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语与外语教学杂志

发表咨询:400-808-1731

订阅咨询:400-808-1751

外语与外语教学杂志 CSSCI南大期刊 北大期刊 统计源期刊

Foreign Languages and Their Teaching

  • 21-1060/H 国内刊号
  • 1004-6038 国际刊号
  • 1.45 影响因子
  • 1-3个月下单 审稿周期
外语与外语教学是大连外国语大学主办的一本学术期刊,主要刊载该领域内的原创性研究论文、综述和评论等。杂志于1979年创刊,目前已被北大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维普收录(中)等知名数据库收录,是辽宁省教育厅主管的国家重点学术期刊之一。外语与外语教学在学术界享有很高的声誉和影响力,该期刊发表的文章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实践价值,为读者提供更多的实践案例和行业信息,得到了广大读者的广泛关注和引用。
栏目设置:语言研究、翻译研究、二语习得及应用、外语教学研究

外语与外语教学 2019年第03期杂志 文档列表

外语与外语教学杂志专题研究·续论研究
运用续作应当注意什么?1-7

摘要:续作源于近年兴起的“续论”,包括续说、续写和续译。续作为提高外语学习效率提供了可操作的方法,自然受到外语教师们的关注,教学应用日益普及,但一些困惑和操作问题也随之而来。为了更好地发挥续作促学语言的功效,本文尝试以问答方式,解答一些常见问题,澄清续作应用的不确定性和疑团。

读后续写中的母语思维研究8-16

摘要:母语思维是二语写作研究领域的热点话题。对于如何操纵外语语境,调节母语思维的影响,助力学生产出地道的语言,一直存在困惑和争议。本研究采用有声思维、回溯性访谈等方法,探讨母语思维如何参与和作用于读后续写。46名英语专业大一学生参加实验并被分成三组:读英文续写英文组、读中文续写英文组和读图片续写英文组。研究发现:(1)受试在读后续写过程中使用母语思维,但不同思维活动中的母语参与量不同;(2)读后续写的不同输入形式会影响母语思维的使用,读英文续写产生的母语思维最少;(3)母语思维使用越多,续写文本越短。本研究认为,读后续写①为学习者构建了丰富的外语语境,为语言学习提供了支架,有助于降低学习者对母语思维的依赖,抑制母语语境知识的补缺。

不同词类加工中“续译”对译者主体性的作用研究17-26

摘要:“续译”是一种提高翻译水平的有效方法,译者主体性是翻译中的一个重要因素,但目前尚缺乏“续译”对译者主体性的作用研究。本文通过对比续译组和非续译组对形容词、名词和动词的翻译,考察了不同词类加工中“续译”对译者主体性的影响。结果显示:(1)与名词和动词相比,“续译”对形容词加工中的译者主体性影响最大;(2)“续译”能显著提升形容词加工中的译者主体性。结果说明:“续译”对译者主体性有显著协同效应,但这一效应因不同的词类而有所不同。

“续”中促学变量对英语过去时-ed习得的影响27-37

摘要:“续”促学效应研究以定量居多,较少定性探究“续”促学过程。本文报告一项个案质性研究,借助听后续说任务,以互动受益程度不同的学习者为受试,分析其语言片断,考察两个“续”中促学变量(协同和注意聚焦)对英语过去时-ed习得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1)-ed习得的快慢决定于互动过程中非语言协同是否伴随着语言协同;2)-ed习得快的学习者会在模仿基础上创造性地续用语言,习得慢的则不会;3)-ed习得快的学习者注意聚焦意义和语言形式,习得慢的注意聚焦意义和关键词;4)协同和注意聚焦差异与学习者主观能动性密切相关。简言之,协同和注意聚焦的激活程度受学习者语言使用主观能动性影响。

读后续写协同效应对汉语二语学习的影响38-46

摘要:读后续写的协同效应在英语学习中已得到反复印证,但其在其他二语中是否普遍存在则需检验。汉语二语学习便是较好的检测点。与英语不同,汉语文本字字相连,这种书写方式可能会给二语学习者造成阅读困难,减弱协同效应,从而限制读后续写的促学功效。本研究对比汉语文本两种排版方式(字字相连版与分词连写版)对读后续写协同效应的影响。实验受试为中级水平汉语二语学习者。研究结果发现:1)两种版本的读后续写均产生协同效应,但分词连写版本的效应更强;2)协同效应发生在词语、词块及句法结构层面,但增效作用因目标结构不同而异;3)分词连写可增进汉语文本理解,显著减少续写中的语法偏误,但对少数结构的偏误频率无显著影响。研究发现证实了汉语二语读后续写的协同效应,也为提高该效应找到了一个简易而高效的方法。

外语与外语教学杂志语言研究
政治话语在新媒体传播中的重新语境化和意义转换——以微博中的《公报》为例47-55

摘要:新媒体技术的发展使得政治话语的传播方式发生了巨大改变。鉴于此,本文以《十八届五中全会公报》(简称《公报》)在微博中的传播为例,通过整合Bhatia(2006;2010;2015;2017)的批评性体裁分析以及Fairclough(1992)关于互文性的解释,试图剖析政治话语在新媒体传播中所涉及的重新语境化和意义转换现象。研究发现:《公报》在新媒体传播过程中呈现出从静态到动态、从正式到非正式和从定论到讨论等变化趋势;显性互文和篇际互文现象是其重新语境化过程中的重要产物;其中所涉及的意义转换常常通过要素添加、要素删除和要素替代等策略实现。本文希望能为政治话语和新媒体话语的研究提供一个新的视角,以加深人们对重新语境化和意义转换的理解,并揭示政治话语在新媒体中的传播特征及实现策略。

到底是声明还是道歉——日语公开道歉的研究56-66

摘要:以往语用学界对于公开道歉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公众是否接受及两种情况下呈现的不同语用特征上,而对公开道歉与责任之间的关系鲜有研究。本研究以日本社会中存在的公开道歉中责任不明确现象为研究案例,探讨公开道歉与责任归属的关系以及责任不明确公开道歉的元话语评论的语用特点。研究发现,责任归属与公开道歉的公众接受程度密切相关。当不清楚谁应该道歉时,公开道歉被置于可接受—不可接受的二元性之外,因为接受者(即公众)更多关注的是责任的归属问题,而非公开道歉行为是否可以接受。本研究关注的公开道歉与责任的关系问题,为语用学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

语际文本差异与时代误植风险——雅柯布森早期区别特征思想新探67-76

摘要:版本考证常可澄清语言学史中的事实细节。2013-2014年新出版的《RomanJakobson选集》第9卷,未收录《标准斯洛伐克语音位论》和《音位与音系学》的捷克语原文,这使多数研究者依然需要依赖《选集》第1卷中的英语译文来思考早期区别特征概念。但英语译文中的某些细节具有误导性,掩盖了一些重要史实。本文对比音系学史研究中上述两份重要文献的捷克语原文和英语译文,指正语际版本差异在音位可分论、区别特征聚合论、区别特征名称与类别等方面可引发的误解,为论证应如何避免语言学史研究中的时代误植提供一份实例。

外语与外语教学杂志翻译研究
解放被缚的译者——翻译身体学带来的启示77-84

摘要:本文拟从哲学角度对翻译身体学所蕴含的对话性、在场性、感知性和体验性特征加以探讨。翻译身体学以步步解构的方式颠覆了长期霸占西方翻译意识形态的作者-原作二元论、对等观的工具论和译者之殇的完美论,恢复了译者的身体感觉,使译者的身体得以解放。

借助翻译进程图的译者注意资源分配研究85-97

摘要:译者注意资源分配是译者认知加工机制研究的重要问题,翻译进程图和可视化呈现翻译过程中译者注意资源的动态分配是近年来有效探究译者注意资源分配的前沿方法。本研究通过实验同步采集译者的眼动追踪数据和键盘记录数据,将这两种译者认知加工活动数据与翻译产品数据匹配整合,生成翻译进程图并探寻译者的注意资源分配模式。研究发现,在翻译过程的熟悉阶段,译者在无时间压力时以大概率表现出系统规划型翻译风格。相较于有时间压力的情况,译者分配到该阶段的注意资源也相对更多。在翻译过程的草拟阶段,同一翻译任务中译者的在线规划活动既可能保持单一风格,又可能呈现出多样性,在多种风格间切换。从窄语境规划切换到宽语境规划和出现回读活动时,通常是译者碰到翻译困难的标志。本研究对翻译进程图的分析还发现,对翻译过程的传统三阶段划分可进一步细化,其中的熟悉阶段可更加细致地划分为两个子阶段。

基于场景框架认知模式的译者主体创造性研究——《青衣》平行语料库分析98-106

摘要:本研究以自建《青衣》汉英平行语料库为基础,依据场景框架认知模式理论,探讨了文学翻译中译者主体创造性的实现过程与成因。根据Kussmaul(2006)提出的场景框架认知模式的四种关系类型,即框架进入场景(R1),框架改变(R2),场景进入框架(R3),框架被近乎相同框架呈现代替(R4),本研究对《青衣》汉英平行语料进行手动标注并对数据进行整理和统计。研究结果表明,《青衣》汉英平行语料库中场景框架认知模式的四种关系类型均有出现;从四种关系类型分布数量看,R1最多,R3最少,依次表现为R1>R2>R4>R3。从译者主体创造性实现的翻译策略选择看,R1,R2,R4均属于归化策略,R3属于异化策略。这一结果不仅揭示了翻译过程中场景框架的认知作用,同时表明文学翻译中为了实现译者主体创造性,译者根据不同类型情况选择了相应策略。

外语与外语教学杂志文学与批评理论
接受途径、译介策略与文化价值倾向——论茅盾对外国文学的选择与中国文学建构107-115

摘要:茅盾是集作家、理论家与翻译家于一身的中国新文学重要代表之一。其从1917年开始的外国文学译介实践对中外文学关系史和翻译文学史都产生了重要影响。他以译介开启一生的文学活动,翻译是其个人文学实践的重要一翼;他的翻译实践展现了其开阔的世界文学视野,极大丰富了新文学建设的外来资源;他侧重俄苏文学和弱小民族文学译介,体现了鲜明的价值取向和本土文学建构策略。不过,茅盾的这些翻译活动都是通过其掌握的唯一外语,即英语而展开,英语中介既助力茅盾扩大世界文学视野,成为其大量译介外国文学的桥梁,也使他的译介带有英语世界的种种印迹,包括对象选择和语言表达,都不同程度地影响了茅盾译介活动的展开方式及其文化效果,因此也构成其译介实践的另一重要特点。

沃尔曼作品中的回应、面对、正义和移情——后现代他者伦理观116-124

摘要:威廉·沃尔曼是美国当代最重要的作家之一,以擅长描写边缘人而著称,他的作品常常反映出对“他者”这一后现代伦理核心概念的哲思。本文运用后现代伦理观对其代表作《格洛丽亚的妓女们》、《穷人》和《欧洲中心》中诸多他者形象,以及专著《起伏》的伦理内涵进行了深度分析,揭示了沃尔曼的创作观本质上是以“自我”与“他者”的伦理关联为基础的后现代伦理观。总结其创作手法是运用移情回应他者叙事、面对他者“面容”、书写他者历史以消弭对他者暴力并维护他者正义。本文认为他的作品回归了文学的伦理价值,能引导人们走向善良与和平。沃尔曼的伦理观在后现代伦理碎片化和当今世界多元多极格局下具有极为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乔治·爱略特长篇小说叙事伦理研究——以《亚当·贝德》和《米德尔马契》为例125-131

摘要:作为维多利亚时期公认的道德大师,乔治·爱略特注重通过对叙事技巧的选择,使其作品更好地实现警世喻人的伦理诉求。以爱略特创作于不同时期的代表作《亚当·贝德》和《米德尔马契》为例,对其前后期创作中第三人称全知叙述的变迁进行叙事伦理视域下的对比解读可知,在爱略特隐藏于男性笔名之后的真实女性身份被公开后,她从前期不加掩饰的作者介入转变为后期采用互文等更为隐蔽的方式干涉叙事。通过借用男性的叙事权威,爱略特使小说的伦理主题最大限度得到读者和评论界的接受,令其创作的叙事形式与意在表达的伦理诉求得到了完美的契合。

理性的救赎与浪漫主义机体论--卡莱尔理性观研究132-142

摘要:卡莱尔的理性观,具有一段独特的发展史。三个各具特色的阶段,可以从中区分出来。第一阶段的理性观以逻辑的运作为主要内容,具有强烈的启蒙特征。康德的哲学思想,特别是《纯粹理性批评》中的理性学说是第二阶段理性观的主要来源。第三阶段建立在卡莱尔本人的认识资源基础之上,主要特征在于将浪漫主义机体论纳入认识领域。相关研究传统因为缺乏整体认识,故强调德国思想内容,而忽视浪漫主义因素。将卡莱尔的理性观作为一个发展的过程进行解读,不但可以深化对于理性观本身的理解,还可以展示卡莱尔早年的精神发展历程,以及他与时代思想之间的互文关系。

外语与外语教学杂志默认
2019外语教育教学研究论坛“新时代的外语教育教学:挑战、机遇与探索”(二号通知)149-149

摘要:进入新时代,我国外语教育面临新的挑战与机遇。“走出去”战略的实施、“一带一路”的建设及“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迫切需要外语基础扎实、国际视野宽广、家国情怀浓厚、擅长思辨沟通的高素质外语人才。为了更好地满足新时代国家对外语人才的需求,在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英语教学研究分会(CELEA)和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教育语言学研究专业委员会(CELA)的支持下,大连外国语大学外语教育研究团队及英语学院将联合《外语与外语教学》、《东北亚外语研究》和《语言教育》编辑部,于2019年11月8-10日举办2019外语教育教学研究论坛。

“跨语言及语境的元话语研究”国际学术会议150-150

摘要:随着元话语在语篇分析和语言教学中受到不断关注,吉林大学公共外语教育学院将于2019年10月18至20日召开“跨语言及语境的元话语研究”国际会议。会议旨在为国内外不同领域研究者、教师与学生提供学术交流契机,探讨元话语研究动态,分享研究成果。会议包括主旨发言、特邀发言、主编论坛、专题研讨、分组讨论、教学展示和海报等形式,涵盖但不限于如下议题:语言对比研究、写作与阅读、身份研究、语篇及体裁分析、修辞与论辩、EAP/ESP、语用与文体学、跨文化沟通、翻译与语料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