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语与外语教学杂志社
分享到:

外语与外语教学杂志

《外语与外语教学》杂志在全国影响力巨大,创刊于1979年,公开发行的双月刊杂志。创刊以来,办刊质量和水平不断提高,主要栏目设置有:语言学理论及语言问题研究、外语教学研究、文学与文论研究、翻译研究、博士论文、青年学者园地等。
  • 主管单位:辽宁省教育厅
  • 主办单位:大连外国语大学
  • 国际刊号:1004-6038
  • 国内刊号:21-1060/H
  • 出版地方:辽宁
  • 邮发代号:8-22
  • 创刊时间:1979
  • 发行周期:双月刊
  • 期刊开本:B5
  • 复合影响因子:1.45
  • 综合影响因子:0.874
相关期刊
服务介绍

外语与外语教学 2015年第01期杂志 文档列表

外语与外语教学杂志语言研究

语言的政治vs.政治的语言——政治语言学的理论与方法

摘要:语言与政治之间的关系密不可分。本文旨在从政治语言学学科建构角度,厘清政治语言学学科建设的相关理论问题。本文认为政治语言学是一门语言学分支学科,语言与政治的共变关系是其研究对象。政治语言学应在新的问题领域基础上建立其概念体系,政治文本和政治话语是语言与政治研究的基本单位,对话性是其方法论基础。学科意义上的政治语言学应当包括"语言学的政治语言学"和"政治学的政治语言学"两个研究方向。我国的政治语言学应从理论建设与实践研究两个方面分别在政治语言学的语言学和政治学方向寻求突破。
1-7

从《时代周刊》对中国事务的报道看“文化翻译”中的“社会整体想象”

摘要:对西方媒体关于中国事务的报道,历来研究多从归化和异化角度进行分析,局限于表面。本文借用民族志中的"文化翻译"概念对《时代周刊》上近些年关于中国的报道进行了分析,指出"文化翻译"因其对他者文化行为的建构和向西方读者传递的貌似合理的"社会整体想象"而受到批判。西方的异域新闻报道也存在类似的"文化翻译"过程。《时代周刊》上的"文化翻译"借助一套成熟的修辞和写作策略,建构和控制着对中国文化的整体想象,依旧没有摆脱欧洲中心主义观。
8-12

边缘化解读《最后一片藤叶》中的贝尔曼

摘要:在对欧·亨利的杰作《最后一片藤叶》的解读中,评论者往往从本性出发赋予贝尔曼"伟大"的标签,忽视了其被群体和自我异化的边缘身份。本文借鉴边缘化理论尝试提出在文本中对边缘人物的解码范式,并从群体和环境中去发掘贝尔曼身份的边缘性。在话语设定和非话语设定中贝尔曼是受到群体排斥的"边缘人",被文本空间压缩的边缘角色,通过其社会方言可识别他的隐性身份为美国黑人。贝尔曼补偿自卑的消亡是其肉体被精神异化为"他者"的必然。
13-18

新闻语篇间接转述言语的时体变异

摘要:"逆移"是间接转述言语时体使用的一般句法规则。本文通过考察180篇新闻报道间接转述言语的时体使用发现有三种违背"逆移"规则使用的时体变异现象,即转述动词使用过去时,而嵌入小句分别使用一般现在时、现在完成体和现在将来时。在这些时体变异中,一般现在时的使用频率为65.58%,远远高于现在完成体(18.18%)和现在将来时(16.24%)的使用频率。本文提出,间接转述言语时体变异的语用动因在于,有时当句法进入语篇以后,其句法关系的形式规则被打破,而依从于语篇层面某些特定语用功能的制约。
19-25

论意义发生的空间维度

摘要:意义发生是系统功能语言学中的重要思想,但目前学界仅探讨了意义发生的时间维度,未涉及空间维度,而空间维度关注意义系统的参与主体及主体间关系。在对比意义发生时间维度和空间维度差异的基础上,本文论证空间维度存在的可能性与必要性,提出与种系发生、个体发生、话语发生相对应的空间维度的三个层面:民族发生、交际发生和互文发生。空间维度是意义发生的内在动力,时间维度是意义发生的标尺,在一定时间尺度上,空间维度的三个层面与时间维度的三个层面交互作用,推动意义不断发展。同时,时间维度和空间维度受意识形态、文化语境和情境语境等语境因素制约。
32-37
外语与外语教学杂志二语习得及应用研究

双语语言产出过程中语码转换加工机制——从行为研究到神经认知研究

摘要:双语语码转换加工机制是当前双语认知研究的热点之一。研究者采用不同研究范式考察了双语者语言产出过程的语码转换加工机制,在行为和认知神经科学研究两个层面,取得了一些重要研究成果,并得出了有意义的结论。本文对语言产出过程的双语语码转换理论模型和假说、研究范式、行为层面认知加工研究以及神经机制研究加以回顾,分析该领域仍待研究的问题和存在的争议,并对未来研究进行展望,以期进一步丰富国内外这一领域的研究内容,也为研究者进行更为深入的相关研究提供借鉴。
38-44

生词注释对限时阅读理解与词汇附带习得的影响

摘要:本研究以223名非英语专业大二学生为研究对象,通过课堂实验考查不同的生词注释方式对限时阅读理解与词汇附带习得的影响作用,并借助问卷和访谈了解学生与教师对生词注释的看法。结果表明:无注释组和中文旁注组的限时阅读理解得分存在显著性差异,中文旁注更有助于学生理解文章;生词注释对词汇附带习得有显著性影响,无注释组的词汇习得效果最差。延时词汇测试显示:虽然习得词汇的保持效果呈下降趋势,但注释组仍好于无注释组。多数学生希望阅读文本能以旁注的方式提供中英文注释,教师则对生词注释的作用机制提供了更合理的解释。
50-55

任务指令和工作记忆对二语学习者书面语产出的影响

摘要:本次实证研究以任务指令和工作记忆为自变量,学习者书面语产出的流利度、准确度和复杂度为因变量来考察任务指令和工作记忆对学习者书面语产出的影响。结果显示:1)任务指令和工作记忆对二语学习者书面语产出的流利度和词汇复杂度影响不显著;2)任务指令对书面语产出的准确度没有影响,但是工作记忆对准确度影响显著;3)任务指令和工作记忆对句法复杂度影响显著;4)任务指令对书面语产出的作用受工作记忆容量的影响,任务指令和工作记忆存在交互作用。上述结果可以为英语写作教学提供参考,在英语写作教学时给学习者的任务指令要明确而有针对性,要根据学习者的个体差异(如工作记忆容量)选择合适的任务指令,因为任务指令和工作记忆可能会影响学习者的语言产出表现。
56-61

课堂环境对大学生英语自主学习的影响研究

摘要:本文探讨了"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这两个重要的课堂环境因素对非英语专业大学生英语自主学习的影响。使用多元回归法对"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具体要素及其共同作用对非英语专业大学生英语自主学习的影响进行分析后发现:课堂环境中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对英语自主学习均有显著正向影响;相比较而言,学生学的影响大于教师教的影响;课堂环境中教和学的共同作用更能促进学生的英语自主学习。
62-68
外语与外语教学杂志翻译研究

背景信息与隐喻视译质量——基于英译汉视译结果的研究

摘要:本实证研究旨在考察背景信息对隐喻视译质量的影响。60名口译学员被交叉分为实验组和控制组,在规定时间内视译一篇含有10处语言隐喻的演说辞,其中实验组事先获得相关背景信息。研究收集并分析了视译原始录音、录音转写文本和受试反省报告三方面的数据,实验结果显示:与控制组相比,实验组隐喻处理时间短,各类停顿少;同时,实验组失败视译的数量较少,成功视译的数量却超出控制组一倍以上。研究表明:视译前背景信息的获取一方面能缩短隐喻处理时间,减少有声停顿和无声停顿,提高译语表达的"流利度";另一方面能有效降低隐喻理解与表达的难度,提高译文的"忠实度"和"准确度"。
69-74

国内翻译策略研究述评

摘要:本文借助调查数据,对国内翻译策略研究状况进行了梳理和探讨。研究发现:国内翻译策略研究大致可以分为三类:重应用的规定性研究、重解释的描述性研究和理论研究。翻译策略的规定性研究关注除语言形式之外的文化因素、文本功能和语用意义等制约因素,其研究成果尤以应用文体翻译最为突出。翻译策略的规定性研究尚存在缺乏对翻译制约因素的科学描写、缺乏对翻译策略使用条件的描写等不足。翻译策略的描述性研究呈现出异军突起之态势,发展较快,但存在着研究方法单一、客观性有待于加强等问题。翻译策略的理论研究在国外翻译策略理论研究、翻译策略选择的制约因素研究、翻译策略本体研究等方面有了一定的建树。在分析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本文对今后的翻译策略研究提出了若干建议。
75-80

桐城派文章学视野下严复译著的新解读

摘要:本文从严复与桐城派的关系入手,以其翻译Thomas Huxley的《天演论》为例,详细研究其字词厘定、谋篇布局到译文风格所受到桐城文章学的影响。通过细读文本发现,严复将桐城派文章学理论运用到翻译中,认为翻译要和写文章一样,注重现实关怀,担负起社会责任。译文必须要有文采,"文"是文章的本体价值,"义"与"法"应互相依存。另外,译文应将训诂考据和说文解字融于其中,这样有助于强化文章的"义理",从而为译者、译事和译文提出了更高要求。本文认为,传统文章学为研究严复译著与翻译思想提供了新视角,有利于改善中国传统译论的"失语症"。
81-85
外语与外语教学杂志文学与批评研究

朱利安·巴恩斯小说与新历史主义——兼论曼布克奖获奖小说《终结的感觉》

摘要:英国当代小说家朱利安·巴恩斯在其小说中对"历史"、"真实"等主题进行了反复追索。本文通过对巴恩斯的曼布克奖获奖小说《终结的感觉》等的评介、分析,探讨了其对"历史"之中个人的自我确证难题所作的反思。本论文力图把握巴恩斯小说中凸显的与新历史主义理论的"互文性",从历史的文本性、真实的可知性等角度,阐析巴恩斯小说与新历史主义的亲和性及其差异。研究认为:两者的共通维度主要体现在对传统史学客观整一的历史观的强力批判,差异性则在于巴恩斯的"真实"概念所蕴含的内在矛盾。
9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