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语与外语教学杂志社
分享到:

外语与外语教学杂志

《外语与外语教学》杂志在全国影响力巨大,创刊于1979年,公开发行的双月刊杂志。创刊以来,办刊质量和水平不断提高,主要栏目设置有:语言学理论及语言问题研究、外语教学研究、文学与文论研究、翻译研究、博士论文、青年学者园地等。
  • 主管单位:辽宁省教育厅
  • 主办单位:大连外国语大学
  • 国际刊号:1004-6038
  • 国内刊号:21-1060/H
  • 出版地方:辽宁
  • 邮发代号:8-22
  • 创刊时间:1979
  • 发行周期:双月刊
  • 期刊开本:B5
  • 复合影响因子:1.45
  • 综合影响因子:0.874
相关期刊
服务介绍

外语与外语教学 2014年第02期杂志 文档列表

外语与外语教学杂志专题研究

试论认知翻译操作模式的建构

摘要:近年来,国内外许多学者借助于认知科学中若干方法和成果来研究翻译过程。王寅教授基于体验哲学和认知语言学的核心原则为认知翻译学建立理论框架。本文在此基础上建构一个“认知翻译操作模式”,从体验哲学角度描述了翻译过程的本质,即翻译的过程就是译者互动体验的过程,从认知语言学角度描述了翻译过程的认知机制。同时,笔者根据体验哲学和认知语言学,对笔者2008年提出的“以命题为翻译单位”的观点进行了完善。
9-14

认知翻译学视野下的翻译批评

摘要:目前,学界对“认知翻译学”的理论价值与潜力已有了较为广泛的共识,翻译研究的“认知转向”已基本确立。本文在系统梳理王寅的认知翻译观的基础上,尝试完善玛格丽特·阿曼的认知翻译批评的五步模式,并且提出认知翻译批评是认知翻译学体系构建的重要分支之一,翻译批评中认知机制的引入能使其在翻译理论与实践之间的纽带作用更加突出。
15-19

建设性后现代哲学与翻译研究新发展

摘要:本文首先简要回顾了西方翻译研究的三大派译论(尤其是后现代译论)的主要观点,然后以建设性后现代哲学(主要是体验哲学和sos理解模型)为理论依据,指出传统派和文本派译论的不足,重点批判后现代译论的激进观。本文指出,一方面,翻译研究不能一味的“反叛、颠覆、消解”,应当坚持辩证立场;另一方面,翻译研究不必非循“非此即彼”之路,而当信守“兼听并蓄”之道,既要鼓励“多元化、多样性”,也要倡导“多元中的统一性”。这为建构建设性后现代译论以促进翻译研究的新发展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思路。
20-25

第二语言个性理论视域下的文学篇章语义理解模式

摘要:“第二语言个性”的概念衍生于语言个性理论。第二语言个性结构与内容的研究为跨文化交际背景下开展俄语教学提供了新方法和思路。在文学篇章中语言系统、言语产品以及交际意图有机地统一在语言个性中,因此我们借助语言个性结构三层级的方法尝试建立一种适合文学篇章教学的篇章语义理解模式,在文学篇章教学中以词、句的表层含义为基础,着眼于文学篇章中的民族文化因素,引导学生整体把握篇章语义,帮助学生准确理解和领会文学篇章的深层含义。
26-31

功能语法理论和系统功能语言学的生成背景及学理传承

摘要:将属于同一语言学范式但具有不同学理内涵的两种理论进行对比分析,是当代比较语言学研究的一种新趋势。对比视阈下的俄罗斯功能语法理论和西方系统功能语言学研究涉及面很广,但其基础是对两种理论的生成背景和学理传承进行必要的考证和梳理。研究表明,该两种理论在学理渊源、理论特性和学术指向等方面都存有明显差异,并分别呈现为“单源性”和“多源性”、“本土性”和“跨域性”、“改良性”和“对抗性”等基本特征,从而也决定着其研究对象、原则、目标和方法上的诸多不同。
32-37

俄、汉语被动句语义实质及其语用后果

摘要:本文旨在对俄汉语被动句展开相关对比分析。我们首先对俄汉语被动句语义实质作出新的诠释,进而对其在俄汉语被动句中所产生的不同语用后果展开讨论。本研究的价值在于,它突破了俄汉语被动句的传统观点,赋予了俄汉语被动句以新的语义见解和语用功能,挖掘出了俄汉语被动句语用表现的语义根源和语义理据,有助于从新的视角重新审视被动句理论问题,对于俄语被动句的正确理解和翻译、〉--j得具有重要意义和价值。
38-42

关于话语标记I pray起源的考察——以乔叟作品为中心

摘要:本文旨在揭示I pray由表示具体含义的主谓短语逐渐转化成为抽象性话语标记的历时性语法化过程。作者首先通过对251例出现在乔叟等数位14世纪后期英国作家作品中的Ipreye(you/thee)这一语言表现的具体考察,发现中英语期的此类词汇性短语大部分仍旧保持有“请求/祈祷”的实际含义,语法化程度还仅仅处在起步阶段,也远没有发展完善成为现代英语中特定的话语标记现象;但-9此同时,相当数量的I preye(you/thee)又显示出一定的位移灵活性、且之中实意动词均为一般现在时态的动词原形等诸多句法特征。在此基础上,本文推断该词汇性短语在乔叟时代的14世纪后期就已经具备完成语法化、成为话语标记的基本条件,并且祈使句和疑问句的首尾两个句法位置很有可能是其成为话语标记的最初发端点。
43-48

多人会话中的结盟现象研究综述

摘要:结盟是多人会话的重要特征,也是多人会话研究不可忽略的要素。本文尝试对多人会话中的结盟现象研究进行综述,包括形成结盟的动态化协商过程,实现结盟的语言资源及其分布特征,机构话语和结盟机制间的互动关系以及话语互动外因素对结盟的影响等四个方面,并在综述和分析过往研究的基础上,提出后续研究的方向。
49-53

中国英语学习者英语口头叙事中的人物指称研究

摘要:本研究通过对比32位中国英语学习者与32位英美人的英语口头叙事话语,发现在人物指称方面,中国英语学习者“过度显化”现象(over—explicitness)突出,即较多运用名词回指手段,少用代词和零形回指。在深入观察叙事中的7个不同人物和5个故事情节时,我们发现人物指称的过度显化与叙事话语的人物主次和情节复杂程度紧密相关。另外,通过对比中国学习者的英语口语与他们的同题英语书面语中的人物指称表达,发现书面语表达中虽然思考充分,但过度显化问题依然存在。我们认为,中国英语学习者英语口头叙事中的人物指称过度显化问题有三重原因:一是对英语人物指称叙事策略认识不足;在复杂情节中指称多个人物注意力分配存在困难;对英语代词回指和零形回指掌握不够扎实。
54-59

课堂展示准备阶段形成性反馈效果研究

摘要:本文以国内某大学英语专业二年级一个实验班和一个对照班为研究对象,对CBI课程课堂展示前准备阶段的形成性反馈效果进行了研究。质性与量化数据表明着眼于任务细节的、多元互动、即时的描述性反馈,对提高实验班运用评价标准自评互评、自我监控学习过程、高质量完成团队合作、提高课堂展示质量、增强思辨与反思意识方面具有显著优势,受到学生的高度肯定。
60-65
外语与外语教学杂志翻译研究

基于语料库的葛浩文译者风格分析——以莫言小说英译本为例

摘要:本文旨在基于“葛浩文英译小说汉英平行语料库”考察葛氏的翻译风格。本文通过对比分析莫言五部小说英译本中各种语言形式参数和强调斜体词的统计结果,得出三点主要发现:一是葛氏所译五部莫言小说的英译本在标准类符/形符比、中英文文字量比值、中英文句对主要类型排列顺序、said报道小句语序、强调斜体词使用数量方面都基本一致,这说明了葛氏翻译风格在这些方面具有一致性;二是葛氏英译莫言和苏童小说的风格在许多方面具有一致性;三是葛氏所译莫言小说英译本均具有明显的美国英语原创文本特征。本文认为,莫言小说得以在西方世界广泛传播,究其原因有以下四方面:葛氏对莫言小说的长期关注、他对莫言众多小说的翻译、他与莫言的合作关系以及他的主观能动性。本文结论为,中国文学“走出去”不仅要有优秀的作者和作品,还需要译者对作家作品的长期关注和连续翻译、译者和作者长期保持友好合作关系。
72-78

中文小说译介渠道探析

摘要:中国小说的英译活动在19世纪末初具规模,20世纪下半叶有了长足发展,英译发起方和渠道更加多样化:不仅有中国大陆的“译出”,也有英语国家的主动“译入”;不仅有官方资助的,也有大学出版社、非政府机构和个人自发组织的。由于现有研究对各类译介渠道的梳理和探索尚不充分,本文通过考察20世纪50年代以来出版的中文小说英译本,将其分为官方组织、学术引导、商业驱动和个人主持四种类型。经分析和比较国内外的中文小说英译活动,笔者认为各类赞助人的译介目的和组织方式有所不同,其译介形式对翻译选材和策略也有相应的影响。
79-85

圣徒与叛徒的二律背反——论安德列耶夫小说《加略人犹大》中的神学叙事

摘要:安德列耶夫的中篇小说《加略人犹大》触及了基督教中一个敏感的问题,即耶稣之死这样深重的灾难由犹大来承担是否公平。在作家的笔下,犹大就是为了背叛耶稣而成为其门徒的。他的行为所导致的耶稣之死是基督教世界的重大事件,然而这其中隐藏着作者颠覆性的道德判断,他想借对犹大背叛意义的审视来彰显耶稣的崇高,进而确定犹大在整个基督教世界中看似卑微实则伟大的地位,因为没有犹大的背叛就没有耶稣的受难与死亡,也就没有耶稣后来的复活,而如果没有耶稣的复活,那么基督教作为一种信仰则缺少一个令人信服的环节。换言之,犹大的行动是信仰得以成立的前提。本论文的主要观点是,该作品意在推翻福音书中已有的关于犹大的定论。让犹大以圣者的形象和基督并列在基督教的荣耀榜上。
86-90

不合格的殖民官——从东方主义视角看《驻地分署》中库柏之死

摘要:《驻地分署》是英国著名作家毛姆短篇小说集《木麻黄树》中的名篇,但国内外连一篇单独的评论文章都没有。造成这种尴尬地位的原因是因为评论家们仅仅把小说看成是两个白人在马来亚驻地的矛盾,而忽略了其反映的东方主义。东方主义的实质是西优东劣的二元对立。从这个角度来看,沃伯顿和库珀发生在殖民地的矛盾已超出个人恩怨的范畴,而是体现出西优东劣的话语对立。殖民官库珀的低劣教养说明他不能代表”西优”,其莽撞行为对英国殖民地生产关系的再生产构成威胁,因此,他的死亡是必然的。
91-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