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语与外语教学杂志

发表咨询:400-808-1731

订阅咨询:400-808-1751

外语与外语教学杂志 CSSCI南大期刊 北大期刊 统计源期刊

Foreign Languages and Their Teaching

  • 21-1060/H 国内刊号
  • 1004-6038 国际刊号
  • 1.45 影响因子
  • 1-3个月下单 审稿周期
外语与外语教学是大连外国语大学主办的一本学术期刊,主要刊载该领域内的原创性研究论文、综述和评论等。杂志于1979年创刊,目前已被北大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维普收录(中)等知名数据库收录,是辽宁省教育厅主管的国家重点学术期刊之一。外语与外语教学在学术界享有很高的声誉和影响力,该期刊发表的文章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实践价值,为读者提供更多的实践案例和行业信息,得到了广大读者的广泛关注和引用。
栏目设置:语言研究、翻译研究、二语习得及应用、外语教学研究

外语与外语教学 2019年第02期杂志 文档列表

外语与外语教学杂志专题·二语语用研究
二语语用研究专栏主持人语1-1

摘要:二语语用属于语用学和二语研究的交叉领域,涵盖二语语用习得、二语语用教学和二语语用测试三个方面(任伟李思萦,2018)。二语语用先前一直被称作中介语语用。虽然术语转变是个渐变过程,我们无法确认究竟哪篇文献致使学界逐渐使用二语语用这一术语,但在Lo Castro(2011)和Ren(2011)后.

出国语境下国际学生汉语语用能力研究2-13

摘要:二语语用学界对于二语水平、出国学习时间长度和交际密度等因素对语用能力发展的影响仍意见不一。此外,现有相关研究,尤其是出国学习情境下的语用能力发展研究,大多考查英语作为目标语言,较少关注汉语作为目标语言。因此,本文采用横断式研究设计调查了来华留学生的汉语请求表达。数据通过背景知识问卷和8个场景的角色扮演进行收集,由2名汉语为母语的研究生对留学生们的请求角色扮演进行评分。研究通过对留学生们所获得的综合评分以及问卷中汇报的最近一次汉语成绩,来华留学时长,和使用汉语进行交流的密度进行相关分析。结果表明二语语用能力发展与出国期间使用二语进行交际的密度呈正相关,与二语水平及出国时长并无显著相关关系。

中国英语学习者二语会话语用非流利及其习得研究14-23

摘要:语用非流利指交际者因考虑面子、礼貌、情感、彼此关系等因素而产出的重复、停顿、修正等话语不连续现象,是说话人为实现人际目的而采取的一种互动,是语用能力的体现形式之一。本研究以圣巴巴拉美国英语口语语料库为参照语料,以自行录制的78名中国英语学习者自然会话为研究语料,对比分析二语会话中语用非流利的习得情况。结果发现:与本族语者相比,学习者使用更多的语用非流利,但多为语流延迟类的无词汇意义的语音片段,语用标记语较少且单一;多用非流利标记来调整会话和调理人际关系,较少调整信息传递。学习者具有一定的语用意识,交际意愿强烈,试图通过非流利标记来加强人际协同互动,但语用知识相对匮乏,且提取困难,'避免提及'现象较多。

中国非英语专业研究生直接抱怨语语用能力发展研究24-33

摘要:以往直接抱怨言语行为的研究聚焦于二语学习者中介语与母语或目的语的比较,鲜有针对学习者语用能力发展的研究。本研究以不同英语水平的非英语专业研究生和汉语本族语者的书面语篇补全任务(WDCT)为语料,结合回顾性访谈,考察不同水平英语学习者抱怨语语用能力发展的差异。语料分析涵盖三个维度:直接程度、附加语和内部修饰语(包括升级语和降级语)。结果表明,随着学习者语言水平的提高(1)抱怨的直接程度增加,(2)附加语数量随之增加,(3)升级语的使用频率随之增加,但大部分降级语使用频率减少。本研究对二语语用教学与习得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层级视域下来华外籍教师汉语语用自主性与社会文化适应研究34-42

摘要:随着我国高校国际合作办学的深入开展,来华外籍教师面临融入中国社会文化、教育环境和语言使用等问题。目前相关研究多聚焦外教教学和管理,本研究则基于层级视角探究在上海高校工作的8名不同语言背景的外教在汉语语用自主性和社会文化适应等方面的情况。研究结合口语话语填充任务、社会文化适应半结构化访谈、民族志观察及民族志访谈、微信朋友圈等多种工具收集数据,发现外教对机构、社会层级中的资源有不同的划分标准和组装利用方式,致使其汉语语用发展和语用选择呈现复杂的分化现象,与其对当地社会文化环境的适应过程相互作用。

外语与外语教学杂志语言研究
词汇概念及其包容性和选择趋向性特征阐释43-51

摘要:在词义研究中,有两个问题学界始终悬而未决:(1)词义到底是指词汇的'语义'、'意义'还是'概念'?(2)人们何以能凭借稳定的'词汇语义'就可获取语境中多变的'词汇意义'?对此,本文提出:从'词汇概念'切入,厘清词义三个层面之间的关系,揭示词汇概念的本质属性,可为研究这两个问题提供一个新的研究视角。结论有二:(1)词义在语言层面表现为稳定的'词汇语义',在使用层面表现为多变的'词汇意义',在概念层面表现为图式性的'词汇概念';'词汇概念'是'词汇语义'和'词汇意义'的后台操作基础,'词汇语义'借助'词汇概念'反映客观事物,'词汇意义'只有基于'词汇概念'才能在具体语境中得到适切的构建;(2)'词汇概念'具有两极性:一极寄居于'词汇语义'的语言物质外壳,与语言系统相连;另一极提供路径以通往词汇概念结构,与概念系统相连。基于这两点结论,本文进一步阐述'词汇概念'的包容性和选择趋向性特征,其中,包容性是'词汇概念'两极性的本质体现,而选择趋向性则是'词汇概念'的生物识别码。

焦点和话题结构的音系-句法接口理论:阐释、反思与展望52-62

摘要:近几年语言学接口理论的兴起,为焦点和话题结构的解读提供了一种新选择,这就是音系-句法接口的相关研究。从音系-句法接口来研究焦点和话题结构,可以为信息的语义突显以及表达提供新的解释,也印证了语言的信息交际功能离不开音系和句法的计算过程。本文旨在引入语言学的接口理论,尤其是最简方案以及优选论的音系制约条件等,启动并探索英汉语言表达和解释焦点和话题的不同方式,并最终为解释语言的信息结构寻求一种新的理论方法,从而打开焦点和话题结构研究的新视野。

辅以ERP实验技术的隐喻研究:回眸与前瞻63-72

摘要:本文述评了隐喻的ERP实证研究进展,总结了ERP成分的指示功能,初步揭示了隐喻现象背后的认知心理机制,指出存在的不足并对未来的发展予以展望,以期为今后基于ERP技术的隐喻加工机制研究提供启示和借鉴。本文提议隐喻的研究要:1)充分利用多种成分,从感觉通道入手,综合视觉、听觉、触觉通道探索隐喻加工过程,积极运用多种技术;2)关注个体差异性;3)注意跨语言、跨文化隐喻加工异同。

语料库驱动下的英语副词AGAIN语义演变历时研究73-83

摘要:历时、动态地研究英语副词的语义关联性和复杂性有助于还原该词义产生、扩张和嬗变规律。本研究从牛津英语词典、COHA和MED语料库中提取993-2009年间英语副词again全部语料,采用近邻聚类法统计该词语义聚类的时间节点,共分9个阶段;再随机抽取598个实例,人工统计各语义项在9个时间节点的分布情况,追溯各语义产生、渐变的规律和动因。结果显示,范畴属性、隐喻、转喻、主观化是导致英语副词again语义演变的综合诱因。本研究的发现既验证了词汇语义演变的语法化进程,又彰显了词汇多义性存在的合理性。

外语与外语教学杂志二语习得及应用
研究流程模拟式项目协作论文写作的教学效果预测:课堂环境感知视角84-91

摘要:本研究以课堂环境感知为视窗,探索EAP课程体系下研究流程模拟式项目协作论文写作(RBCPW)教学效果的预测因素。6个EAP班302名大二学生参加了16周RBCPW课程实践。聚类分析发现三类环境感知型式:消极型(即低关联度-高难度-低适宜度-低支持度)、中度积极型(即中关联度-中难度-中适宜度-高支持度)、高度积极型(即高关联度-低难度-高适宜度-中支持度)。回归分析表明,困难度、适宜度、支持度感知因素对教学效果的三个观测值(课程投入度、个人成绩、未来任务信心)有直接或间接预测性,但课堂环境感知与小组课程成绩关系不显著。本研究推断,学生主观学习需求、语言基础与RBCPW课程内容/要求的匹配度是良性课堂环境感知的关键,该结论对低年级本科阶段推广项目式论文写作教学有反思性启示。

学术写作课堂同伴互动低效的原因分析——基于四名中外博士生视角的个案研究92-99

摘要:为探讨同伴互动在研究生学术写作课堂上的现实地位和作用,本个案研究聚焦美国某高校研究型论文写作教学课堂上四位中外博士生对于写作过程中同伴互动所持的态度和阻碍有效同伴互动的因素。数据主要来源于学生的回顾性访谈,辅以课堂观察笔记和教师访谈。结果显示,能否建立良好的同伴主体间性是影响互动质量的主要因素,建立主体间性需要从写作主体语言文化背景、搭档配搭和任务设计等方面着手。

英语学习者口语复杂性、准确性的动态发展研究100-110

摘要:本研究基于复杂动态系统理论的视角,对非英语专业学生英语口语产出的复杂性、准确性的动态发展轨迹进行分析,并首次尝试使用复杂动态系统理论的变异性分析技术(移动极值图、移动相关性)探究复杂性和准确性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学习者英语口语产出复杂性和准确性均有所提高。个体学习者发展轨迹不遵循群体的发展趋势,表现出各自的非线性发展特点,且发展轨迹存在较高程度的变异性。复杂性、准确性各子系统之间相互影响,二者之间的动态关系随着时间而不断变化。复杂性和准确性在研究初期呈竞争性关系,后期逐渐转为支持性关系,即二者协同发展,证明了复杂动态系统理论的全面联结性特点。该研究对英语口语教学实践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语音要素对二语语音离变程度的影响研究111-118

摘要:语音离变指说话人的语音特征较标准语语音规范的偏离,而偏离程度与语音各要素具有密切关联。本文以英语语音离变为例,借助中国英语学习者语音数据库中的自然语料和经Praat修改音高参数获取的合成语料,利用E-Prime设计了语音感知实验,在四组听者中考察了音段音位(或称发音)和超音段音位(主要是语调)对二语语音离变程度的影响。结果显示,发音能够显著影响二语语音离变程度,而语调的作用依不同听者组而异:对英美教师组、英美学生组和中国教师组来说,语调没有显著性影响;对中国学生组而言,语调在发音符合目标语语音规范的前提下具有显著性作用。研究对语音教学和语音能力评估有启示意义。

外语与外语教学杂志文学研究
在“代沟”的背后——拜厄特四部曲中的20世纪60年代“文化领导权”之争119-127

摘要:西方战后出生的一代是最不遵循传统的一代,因此产生了人类历史上最难以化解的'代沟',而A.S.拜厄特四部曲呈现了以西方战后两代人的'代沟'为表象的'文化领导权'之争。拜厄特四部曲揭示出基督教的世俗化、老资产阶级僵化的思想与消费主义思维的碰撞及'新左翼'思潮都和'文化领导权'之争息息相关。四部曲除了肯定'文化领导权'之争带来了更多元和民主的思维与生活方式,还指出了其不利影响,表达了对那一代年轻人的同情和对化解当代资本主义文化危机的合理方式的期盼。

论原质视域下“不存在”的埃米莉128-136

摘要:《埃米莉的玫瑰》中,福克纳通过埃米莉·格里尔森这个离经叛道的人物塑造和反逻辑式的叙事策略表达出作家深邃的哲学意蕴和对人的普遍关注。以拉康和齐泽克对'原质'、'小客体'、'实在界'、'快感'、'剩余快感'的理论来阐释埃米莉这个怪诞的人物,人们会发现其人物形象的构建以及这个'不存在'的人物作为'原质',遮蔽了杰弗逊镇的符号系统并以异化的力量威胁着这个符号系统。然而,这个'不存在'的人物并非哲学上的'空无',而是福克纳在对内战后美国南方社会生活的洞悉和对'原质'感受的基础上,超越了时代的符号体系,在'真'与'实'之间所揭示出人的异化和分离的真相,为人们反思历史和伦理道德教化开创了现代主义的新途径。

《猫的摇篮》:后人类的政治启示录137-145

摘要:库尔特·冯内古特在小说《猫的摇篮》中虚构了一个南美岛国圣洛伦佐在科技成果不当使用的直接影响和残暴殖民政治的间接影响下走向灭亡的故事。圣洛伦佐的民众在科技和政治双重压榨下,表现出典型的后人类~①特征,他们不仅要遭受身体层面的暴力惩戒,而且要承受意识层面的强制改造。另外,小说还表达了后人类主体地位与科技客体地位互换的忧患意识,尤其勾勒出了科技与极权政治结合下,饱受压迫的后人类千疮百孔、不堪一击的一面。本文认为《猫的摇篮》是一部杰出的后人类的政治启示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