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语与外语教学杂志

发表咨询:400-808-1731

订阅咨询:400-808-1751

外语与外语教学杂志 CSSCI南大期刊 北大期刊 统计源期刊

Foreign Languages and Their Teaching

  • 21-1060/H 国内刊号
  • 1004-6038 国际刊号
  • 1.45 影响因子
  • 1-3个月下单 审稿周期
外语与外语教学是大连外国语大学主办的一本学术期刊,主要刊载该领域内的原创性研究论文、综述和评论等。杂志于1979年创刊,目前已被北大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维普收录(中)等知名数据库收录,是辽宁省教育厅主管的国家重点学术期刊之一。外语与外语教学在学术界享有很高的声誉和影响力,该期刊发表的文章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实践价值,为读者提供更多的实践案例和行业信息,得到了广大读者的广泛关注和引用。
栏目设置:语言研究、翻译研究、二语习得及应用、外语教学研究

外语与外语教学 2018年第03期杂志 文档列表

外语与外语教学杂志专题·国际发表与学术写作
我国理论语言学研究与海外1-6

摘要:我国的理论语言学研究经历了引进、消化、应用的阶段,目前已开始逐渐融入国际学术研究领域;近几年来国内学者在海外重要刊物的数量明显增长。然而,我们的语言学研究水平还很有限,所谓创新,还只是刚刚起步,还是在学习别人的基础上的试探性发展。在海外刊物发表的论文,多数还是利用中国的数据,汉语的语料,对国外的理论进行检验,尚未真正产生学术影响。有的甚至纯粹是为了凑文章数量而发表的作品。因此,在海外发表高质量的论文,出版有影响的专著应该是一个自然"外溢"的过程。也就是说,只有我们对汉语的研究达到了较高的水平,能够在汉语研究的基础上对已有的西方语言学理论形成真正的挑战或冲击,或提出新的语言学研究范式,我们的语言学研究才能真正走出去,对普通语言学理论做出应有的贡献。

国际化视野下文学研究的问题意识与理论创新7-12

摘要:学术国际化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统筹协调好国际发表和出版、国际合作项目、参与国际学术机构等一系列重要议题。以国际学术期刊为目标,用外文撰写论文要重视问题意识和理论创新。作为中国的外语研究者,研究问题的选择要兼顾普遍性与特殊性,关注中国问题、比较问题和前沿问题,同时认识到它们之间不是相互独立的,而是彼此交叉联系的。理论创新要运用从本土经验出发、理论交叉和对于西方理论普适化的质疑等不同路径,提出有新意的理论观点或者研究范式。

重视研究方法培养提高外语教师的国际发表意识13-21

摘要:语言学研究方法培养的缺乏造成广大中国外语教师难以在高水平国际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本文聚焦事件相关电位和语料库两种研究方法,探讨国际发表中实证研究方法为认知语言学理论提供"客观"证据这一趋势,阐明方法培养对中国外语教师的重要性。从事件相关电位方法的视角,我们论述了事件相关电位实验可以为认知语言学的概念整合理论、概念隐喻理论与认知语法提供实证研究的证据。从语料库方法的视角,我们探讨了语料库方法与认知语言学的结合已经成为一种新的研究趋势。最后我们强调指出,要加强外语教师关于研究方法的培养,为国际期刊发表打下良好的基础。

国际发表影响力——高校外语教师面临的新挑战22-28

摘要:通过对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领域发表的SSCI收录论文进行统计,本研究揭示了虽然我国内地语言学国际发表数量不断增加,但整体国际影响力却仍然微乎其微。结合本人从事科研及国际发表的亲身经历和体会,本文在从科研评价体系及个人职业发展的角度分析探讨了这一局面及问题。并从学者个人、中国学者团体、以及高校科研机构评价体系等层面提供了一些粗浅建议,以期引起国内同仁的思考与讨论。

外语与外语教学杂志语言研究
制图理论下英语“why+not+NP”结构的句法推导29-38

摘要:本文以制图理论为基础,探讨了英语中的"why+not+NP"结构的句法表现与句法推导。从表面上看,该结构似乎是由三个相互独立的词组合并而成的线性序列形式。通过细致的分析,我们论证该结构实际上是由一个具有完整语音表达式的特殊疑问句经历相关成分的移位和语音删略推导而成,残余成分在句法和语义上密切关联。根据这一分析,"why+not+NP"结构的句法推导涉及否定标记词not与名词词组NP的显性移位,为了凸显"not+NP"所具有的句子对比焦点信息,该序列之后的所有成分在语音式层面被语音删略。本文的分析不仅能够为"why+not+NP"结构提供合理的解释,还可以应用到"why+not+PP"以及"why+not+VP"等类似结构中。

边缘群体之再边缘化:“乞丐”媒体再现的边缘话语分析39-46

摘要:作为弱势群体,乞丐的边缘化地位与媒体再现紧密关联。本文借助边缘话语分析视角,通过分析由于媒体叙事话题聚焦偏颇而造成对这一边缘群体的再边缘化效应,揭示相关话语底层蕴含的意识形态立场。研究发现,媒体话语承载着叙事立场建构和人际关系的联结与分化功能;对乞丐的媒体再现在偏离宏大叙事、关注边缘群体的同时,由于聚焦行乞者的负面行为而再度边缘化了这一差异群体。研究在呼吁相关话语产制方关注社会责任的同时,倡导话语分析者借助分析实践介入公共社会事务管理。

外语与外语教学杂志二语习得及应用
认知加工视域下的节点词和节点效应研究47-54

摘要:节点词概念由新弗斯学派引入词汇语义搭配和语料库语言学研究。受研究方法和研究观点的影响,以往对节点词的研究仅强调其在加工中的数据意义,缺乏对其存在产生的理据、加工过程、以及在词汇习得中作用等方面的研究,使节点词在词汇语义加工中的作用未得到充分的认识和重视。本文依据Sinclair的扩展意义单位理论和基于使用的词汇语义加工理论,考察了节点词和节点效应在词汇语义加工中产生的理据、加工特点和作用。研究发现,节点词是语言因素和认知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它们在语义网络层的提取以整体加工为主;语义通达程度和节点效应是节点词激活的主要表征。节点效应与词汇加工程度、词汇有效习得程度相关。节点词在词项搭配和语义网络建构中的核心作用有利于培养二语学习者的词语使用水平。建议在二语词汇语义加工研究进一步明确节点词概念,重视节点词和节点效应在二语词汇习得过程中的作用。

二语模仿朗读中重音输入对重音输出的影响研究55-64

摘要:为改善中国二语学习者的重音输出模式、提高其重音输出正确率,本文以调核重音为研究对象,通过二语模仿朗读中重音输入和输出的匹配实验,探究输入对输出的影响,探讨此过程中影响重音输出的因素和提高其正确率的途径。实验结果表明重音输入是重音输出的主要影响因素,两者的一致率接近60%,关系呈现复杂性;正确重音输入是正确重音输出的主要来源,两者显著相关。此外,是否为标记调核和语调单位内部切分影响重音输出正确率。

英语专业课堂环境因素对学生消极学业情绪的影响研究65-76

摘要:在外语教学研究领域,除对焦虑情绪的研究之外,有关消极学业情绪的研究还不多见,尤其缺乏将外语课堂环境因素与学业情绪结合起来探讨两者之间关系的研究。本研究基于学业情绪控制-价值理论,采用混合研究方法探讨英语专业课堂环境因素对学生消极学业情绪影响的路径和机制。研究发现,研究者提出的八类课堂环境因素以不同的路径和强度对消极学业情绪各类型产生影响。在消极高唤醒情绪方面,教师反馈、学生自主性、学生间竞争、师生关系和教材认知质量能够对消极高唤醒情绪产生间接负向影响。同时,学生自主性、教材认知质量和学生间竞争对消极高唤醒情绪产生直接影响。而在消极低唤醒情绪方面,教师期望、学生自主性、学生间竞争、师生关系和教材认知质量对消极高唤醒情绪产生间接负向影响,而教师教学安排、教师反馈和学生自主性对消极低唤醒情绪产生直接负向影响。本研究对引导英语教师注重改善课堂环境下学生消极学业情绪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外语与外语教学杂志翻译研究
视觉文本翻译研究:理论、问题域与方法77-87

摘要:主流翻译研究长期持有两个不言自明的假设:翻译文本是语言符号构成的抽象物;语际翻译才是真正意义上的翻译。这两个假设将翻译建立在语言符号中心主义之上,但已经无法有效地解释视觉文本所带来的多种符号资源之间的翻译问题。本文从多模态的视角,对上述假设提出批评,进而提出三个新假设,并认为视觉文本的翻译研究需要关注以下四个核心问题域:视觉文本的"词汇"研究;视觉文本的"语法"研究;视觉文本的转换机制研究以及视觉文本的研究方法论。

诗译莎剧滥觞:新月派的新文学试验88-97

摘要: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中国莎学探索期,莎剧的白话散体翻译盛行,但邓以蛰、徐志摩、孙大雨、朱维基等新月同人先后以白话诗体形式翻译了莎剧片段,开创了诗译莎剧的先河。本文首先从文体、形式、语言等层面描写分析新月派翻译的诗体莎剧,然后结合副文本材料与当时的历史文化语境,探讨新月派诗译莎剧的目的与策略。研究发现,新月成员诗译莎剧的滥觞活动既是反思反拨五四以来"浪漫式"的文学翻译与创作,亦是用中文试验新文学的文体与诗体,以丰富中国新剧与新诗的题材内容和表现形式,从而建设成熟的中国新文学。本研究不仅揭示了诗译莎剧的源头,而且进一步透视了新月派的翻译文化。

文学契合论下李文俊的翻译观及其对译者研究的启示98-105

摘要:威廉·福克纳作为西方现代文学的意识流大师,自1958年译介进中国已近六十年。中国当代杰出学者和翻译家李文俊,虽以其所译福克纳作品而享誉甚高,但学界有关其翻译思想的专门研究还相当匮乏。本文基于对李译福克纳及相关副文本的多维考察,尝试解读李文俊的翻译观。分析认为李文俊作为新时期民族文学建构的重要参与者,其翻译观本质上表现为在翻译使命、译介合法性和读者意识的冲突中寻求契合。本研究也为译者操控问题提供了一些启示。

外语与外语教学杂志文学与批评研究
杰克·克鲁亚克的自发式写作风格探究106-114

摘要:美国"垮掉的一代"文学的代表人物杰克·克鲁亚克传承了自发式写作风格,在其小说、诗歌和绘画创作中均有凸显。自发式写作风格的美学特征主要表现为放弃传统的反复修改原则,抛却时空概念的束缚,倡导思绪的瞬间迸发和流通无碍,表达作者最初的真实情感,实现作者感情与作品主题的高度契合。自发式写作风格的创作手法上表现为叙述时空错综化、主题多样化和叙述层次多重化等。克鲁亚克作为自发式写作风格的践行者,不仅倡导和发展了自发式写作风格,同时也影响了"垮掉的一代"文学运动的其他代表人物的写作风格,最终成就"垮掉的一代"文学发展巅峰。

“换装”与“换位”——论菲利普·罗斯《狂热者艾利》中的犹太性115-124

摘要:犹太性是菲利普·罗斯作品中所表现的重要主题之一。在细读文本基础上,本文通过对其小说《狂热者艾利》中主人公艾利"换装"这一隐喻性行为的解读与剖析,旨在阐释罗斯是如何解决美国犹太人与二战犹太幸存者之间的冲突和矛盾以及犹太民族如何在美国社会更好地生存和发展,从而揭示罗斯在作品中所倡导的"换位"思考、尊重犹太文化传统、回归犹太民族本性的犹太伦理思想。

公共性:鲁迅对王尔德的接收与转化125-134

摘要:就其思想资源而言,鲁迅具有民族性和世界性的双重底色,这一特征决定了他既坚守传统,同时又向世界敞开,无疑这也构成了他本人积极译介王尔德的前提和基础。本文通过比较鲁迅的《野草》(1927)与王尔德作品的同中之异,指出:鲁迅在译介王尔德的过程中,不仅接受和借鉴了王尔德唯美颓废主义文学的积极因素(色彩、意象和象征手法的运用),而且立足于中国的实际,在追求文学"公共性"的过程中,大胆地对唯美颓废主义的思想内核进行转化和超越,从而在其文学创作中成功实现了民族性与世界性的融合。

西方科幻小说的反技术异化隐喻研究135-141

摘要:科幻小说的文学特质表现为情节奇幻和前瞻性技术观;其思想特质是通过奇幻的人物和情节安排来折射社会伦理取向、批判现实。科幻小说中作者文化意识和伦理取向的成功映像与对接往往需要隐喻的手段来实现,"所指""能指"的"相似性"是隐喻对接转换的认知基础。本文借分析19、20和21世纪的三本代表性科幻小说(《弗兰肯斯坦》、《万有引力之虹》、《羚羊与秧鸡》)中的隐喻手法的使用,论证"隐喻"不是多象征符号的后现代主义表现手段,而是作者控诉技术异化伦理观的明确表述。在科技改变生活并带来多重隐患的时代背景下,重读经典作品并获取文学审美价值以外的技术伦理价值内核对社会绿色发展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外语与外语教学杂志默认
ABSTRACTS142-147

上海交通大学2018年“叙事学暑期高端研讨会”(第二届)通知150-150

摘要:(中国·上海,2018年7月16-18日)为给广大叙事学研究者,特别是青年教师和研究生提供学习叙事学理论和研究方法的平台,共同探讨叙事学领域的前沿话题,追踪学术热点,开拓学术视野,上海交通大学外国语学院、国际学术期刊Frontiers of Narrative Studies(De Gruyter)、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叙事研究所”定于2018年7月16—18日在上海交通大学外国语学院举办2018年“叙事学暑期高端研讨会”(第二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