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语与外语教学杂志

发表咨询:400-808-1731

订阅咨询:400-808-1751

外语与外语教学杂志 CSSCI南大期刊 北大期刊 统计源期刊

Foreign Languages and Their Teaching

  • 21-1060/H 国内刊号
  • 1004-6038 国际刊号
  • 1.45 影响因子
  • 1-3个月下单 审稿周期
外语与外语教学是大连外国语大学主办的一本学术期刊,主要刊载该领域内的原创性研究论文、综述和评论等。杂志于1979年创刊,目前已被北大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维普收录(中)等知名数据库收录,是辽宁省教育厅主管的国家重点学术期刊之一。外语与外语教学在学术界享有很高的声誉和影响力,该期刊发表的文章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实践价值,为读者提供更多的实践案例和行业信息,得到了广大读者的广泛关注和引用。
栏目设置:语言研究、翻译研究、二语习得及应用、外语教学研究

外语与外语教学 2016年第06期杂志 文档列表

外语与外语教学杂志专题·政治语言学研究
“克里米亚”作为语言意识形象的政治语言学研究——以普京国情咨文文本为例1-11

摘要:语言意识形象是心理语言学和语言文化学等学科关注的跨学科问题。随着政治语言学的兴起,政治文本与民族语言意识形象之间的关系问题研究提到议事日程。俄语语言意识形象“克里米亚”历经历史上的三个发展阶段后获得新的内涵。我们通过对俄罗斯总统普京2014年底发表国情咨文的研究证明:国家领袖的政治话语重新塑造了“克里米亚”作为语言意识形象的内容,克里米亚成为多样的、团结一致的俄罗斯民族及中央集权制俄罗斯国家形成的精神起源地。国情咨文中定义的“克里米亚”语言意识形象将影响俄罗斯人对“克里米亚”的认知。当代俄罗斯政治文本影响民族语言意识形象的发展和变化,政治文本与语言意识之间存在相互影响的共变关系。

危机语境下媒体信息的言据性及其语用分析12-21

摘要:本文从言据性的主体性出发,结合突发事件新闻会的危机语境特殊性,考察发言人话语中言据性的认知立场和相关语言特征,借助Spencer—Oatey“和谐管理模式”解释言据性语言选择的动机及语用原则。研究认为,发言人话语中的言据性形式并不一定完全与实际信息来源相符,发言人依据危机语境下的交际目的和人际语用原则来选择语言形式,并利用言据性来协调人际交往关系。

中国近代“社会理想”的话语建构——基于晚清、民国两大期刊数据库的分析22-30

摘要:本文以“晚清期刊全文数据库”和“民国时期期刊全文数据库”为依据,依循扎根理论的路径,对中国近代更具广泛代表性的“社会理想”进行了话语分析,探讨其与当今“中国梦”的关联,并就相关问题展开了讨论。研究发现当今“中国梦”与近代“社会理想”既有联系也有区别,其相通之处表明,“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和“人民幸福”既是中国国家的梦也是中国人民的梦,其核心“民族复兴”所凝聚的历史意涵和民族情感,使得它不仅构成了近代中国人国族认同的基础,在当今也仍是促进国族认同的强大力量;但其不同也表明,“民族复兴”具有极强的时代性,因此如何敏锐地体察人民的时代需求,及时做出呼应并采取行之有效的举措,是执政者所面临的重要考验。

政治地理学视阈与“越境的”日本现代主义诗歌时空叙事——以安西冬卫的诗为例31-41

摘要:在日本近现代史中,日本的“外地”是日本帝国主义对外进行军事侵略和殖民扩张的产物。它不仅是一个历史性存在空间,更是一个政治性地理空间。本文以曾经生活在日本殖民地中国大连的日本现代主义诗人安西冬卫的诗作为例,从政治地理学视阈对日本现代主义诗歌并非发生于本土,而是孕育于日本的“外地”政治地理空间——中国大连这一事实加以论证,剖析了安西冬卫诗作中的政治地理学隐喻,辨析了日本现代主义诗歌侵略与殖民的本质属性。研究表明,政治地理学是审视“越境”的日本现代主义诗歌的重要视角,通过历史与地理的立体思维对日本现代主义诗歌的时空叙事作以考察,可以揭示被掩盖和遗忘的日本现代主义诗歌发生史的真相。

中美政治道歉言语行为对比研究42-55

摘要:本研究以中美政治道歉言语行为真实语料为基础,以文化语用学理论为框架,在综合分析政治道歉的定义、特征、适切条件的基础上,从政治道歉的言外之力明示手段和政治道歉策略的选用两方面探讨了中美政治道歉言语行为的异同。研究结果表明,中国政治道歉话语言外之力指示手段可分为“道歉/歉意”类、“深感不安/内疚”类和“对不起”类三个类别,而美国政治道歉则主要采用“apologize/apology”类、“regret”类、“sorry”类及其他四类言外之力指示手段。针对道歉策略的对比分析揭示了中美两种不同的政治道歉倾向,即中国政治家倾向于构建敢于认错、勇于担责、主动弥补过错的形象,而美国政治家尽管也能承认错误且表现出主动弥补过错的意愿,但在很大程度上表现出的是一种善于对自己的过错进行辩解和无为承诺,但缺乏担当责任的特征。本文进一步从中美文化中政治道歉的内涵、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和语境文化三方面对以上差异进行了社会文化动因分析,揭示产生差异的深层次原因,并简要讨论了本研究结果对于增强政治互信,改善国际关系的意义。

外语与外语教学杂志二语习得及应用
输出任务类型和词语意象性对英语学习者词汇习得的影响56-65

摘要:本研究采用2×2混合因素设计调查输出任务类型和词语意象性对英语学习者词汇习得的影响。研究发现,任务类型效应某种程度上受到词语意象性的制约。在接受性词汇知识方面,中等任务类型效应只体现在词语意象性低水平上;意象性效应存在于每个任务中,但是效应大小不同。在产出性词汇知识方面,不管意象性水平如何,任务类型效应都很大;低中等意象性效应只出现在组句中。研究表明,除词语加工方式之外,词汇习得也受到注意力的分散、词语意象性和词汇知识类型的影响。

限时写作条件下任务前构思和在线构思对二语写作语言表现的影响66-74

摘要:本文探讨了任务前构思与在线构思两种不同的构思方式在限时写作条件下对二语写作语言表现的影响。两个二语水平层次的120名中国大学非英语专业学生参与了实验,对他们的文本进行了流利度、准确度、复杂度的统计与分析。结果发现,写作者在任务前构思的条件下写作的流利度有显著提高,准确度、句法复杂度也有提高,但幅度不显著,而词汇复杂度在在线构思的条件下有一定提高,但幅度也不显著。二语水平与不同构思方式对写作的流利度和准确度没有交互影响,对写作的复杂度有交互影响,任务前构思对二语水平高的写作者在句法复杂度和词汇复杂度方面都有促进作用,而对低水平写作者没有帮助。以上结果表明任务前构思与在线构思对二语写作语言表现有不同的作用,这对二语写作教学与测试都有一定的启示。

中国英语学习者主谓一致在线加工的研究——一项自定步速阅读实验75-86

摘要:中国英语学习者能否达到类似母语者的在线自动加工主谓一致的能力,目前尚存争议。本研究采用自定步速阅读的研究范式,考察了两组英语水平相并的学习者被试在主谓相邻和不相邻条件下在线加工主谓(不)一致的反应时,同时考察被试的语言水平、工作记忆容量和其反应时的相关性。结果表明:1)两组学习者被试在两种条件下,都没有达到类似母语者的自动加工能力;2)在主谓相邻条件下,水平较高的学习者被试和水平较低的学习者被试的反应时存在显著差异;3)在主谓不相邻的条件下,学习者的工作记忆容量和其反应时呈显著相关。研究结果验证”形态一致性假设”和ACT自动性理论框架,对当前的外语教学具有一定的启发意义。

外语与外语教学杂志翻译研究
论中国特色文化词汇的翻译87-93

摘要:本文从文化翻译观入手,探讨中国特色文化词汇的翻译。作者指出中国特色文化词汇的翻译难点就在于“空缺”现象,并将中国特色文化词汇的翻译分为“完全空缺”和“不完全空缺”两类,并针对性地提出相应的翻译策略:(1)完全空缺时,音译直译优先,初次出现辅以释义;(2)部分空缺时,文本和超文本因素决定了翻译策略的多样化。最后,作者对中国特色文化词汇翻译研究的前景作了展望。

基于可比语料库的翻译英语衔接显化研究94-102

摘要:现有语料库翻译学研究,多数限于描述译文的词汇运用,少量涉及句法特征,对译文语篇特征的关注较少。本研究借助在线文本分析工具Coh—Metrix,对比了汉译英翻译英语和原创英语中的25项语篇衔接特征。研究发现,翻译英语中有多项语法和词汇衔接特征与原创英语存在显著差异,呈现出衔接显化的特点。其中语法衔接突出表现为多用各类连词。词汇衔接方面,以语篇中句间实词重复现象为典型特征。英语译文的语法衔接显化,大致可从汉语重意合,英语重形合得到解释。而词汇衔接显化,可能与汉语源语特征以及英语译文中多用高频词和泛义词有关。本文还就衔接显化作为翻译普遍性特征进行了讨论。

“厚译”究竟有多厚?——西方翻译理论批评与反思之一103-112

摘要:本文围绕西方“厚译”概念进行了理论上的反思,并在实践上进行了层次性的划分。“厚译”之厚,既表现于实践上,也表现于厚重的内容和众多的研究视角。“厚译”导自“厚描”,但在批评性分析中,又止于称谓本身。本文回答了一系列问题,如“厚译”者的身份属性、“厚译”的性质等。“厚译”是实现译者学者化的一个有效路径。成功的“厚译”,是深度传播文化、满足特定读者需求的物质基础。

重译本多维度关系研究——以《老人与海》的译介为例113-122

摘要:在经典名著的译介与重译研究中,最有效的方法莫过于以时间为轴,获得对作品各个阶段的重译历史与整体译介发展趋势的直观认识。但平面、单一的时间维度又不足以涵盖和描画各个译本之间异常复杂的交错关系,因此我们通过将《老人与海》的重译本置于多重维度构建的脉络中加以考察的方法,沿着由整体勾勒到局部聚焦的思路,由对“重译”与“重印”关系的勾勒,进入重译本之间关系的探查,发掘出“增补性”、“笼罩关系”、“冷翻译”与“热翻译”、“主动重译”与“被动重译”的多重维度关系。其中,“增补性”以更加包容的视角,重申了重译本存在的价值;“笼罩关系”揭示了后继译本试图挣脱前译束缚的行进历程。对译本多重纬度关系的挖掘,弥补了时间轴对重译历史刻画的不足,向形成更加客观、全面的重译评价标准迈进了一步。

论创译的名与实123-130

摘要:目前,形形色色的边沿翻译现象引发了译学界对”何为翻译?”的讨论并由此生发对创译的进一步思考。描写翻译学研究范武对翻译的重新定义为我们认识创译的性质提供了思路。本文从这一视角,厘清了创译的定位、定义及其运作机制。我们认为,它是一种特色翻译,是在目的语系统中,对源文本进行编辑、重组、创作性重写、创意性重构等的转述方式,以实现目标话语的表达性与目的性的文本,其方式可以为单模态或多模态。其机制表现为双文化的椭圆形折射与翻译的阐释性机制。基本形态包括文学翻译与现代语言服务行业中出现的边沿性变文本。

外语与外语教学杂志文学与批评研究
论《摘果人》的道德寓意131-137

摘要:道德是文学创作的永恒主题之一,也是文学创作由个别上升至普遍从而超越社会现实的重要表现。然而,苏格兰小说家罗宾·詹金斯的成名作《摘果人》则将具有普遍性的人类道德问题,置于具体的历史和自然背景之中,将道德问题与纳粹、阶级与宗教等联系起来,从道德的视角反观社会现实。本文在探析主要人物杜勒尔莫名厌恶残疾人卡鲁姆的基础上,挖掘杜勒尔与纳粹思想之间的联系,探讨小说中阶级与宗教元素对善恶行为选择的影响,及其显示的对人类自身和自然的认知,以此揭示出小说道德寓意的张力所在。

权力镜像下的孤独——马尔克斯《族长的没落》中的权力问题138-146

摘要:作为拉美魔幻现实主义的代表作家,加西亚·马尔克斯笔下的两大主题是权力与孤独。其长篇小说《族长的没落》用一种“密码”式的写作对这两大主题做了形象的辩证阐释,这套“密码”的逻辑就是:权力是通过制造镜像来实现的,而一旦镜像产生映射作用,则反而会凸显“权力的孤独”;越是孤独,权力越是极力从镜像中解除孤独,而镜像则进一步将权力引向更深的孤独;因此,作为拉美地区“极权”象征的族长就是在这样的悖谬之中最终被权力异化。

外语与外语教学杂志英文摘要
英文摘要147-1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