,可描述酸岩反应过程中岩石颗粒的损失量随时间的变化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