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语与外语教学杂志

发表咨询:400-808-1731

订阅咨询:400-808-1751

外语与外语教学杂志 CSSCI南大期刊 北大期刊 统计源期刊

Foreign Languages and Their Teaching

  • 21-1060/H 国内刊号
  • 1004-6038 国际刊号
  • 1.45 影响因子
  • 1-3个月下单 审稿周期
外语与外语教学是大连外国语大学主办的一本学术期刊,主要刊载该领域内的原创性研究论文、综述和评论等。杂志于1979年创刊,目前已被北大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维普收录(中)等知名数据库收录,是辽宁省教育厅主管的国家重点学术期刊之一。外语与外语教学在学术界享有很高的声誉和影响力,该期刊发表的文章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实践价值,为读者提供更多的实践案例和行业信息,得到了广大读者的广泛关注和引用。
栏目设置:语言研究、翻译研究、二语习得及应用、外语教学研究

外语与外语教学 2016年第02期杂志 文档列表

外语与外语教学杂志批评话语分析专栏
批评话语分析精髓之再认识——从与批评话语分析相关的三个问题谈起1-9

摘要:基于对评话语分析在中国语境中的发展及现状的反思,本文对关于批评话语分析与系统功能语言学、与积极话语分析关系的一些观点进行质疑,并讨论批评话语分析的跨学科应用问题,强调有必要进一步确认批评话语分析的精髓,即批评话语分析注重探索话语在社会生活各个领域中发挥的作用,同时这种探索要建立在扎实的对文本的语言学分析基础之上。

沃尔夫、巴赫金和批评话语分析10-18

摘要:虽然人们很少说明,但批评语言学和批评话语分析的一些最核心的主张深受沃尔夫和巴赫金语言观的影响。这些主张包括:1)语言饱含意识形态,不同的说话方式表达对经验的不同分析和评价;2)语言变体反映和表达社会结构中的差异;3)语言运用是社会实践,它不仅反映社会,也是社会过程的构成部分;因此,4)语言及其使用既由社会决定又建构社会。本文通过简单回顾以上沃尔夫和巴赫金关于语言、思维和社会的关系的论述来梳理批评语言学和批评话语分析对语言相对论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首届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优秀成果奖”评奖通知18-18

摘要: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是民政部注册、隶属于教育部、具有法人资格的国家一级学会,肩负着促进我国英汉语言对比、英汉文化对比和英汉翻译研究等领域学术发展和科研创新的使命。研究会决定开展"首届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优秀成果奖"评奖活动,并将于2016年10月在上海交大举行的学会第十二次全国学术研讨会上举行颁奖仪式。本次评奖活动具体通知如下:

批评话语分析视角下的民族志研究19-24

摘要:民族志"真实性"的解构,使得民族志的"主观性"在学术讨论中逐渐获得承认。此外,学者与土著之间不平等的权力关系,以及民族志作者为了代表土著及掌握学术话语权而使用的修饰技巧也逐渐被揭露。20世纪80年代人类学者对于民族志的反思,开启了民族志及文化书写成为分析对象的可能性。这样的转折不但为批评话语分析提供了一个新的研究题材,也为人类学者提供一种反思民族志的视角,创造跨学科研究的契机。

英国主流报刊关于低碳经济的话语建构研究25-35

摘要:研究以英国主流报刊2000年以来关于低碳经济的报道为分析对象,采用语料库和话语研究相结合的方法,旨在考察不同时期英国主流报刊关于低碳话语的建构及其嬗变,揭示媒介化的政治话语所反映的社会现实。研究发现,媒介化的政治话语是政治与媒体两种不同的机构话语相结合的产物。这些主流报刊中设置的低碳经济议程有效地传递着英国政府的声音,并对形成公众的低碳意识产生重要影响。

后现代建筑话语研究36-43

摘要:后现代主义建筑理论因为其定义的相对清晰性和肯定性在后现代主义描述中具有重要地位。本文在分析后现代主义性质以及Fredric Jameson后现代文化图景的基础上,结合Lyotard和Venturi等人关于后现代建筑的观点对后现代建筑话语进行了分析。研究认为,以混合、矛盾、双重代码为特征的后现代建筑话语促成了多元化后现代社会的构建,而后现代建筑话语普遍传播带来的多元与普遍的矛盾显示了后现代主义叙事在各个文化实践领域都需要解决的问题:如何真正实现多元。

外语与外语教学杂志语言研究
话语视角下言语行为直接性程度标注系统的设计与应用44-54

摘要:对言语行为的直接性程度进行标注通常是言语行为研究和礼貌研究的切入点。但现有的标注方法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它们或基于非自然语料,或操作性差,已经无法适应目前基于语料库研究的需要。本文通过考察现有的几种标注方法,根据话语视角,以一个言语行为的三个不同维度和若干范畴为基础,提出了一套新的标注系统,然后通过"不同意"言语行为实例描述该标注系统在研究中的具体应用,最后指出该标注系统的应用前景。

元话语理论研究范式述评55-62

摘要:元话语是帮助作者组织语篇、表达对命题的态度和实现作者与读者互动的语言成分。元话语概念的模糊性与分类的多样性源于理论视角的差异。本文在分析了当前元话语研究比较集中的功能、认知和语用视角的基础上,重点评述了新近被关注的涵盖主体间性理论、话语理论、交往行为理论的语言哲学视角,试图拓宽元话语研究的理论视角,为元话语研究在哲学上找到注脚。

社会语言学视角下的日本近代时期自称词复数形式研究63-70

摘要:本研究从社会语言学视角出发,以30篇日本近代文学作品为研究资料,着重从自称词的复数形式以及与其共现的接尾词两方面进行全面调查,进而探究近代日语向现代日语过渡过程中自称词复数形式的使用特点。研究发现,近代前期日语自称词复数形式种类繁多,到了近代后期大量减少;男性复数形式的种类和数量远多于女性;复数形式通常不包含听话者。研究认为,日本封建时期的身份等级制度造成了当时复杂的自称词复数形式的使用状况。而随着身份等级制度的废除,自称词复数形式的使用才逐渐趋于稳定和规范。

外语与外语教学杂志外语教学研究
中国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现状调查与分析71-78

摘要:提高中国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是高等外语教育的重要内容和外语教学改革的主攻方向。本文运用中国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测评量表,对分布于全国10个省、市、自治区的16所高校的2300名大学生进行了调研测评。研究结果表明,中国大学生总体跨文化交际能力处于比较理想状态(均值为3.73),在6个维度中,意识最高(3.96),知识最低(3.03);不同背景的大学生与跨文化交际能力维度之间均有显著性差异。本研究为全面把握中国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现状进而深化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有效提高中国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提供了理论依据。

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与大学英语教学79-86

摘要:本文探讨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问题。在梳理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概念及涵义的基础上,提出跨文化教学是大学英语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切入点,内容涉及语言基础、应用实践以及素质培养三大类教学内容,培养形式主要是课堂教学和课外主题活动两种。同时,可以通过加强师资培训、开发优质教材、培养双向跨文化意识和实施实践培训项目等途径来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

教师提问与学习者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87-96

摘要:本研究以社会文化理论为框架,以英语专业大二两个自然班的39名学生为研究对象,运用定量研究方法探究大学英语议论文写作教学过程中教师提问与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提高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1)将批判性思维分项技能作为具体目标,在课堂上、课下辅导中和笔头作业反馈中提供有针对性的教师提问能有效提高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2)学生在内化目标技能过程中会出现反复;(3)针对具体技能开展密集训练,效果可能会更好。研究表明,教师提问对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有积极作用。

《叙事研究》征稿96-96

摘要:《叙事研究》是中国中外文艺理论学会叙事学分会会刊,北京大学申丹教授任主编,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唐伟胜教授任常务副主编,编辑部设在广东外语外贸大学英文学院。《叙事研究》包括六个板块:国外来稿、西方叙事理论研究、中国叙事理论研究、叙事作品研究、跨学科叙事学研究、书评与会议简报。竭诚欢迎叙事学界的广大同仁向本刊投稿!来稿请按中文标题、摘要、关键词、作者信息、英文标题、英文摘要、英文关键词、

基于“产出导向法”的大学英语课堂教学实践106-114

摘要:"产出导向法"是文秋芳教授创建的旨在改进中国大学英语教学效果的外语教学理论,笔者尝试将这一教学理论应用于实践,进行了为期三周的教学实验。本文展示了基于这一理论的教学设计和教学过程,同时汇报了通过问卷、访谈收集的学生、教师同行对教学的评价以及笔者基于课堂观察和反思日志的教学反思。在本文的最后,笔者就产出导向法在外语课堂中的实际运用给出了参考建议。

外语与外语教学杂志文学研究
西尔维亚·普拉斯诗歌创作心理机制的嬗变115-121

摘要:纵观美国自白派代表诗人西尔维亚·普拉斯的诗歌创作,从早期注重形式与技巧的哥特风格,到成熟期的直率坦诚、自由不羁,呈现出一个渐变的过程,表现出明显的阶段性。本文提出,伴随这种阶段性跃升的,是其诗歌创作心理机制的变迁:由移情主导的构思方式,经历了从"物移我情"到"我情注物"的逐步演变。同时,独特意象的构建也是复杂心理活动的结果,它从客观世界中选取对象,经过想象、联想、理性等的加工与改造而在诗歌中最终成型。

约翰·巴思的简约主义创作美学122-129

摘要:当代美国作家约翰·巴思是一位自我意识强烈的批评家,曾在各种场合倡导简约主义。他从简约主义角度演示了自己的美学观点,认为艺术效果可以通过极其简化的艺术途径而得以增强。对巴思来说,"少即是多"是一句归纳文学简约主义效果的名言。巴思认为创作中的简约就是用极少的文本来传达十分深奥与繁杂的涵义,因此,它是小说叙事与创作过程中的关键策略。本文从巴思撰写的批评文论与文学作品中探索其简约主义美学观点,将其视为巴思创作美学的部分内容。

身份流散下的精神守望与追寻——论《追风筝的人》的流散主题与身份构建130-135

摘要:对于流散者来讲,获取单一民族的身份认同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而实现两种民族身份的混合则具有较强可行性。以霍米巴巴的"第三空间"理论来讲,东西方文化不存在所谓的绝对力量对比和冲突,而是存在彼此协商对话的空间。小说《追风筝的人》主人公阿米尔竭尽全力实现阿富汗籍流散者能够"两全"的身份认同,但始终不能走出混合身份所缺乏鉴定物质基础的困境,以阿米尔为代表的流散者只能在身份流散状态中坚持着精神守望与身份追寻。本文从身份迷离下的流散、流散状态下的追寻、身份建构后的困境和价值重建下的反思四个方面,简要探析《追风筝的人》的流散主体与身份构建,以期能够进一步完善卡勒德·胡塞尼小说研究体系。

论两次世界大战之间英国女性小说家笔下的聚会——以《达洛维夫人》与《追爱》为例136-143

摘要:《达洛维夫人》与《追爱》代表了20世纪英国女性小说家对英国文学传统中聚会主题的继承与反叛。它们表明,随着英国社会生活和阶级结构在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变动与重组,聚会不再扎根和局限于稳固的上层阶级,而是包容和混杂了不同的阶级话语。这使聚会中的女性处在一种极为尴尬的状况,既受到本阶层内部性别等级的压制与压迫,又面对着来自不同阶层的"挑唆"与挑战。与此同时,私人空间与公共空间之间的分离也愈加明显。这主要是指,女性寄寓于家庭聚会中的情感诉求和浪漫情调与由男权话语主导的社会生活中的麻木状态和功利主义之间的冲突日渐激化。于是,聚会活动对于女性来说便具有了双重意义:同时成为抗争和退缩的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