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语与外语教学杂志社
分享到:

外语与外语教学杂志

《外语与外语教学》杂志在全国影响力巨大,创刊于1979年,公开发行的双月刊杂志。创刊以来,办刊质量和水平不断提高,主要栏目设置有:语言学理论及语言问题研究、外语教学研究、文学与文论研究、翻译研究、博士论文、青年学者园地等。
  • 主管单位:辽宁省教育厅
  • 主办单位:大连外国语大学
  • 国际刊号:1004-6038
  • 国内刊号:21-1060/H
  • 出版地方:辽宁
  • 邮发代号:8-22
  • 创刊时间:1979
  • 发行周期:双月刊
  • 期刊开本:B5
  • 复合影响因子:1.45
  • 综合影响因子:0.874
相关期刊
服务介绍

外语与外语教学 2012年第04期杂志 文档列表

外语与外语教学杂志语用学研究

批评话语分析中的认知话语分析

摘要:20世纪90年代以来,以vanDijk和Wodak为代表的批评话语分析者开始认识到,语言和社会并非直接相关联,二者之间存在一个中间环节——人脑。因此他们认为,语篇分析应特别突出知识、情感和记忆等因素构成的认知状态在社会结构、个人行为以及话语之间的“媒介”作用。本文通过阐述vanDijk和Wodak的批评话语分析理论的核心内容——社会表征、心智模型和语境心智模型,对这种“认知媒介”的定义与运作模式,以及由此引发的争议进行了探讨。作者认为,话语既表征心智,又通过心智表征社会,因此话语分析不仅需要社会视角,也需要认知视角,这也是批评话语分析研究进一步发展的方向。
1-5

“跨文化交际应用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通知

摘要: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外国语学院与《外语与外语教学》将于2012年11月16—18日在武汉联合举办首届“跨文化交际应用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届时将邀请澳大利亚麦考瑞大学的IngridPiller教授、英国德蒙福特大学的金立贤教授、英国华威大学的MartinCortazzi教授、日本神户大学的TimGreer教授、泰国泰国易三仓大学的KimieTakahashi博士后、南京大学陈新仁教授等海内外知名专家学者作主旨发言。现征集会议论文,诚邀各位专家学者拔冗与会。
5-5

社会-认知语用新视角

摘要:本文主要讨论著名语用学者IstvanKecskes所提出的社会一认知语用视角(SCA),包括它的动态语境观、主要思想、核心概念与理论目标,及所具有的跨学科性和跨语言一文化视野。作为一种新的语用视角,SCA参照交际涉及的前语境与现实情景、凸显义与关联、核心共同背景与涌现共同背景等,强调社会一认知因素的制约作用以及交际双方对共同背景的动态建构,试图构建有关意义的社会一认知动态模式。
6-10

英语口语“机切”语块的元话语特征探究

摘要:本文探讨英语口语“机切”语块的元话语特征以期能为我国大学英语口语教学提供启示。首先从语用化和口语产出的理论视角阐述高频口语语块具有元话语倾向的理据;然后基于两个英语本族语者口语语料库探究高频“机切”四词语块的形式、意义和功能特征。研究发现,这类语块具有明显的词汇语法型式和元话语功能倾向;而且该倾向的强度与语块的频数切点成正比关系,故称元话语语块。它们虽然从传统的句法和语义上看似不完整,却可视为具有元话语语用意义的短语单位。
11-15

英汉新闻语篇隐喻表征的比较研究——以奥运经济隐喻表征为例

摘要:作为一种较隐蔽的语篇表征策略,隐喻表征左右着社团成员对所表征源域概念的理解,是新闻语篇再现和强化现存社会结构的有效途径。本文对比分析英汉新闻语篇中奥运经济的隐喻表征,显示双方具有相同的出现频率最高的四类隐喻模式,反映了它们宏观上共有的发展和竞争思维模式,以及西方价值观对处于经济转型时期中国社会的影响。而相同隐喻模式构建的不同概念场景以及独特的英汉隐喻模式折射出英汉不同的经济理念和奥运经济视角,帮助我们挖掘出相同宏观模式所不能揭示的英汉奥运经济隐喻表征上的差异。研究加强了批评语篇分析中的认知解释环节,同时拓宽了隐喻比较研究的视角。
20-24
外语与外语教学杂志二语习得研究

口语非流利产出分类体系研究

摘要:本文总结分析了现有口语非流利产出研究在分类体系上存在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新的分类体系。新分类体系基于口语非流利产出表层结构特征,相比现有分类体系具有两大优势:1)将各种自我修正纳入口语非流利产出研究框架,解决了层级分类的难题;2)兼顾体现了口语非流利产出的过程性和复杂性。本文同时应用新分类体系分析一名英国大学生和一名中国大学生各自约10分钟的英语口语产出语料,初步证明了新体系具有较好的可行性和区分性,不仅适用于一语口语非流利产出研究,而且适用于二语口语非流利产出研究。新的分类体系属于基础框架,未来研究可以在此基础之上对各个类别的语义、韵律、句法、语用、心理特征等进行深入研究。
30-34

中国英语学习者对话中自我修复的韵律特征

摘要:自我修复是一种典型的非流利现象,频繁地出现在自然会话中。本研究采用实验语音学手段从中国英语学习者语音库ESCCL(EnglishSpeechCorpusofChineseLearners)中选取30组对话,转写出153例自我修复实例进行语音标注,考察自我修复三个阶段(待补阶段、编辑阶段和修复阶段)呈现出的韵律特征(音高、音强和时长)。结果发现:待补阶段的最后一个音节出现切断或延长现象;编辑阶段出现0—2291ms不等的无声停顿和含有编辑词的有声停顿;修复阶段的回指和过头词与待补阶段的相应词汇对比,呈现出音高降低和时长约减,修复部分相比修正源有语调突显。
35-39

中国大学生英语双元音时长特征分析

摘要:在对比标准英语母语者和中国英语学习者在连续语流和非连续语流中发出的英语双元音的基础上,本文分析了中国大学生的英语双元音时长特征,以及产生这些特征的原因。结果表明,从总时长上来看,中国大学生发出的英语双元音受汉语相似音的影响,普遍短于标准英语发音入的发音;在发汉语中没有对应的英语双元音时,中国大学生的发音时长与标准英语母语者相差不大,表明他们注意到了这些音的时长特征并延长了发音。从双元音内部时长比例来看,两组受试者没有、显著区别,表明中国大学生已经掌握了英语双元音的内部时长比例。
40-42
外语与外语教学杂志外语教学研究

论文提案写作问题与应对策略——三名硕士研究生的个案研究

摘要:本研究探讨了三名应用语言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学写论文提案的经历,分析了他们在整个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采用的策略。本研究收集了多种数据,包括访谈、课堂观察和提案展示材料。数据分析发现在论文提案写作的过程中,学生在选择研究课题、设计研究方案、综述文献回顾方面遇到很多困难。但是,通过与导师讨论、与同学交流及观摩同学的提案展示,三名学生逐渐理解了论文提案的要求并按时完成了论文提案的撰写。本研究的发现表明学术英语写作能力的提高需要系统清晰的学术英语写作教学及合作式的师生关系。
48-52

输入加工教学法和传统语法教学的主要效应及训练迁移效应

摘要:本文以某中学64名初中一年级学生为受试,采用句子层面的解释题和语篇层面的输出题,探讨了输入加工教学法和传统语法教学对英语第三人称单数一般现在式学习的主要效应,及对一般过去式学习的训练迁移效应。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显示:输入加工教学法对于较难的测试材料及年龄较小的受试,同样具有显著的主要效应和一定的训练迁移效应;与不受语法教学干预的控制组相比,两种教学方法都显著有利于语法形式的学习,但二者的效应因评估材料、研究的语言项目及被试的不同而存在差异。
60-65
外语与外语教学杂志翻译研究

翻译研究的新里程:超越解构的多学科性翻译理论重构

摘要:自20世纪90年代迄今,翻译界一直在思考如何超越结构主义和解构主义的范式,进而开拓多学科性翻译理论研究的新里程。本文通过对当代西方翻译理论家道格拉斯·罗宾逊的理论建构特点分析,见微知著,来阐发此新阶段之翻译理论建构的主要特征,比如理论建构体现多元认识论与方法论、体现跨学科方法论意识与实践指向,理论思想贯穿对译者的人文主义关怀;同时也就本论文研究视野提出此新阶段翻译研究需重点思考的部分内容,比如翻译研究与哲学的关系、加强译者研究、跨学科方法论问题、理论建构与实践的多层面复杂关系等。本文希望对翻译研究新里程的前景做出初步分析,并引发同仁更深刻之思考。
70-74

口译人才培养的“3P模式”研究

摘要:本文基于“工作过程”和“学习领域”视角,提出并探讨了口译人才培养的“3P”模式。作者认为,口译实践的“工作过程”分为译前准备、现场表现和评估总结三个阶段;口译训练的“学习领域”包括职业训导、项目实训和顶岗实习三个层次。在此基础上,作者探讨了三个层次的具体训练模式,开拓与丰富了口译人才培养模式的“3P”内涵。
78-81
外语与外语教学杂志文学与批评理论

媒介意识形态的诡计——德里罗《天秤星座》的文化解读

摘要:与通常将《天秤星座》视为后现代文本的阅读不同,本文从意识形态层面入手分析小说主人公奥斯瓦尔德在肯尼迪遇刺这个中心事件上所扮演的角色,着意揭开当代意识形态运作的复杂性。这种复杂性主要表现为,在由媒介现实和消费文化所编织的现实之网中,当代资本主义媒介意识形态不是通过对主体反抗行为的压制、排除,而是通过默许、整合,从而实现对主体的一如既往的控制。
82-85

他传抑或自传:魔法师的“迷宫”——评《塞·奈特的真实生活》的叙事艺术

摘要:本文剖析了纳博科夫的传记体小说《塞·奈特的真实生活》的叙事艺术,着重探讨了纳博科夫对小说叙述者的身份与功能的操纵。分析发现,纳博科夫通过“混淆”叙述者、次要人物和主人公三者的身份与功能为读者设置了一个没有“出路”的阅读“迷宫”,使小说读起来既像一部自传又似一部他传。
86-89

《琐事》中空间的性别政治

摘要:苏珊·格拉斯佩尔是美国20世纪初重要的戏剧家之一,其剧作带有强烈的女性主义色彩,例如对空间层面的两性对峙也有抨击。本文运用空间生产和性别操演理论分析其代表作《琐事》中的空间性别政治,指出该剧不仅呈现了两性在空间的对峙,消解了父权社会空间性别政治的系列二元对立,还阐发了女性主体意识的重要性。
90-93

莱辛作品《裂缝》中女神文化复兴的构想

摘要:莱辛作品《裂缝》被学界誉为女神文化的《圣经》。本文试图运用生态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理论解读《裂缝》中的女神文化构想。文章指出,自然生态世界与性别世界存在着隐喻关联,“人类中心主义”和父权制文化是导致生态危机和性别世界不和谐的根源。《裂缝》倡导复兴女神文化,最终创建一种与自然多元共生、男女两性和谐共处的“和谐友好”型生态社会。
94-96