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语与外语教学杂志社
分享到:

外语与外语教学杂志

《外语与外语教学》杂志在全国影响力巨大,创刊于1979年,公开发行的双月刊杂志。创刊以来,办刊质量和水平不断提高,主要栏目设置有:语言学理论及语言问题研究、外语教学研究、文学与文论研究、翻译研究、博士论文、青年学者园地等。
  • 主管单位:辽宁省教育厅
  • 主办单位:大连外国语大学
  • 国际刊号:1004-6038
  • 国内刊号:21-1060/H
  • 出版地方:辽宁
  • 邮发代号:8-22
  • 创刊时间:1979
  • 发行周期:双月刊
  • 期刊开本:B5
  • 复合影响因子:1.45
  • 综合影响因子:0.874
相关期刊
服务介绍

外语与外语教学 2014年第04期杂志 文档列表

外语与外语教学杂志语料库翻译研究

中文翻译文学(1920—1940)中的类联接结构之考察

摘要:本文通过构建英汉平行语料库和类比语料库,考察中文经典译作与非经典译作中受英语影响而发生变化的类联接结构。作者以1920—1940年为考察阶段,对上述语料中语言表现的差异进行量化对比分析。研究发现,非经典译作中既留存了不少文言元素,也较多使用欧化结构。与之相比,经典译作中呈现白话文趋势,但由于语体、政治、复译等多重因素的作用,其欧化表达还受到一定程度的制约。本研究的发现可以为研究汉语语言的变迁提供一定的证据。
8-14

翻译与语言发展:“词汇触发”理论视角及其分析

摘要:翻译与目标语语言演变的关系近年来重新成为研究的热点。本文回顾国内外相关研究,并分析Mi—chaelHoey的“词汇触发”理论及其在英汉翻译情境下探究翻译与目标语变化关系的适用性。研究认为,“词汇触发”理论可以作为研究翻译影响汉语变化的理论框架,从词汇搭配、语义关联、语用关联、类联接、语篇搭配、语篇语义关联等角度探讨翻译对现代汉语发展的影响。作者还指出,从该理论视角考察翻译对目标语的影响尚需如下补充手段:1)创建历时的双语对应语料库来考察和分析译文中的词汇搭配、语义关联等项,并观察其对目标语言发展的影响;2)采用同时期的类比语料库加以验证。
15-20
外语与外语教学杂志语言研究

“限制”与“描写/非限制”之争的破与立:汉语名词修饰语研究新视角

摘要:“破与立”是汉语语法研究中的重要思想。经过几十年的讨论,汉语名词修饰语研究的既有模式“限制与描写”、“限制与非限制”,在理论自洽和对语言现象的解释方面,仍有争议。本文把限制性界定为言语交际双方对名词所指事物进行指别的策略,提出“限制性包含描写性”的新模式,对既有模式下存有争议的语言现象进行解释,并从入景理论的视角探讨这一模式的认知理据。
21-25

空间关系构式研究——以英语V+up构式为例

摘要:本文认为基于Langacker等人射体和界标的理论可以对语言中表达空间关系的构式进行概念语义的研究。对英语V+up构式的个案研究表明,通过隐喻映射,V+up构式可以构成原型性的构式集合。在概念整合的基础上,基础性的V+up构式可以整合成更加复杂的构式并形成构式网络系统。对V+up构式概念语义的分析还可以为构式中某些象征单位的语法化规律提供较为合理的解释并进一步验证和发展Lakoff的形式空间化理论。
26-31
外语与外语教学杂志二语习得及应用研究

“面授课+网络课”模式下中国大学生英语主动与被动词汇发展的历时研究

摘要:本文使用主动和被动词汇测试题(基于Schmitt et al.,2001测试的目标词设计)及一份调查问卷对156名大学生进行了两年历时研究,旨在考察大学英语“面授课+网络课”教改模式中学生双层面词汇的发展情况。研究发现:主动与被动词汇每年显著增长,但两年后仍约34%的2000高频词和约60%的3000高频词未被激活使用;第一年的主、被动词汇习得量高于第二年;被动词汇量总是高于主动词汇量,词频越高或学习时间越长,其差距越小;低分组被动词汇进步最大,而高分组的主动词汇进步最大;两年后女生表现显著优于男生。总体而言,主动与被动词汇两年都显著增长,但约三分之一的2000与三分之二的3000高频词仍有待充分激活。该课程模式有利于学生习得主动和被动词汇,但未能有效激活高频词汇。
38-44

学习者思维方式个体差异对书面纠正性反馈效果的影响

摘要:本研究通过对315名英语专业大二、大三学生的思维方式调查及测试,选出120名作为受试并将其分成目标结构掌握情况相当的“间接反馈”、“直接反馈”、“直接反馈+元语言解释”与“无反馈”4组,每组由线性与非线性思维者各15名组成,通过“前测一反馈一即时后测一延时后测”设计,研究学习者思维方式个体差异对书面纠正性反馈效果的影响。实验结果显示:(1)对于涉及非真实条件句的错误,书面纠正性反馈效果较为明显,其中元语言反馈效果最好,其次为直接反馈和间接反馈;(2)线性思维者接受直接反馈或间接反馈,其学习效果均显著优于非线性思维者,但接受元语言反馈后,其学习效果相对非线性思维者并无实质性优势。
45-50

语法知识与词义/听力/写作能力潜在关系及表现模式

摘要:本研究以138名英语专业大一年级学生为被试,采用测试法,实施四项语言技能测试,尝试探讨了英语语法知识/词法知识/句法知识与英语词汇/听力/写作水平的潜在关系及其表现模式。研究结论如下:语法知识/词法知识/句法知识对词汇/听力/写作水平具有较好的预测作用,其中词法知识对词汇/听力/写作水平解释力较强;语法知识/词法知识/句法知识不同水平者词汇/听力/写作水平呈现出相同的表现模式,语法知识/词法知识/句法知识水平高低对词汇/听力/写作水平具有不同程度影响。
57-62
外语与外语教学杂志翻译研究

论“五四”时期戏剧翻译的策略及其对中国话剧发展产生的意义

摘要:本文梳理了“五四”时期戏剧翻译策略意识的形成过程,探究策略选择背后的戏剧发生学原因,同时通过个案分析相应的译本对中国现代话剧产生的影响,从而说明话剧现代化发展与民族化趋势的共存以及两者之间的张力。“五四”时期的戏剧翻译已经脱离直觉的指引,而是在认识不同策略的必要性之后,在明确的目的意识指引下进行翻译。当时占主流的翻译策略是直译,但舞台演出又要求使用改译本。从戏剧发生学视角来看,直译的剧本为创建话剧新文体提供了范本。演出改译的剧本则促进了稳固的话剧观众群的形成。“直译”背后蕴含的“现代化”趋势以及改译背后的“民族化”动力共同存在,两者之间存在矛盾和张力,但又互相促进。
69-74

口译言语行为过程的主体性协同概念框架

摘要:本文从范畴空间认知视角讨论口译言语行为过程的特殊概念框架——主体性协同。口译言语行为思维涉及从发言人到译员、再从译员到听众的叠加运作,可视为涉及不同范畴空间的认知主体经验关联。对论证式、介绍武和联想式口译语类的考察表明,口译言语行为涉及三大主体空间:以发言者为主导的源语空间、以译员为主导的口译运作空间和以译语听众为主导的译语接收空间;口译思维加工有赖于在线搭建主体性协同平台,通过角色互助、情感延伸和意图重构等协同方式影响口译以言行事,实现口译语用功能。
75-80

三向对比:庞德《胡关饶风沙》英译诗中的创造性叛逆

摘要:国内外对庞德《华夏集》的研究多是基于“双向对比”,这种方法把费诺罗萨笔记中的错误误认为庞德的错误,或把庞德的修改当成了误译,无法客观公正地评价庞德的译诗艺术。只有认真对比费诺罗萨笔记、庞德译文和中文原诗,进行“三向对比”,才能客观再现庞德的翻译诗学。本文以《胡关饶风沙》的英译为例,运用叶维廉和钱兆明教授提出的“三向对比”的方法,指出庞德的诗歌翻译是一种创造性叛逆,其中既有对李白原诗的创造性叛逆,也有对费氏笔记的创造性叛逆,同时还有对译语和源语的叛逆,他凭借超凡的洞察力,创造出一个个意象,成功地再现了李白原诗的意境,让原诗的生命之花在西方美丽绽放。
81-85

关于建立法律翻译职业准入制度的若干思考

摘要:我国当前的法律翻译人员并未取得国家颁发的法律翻译资格证书。本文认为,我国应建立法律翻译职业准入制度,提高法律翻译职业者的准入门槛,以更好地保障被告人实现获得免费翻译帮助的权利。建立法律翻译职业准入制度是很多国家和地区通行的做法,也是树立中国公正司法形象的内在要求。建立国家法律翻译考试制度,不仅方便检验法律翻译职业者的法律翻译能力,也将为法律翻译工作者向着精英化方向发展,提供制度保障。
86-90

以构式为基本单位的翻译操作取向——以《傲慢与偏见》开篇句汉译为例

摘要:本文在评析关于翻译单位的各类现有观点的基础上,论证基于构式的翻译单位观在解决现存问题上的优势及其理论合理性,提出翻译过程就是将源语文本分解为各组成构式、分析其组合意义,进而由译入语中的构式以译入语所允许的构式组合方式再现原文本内构式组合意义的过程。在分析构式类型、构式间关系等因素对翻译操作影响的基础上,作者初步提出了翻译单位构式观下的具体操作方案,并以实例说明该方案的可行性。
91-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