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语与外语教学杂志

发表咨询:400-808-1731

订阅咨询:400-808-1751

外语与外语教学杂志 CSSCI南大期刊 北大期刊 统计源期刊

Foreign Languages and Their Teaching

  • 21-1060/H 国内刊号
  • 1004-6038 国际刊号
  • 1.45 影响因子
  • 1-3个月下单 审稿周期
外语与外语教学是大连外国语大学主办的一本学术期刊,主要刊载该领域内的原创性研究论文、综述和评论等。杂志于1979年创刊,目前已被北大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维普收录(中)等知名数据库收录,是辽宁省教育厅主管的国家重点学术期刊之一。外语与外语教学在学术界享有很高的声誉和影响力,该期刊发表的文章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实践价值,为读者提供更多的实践案例和行业信息,得到了广大读者的广泛关注和引用。
栏目设置:语言研究、翻译研究、二语习得及应用、外语教学研究

外语与外语教学 2017年第02期杂志 文档列表

外语与外语教学杂志专题·跨文化教育
走向跨文化教育:孙有中教授和Janet Bennett博士学术对话1-8

摘要:本文是对孙有中教授与JanetM.Bennett博士的联合采访实录。孙教授和Bennett博士探讨了全球化背景下外语教育乃至整个高等教育与跨文化教育的关系,进而揭示了在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中实施跨文化教育的有效途径。在他们的对话中,Bennett还阐释了如何运用DMIS模型进行跨文化交际研究,介绍了她领导的跨文化交际学院的使命和她的团队最新研发的跨文化能力量表。孙有中教授则倡导外语教育走向跨文化教育,培养高层次国际化人才。他们的真知灼见不仅有助于我们反思当前外语教育的改革方向,而且对推进跨文化交际研究具有重要启示。

融合跨文化能力与大学英语教学的行动研究9-17

摘要:大学英语课堂是培养大学生跨文化能力的重要场所。本文的目的是探索如何在大学英语教学过程中,有机融合跨文化能力培养,实现大学生英语技能和跨文化能力的共同发展。本研究采用行动研究的方法,在大学二年级综合英语课上进行了两轮教学实践,通过对教学目标及任务设计、实施过程以及教学效果的持续观察、反思和反复实践,构建了”产出型语言文化融合武教学模式”。该模式不仅有助于学生提高语言应用技能,还可促进他们在中国的外语教育环境下,恰当、有效地解读异域文化,联系本族文化,更加深刻地认识自我与他人,培养开放、包容的观念和态度。

大学英语课程评估与跨文化能力培养的实证研究18-25

摘要:跨文化能力培养已成为当前大学英语课程改革的重点之一。为提升跨文化教学效率,为大学英语课程改革提供依据,本研究采用非语言专业英语课程评估数据,运用调查问卷与深度访谈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分析探讨了大学英语技能课程中影响跨文化能力水平的重要因素。研究结果表明:学生课堂投入、自主学习能力和教学方法的有效性等课程因素对跨文化能力的总体水平和具体维度有着重要影响,而英语技能的提升程度和课程满意度对跨文化能力没有显著影响;不同学生背景和校园学习环境与跨文化能力水平之间均有显著性差异。研究显示的课程因素与跨文化能力的内在关系,对于系统构建外语教学中的跨文化能力培养方式,优化跨文化教学方法,有着实践指导意义。

外语与外语教学杂志语言研究
上海交通大学2017年叙事学暑期高端研讨会启事25-25

摘要:为给广大叙事学研究者,特别是青年教师和研究生提供学习叙事学理论和研究方法的平台,共同探讨叙事学领域的前沿话题,追踪学术热点,开拓学术视野,上海交通大学外国语学院、国际学术期刊Frontiers of Narrative Studies(DeGruyter)定于2017年7月18—20日在上海交通大学外国语学院举办2017年叙事学暑期高端研讨会。

哲学阐释学视域下的政治语言学:哲学基础、语言观与政治观问题26-37

摘要:政治语言学学科建设需要哲学基础作为支撑。从人类中心论范式入手,在整合理性主义与经验主义认识论基础上,通过引入哲学解释学语言本体论思想,我们为政治语言学奠定了哲学解释学的哲学基础,形成了人、语言、政治世界三元并立的主体对话关系。在此基础上,分别提出了学科意义上的以文本中心论作为本体论、意义建构论作为认识论、互文一对话论作为方法论的政治语言学语言观;以话语中心论作为为本体论、话语建构论作为认识论、话语实践论作为方法论的政治语言学政治观。形成了以政治文本和政治话语为中心及基本单位,以文本分析与话语分析为基本研究方法,分别在语言学和政治学两个平面上对语言与政治共变关系进行描写性与解释性研究的理论框架和分析工具。政治语言学研究的实质是通过在场的政治文本或政治话语揭启不在场的权力与知识的共生关系以及意识形态的符号化折射与映现关系。

局部语法与系统功能语法的互补性初探——以评价子语言为例38-47

摘要:系统功能语言学和语料库语言学都关注使用中的语言,在语境、词汇-语法、系统-语篇、频率-概率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对话空间。本研究聚焦评价子语言,探讨语料库驱动的局部语法与系统功能语法理论的互补性。局部语法聚焦功能受限的子语言,以词汇-型式组合体为单位,描写功能成分与型式成分之间的匹配。研究发现,评价局部语法对显性的评价形式做出了可靠的识别、功能分析和量化描写,进一步验证和发展了评价理论的态度系统,与评价词汇为中心的方法形成了有益的补充。此外,与系统功能语法的语域模型、及物语法构型和语言整体的聚合系统相比,局部语法主张水平方向和垂直方向交织的共现语境观,构建词汇-型式组合体的局部语法构型,观察特定功能子语言的共现语篇和互文语篇,二者具有明显的互补性。这表明局部语法可以搭建语料库语言学与系统功能语言学进一步对话的桥梁,推动二者在语言意义的研究中实现进一步融合。

论语义波的三维分形模型:合法化语码理论与系统功能语言学的界面研究48-60

摘要:语义波是合法化语码理论与系统功能语言学的对话焦点。合法化语码理论的语义波依据具体语境来定义语义引力与语义密度。而系统功能语言学从语篇出发,并提出质量与存在的概念对其改造,关注信息流动的语义波。通过分析语义波的语境与语篇维度,可以发现合法化语码理论的语义波存在客观显化的识别标准缺失以及语义参数选择的难题,而系统功能语言学对其改造仅停留于语义层,未能充分重塑语义波的动态语义框架。本文从语义波的分形视角出发,认为分形是语义波的根本属性,是合法化语码理论与系统功能语言学的语义波研究契合的共同基础。本文以语义密度为优选,指出语义波的不同复杂性分形途径,构建了语义波的语境、语义、语法的三维一体分形模型,这为语义波的识别与判断提供了显性客观的转化手段,促进了合法化语码理论与系统功能语言学在语义波研究上的进一步契合。

外语与外语教学杂志二语习得及应用
汉、英本族语者时间思维方式对母语和二语加工的影响61-69

摘要:本研究以检验“思维方式影响语言加工”假说为理论起点,以汉、英本族语者为研究对象,通过两个心理学实验分别探索了时间思维方式对母语及二语加工的影响。每个实验包括时间排序任务和启动任务。时间排序任务要求受试将几组描绘事件变化发展的图片按照正确的时间顺序进行排列,以考察受试思考时间的水平或垂直倾向性。启动任务要求受试在计算机上先后判断一个非语言的水平或垂直启动刺激以及一个描述时间关系的目标语句是否正确,其目的在于考察非语言的启动刺激对受试加工语言目标刺激的反应时间是否产生影响。实验结果显示:1)习惯性思维方式对于母语的加工有着重要的影响。受试思考时间的水平或垂直倾向性使其在相应启动条件下加工目标语句的速度明显快于另一种启动条件;2)与习惯性思维方式作用于母语的效果类似,习惯性思维方式对于第二语言的加工也有着重要的影响。以上结果初步验证了”思维方式影响语言加工”假说。

教学语伴手势与话语因素的协同模式研究70-80

摘要:本研究借鉴辩证认知理论的批判性话语分析视角,使用批量国内高校英语课堂教学的多模态语料,通过量化提取和二元回归分析手段来揭示教师支架对话中语伴手势、话轮类型和支架策略的互动特征以及这三者协同对支架效果的影响。结果发现:支架类话轮中的手势种类及频次(尤其是指示类和语用类手势)最多且成功率高;支架策略中的“提问类”和“解释类”策略使用频率较高,其中前者与手势协同较能促进支架成功;后者则有消极作用。二元回归分析还发现,手势类型、话轮类型和支架策略三者均对支架效果有显著影响。其中“支架类话轮”中的手势使用频率对支架效果有显著积极影响。“提问策略”使用也会影响改善支架效果。而“操作类手势”和“解释策略”则对支架效果有显著消极影响。

学习者叙实类外壳名词的搭配构式发展特征81-89

摘要:本文基于学习者语料库数据,以搭配构式理论为框架,分析不同阶段学习者叙实类外壳名词的使用情况,考察中国学生搭配构式知识的发展特征。研究表明,学生的搭配构式知识随着学习阶段的提高有所发展,但是整体上中国学生对外壳名词的语义特点和语篇功能掌握不够。和本族语者相比,中国学生不善于使用“外壳-内含复合体”来阐述外壳名词的具体信息,语言输出缺乏衔接性和复杂性;在某些搭配构式的使用上存在少用和误用现象。形成以上特点的主要因素是学习者对外壳名词缺乏了解以及概念讦移.

工作记忆容量和任务频次对中国英语学习者口语产出的影响90-98

摘要:本研究探讨工作记忆容量和任务频次对英语学习者口语产出的影响。二十四位来自中国某理工大学的中等水平英语学习者参加了本次研究。研究者通过电脑版阅读广度测试测量了受试的工作记忆容量,以复述故事的方式收集了受试的三次口语产出数据,从准确度、复杂度和流利度三个维度对受试的口语产出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工作记忆容量制约口语产出的流利度和准确度,增加任务频次能提高口语产出的准确度、复杂度和流利度。数据分析进一步表明,任务频次的增加更能帮助工作记忆容量低的受试提高口语产出的准确度。研究者认为,工作记忆容量与口语产出的变化有一定关系,重复练习有助于学习者释放认知资源,有效提高其口语水平。

外语与外语教学杂志翻译研究
肯尼斯·雷克思罗斯译笔下的中国女诗人99-107

摘要:肯尼斯·雷克思罗斯是第一位将中国女诗人作品较有体系地译介到西方文化的学者。在他的译作中,雷克思罗斯凸显了中国女诗人作品中的闺怨、自然和女性书写三个主题。通过对雷克思罗斯译本特色和翻译策略的分析,本文讨论了雷克思罗斯何以会在译本中选择这三类题材的中国女诗人作品;以及他如何根据二战后美国社会的文化发展需求和自身创作思想体系的建构需求,在译文中对作品进行了创意英译。雷克思罗斯对中国女诗人作品的选择原则和翻译策略体现了他为寻求二战后美国年轻一代摆脱内心深处异化感、疏离感的有效途径所进行的创作探索。

汉学家译注中的文化形象建构——以《离骚》的三种译注为例108-115

摘要:本文通过比较宇文所安、沃森、霍克思在《离骚》英译注释中建构的“文化英雄”形象、“美人”形象、“巫”形象和“神”形象的异同,运用形象学、训诂学分析了不同形象的表现形式及其背后不同译者的文化价值观、学术思想和文化态度。研究发现,在三种译注里的文化形象建构中,宇文所安倾向于儒家圣人形象的“圣化”和中国神话人物形象的“神化”;沃森注重儒家和道家形象的世俗化;霍克思则兼顾形象的中西合璧化。由此认为,宇文所安和沃森的注释,基本遵循了中国古代楚辞学家的训诂学释义,霍克思的译注既传承了中国民族文化的传统,又注重西方读者的接受。但是,由于自身的西方本土文化身份和对文献背景考据的不足,他们对中国文化形象的建构必然存在误读。尽管如此,这些汉学家的译注对中国典籍的译注与传播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外语与外语教学杂志文学与批评研究
《道德经》的西方生态旅行:得与失——比较文学视野116-126

摘要:随着全球环境形势的恶化,发轫于西方的文学研究新范式——生态批评,已发展成为国际性的多元文化批评运动,跨文化生态重释经典也因此成其为重要的研究议题。中华文化经典《道德经》因具有强烈的自然主义取向而成了西方生态学者热评的著作,他们从多角度对其进行生态阐释,发掘其生态内涵,借以绿化西方主流文化生态,进而消解其主导性的人类中心主义思维惯性。然而,在审查他们的研究后发现,他们对《道德经》的生态理解存在严重的偏颇,主要是由于他们站在生态中心主义的立场,对《道德经》进行二元切割,偏重其生态维度,而淡化、甚至忽视其社会维度——社会公正,更未深究二者之间的复杂纠葛,从而导致对《道德经》的严重误读。为此,作为中国生态学者,我们应站在环境公正的立场,透过生态整体的视野,全面准确地把握《道德经》的内涵,以构建兼容生态公正与社会公正的可行性、可持续的道家生态伦理。

生态女性主义在国内批评实践中的问题探究127-139

摘要:生态女性主义批评来到中国的十几年间,已经取得了长足进步,成为国内环境批评及性别研究的一支重要力量,但是对该思想运动内部的支派尤其是文化生态女性主义的辨析,以及对与生态女性主义联系密切的其他环境思想运动,尤其是深层生态学和社会生态学的区分,仍然是亟待关注和解决的问题。从以上问题出发,并基于对2001—2010十年间中国生态女性主义论文采样的描述,本文研究指出,旨在进一步破除二元论、强调联系原则的生态女性主义,应该更注重整体性视角,从而为自身获取更广阔、更有价值的批评实践空间。

福克纳的南方叙事与土地140-145

摘要:福克纳的文学创作具有浓郁的南方叙事特征,土地是这一叙事的重要主题之一,而对这一主题的剖析有助于深度理解其创作意图和思想内涵。在福克纳的笔下,土地不仅具有重要的生态意义,还是对紧张族裔关系的隐喻,更重要的是它蕴含着福克纳对旧有南方社会文化的故土挽歌情怀,通过从这三个层面对土地的解析,福克纳的生态整体观和美国南方情节得以呈现。分析福克纳的南方叙事与土地主题之间的绵密复杂的关系,有助于我们从多元视角阐释与解读福克纳的生态观。

外语与外语教学杂志英文摘要
Toward Intercultural Education:A Dialog Between Professor Sun Youzhong and Dr. JanetBennett146-1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