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语与外语教学杂志社
分享到:

外语与外语教学杂志

《外语与外语教学》杂志在全国影响力巨大,创刊于1979年,公开发行的双月刊杂志。创刊以来,办刊质量和水平不断提高,主要栏目设置有:语言学理论及语言问题研究、外语教学研究、文学与文论研究、翻译研究、博士论文、青年学者园地等。
  • 主管单位:辽宁省教育厅
  • 主办单位:大连外国语大学
  • 国际刊号:1004-6038
  • 国内刊号:21-1060/H
  • 出版地方:辽宁
  • 邮发代号:8-22
  • 创刊时间:1979
  • 发行周期:双月刊
  • 期刊开本:B5
  • 复合影响因子:1.45
  • 综合影响因子:0.874
相关期刊
服务介绍

外语与外语教学 2013年第02期杂志 文档列表

外语与外语教学杂志教学研究

专业英语及其教材对我国高校ESP教学的影响

摘要:本文通过对我国专业英语教学和教材发展的回顾,和对ESP关键概念的界定以及国际上ESP教材编写原则和实例的介绍,提出了我国目前出版的专业英语教材并不是真正的ESP教材,而是类似于双语课程教材的观点,并认为造成这种伪ESP教材的原因是我国外语界缺少对ESP理论及其发展的研究,而反过来,这种冠以ESP的教材加深了大学英语教师对ESP的误解和恐惧,结果阻碍了专门用途英语在我国的发展。
1-4

非即时在线讨论多种互动模式下反思技能应用研究

摘要:本研究以Fung的互动模式分类法对基于课程内容的非即时在线讨论(AOD)互动模式进行识别,以李青、翁克山的反思技能分类法对该环境下的反思技能应用进行识别,探讨互动模式与反思技能应用的关系,以此了解学生在AOD环境下的意义构建模式。研究揭示了各种互动模式对反思技能及其组合模式应用的影响,以及互动模式的交互水平对反思技能的评判水平的影响,也发现反思技能的应用对互动模式有影响。在以上发现基础上,推演出多种互动模式下反思技能及其组合的所有可能模式,为教师设计不同目的的论坛引子或以不同立场参与论坛,以引导学生在线构建意义提供参考依据。
20-25
外语与外语教学杂志二语习得研究

聚焦和非聚焦书面反馈对英语非真实条件虚拟语气习得的影响

摘要:本文探讨了聚焦和非聚焦反馈是否能提高非英语专业生非真实条件虚拟语气运用的准确性。实验9周,受试96人,根据前测成绩和反馈类型将学习者分为五组:直接聚焦,间接聚焦,直接非聚焦,间接非聚焦和控制组。结果显示:所有实验组的成绩在即时后测和延时后测中都大大超过了控制组,但在即时后测中,聚焦和非聚焦组无明显差异,直接聚焦优于间接聚焦组,直接非聚焦优于间接非聚焦组;在延时后测中,聚焦优于非聚焦组,间接聚焦优于直接聚焦组,间接非聚焦优于直接非聚焦组。此外,语言水平也影响到对虚拟语气习得的反馈效果。实验结果驳斥了Truscott纠错无效反而有害的观点,为反馈有效提供了正面证据。
31-35

二语习得社会文化理论框架下的“生态化”任务型语言教学研究

摘要:本研究从对任务教学的主流研究分析入手,指出传统任务教学研究对语言学习的社会文化环境和整体过程关注的不足,进而提出借用社会文化理论构建“生态化”任务教学的创新模式,并在此基础上以大学英语口语教学为例采用学术性专题小组口头报告任务从宏观和微观两个角度构建了任务之间、课内/外学习、“教师一学生”、“学生一学生”、“学生一任务一社会文化环境”之间的语言学习生态系统模式,旨在为第二语言任务教学在新时代的发展提出又一新研究思路。
41-46
外语与外语教学杂志语言学研究

中日美命令/请求言语行为回应中关系管理与身份构建的对比研究

摘要:本文对比分析了中、日、美三种语言中会话者在命令/请求言语行为回应中的面子管理与身份构建。基于Spencer—Oatey的关系管理论与Simon的身份构建论,本研究发现:1)地位相同语境中,汉语会话者比日语会话者更重“自我取向”,维护公平权,确立积极素质面子;2)地位不同语境中,日语会话者比汉语会话者更具“利他趋同取向”,凸显交际权,表征积极身份面子;3)以上两种语境中,美语会话者都最重“利己趋异取向”,强示公平权,重新修正并施加身份面子。
51-55

X BE X结构意义形成的认知语义阐释

摘要:XBEX结构看起来不传递任何新的话语信息,是一种冗余话语结构,但任何语言结构的使用都有其目的和意义。本文通过具体实例分析,拟从认知语义学的视角出发,借助于认知语境,解读XBEX结构的意义形成过程。研究发现,听话人基于“x”词语的概念指称意义,在认知语境下依靠“理想化认知模型”,激活该词语的附加属性特征来解读XBEX结构的会话含义和发话人的主观意图。
56-59

日语致使句中NP2成分隐现的语义研究

摘要:在日语致使句中,存在必有论元NP2(被致使者)会发生隐现不在句中出现的特殊现象。本文对该现象进行了语义描写及分析。指出NP2隐现只发生在“使令”、“因果”两种语义类型中。前者要求动词为“主体动作客体变化”类,后者动词具有“与人的认知和感知相关”的语义特征。
64-67
外语与外语教学杂志翻译研究

翻译中的"叙事世界"--析莫言《生死疲劳》葛浩文英译本

摘要:本文对莫言《生死疲劳》葛浩文英译本获得成功的深层原因进行剖析。从经典叙事学角度,通过详细对比源文本和目标文本,分别从叙述行为或叙述者在叙述层次上所处的位置和根据叙述者同故事的关系来解构,发现该英译目标文本叙事模式的变化主要体现在转叙、省叙、伪叙三个方面,同时还存在故事外、故事内;异故事、同故事等越界现象。目标文本在英语世界的成功,不仅仅是由于葛浩文和莫言的社会和象征资本雄厚,更重要在于目标文本叙述方式和叙述层次的变化,可为目标文本读者带来不同的阅读体验。
68-71

本体论抑或方法论——本雅明《译者的任务》再探

摘要:本文在剖析国内学者对《译者的任务》研究现状的基础上,指出这些研究的共同之处,即《任务》的翻译本体论研究;结合本雅明的学术观点分析发现,本雅明对翻译真正的学术兴趣并不在翻译研究本身;《任务》不过是本雅明救赎哲学思想的方法论体现。对本体论与方法论的误读,是国内《任务》研究的症结所在。
72-76

比较哲学视阈下安乐哲《中庸》翻译研究

摘要:安乐哲多年的中西比较哲学研究成果认为,关联性思维居支配性地位的中国古典哲学传统是诉诸于叙事理解的,其语言为焦点和场域语言;因果性思维占主导地位的西方哲学传统崇尚分析的理解,其语言可归为实体性语言。要为中国哲学正名,就要把这些差异在翻译中体现出来。因此,在他的《中庸》新译本中他通过广泛使用焦点和场域语言、诉诸类比以及回避使用因果语言等方式来体现中西哲学的这些差异,从而达成了为中国哲学正名而重译的初衷。
77-80
外语与外语教学杂志文学理论与批评

双重的统治逻辑:《远航》中的自然与殖民

摘要:已有学者从小说的殖民主题与自然主题方面对弗吉尼亚·伍尔夫的首部小说《远航》分别进行过阐释。然而,透过当代后殖民生态批评的视角,更可以看出,小说在运用旅行叙事书写主人公成长的过程中,亦将人类中心主义与西方中心主义这两种都是以统治、霸权为主导的理念融合在一起。旅行的过程是女主人公生命走向终点的过程,也是双重统治逻辑逐渐显露与蔓延的过程。在统治逻辑的作用下,小说中的英国游客对待自然的态度和他们的殖民姿态互为体现,显示出伍尔夫对统治逻辑的关注及反思。
81-84

小说《罗慕拉》中的“边界”意识

摘要:“边界”思想是巴赫金对话理论的核心概念,《罗慕拉》中通过对“未完成性”观念的表达,契合了巴赫金对话性的“边界”思想。《罗慕拉》中的“边界”意识主要体现在民俗意义与话语层面上。在小说《罗慕拉》中,孕育于边界意识中的“越界的冲动”被赋予了强调有差异的个体的相互作用和对民主平等的渴望的性质。除了可以为乔治·艾略特小说作品中一贯倡导的人文精神提供理论依据,《罗慕拉》中的“边界”思想还为她的小说注入了现代性,即,体现了重视存在的差异性特征,承认个人视野的局限性,对自立中心的“独自”意识进行解构,提倡多元精神。
85-88

《赫索格》:空间叙事与主体性

摘要:本文从空间理论视角分析小说《赫索格》中的三度空间,考察空间建构对人物命运及文本叙事产生的影响。经研究发现,主人公赫索格之所以会四处流浪,既缘于他与家庭及芝加哥二度空间的矛盾,也与空间内部的权力斗争密不可分。作为富有主体意识的知识分子,赫索格对空间的不断质疑和寻找是出于维护主体性的需要。此外,小说第一、三人称交互使用的叙述手法也受制于空间构建。各类空间不断激发赫索格的主体意识,而人物主体意识又成为小说空间构建的动力。
89-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